作者序
我的畫意攝影之路
我的攝影之路說來話長,大學讀理工畢業後就開始從事科技產業,在偶然的機會受教於台灣的攝影前輩阮義忠老師,當時也只是在工作之餘短暫的兩個月,從新竹跑去台北在老師的暗房工作室學習如何沖洗黑白相片,而且只學了一招「局部曝光法」,但也是這招讓我這輩子在攝影之路上受益無窮,曾一度轉念想放棄科學園區優渥的工作,轉行從事攝影行業,但終究無法成行,這樣一晃就三十年過去了。
科技產業工作步調緊湊,每天帶兵打仗,疲於奔命,早已把攝影忘得一乾二淨,只能偶而趁出差或旅遊帶著相機隨便拍拍。科技產業是一個很講究規格、實用、效率、速度、成本、利潤的行業,也因為太「實」了,所以彼此廝殺競爭之下顯得赤裸、直接,而殘酷,這也意味著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顯得生理僵硬而精神緊繃,缺乏一種距離的美感,並且沒有空間轉寰而容易疲憊。
離開科技職場後,覺得人生需要重新調整,需要來點「虛」的──沒有規格、奇思妄想、放慢速度,不計成本,把自己重新歸零。而多年來那些原本和自己無關緊要的鍋碗瓢盆、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高山大海、江河湖泊甚至風花雪月,突然變得可以留連駐足,甚至天馬行空,處處充滿樂趣,而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美感。
慢慢自己才發現,原來虛實交錯之間存在一種曼妙的美感。畫家不需實物當標的,只要有繪畫技巧加上自己的構思和了悟,也能靠一枝筆天馬行空,從一張白紙到一幅畫靠的是加法的藝術,因而繪畫從寫生、工筆、寫意到抽象,完全可以自由發揮,而攝影家靠一台相機,虛擬的記憶體底片是一片黑暗,沒有實體的標的物是拍不出任何東西,但攝影的產出往往和標的物又是太相近甚至是一致的,若是寫實攝影,這樣當然最好,但是攝影家往往要的不是只有寫實、寫生或風景複製。
在我們經驗上熟悉的人事物拍得再逼真的照片,看久了也會產生一種審美疲勞,但是經典的繪畫為何價值昂貴而且令人讚嘆呢!這是因為在人的經驗之上加入了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元素和空間,而這一遐想元素和空間恰是一般攝影作品無法表達的,想通了這個道理才明白,原來攝影更需要的是一種減法藝術,雖然加法也可以創造一些獨特元素,但唯有減法才能產生那個遐想空間,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當年阮義忠老師的局部曝光法不就是這種哲學嗎?照相不能無中生有,但它可以靠曝光減弱或曝光過度去忽略不想表達的東西,因而畫家如何添加一筆很重要,而攝影家如何抹去一筆,不管攝影前或攝影後都很重要,攝影一詞源於法文Photograph,它的本意就是用光作畫,我努力想回到攝影的本質,而畫意攝影是我用攝影來表達繪畫藝術的一種摸索和實驗。
我嘗試著在現實經驗的實體上,捕捉一個虛實交錯的畫面並用減法來完成我對特定主題的美學詮釋,希望它能創造一個引發觀者的無限遐想。
本專輯收錄的攝影作品時間橫跨近三十年,這期間攝影器材歷經許多沿革,有用傳統的機械式相機拍攝,有用傻瓜相機,手機和平板電腦拍攝,也有用單眼相機拍攝,從作品的成像和品質也可以略窺一二,最後謹把此書獻給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記的人們,並感謝他們在每張照片背後和我所共同經歷的時光和歲月。
楊塵 2017.8.3於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