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數億與千萬年前,有一群我們不曾見過的動物,和你我一樣生活立足在這個大地之上。這些當年稱霸四方的統治者,如今煙消雲散,化為了塵土。部分成員似乎不願意就這樣消失落幕,於是轉化成了化石,隱藏在那人煙稀少的高山峻嶺或是盆地裡層層疊疊的沈積岩石之中,想為”牠們”的存在,保留那一絲絲的證據。
幾塊在黑龍江河岸被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在1930年被俄羅斯科學家發表命名為黑龍江滿州龍(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Riabinin 1930)。這是在中國境內第一個被正式科學命名的恐龍,揭開了這近百年來中國恐龍粉墨登場的第一個序幕。之後陸續與多個國家合作的考察團,在中國各地進行挖掘工作,盤足龍、鴨嘴龍、似鳥龍、原角龍、蛋化石等,逐漸被發掘出來。中國的科學家也致力於科研考察中,陸續發現了馬門溪龍、青島龍、山東龍、峨嵋龍、四川龍、沱江龍、華陽龍等重要的恐龍標本。
90年代開始,在中國內蒙古和遼寧開始發現帶有絲狀痕跡的化石,這些痕跡經過研究認為可能是與羽毛或是毛髮的印痕。這些帶毛恐龍化石的出現,撼動了古生物界,是否恐龍並未滅絕,只是其中的一支經過演化變成了鳥類,長出了羽毛,開始在天空飛翔!這些關鍵的帶毛恐龍標本:中華龍鳥(恐龍、非鳥)、尾羽龍、中國鳥龍、小盜龍、樹息龍、北票龍、麗羽龍、耀龍等等,一一躍上舞台,在中國大陸發掘的化石,提供了多樣物種演化的關鍵證據。
“牠們”,不論是天上飛的(翼龍)、地上爬的(恐龍)、水中游的(水生爬行動物),透過化石,留下了訊息,經過古生物學家的解讀與解密,慢慢地揭開神秘的面紗,傳達給”我們”,證明”牠們”確實活過。而傑出的藝術家趙闖和作家楊楊,蒐羅了以上所述的這些研究成果,也包許多近期才發表的新物種,將這些嚴謹的科學期刊與論文發表,藉由精采的繪圖創作和文字寫作,轉換成為一篇篇故事,將這群古生物如大戲般,一幕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牠們”是如此精采好看,相信我們會喜歡!
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學組研究員兼主任
英國倫敦大學古生物學博士
張鈞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