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文】
對於住在背山面海,潮濕多雨的台灣民眾來說,很難理解沙漠中的真實生活。因為我們想像的來源,不是國家地理頻道中有趣迷人的沙漠生態,就是觀光旅遊圖片中呈現的壯闊美麗,要不然就是美國西部片那充斥亡命之徒的法外之地。
《無界之地》讓我們能從住在沙漠裡的一個女性的眼光看進這片遼闊的土地,在這極端的環境中呈現出人類與這塊土地的關係,這也是剝去文明外衣後,用最真實的溫度重新認識人類,我們這個也是同樣屬於大地的物種。
──李偉文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8 項符合
無界之地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150 |
TAAZE 讀冊生活 |
二手中文書 |
電子書 |
$ 185 |
博客來 |
翻譯文學 |
$ 238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小說/文學 |
$ 246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246 |
iRead灰熊愛讀書 |
英美文學 |
$ 252 |
博客來 |
美國文學 |
$ 252 |
金石堂 |
美國現代文學 |
$ 252 |
三民網路書店 |
文學作品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沙漠有多遼闊,他們的心就有多荒涼。
在這個律法與地標失去作用的所在,
神祕的大自然讓人無法看清她的真實面貌,
卻深深牽制著在這裡生活的每個人:
為羚羊流淚的牧人、
在沙漠中失去愛人的車伕、
看見妻子亡靈回家的男人、
千里跋涉只想留住孩子的印第安女人、
拋下一切、不斷旅行的傳奇女子……
◎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傳承者
──女性和原住民權益的捍衛者
──不斷探索邊界、融合真實與虛幻的說書人
奧斯汀在十九世紀末移居莫哈維,
就像大海之於康拉德,沙漠為她帶來巨大衝擊和啟發,
讓她以冷靜而節制的筆觸,描繪在這個「失去邊界的國度」生活的人。
本書中的每一則故事就像一個個切片,格放了她對自然與文明關係的思索,
以及對自然、女性、美國原住民文化的關注,
她也因而被視為「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先驅。
在二十世紀初,由於身處西部,加上身為女性,奧斯汀一直與「雙重邊緣化」奮戰,
儘管如此,她並不自我設限,一生不斷探索自然、地域、文化、敘事的邊界。
她筆下的沙漠是故事的舞台,這塊土地形塑了故事主角的生命樣貌,
也隱喻了隨著開拓而消失的邊界──這些在沙漠中努力找尋生存之道的人,
最終也找到了與這片荒野共存的方式。
◎好評推薦:
伊格言(小說家)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杜虹(作家)
夏曼・藍波安(世界島嶼作家)
郝譽翔(作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無界之地》讓我們能從住在沙漠裡的一個女性的眼光看進這片遼闊的土地……也是剝去文明外衣後,用最真實的溫度重新認識人類。」──李偉文
「瑪麗・奧斯汀是詩人、先行者。」──泰莉.坦貝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美國知名自然文學作家、《沙鷗飛處》作者)
「《無界之地》強調土地、種族的「他者」、多元故事的關連,與單一性質、單一歷史觀的敘事形成對比。」──凱特琳.德祖爾(Kathryn DeZur,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德里學院教授)
◎裝幀設計:莊謹銘
書衣使用具紋理和觸感的香氛紙,採金屬特別色與黑色雙色印刷,
另外加上燙霧金箔的抽象圖樣(類似地形的不規則圖形),
呈現「沙漠」和「失去邊界的國度」雙重意涵。
作者簡介:
瑪麗・奧斯汀 Mary Austin(1868~1934)
美國自然文學代表作家,以稱頌自然、致力保存美國原住民文化與西班牙殖民文化而聞名。
奧斯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1888年,她與家人搬到美國西部後,不顧當時白人女性不應與男人獨處的禁忌,經常與牧羊人、印第安人、牛仔一起旅行。這些旅程,以及她與他們的友誼,充實了她的心靈,也成為她創作的養分。
1891年,她與史塔佛・奧斯汀結婚。婚後,她為了協助先生還債而擔任教職,因此無法照顧智能障礙的女兒,並招來批評,這些壓力讓她幾度住院。在洛杉磯養病期間,她結識了雜誌編輯查理・盧米斯(Charles Lummis),並且認識了約翰・繆爾、女性主義者夏洛特・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詩人暨劇作家喬治・史特靈(George Sterling),打開了創作視野。
1905年,為了生活與工作,她不得不將女兒送至療養院。隨後,她參與洛杉磯「水權之爭」,並在事件結束後搬到卡梅爾(Carmel)藝術村,結識了作家傑克・倫敦、詩人諾拉・法蘭琪(Nora May French)、攝影大師阿諾・簡德(Arnold Genthe)。
1907年,罹癌的奧斯汀拒絕手術,前往義大利旅行,遇見舞蹈家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以及作家威爾斯(H.G. Wells)、康拉德、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還有婦女參政主義者安・瑪汀(Anne Martin)。這趟旅程讓奧斯汀更有自信,接連創作出生涯重要作品。
接下來的十多年,奧斯汀參與倫敦婦女參政權遊行、紐約女性及勞工運動、發表戲劇作品。她往來於紐約與卡梅爾,結識薇拉・凱瑟(Willa Cather)等作家,投入美國原住民文學研究,支持墨西哥革命,為印第安人發聲。
1925年,奧斯汀定居於聖塔菲(Santa Fe)。健康不佳的她仍大量創作,與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合作《陶斯鎮的波布羅》(Taos Pueblo),更投入社群活動,支持「印第安藝術基金會」,成立「西班牙殖民藝術協會」,關注環境保護議題,直到1932年去世為止。
在二十世紀初,由於身處西部,加上身為女性,奧斯汀一直與「雙重邊緣化」奮戰。儘管如此,她並不自我設限,一共寫了三十多本書、兩百多篇散文和三個劇本,重要作品包括《無界之地》、《少雨的所在》(In Land of Little Rain)、《一個天才女子》(A Woman of Genius)、《旅行盡頭的土地》(The Land of Journey's Ending)⋯⋯等。
在本書中,奧斯汀透過對自然、地域、文化、敘事邊界的探索,爬梳帝國主義、殖民意識型態,並透過故事中的多元人物(不同族群、出身、性別),觀照自然與人類、他者與個人的相互連結與影響。
她曾經這樣描述沙漠:「如果這個沙漠是個女人,我很清楚她的模樣⋯⋯她充滿渴望,但不是一無所有;她堅忍包容,但不輕易動心──不,即使你獻出所有土地,她也無動於衷,絲毫不會逾越自己的欲望。」對許多讀者與評論者來說,這段文字描述的,也正是他們心目中的奧斯汀。
譯者簡介:
馬永波
詩人、譯者、學者,長期致力於英美現當代文學的翻譯與研究。
楊于軍
英文教師、詩人、譯者,詩譯作品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