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為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全畫以七紙繪成,自從吳問卿火殉後斷成兩卷,第一紙被燒去一半,殘存的半紙51.4公分被補綴成〈剩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後方較完整的六紙636.9公分,則稱為〈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畫合計尚有688.3公分,是黃公望所有傳世作品中長度最長的畫作,也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畫家黃公望被譽為元四大家之首,在當時的畫壇聲名顯赫,在許多書畫記冊中都留下了許多記載,然而黃公望中晚年入道後雲游四方、居無定所,造成許多史料記載不一,為了盡可能的貼近黃公望真實的生活狀況,我們蒐集了現存的人物誌、地方誌,與黃公望在書畫上的落款、題詩及著作,包含畫論與丹書,耗費許多時間進行考證與整理。
〈富春山居圖〉畫作的內容為浙江省富春江沿岸的山水,自古即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美名,根據黃公望於畫卷上的跋文:「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我們可以知道,黃公望於至正七年( 西元1347 )歸隱富春,便偕師弟鄭樗共遊富春山水,並將所見山水繪成此長卷,在題跋之際,作畫時間至少歷經了三、四個寒暑。
畫卷流傳的過程彷彿戲劇、小說般精彩,先有畫家沈周失畫,痛心疾首之下背臨一幅,再有董其昌得畫卷大呼「吾師乎、吾師乎」之感嘆,後有吳問卿死前火殉,姪子捨身搶救,遂使長卷一分為二,分別流傳於海峽兩岸,至西元2011年兩卷方能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
而清代乾隆時期於宮中先後收進了兩幅〈富春山居圖〉,也引起當時君臣們的議論,最終竟誤以另一張偽本〈子明卷〉為真跡,而錯判真本〈無用師卷〉為假,直到民國二十二年由徐達邦重新鑑定後才得以昭雪,民國七十年代,徐復觀先生再度引發論戰,辯論兩卷的真偽,更為研究〈富春山居圖〉的人們增添了許多話題。
這幅〈富春山居圖〉全畫以深淺不一的墨色繪成,無半點艷麗的色彩,令觀畫者的評價處於兩極,乾隆、徐復觀把它認為是偽品,而沈周、董其昌、吳問卿卻珍愛無比,這大概是黃公望晚年入道後,去除貪嗔癡愛,獨全其真的效果,令〈富春山居圖〉全畫樸實無華,卻隱隱顯露一種天真平淡的雅致。就算是認為它是偽品的乾隆,也不得不承認其畫格秀潤可喜。
全書先以〈畫家黃公望生平故事〉、 〈富春山居圖成畫與流傳〉、〈黃公望的繪畫內涵與成就〉三篇文章概述〈富春山居圖〉的作者、內涵、流傳、成就,俾使讀者有初步的認識,書末以〈結語〉分析全畫結構、技法與意涵,使讀者對黃公望亹亹布置經營的〈富春山居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書中段是〈富春山居圖〉全畫的分段解說,根據黃公望的繪畫佈局,將全畫七紙區分成七個段落:啟卷津渡、富春灣、大嶺橫雲、子陵釣台、七里灘、一峰陡立、末尾跋文,細細分析畫卷的佈局、結構與意涵。除了起首與結尾兩段受到紙張侷限外,中間五個場景皆大展其勢,向左右畫紙延伸,場景與場景相互交融,秀麗的富春山水在長卷上緩緩舒展開來。
黃公望的山水畫論〈寫山水訣〉,對山水畫的用筆、用墨、構圖、意涵留下許多論述,幫助我們理〈富春山居圖〉,而其筆法直承五代董源、巨然的南方畫風,與其師趙孟頫提倡的「文人畫」,也直接影響到黃公望畫作,都是我們分析畫作的根據。
〈富春山居圖〉生動的筆法與恬淡的意趣令人難以忘懷,甚至被喻為畫中〈蘭亭〉,為山水畫的最高評價。希望讀者們在本書圖文解構式的論述與平實的介紹中,得以一覽富春山水之美好,並玩味黃公望構圖的巧思,六百年來這幅畫持續感動了許多人,進入21世紀,這幅畫仍以天真平淡的水墨洗滌人們的性靈,心思滌淨宛若富春山水般清明透亮。
作者簡介:
黃秀蘭
作者從事法律專業多年後,有感於法庭的人性衝突與善惡刑罰的因果業報,難以在法律規範中獲得生命終極的答案,於是透過既有的文史基礎,開始接觸禪修、研讀易經、修習佛法。深覺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將為二十一世紀文明人類找到生命的出口,因而投入中國傳統經典現代化的工作,建制書苑網站平台,深耕經典園地,探索文化藝術名家作品,製作發行中國經典出版品,希望透過《富春山居圖》的解構與析述,呈現中國古代名畫的美好藝術價值,與世人分享之。
張幃超,字貞乾,號道明子,1986年出生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現任天行書苑編輯。自幼茹素,熱愛中華文化,也喜愛植花弄草,就讀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期間修畢四書五經,閱覽諸子百家與中西哲學。畢業後,即投入國中的國文科教學工作,教學中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藉由編輯傳統經典,加深對經典的認識與詮釋,也期待利用網站和電子書,將中國傳統文史經典透過現代的詮釋傳播於全球。
章節試閱
畫家黃公望生平故事
黃公望( 西元1269-1354 ),字子久,號一峰,平江常熟人(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畫家,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中年嘗任中台察院椽吏、浙西廉訪司書吏,因上司張閭貪瀆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在江浙一帶賣卜,後皈依全真教,號大癡道人。傳世畫作重要者有〈富春山居圖〉、〈九珠峰翠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溪山雨意圖〉、〈富春大嶺圖〉等,撰著畫論〈寫山水訣〉總結前人和自己的山水畫創作經驗,並有全真丹書《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抱一函三秘訣》、《紙舟先生全真直指》傳世。
過繼永嘉黃氏
黃公望出生於南宋度宗咸淳五年( 西元1269 )八月十五日,正值中秋佳節,然而此時的中國卻正遭受蒙古鐵蹄蹂躪,處於生死存亡之秋,偏安南方的南宋朝廷上奸相賈似道專權,國勢衰弱,而北方蒙古族日益強大,先後滅了金、遼、西夏三國,並發動三次西征,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並將目標轉向了南方的宋朝。在那動盪的時代,無數的戰爭使人們流離失所,那時的人命如螻蟻般渺小且短暫易逝。黃公望的父母也在他年幼的時候去世。
八歲的時候,元軍攻陷了常熟,南宋的首都臨安也在這時陷落,無依無靠的黃公望被過繼給永嘉黃氏作為養子。元代‧鍾嗣成《簿鬼錄》:「黃子久,名公望,乃陸神童之次弟也。係姑蘇琴川子游巷居。髫齡時螟蛉溫州黃氏為嗣,因而姓焉。」螟蛉是養子的意思,《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ㄍㄨㄛˇ)蠃負之。」古人認為細腰胡蜂蜾蠃不產子,餵養蛾的幼蟲螟蛉為己子,失去父母的黃公望被一位高齡九十的老先生看中收養。
當時浙江永嘉的黃老先生尚無子嗣,一直盼望能收養個兒子繼承家業,但又怕收養不肖子毀壞聲譽,千挑萬選下看中了陸家的這個孩子陸堅,欣喜之餘便向人說:「黃公望子久矣!」並將他改名為黃公望,字子久,這個名與字,傳承了黃公一生的希冀與盼望。黃老先生果然獨具慧眼,這名被他收養的孩子,便是後來成為畫壇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
生於弦歌舊里
黃公望的出生地琴川,即是江蘇的常熟,常熟城內古代有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像古琴的七根弦,故常熟別稱「琴川」。孔子(西元前552-479 )的學生子游亦是常熟人,為武城宰時,以禮樂為教,《論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到武城,聽到城內處處是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就笑著對子游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指治理這種小地方,用不著實施禮樂之教。子游隨即回答:「以前我聽夫子您說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做官的學習禮樂,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禮樂,就容易聽指揮。孔子聽罷,就向身邊的學生們說:言偃的話是正確的,我不過是同他開個玩笑罷了。所以常熟又被稱為「弦歌舊里」。
自幼聰穎過人
黃公望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力強,加上養父對其特意的栽培,使黃公望經史子集無不通曉,還參加過縣裡的神童科考試。明代《畫史會要》:「幼聰敏,應神童科,經史二氏九流之學無不通曉。」
史書上雖沒有記載永嘉黃氏的家中光景,但從黃公望精通經史百家與工於書畫音律來看,想必是地方望族。收繼這個陸家孩子時,養父早已九十多歲,對孩子的養育栽培可能為時不長,族人悉心的養護,使黃公望能在亂世中仍受良好的教育,最後在人們心中寫下了一個無所不知的評價。
宋朝滅亡 仕途無望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黃公望十一歲的時候,宋軍與元軍在崖山打了最後一場海戰,宋朝終究難抵蒙古大軍,大臣陸秀夫背著年僅八歲的宋末帝趙昺跳海殉國,不少後宮嬪妃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南宋正式滅亡,此時文天祥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寫下了詩作《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中國進入了長達九十七年的異族統治時期。
學而優則仕,是中國讀書人的共同理想,自幼飽讀詩書的黃公望也有出仕為官的想法。然而元朝建立後,取消了科舉取士的用人制度,並將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等。不同等級的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大不相同,蒙古人地位最高,掌握最高統治權;南人即原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地位最低,幾乎毫無政治權力可言。黃公望屬於南人,按規定不能為官,若想做官須先從小吏做起。
出仕為書吏
黃公望二十四歲時,由於才學出眾,受浙西廉訪使徐琰之邀出任文書小吏。浙西廉訪使統管杭州、湖州、平江、松江,行署在杭州,杭州即是南宋首都「臨安」,雖南宋早已滅亡,然皇城的規模仍在,仍是東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且有一批前朝遺民隱逸於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中,延續著詩詞書畫的文人生活。
在徐琰的提攜下,黃公望進入了杭州的文人雅士圈中,徐琰在京為官時與趙孟頫(ㄈㄨˇ)交好,互有詩賦往還,在他引薦之下,黃公望認識了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趙孟頫。
還有一次在孤山與名士吾子行互吹鐵笛的神遇:一日,黃公望與友人遊於孤山上,山下湖心傳來陣陣笛聲,婉轉清亮,黃公望斷定:「此鐵笛聲也。」隨即取出鐵笛遙相應和,並尋聲下山。湖中的吹笛者也從上岸登山,兩人沿途笛聲連綿不輟,震盪空谷、令人動容。相遇後才知吹笛者乃名士吾子行,兩人一見如故,拱手相敬而去。
黃公望在這一時期,認識了同在徐琰府中充當幕僚的倪昭奎,他是元四大家倪瓚的哥哥,也是著名的全真道士,對黃公望最終遁入道門有著重要的影響。明代《常熟縣志》記載:有一日,黃公望也許受到倪昭奎的影響,心血來潮換上了道袍,手持文書向長官徐琰奏事,徐琰看著黃公望身上的道袍,詫異地責怪他,黃公望不久後請辭而去,遨遊於湖海之間。
學書畫於趙孟頫
元代為蒙古人統治,多數文人不願為異族服務,有才之人也無法藉由科考一展抱負,內心矛盾難耐的文人們為了抒發心中憂悶,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開始以畫畫寄託心志,遂使文人畫成為元代繪畫的主流。賦閒在家的黃公望便拜入趙孟頫的門下,在大師的調教下學習詩詞書畫。
趙孟頫( 西元1254-1322 ),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在書畫方面開創元代新畫風,為元代最重要的書畫家,繪畫上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身上流著宋代皇室的血脈,為宋太祖趙匡胤之子秦王趙德芳的第十世孫,宋朝滅亡後出仕元朝,到首都大都(北京)時忽必烈讚賞其才貌,見之驚呼神仙中人,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趙孟頫追求「古意」與「書畫同源」的繪畫理論,對黃公望有著深遠的影響。
元世祖忽必烈駕崩後,元貞元年 ( 西元1295 )趙孟頫辭去官位,返回故鄉浙江吳興閒居,因家中藏有一張名為「松雪」的古琴,取其齋名「松雪齋」。此時久仰趙孟頫高名的黃公望拜入其門下,在趙孟頫的親炙下勤習書畫諸藝,成為趙孟頫最得意的學生,同門師兄弟柳貫稱他為「吳興室內大弟子」,可以想見黃公望於同輩之中的聲望。而文獻中記錄中最早畫跡為三十三歲(西元 1301 )時為友人子茂所畫的〈設色山水〉,載於《珊瑚網‧勝國十二名家》中,當時黃公望的畫作早已在趙孟頫的指導下小有名氣。一次黃公望回憶起這段往事,於〈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後題跋:「當年親見公揮灑,松雪齋中小學生。」那年趙孟頫以酣暢的筆墨書寫著千字文時,黃公望仍是一個松雪齋中的小學生。
再次為吏 身陷囹圄
元朝至大四年( 西元1311 )黃公望四十三歲,受江浙行省平章張閭之邀,再次出任為書吏,管裡田糧賦稅。隔年張閭升官調任中書省平章政事,黃公望便隨著張閭到元代的首都大都(北京),在御史臺下屬的察院任書吏,雖然仍是書吏,但已更接近元代的政治中心。
張閭又名章閭、張驢,一個大貪官,元曲《竇娥冤》裡面所影射的地痞流氓「張驢兒」。延祐元年( 西元1314 ) 元朝財政困難,中書省平章政事張閭向元仁宗進言改革田糧賦稅之計,獲得仁宗支持,便任命張閭回任浙江行省平章政事,重新審查土地徵稅,史稱「延祐經理」。黃公望亦隨他重返南方經理田糧。
然而張閭表面是整理田糧,實際上卻是搜刮百姓,與各級官吏、地方富豪互相勾結,窮民無田卻被說為有田、妄增畝數增加稅賦,而富民卻因賄賂官吏隱瞞田產,導致民不聊生,受害農民紛起而反抗,引發民變。隔年九月( 西元1315 ),張閭因遭指控逼死九人,被補入獄。不久,身為書吏的黃公望亦被牽連下獄。
黃公望身陷囹圄時,在獄中借了紙筆,寫了一首詩託人交給身為元詩四大家的好友楊載,楊載隨即到獄中探訪黃公望,以相同韻腳和詩〈次韻黃子久獄中見贈〉回贈:
解組歸來學種園,棲遲聊復守衡門。徒憐郿塢開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
世故無涯方擾擾,人生如夢竟昏昏。何時再會吳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
詩中楊載寫到辭官回鄉隱居後,早晨躬耕田園,夜晚則休憩於陋室。心疼黃公望被功名誤了一生,以董卓聚歛珍寶於郿塢卻遺臭萬年隱喻張閭,引韓信不受重用而夜走寒溪、莊子腰繫無用的五石大瓠瓜過河,盼黃公望斷開名利枷鎖。感嘆世事無盡紛紛擾擾、人生似幻昏暗不明。相邀黃公望出獄之後能再度泛舟江湖,共醉於吳江之上,同享漁隱之樂。
世事難料,同年元代舉行了開國四十餘年來首次科舉,文名顯赫的楊載應試並中榜為進士,授饒州路同知,黃公望只能在獄中笑嘆造化弄人。
仕途無望 松江賣卜
黃公望出獄後已是五十多歲,通過楊載結識了時任松江知府的汪從善,希望得到提攜,但未能有結果。經歷種種磨難,黃公望對仕途功名已意興闌珊,為了維持生計,便在上海松江一帶為人占卜算卦,做一個以卜術為生的術士,浪蕩江湖。
黃公望賣卜為生的三、四年間,親友舊識們仍會以絹紙邀畫,但身心俱疲的黃公望已無心於此,故往往拒之,朋友們也多能體會而不責怪。黃公望之後約有長達十幾年的時間沒有作畫,這段空白也作為其繪畫生涯上的一個分界。
暫拋人事紛擾的黃公望改號一峰,常常以其癡狂態醉游於山林、江湖,江浙一帶「以一為大、以風為癡」,並因其行跡無端、狂逸瀟灑,稱其為大癡翁,黃公望後來也以大癡道人、大癡學人自稱,以癡入道、以癡學道。
楊載不希望黃公望就此消沉,期許他追求更高的人生裡想,〈再用韻贈黃子久〉中末四句:
凌波乘赤鯉,望氣候青牛。
好結飛霞佩,胡為淹此留?
詩中問道:何不於江海尋找騎著赤色鯉魚的仙人?或是如關令尹喜觀望天空紫氣以待騎青牛的老子?方能繫著群仙所飾的霞佩飛昇。為何要在此地逗留呢?
對人生早已失望的黃公望,也許聽進去了,或是早年種下的種子開始發芽茁壯,黃公望展開了尋道的旅程。黃公望意態恍惚,有時在荒山亂石枯木之間靜坐,有時在江河出海口看海浪激流,希望能尋得成仙之路,風雨驟至皆阻止不了其決心。
訪師求道 拜金月岩為師
大約在六十一歲左右,黃公望與倪瓚同時加入了全真道,拜金月岩真人為師。明‧張昶《吳中人物志》記載了黃公望第一次與其師金月岩的對話:金月岩真人望著前來求道的黃公望,問說:「你是誰?」黃公望恭敬地回答:「我是黃子久。」金月岩:「黃子久不是你,全身上下都不是你,只有說話的這個聲音是你!」黃公望於言下開悟,照見到自己本性。隨師於溫州聖井山修道,取別號「井西道人」。黃公望〈臨李思訓員嶠秋雲圖〉上題詩似是得道後之感嘆:
蓬山半為白雲遮,瓊樹都成綺樹華。
聞說至人求道遠,丹砂原不在天涯。
詩中寫到蓬萊仙山雲霧縹緲,仙樹綻放綺麗,聽說古代的至人都要千里遍訪明師方能得道,然而道家所言丹藥其實並不在遠方!
全真道於金代由王重陽於山東寧海所創,以《孝經》、《心經》、《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提倡三教合一,並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蒙古可汗成吉思汗西征時,欲得長生之道,掌教丘處機跋涉千里前往西域,教以敬天愛民之道,望其減少殺戮、清心寡欲,贏得成吉思汗敬重,並稱丘處機為「神仙」,使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壯大。
黃公望的道脈傳承為:王重陽、邱處機、李志常、王溪月、金月岩。王重陽真人在創全真道時,在〈立教十五論〉中定下了道士們的修煉方式,第一論住庵、第二論雲遊、第三論學書、第七論打坐、第八論降心、第九論煉性、第十五論離凡世,住庵、雲遊、學書,開闊人的視野,打坐、降心、煉性,使人虛靜凝神。這些修練對黃公望心性上的涵養與畫境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在尹蓬頭、莫月鼎、冷啓敬、張三峯這些明師高士的提點之下,黃公望的道行突飛猛進,識性命之根源、悟全真之妙理,並與師金月岩合力編著了三本丹書《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抱一函三秘訣》、《紙舟先生全真直指》。
開三教堂於蘇州文德橋
澈悟性理的黃公望,為了接引眾生,依其師指示,在蘇州的文德橋開「三教堂」,積極宣傳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當時前來問難的高僧名士眾多,精通三教博學多聞的黃公望一一回應,氣定神閒、風骨傲然,眾人莫不敬服,許多高僧和道士皆拜入門下學習。
一次黃公望遊錢塘的時候,與友人陳存甫對談性命之理,黃公望說:「性由自悟,命假師傳。」陳存甫則認為:「性則由悟,必假師傳。命則從傳,必由理悟。」陳存甫認為不論是自性與天命,都必須經過自悟與師傳兩者方能真正契入,並非得師指授即可,黃公望嘆服其論,自此更精進不怠。
危素索畫 再次提筆
黃公望雖早年就已學畫,且頗有聲名,但自從被誣入獄,出獄後就鮮少提筆作畫,頂多為書畫作跋題詩,黃公望在六十五歲為危素畫了〈秋山圖〉,這是黃公望擱筆十多年後再次提筆的第一張畫,在年齡比他小三十四歲的忘年之交危素熱情請求下,黃公望重拾紙墨,恣情揮灑。
《寶繪錄》揣摩了一個危素索畫的故事:危素家中秘藏宋代宣紙二十張,從不示人,特以此二十紙邀黃公望作畫,多年未作畫的黃公望久久未能動筆,沉思六年後,黃公望終於重執畫筆,完成二十幅絕妙作品。
停筆十多載的黃公望,積累的學養更加深厚,且多年雲游四方,遍訪名山大川,一改早期以古為師的畫法,直以造物為師,筆鋒富含元氣,酣暢淋漓。入道後的黃公望不以其畫博取聲名富貴,而是以筆墨抒寫內心雲游山水之暢快,畫成之後皆贈與愛畫之友人。董其昌曰:「寄樂於畫,自黃公望開此門庭。」把畫畫當成抒發性靈的賞心樂事,是從黃公望首先開始。
隱居筲箕泉
七十歲前後的黃公望隱居於杭州西湖南邊山上的筲箕泉旁,筲箕泉因山形似民間用來盛米、淘米的扁形竹筐筲箕而得名。三面環山、一面臨眺西湖,石間有一泓清泉直瀉而下,與慧因澗相合,黃公望甚愛此景與甘泉,在此築室隱居,名為「大癡庵」。
黃公望雖隱居於此仍往來江蘇、浙江一帶,領略山川之勝,探究景物的朝暮變幻和四時陰睛氣象,隨身攜一皮囊,置筆墨紙硯於其中,凡遇好景妙時,隨手模記,寒暑不輟。並與當代畫家倪瓉、王蒙、吳鎮、曹知白、張渥等人切磋繪事,於書畫互有題贈。
結廬富春江畔
「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這是〈富春山居圖〉畫上黃公望的跋文,在元朝至正七年( 西元1347 )黃公望七十九歲時,由於索畫之人漸多,為避免俗事應酬的紛擾,決定歸隱於有著仙景的富春,於山間構築一室曰「小洞天」。
富春即是富陽,位於杭州西南,因境內有一條自西向東的富春江而得名,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富春江兩岸山清水秀、景色迤邐、屋舍錯落,似上天親筆點染的一幅水墨。唐代詩人吳融( 西元850-903 )認為富春山水乃是仙景,〈富春〉: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峯倒影落其間。
詩中寫到天下雖有山也有水,但這富春的山水卻非人間的山水,江水不是因為春天水草滋長而變綠,而是星羅棋佈的青山倒映江面。
這是黃公望最後一個居所,明淨的山水洗去黃公望這一世的塵染,焚香觀煙、沏茶品茗、坐看山嵐煙靄。黃公望與師弟道士無用在山中逍遙雲游,數年後為這人間仙境留下了恬淡明淨的一幅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仙逝而去 歸葬琴川
雖年幼即過繼給永嘉黃氏,然而黃公望對出生地故鄉常熟(琴川)仍心懷眷戀,晚年多次返回琴川,悠游於故鄉山水之間,探閱虞山四時朝暮之變幻,虞山的湖橋下充滿了黃公望飲棄的酒壺。《海虞畫苑略》記載了黃公望月夜遊湖之事:在一個潔淨的月夜,黃公望於船尾繫著酒壺盪舟前進,小船到了齊女墓下,正準備在山水美景中獨酌美酒,沒想到牽繩繩斷而酒空,爽朗的笑聲隨著湖面水波在空谷盪漾。
至正十四年( 西元1354 )十月二十五日,黃公望逝於杭州,享年八十六歲,以道家的儀式歸葬故鄉常熟,其墓至今仍在虞山西南麓白鴿峰下。
畫家黃公望生平故事
黃公望( 西元1269-1354 ),字子久,號一峰,平江常熟人(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畫家,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中年嘗任中台察院椽吏、浙西廉訪司書吏,因上司張閭貪瀆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在江浙一帶賣卜,後皈依全真教,號大癡道人。傳世畫作重要者有〈富春山居圖〉、〈九珠峰翠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溪山雨意圖〉、〈富春大嶺圖〉等,撰著畫論〈寫山水訣〉總結前人和自己的山水畫創作經驗,並有全真丹書《抱一子三峰老人...
作者序
發行緣起
天行書苑從華夏經典出發,建立網路平台,以現代數位科技整理、闡揚、傳承經典,在經典中汲取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儒釋道哲思,同時紀錄淬煉琴棋書畫、詩詞曲樂、舞蹈戲劇經典藝術之美,五千年風韻流傳,在21世紀穿越時空融合呼應!
為了瞭解古代人們的休閒生活,我們從研究中國傳世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入手,體驗了北宋庶民的精采生活,在今年七月相繼完成了《清明上河圖》電子書與實體書,繼之更進一步了解上層社會多采多姿的文化生活,我們開始著手撰寫《韓熙載夜宴圖》,一同經歷五代十國南唐官員的藝文饗宴。
南唐重臣韓熙載的歷史評價兩極,有些人認為他蓄伎夜宴的行為放蕩不羈,另一派認為這只是韓熙載用來自保的行為,為了還原歷史真相,在史料的蒐集上我們下了許多工夫,除了正史之外,也兼採民間筆記雜史,希望呈現最真實的韓熙載,解開歷史的謎題。
由於北宋緊接於五代南唐之後,加上韓熙載官居要職,所以記載於宋代史書的訊息頗多,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歐陽脩《新五代史》、馬令《南唐書》、陸游《南唐書》、司馬光《資治通鑑》都是不可或缺的史料。而散落於民間的街坊趣聞與閒談,也被許多文人和遺老紀錄下來,李穀《清異錄》、史溫《釣磯立談》、蔡絛《西清詩話》、文瑩《玉壺清話》、王銍《默記》、龍袞《江南野史》、陶岳《五代史補》、黃朝英《緗素雜記》這些筆記觀點各有異同之處,也可供參考。此外,後代對史書的整理也有助於了解韓熙載所處的南唐背景,元代脫脫《宋史‧南唐世家》、明代毛先舒《南唐拾遺記》、清代吳任臣《十國春秋》等書也助益頗多。
我們將整理韓熙載生平最為精詳確實的《十國春秋》作為綱要,並以北宋‧司馬光所撰編年體的史書《資治通鑑》為韓熙載的生平大事進行年代的定位,搭配韓熙載自述生平的〈行止狀〉,與身故時南唐‧徐鉉奉命撰擬的〈墓誌銘〉互相參酌,建構韓熙載一生的行誼作為。再揀擇上述筆記與雜史增添韓熙載日常生活風貌,呈現文人雅士性格的多元色彩。
當時與韓熙載並稱韓徐的南唐大臣徐鉉給他的評價是:「審音妙舞,能書善畫。風流儒雅,遠近式瞻。」不難看出韓熙載的風雅氣息,這也是本書希望引領讀者體驗的氛圍--充滿音樂與藝術的南唐文化宴會。
從韓熙載自北方南奔,上呈於吳主的〈行止狀〉觀之,他確是一位胸懷大志並且學富五車的宰輔之才。歷事南唐三主並多次擔任朝廷要職,也可見其重要的身份地位,他多次為國家百姓上疏,不畏權貴地提出諫言,更顯對國家與蒼生之忠誠。而蓄伎遊宴的行為其實只是不願為亡國宰相的不得已作法。
李後主於韓熙載死後追贈右僕射同平章事,可看出後主確實有欲用熙載為相的打算,在陸游《南唐書》中所書熙載密語所親曰:「吾為此以自污,避入相爾,老矣,不能為千古笑。」《南唐拾遺記》亦寫到熙載語僧德明云:「吾為此行正欲避國家入相之命。」句句道出其心聲。
從歷史瞭解了主角韓熙載的心志後,我們便開始對〈韓熙載夜宴圖〉的場景作深入的分析,隨著夜宴的展開,彷彿進入畫中。李家明之妹玲瓏如珍珠落下的琵琶雅音,在撥子的彈奏下動人心弦;吹奏橫笛、篳篥的樂伎們穿得花枝招展,清商樂調緩緩流瀉,韓熙載奮力敲打的羯鼓撼動水榭樓閣,伴著佳人王屋山曼妙的六么舞姿,光影在屋內漾盪;官員與女伎們互訴情衷、執手相望,綿密的情思令時間彷若靜止;褪去外衣的韓熙載輕輕搖扇,執紅牙板的歌伎以皓齒朱唇清唱小曲,吐息之間音韻抑揚分明;最後韓熙載在家伎們的服侍下進入房內,坐於榻上清洗雙手,全畫緩緩作收。
除了圖畫人物、場景的刻劃,畫中器物的查考也是我們所著重,〈夜宴圖〉出現的樂器琵琶、羯鼓、拍板、橫笛、篳篥,以古畫與古物比對,皆為唐代式樣,而男女服飾衣著特色,則介於唐宋之間,細腳桌椅床榻則略帶宋代風格,樸實典雅的注子、溫壺保存五代遺風,畫裡的細節被近代的研究者們作為斷代依據,也讓我們更了解中國歷史上器物的演變流傳。
全書先以〈五代亂世中南唐重臣韓熙載〉、〈韓熙載夜宴圖成畫與畫師顧閎中〉、〈人物介紹〉、〈南唐的音樂與樂器〉,對全畫的歷史背景與圖面資訊做全面性的介紹,再以〈韓熙載夜宴圖時代與場景順序考〉考證此畫的流傳與構圖,對於畫中錯置的情節順序我們試著調整剪裁,依次描寫【聽樂】、【觀舞】、【調情】、【清唱】、【歇息】等五個段落,最後以〈結語〉剖析此畫在藝術上與歷史中的價值。
〈韓熙載夜宴圖〉與〈清明上河圖〉同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兩畫的成畫年代雖異,但兩者亦有許多相仿之處,撰寫本書時亦感趣味。〈韓熙載夜宴圖〉為南唐李後主的畫師顧閎中所繪,〈清明上河圖〉則是北宋徽宗的畫師張擇端所畫,兩位皇帝同樣熱愛文藝、喜書畫、通音律。宋徽宗所創瘦金體、李後主所造金錯刀書法,皆為後人所樂道;徽宗與名伎李師師的邂逅、後主和小周后的吟詠流傳於街坊巷弄。徽宗好道術、後主迷浮屠,終得國破家亡、被俘敵國而為臣擄,兩畫亦散落他鄉,〈清明上河圖〉僅存金人題詩、〈韓熙載夜宴圖〉只有宋人題款,怎不令人唏噓!
歷史如洪流無情,然而藝術卻因時間流轉而綻放,這幅〈韓熙載夜宴圖〉記錄了南唐小國於五代亂世中的浪漫丰采,本書以豐富的圖文與充實的內容,引領讀者再次進入那動盪的時代,體驗華麗而淒婉的音樂盛會,讓朝臣雅宴再度滋潤21世紀人們的心靈,中華藝術文化得以延續而不朽。
天行書苑編輯部
2016年12月25日
發行緣起
天行書苑從華夏經典出發,建立網路平台,以現代數位科技整理、闡揚、傳承經典,在經典中汲取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儒釋道哲思,同時紀錄淬煉琴棋書畫、詩詞曲樂、舞蹈戲劇經典藝術之美,五千年風韻流傳,在21世紀穿越時空融合呼應!
為了瞭解古代人們的休閒生活,我們從研究中國傳世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入手,體驗了北宋庶民的精采生活,在今年七月相繼完成了《清明上河圖》電子書與實體書,繼之更進一步了解上層社會多采多姿的文化生活,我們開始著手撰寫《韓熙載夜宴圖》,一同經歷五代十國南唐官員的藝文饗宴。
南唐重臣韓熙載...
目錄
002 ─發行緣起
008 ─〈富春山居圖〉畫卷分段圖
010 ─畫家黃公望大事記
012 ─〈富春山居圖〉流傳表
016 ─第一篇 畫家黃公望生平故事
036 ─第二篇 〈富春山居圖〉成畫與流傳
056 ─第三篇 黃公望的繪畫內涵與成就
079 ─第四篇 〈富春山居圖〉畫卷分段解說
080 ─ 第一段落 啟卷津渡- 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剩山圖〉
094 ─ 第二段落 富春灣-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12 ─ 第三段落 大嶺橫雲- 群峰揖讓,雲煙繚繞
126 ─ 第四段落 子陵釣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140 ─ 第五段落 七里灘- 沙洲煙渚,雲淡風輕
154 ─ 第六段落 一峰陡立- 拔地參天,群山如翼
168 ─ 第七段落 末尾跋文- 遠山嫋嫋,贈畫無用
172 ─結語
184─參考文獻
186─〈富春山居圖〉全圖
202─著作權頁
002 ─發行緣起
008 ─〈富春山居圖〉畫卷分段圖
010 ─畫家黃公望大事記
012 ─〈富春山居圖〉流傳表
016 ─第一篇 畫家黃公望生平故事
036 ─第二篇 〈富春山居圖〉成畫與流傳
056 ─第三篇 黃公望的繪畫內涵與成就
079 ─第四篇 〈富春山居圖〉畫卷分段解說
080 ─ 第一段落 啟卷津渡- 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剩山圖〉
094 ─ 第二段落 富春灣-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12 ─ 第三段落 大嶺橫雲- 群峰揖讓,雲煙繚繞
126 ─ 第四段落 子陵釣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140 ─ 第五段落 七里灘- 沙洲煙渚,雲淡風輕
154 ─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