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千年歷史中,中國文人可以說是如天上繁星!每個人都有其璀璨的一面,然而,如果要找出一位深受社會階層所喜愛的,當推這位永遠的―─蘇東坡。
筆者和蘇軾似乎有些緣分。
讀中學時喜歡蘇軾的詩。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手上只有三本書。一本是《電波世界》,以為近三十年來還沒見過寫得那麼好的科普讀物。第二本是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三卷)。第三本則是龍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詞選》。
當時想,劉大杰、龍榆生對蘇軾是有偏愛的。否則,《中國文學發展史》不會用那麼大的篇幅、那麼高的評價來說蘇軾;《唐宋名家詞選》也不會在蘇試的詞下選那麼多的評語。但是,當反反覆覆讀了《唐宋名家詞選》之後,對蘇軾也有了偏愛。同時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拼命抬高姜夔、周邦彥而指責蘇軾。但這些人早已作古,無法和他們辯論。後來明白了,看詩、看詞、看文,都是見仁見智,各有所好,不能強求,也無辯論的必要。
後來讀大學,修中國文學專業,寫學年論文,選了蘇軾。但那篇論文並非研討蘇軾的詩詞和散文,而是著重評論他在王安石當政時反對推行新法,在司馬光當政時又反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廢除新法的實事求是、不畏權勢的卓然獨立精神。現在回想起來,是被蘇軾的精神所感染,還是蘇軾的性格和自己的個性有相通之處,抑或兼而有之,卻說不太清楚。
如果筆者的中文專業繼續讀下去,或許畢業論文仍會寫蘇軾。但因提前結束學業,成了明清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和社會經濟史,所以將蘇軾擱置下來,但對蘇軾的感情卻沒有變。
替蘇軾作傳,寫蘇軾的故事,讓更多的讀者了解蘇軾,學習蘇軾。不禁感嘆,有緣分是拆不掉的,遂了卻一件久在心頭的夙願。
等一旦動手,發現問題並不簡單。有關蘇軾的文學作品目不暇接,有關蘇軾的傳記也有許多種。光是林語堂老先生的一部《蘇東坡傳》,便足以使後人畏於動筆。另外,有關蘇軾的軼聞趣事甚多,如何取捨也頗費周思,得在文學與史學之間尋找一個立足點。所幸筆者在寫人物傳記與歷史故事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雖說難令讀者十分滿意,卻也自信不致令讀者過於失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東坡老人在天之靈或許不會責怪!
作者簡介:
方志遠,1950年生於江西吉安。江西師範學院歷史學碩士、揚州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兼任中國歷史學會理事。在本書中講述中國歷史上最接近大眾而又最璀璨奪目的文學家蘇東坡一生的傳奇經歷,坎坷一生的官場遭遇,流傳在民間的逸事、奇聞,極盡胸懷的詩詞之作,一瀉千里,氣勢如虹。
章節試閱
眉山出神童
老泉得子
人說四川有四大名勝――
「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
說到青城山,令人肅然動容。這裡林茂山幽,有長者之風。
傳說,當年黃帝封此山為「五岳大人」。這身分之高,自不待言。而且,自東漢末年,張道陵來此設壇布道,從此成了道教聖地。
而峨嵋山則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氣勢磅礡,雄秀幽奇,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並稱佛教四大名山,非同一般。
就在這一幽一秀、一道一佛兩座名山之間,夾著一個默默無間的眉山。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諸子百家爭鳴、三教九流並存,儒道佛互爭雄長又相互滲透。既然有佛有道,便得有儒。或許是上蒼的安排,硬是要眉山拔地而起,與青城、峨嵋一比高低。否則,怎麼在一夜之間便讓千年靈氣鍾於一身,讓眉山蘇家生出一個日後名震九州、譽播海外的兒子?
話說就在眉山縣城的紗穀行內,住著一戶蘇姓人家,世代以耕讀為業,雖不甚富裕,卻也豐衣足食。
北宋仁宗景祐年間(一○三四~一○三七年),蘇氏戶主是位名叫蘇洵的落第文人。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娶妻程氏,曾生過一男三女,可惜一子一女早夭。有道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蘇老泉年近三十,已屆而立,功不成名不就,又膝下無子,難免有些焦慮。所幸妻子程氏已懷第五胎了,老天有眼,該是個兒子吧?有道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程氏果然替丈夫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這兒子便是蘇軾。
蘇老泉又得了兒子,這歡喜自然就不用提了。時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如按公曆算,則是公元一○三七年元月了。
蘇軾出生之時,並無任何異兆。既沒有滿屋香氣,也不見祥雲騰起。但由於這孩子日後給家族帶來了榮譽,人們自然要尋找他的不同尋常。幸虧程氏記憶甚好,在家人的啟發下,終於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蘇軾降生的頭一天晚上,或者就是當天黎明之前,程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身材極高極瘦的獨眼和尚穿過庭院,直朝臥室走來。程氏又驚又怕,想叫卻叫不出來,想站也站不起來。眼看和尚已經跨過門檻,進了臥室,經過床前,程氏這一聲終於喊了出來。睜眼一看,屋子黑洞洞的,哪有什麼獨眼和尚?原來是南柯一夢。接著就是一陣腹痛,到黎明時分,生下了蘇軾。程氏這才知道,獨眼和尚原來是送子羅漢。
蘇軾日後不僅給家族帶來了榮譽,也使得眉山名聲大震,便是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僅就文名而言,或多或少也沾了蘇軾的光。於是在眉山一帶,又輾轉流行著一句民謠:「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說蘇氏父子的出名,是得盡了眉山千年靈氣,因此他們一出名,眉山的草木也就枯了。
還有一個傳說,更是離奇—―
蘇軾做滿月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賀喜。眾人落座後,正在敘話,卻見門外走進一位老丈。這老丈滿頭白髮,一大把銀髯飄灑胸前,臉上皺紋堆壘,深如刀刻,雖然說不上是仙風道骨,卻也氣度不凡。更引人注目的是老丈右手所柱的桃木枴杖,通體烏黑發亮,節上有彎、彎上有節,說不清有多少個節、多少個彎,不知道長了多少年,用了多少年。至於左手提著的竹筐,倒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竹筐上蓋著一塊紅布,表示也是來賀喜的。
蘇洵見有客人,趕忙迎了上去,將老丈請進廳堂。
老丈笑容可掬地賀過喜,將右手枴杖掛在竹筐上,伸手揭開筐上紅布,從筐中提出一個紅色包袱,遞給蘇洵:「蘇相公,這是老漢的一點薄禮,萬望笑納。」
蘇洵雙手接過紅包,連聲稱謝。
在客人地催促下,蘇洵將包袱打開。紅包布裡面包了一層藍布。再將藍包布打開,卻是一層白布。蘇洵疑惑地看了看老丈,老丈笑著點點頭。。蘇洵又將白包布打開,只見白布中包著一撮黃土。
客人中有人起鬨了:「老丈原來是送蘇公子千頃良田啦!」
也有人想起了一個典故:「當年晉國公子重耳避難在外,困於途中,有人送來一撮黃土,說是晉國江山。老丈送蘇公子一撮黃土,莫非……」
老丈連忙截住話頭:「老漢所贈,並非千頃良田。蘇公子日後名揚四海,豈是田土困得住的?這普天之下,都是大宋江山,當今皇上仁慈寬厚,百姓樂業,天下太平,老漢又豈敢送蘇公子別的什麼江山?」
眾人見老丈面色嚴峻,不敢再起鬨。
蘇洵試探著問道:「那麼老丈的意思是……」
老丈緩了緩口吻,笑道:「我是送貴公子,也是送你蘇家父子一座山―—彭老山的靈氣。」說罷,轉身出門。
蘇洵若有所悟,也跟著出了門。二人一前一後,來到彭老山。蘇洵頓時便覺得有些異樣,舉目望去,好端端的一座林木茂密的彭老山怎麼變得寸草皆無?再看老丈,也無影無蹤了。蘇洵明白了,原來這老丈就是此山的土地神。
當然,傳說歸傳說,彭老山的林木實際上是毀於一場山火,與蘇軾並無關係。
眉山出神童
老泉得子
人說四川有四大名勝――
「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
說到青城山,令人肅然動容。這裡林茂山幽,有長者之風。
傳說,當年黃帝封此山為「五岳大人」。這身分之高,自不待言。而且,自東漢末年,張道陵來此設壇布道,從此成了道教聖地。
而峨嵋山則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氣勢磅礡,雄秀幽奇,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並稱佛教四大名山,非同一般。
就在這一幽一秀、一道一佛兩座名山之間,夾著一個默默無間的眉山。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諸子百家爭鳴、三教九流並存,儒道佛...
目錄
第一章 眉山出神童
老泉得子
取名蘇軾
初聞新政
景仰范滂
為師改詩
第二章 文名動京師
張公荐賢
韓公識才
歐公誤會
仁宗得意
第三章 仕途初跋涉
簽判鳳翔
祭神祈雨
陳公短長
蘇章石壁
韓琦伎倆
十年生死
家事國事
巧對遼使
蘇王結怨
批評新法
第四章 蘇公天下知
情深誼長
結交佛印
通判杭州
西湖暢遊
題聯莫干
初為太守
天災人禍
詞風千古
徐州抗洪
烏台詩案
被捕下獄
無可救藥
第五章 江湖好自在
東坡居士
赤壁三唱
傳聞病故
辭別黃州
題詩廬山
夜探石鐘
金陵見王
第六章 廟堂難度日
太后苦心
爭論新法
不合時宜
蘇門學士
蜀黨洛黨
第七章 再請江南行
急民所需
治病救人
整治西湖
與民同樂
化朽為奇
揚州詩禍
潁州歲月
揚州花會
第八章 歸期何遲遲
出知定州
連遭貶謫
惠州行程
朝雲之死
遠涉海南
儋州晚秋
浩氣長存
第一章 眉山出神童
老泉得子
取名蘇軾
初聞新政
景仰范滂
為師改詩
第二章 文名動京師
張公荐賢
韓公識才
歐公誤會
仁宗得意
第三章 仕途初跋涉
簽判鳳翔
祭神祈雨
陳公短長
蘇章石壁
韓琦伎倆
十年生死
家事國事
巧對遼使
蘇王結怨
批評新法
第四章 蘇公天下知
情深誼長
結交佛印
通判杭州
西湖暢遊
題聯莫干
初為太守
天災人禍
詞風千古
徐州抗洪
烏台詩案
被捕下獄
無可救藥
第五章 江湖好自在
東坡居士
赤壁三唱
傳聞病故
辭別黃州
題詩廬山
夜探石鐘
金陵見王
第六章 廟堂難度日
太后苦心
爭論新法
不合時宜
蘇門學士
蜀黨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