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嘉慶年間,湧現出不少著名詩人、詞人和小說家,卻沒有那個像紀曉嵐那樣,兼有詩人、小說家、評論家、編纂家等多重身份,紀曉嵐是一位奇才。
紀曉嵐名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生於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卒於嘉慶十年(一八○五年)。自三十一歲中進士後,擔任過多次鄉試、會試同考官或正考官,五次出掌都察院,三任禮部尚書,並曾擔任短時間兵部尚書,最後在內閣協辦大學士任上辭世,謚號「文達」。他的一生在事業上最輝煌的時期,是自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總纂官開始的近二十年時間。
紀曉嵐現存的著述,以他的門人編輯的詩文合集《紀文達公遺集》和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為主,此外尚有《評文心雕龍》、《史通削繁》、《畿輔通誌》、《沈氏四聲考》等。他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是由他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書初期雖由多人起草,最後的刪定、校改均出自紀曉嵐一人之手。這在紀曉嵐本人自述和友人的記載中,可以證明這一點。這兩百卷的目錄學著作,對四千多種典籍,一一撮舉大旨,辨析源流,考核得失,在中國文化史上是空前的壯舉,也是稱譽世界的文化瑰寶。
《閱微草堂筆記》也是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貢獻。此書出現在當時小說界,達到與《紅樓夢》、《聊齋志異》三足鼎立的地位。其實,《閱微草堂筆記》的價值,倒不在小說界定上的意義,而在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一千二百餘篇筆記,不少是記實性筆墨,內容廣泛而細致,個中品味,大大超過它在小說意義上的作用。
作為文人,像紀曉嵐那樣的全才通儒,在乾、嘉兩朝並不乏其人,但像他那樣有機會接觸數千年來眾多的典籍,有清一代,也只有他一人。同時,紀曉嵐睿智機敏,幽默詼諧,又為旁人所不及,這給他的生活和事業平添傳奇色彩,人們從他的多才多智中,可獲得另外一種啟示。
本書裡的近百篇短文,是就紀曉嵐各生命階段作粗略的勾勒,集中寫他睿智多才、幽默滑稽、處世為人、學術觀點、文化思考。幽默滑稽是紀曉嵐性格的一面,而嚴肅的思考則是他性格的另一面,只有這兩者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紀曉嵐。
所寫文章,架構盡量外延,以保持其趣味性、可讀性和知識性。材料主要採自紀曉嵐詩文集和《閱微草堂筆記》,以及清人有關記載。加工部分只是某些細枝末節。至於那些明顯從別的著名文人(如解縉、金聖嘆、李調元)身上移用的事例,本書則不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