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人類一直以來是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
為何古代埃及人要將屍骸製成木乃伊?
人類一直以來是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呢?
當我們將這個宏大的主題,對照到世界的歷史上,首先散發出壓倒性存在感的就是古代埃及的“那個”了。
王家的金字塔墓、鎮守在旁的人面獅身像、讓王族在死後的世界能夠使用的陪葬品,以及將死者形姿保存至今的木乃伊等等,這些都是紀元前三○○○年左右流傳到現在的“死亡的形式"。
古代埃及人同樣也相信“死後的世界"的存在。他們認為「人死後,將重新誕生於一個新的世界」。
古代埃及人相信人的身體是由五種要素所構成。即為「肉體」、「姓名」、「影子」、然後是「巴」以及「卡」。
巴與卡的定義相當不容易解釋清楚,巴是形成人格的「靈魂」,而卡應該可以理解為人的生命力也就是「分身」。
因此,在人死後,只要將肉體製成木乃伊好好保存,卡就能夠持續停留在木乃伊之中。
反過來說,若是肉體,也就是木乃伊不存在的話,卡(分身)就會失去依靠,將會無法重新轉生,也就是不可能再次“復活"了。
也許有人會想:「這麼一來,只有死後會被製成木乃伊的王公貴族有機會復活嗎?」
實際上正是如此。在古王朝時代(紀元前二六五○~紀元前二二○○年左右),“重新轉生"是僅有少數人才被允許的特權。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到了中王朝時代(紀元前二○五○~紀元前一七八○年左右),一般人也能夠被製成木乃伊保存了。
當然,庶民階層是沒有能力接受到能夠將死後身形如實保存到現在的優質木乃伊處理。王族的木乃伊,為了不使其腐壞,使用了特殊的藥品、方法、甚至是咒文。也因此,製作木乃伊需要耗費龐大的資金。庶民的木乃伊僅僅只是施加簡單的防腐處理,即便如此,“木乃伊產業"仍舊興盛於當時。
《死者之書》到底記載了什麼樣的的內容?
當人死亡之後,巴(靈魂)會自肉體脫離,化身為人頭鳥身的姿態,出發前往死後的旅程。
而這段旅程的導覽書,就是知名的《死者之書》。
這本《死者之書》所記載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在王族的葬禮上,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平安抵達“新的世界",而由神官所詠唱的咒文。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為了要讓一般人在死後能夠因應各種不同的用途所需,便將咒文連同葬禮儀式的概要以及插畫一起抄錄在莎草紙(以紙莎草的莖部纖維所製成的紙張)上。
順帶一提,這本《死者之書》據說一共有一百九十章。
截至目前為止,發現的死者之書文物一共有兩萬五千件以上,但每件都有部分殘缺不全,因此無法得知完整的內容為何。
即便如此,已經足夠讓我們了解“死後旅程"的景色。
在這段旅程中,有企圖吞食死者的巴(靈魂)的蛇與鱷魚等猛獸及惡靈,橫在眼前的大河阻擋去路等等,數不盡的難關朝向死者襲來。遭遇到什麼情形時應該採取何種行動?或是詠唱什麼咒文,在《死者之書》中都有詳細記載。
也就是說,只要有了這份莎草紙,就能夠輕鬆地抵達新世界的入口處。
接下來,這段旅程的最高潮,莫過於受到冥界的守門人阿努比斯神的引導,將自己的心臟置於天秤之上接受審判的最終試煉了。
放在天秤上與心臟一起秤重的是,真實與正義的女神瑪特的象徵「羽毛」。如果是一生誠實而無所欺瞞的靈魂,這個天秤會呈現完美的平衡狀態。不過,心臟若是比羽毛重,天秤的一側傾倒下沉的一瞬間,心臟就會被等待在天秤一旁的怪獸.阿米特撲向前去撕咬吞食。
萬一心臟在這裏被吃光的話,那就再也無法復活了。不僅如此,還會被打入稱為杜亞特的地獄,在黑暗中永遠受到痛苦的折磨。因此,信仰虔誠的人們便會盡一切力量去累積善行。
然而,就算心臟和羽毛秤重結果平衡,仍然不能安心。接著來到一個大廳,必須答出四十二位神祇的名稱,再提出三十八項證明自身清白的證言。
經過這一切考驗,終於獲得允許在樂園裏「復活」。那是一個風景明亮優美的場所,要什麼有什麼,你可以和喜愛的人一起繼續過著與現世裏的「生」同樣的生活。
只不過,這個樂園生活,必須建立在保存於人間的卡,以及卡所寄託的木乃伊維護完整才得以成立。因此,死者家屬為了避免讓卡餓死,必須經常供奉食物及飲料到墓中。據說埃及各個時代都為了供奉飲食的方法而煞費苦心。
到頭來,古代埃及的這些信仰,隨著時代的變遷,遭到基督教勢力的迫害,到了紀元三世紀左右就已經消滅了。現在的埃及人大多不是伊斯蘭教徒,就是基督徒,《死者之書》中記載的世界觀,只能在遺蹟中略探一二了。
圖說:正在量測「死者的心臟」及「羽毛」何者較重的阿努比斯神
「最後的審判」 進入天國之門到底有多窄?
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又是怎麼看待死後的世界呢?
提到基督教的“死後的世界”,相信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天國」、「地獄」以及「最後的審判」等關鍵字吧。
誠如其名為“基督教”,關於死後世界的概念,是到了《新約聖經》,也就是耶蘇基督登場後才比較明確。
讓我們概略介紹一下基督教中的「死後世界的構造」。
人死後的靈魂,由天使牽引接受神的審判後,依照生前的行為,會先由優而劣分配到「天國」、「煉獄」、「靈薄獄(地獄邊緣)」、「地獄」等四個不同的世界。
除天國之外的世界,名稱都有個“獄”字,讓人感覺似乎是相當恐怖的世界。比如說「煉獄」,這是介於天國與地獄中間的位置,也就是說,雖然不致於被打下地獄,但因為生前犯下某種程度的“罪”,於是靈魂必須前往之處。
煉獄之中有不斷猛烈燃燒的火炎,來到這裏的“靈魂",身軀受到烈火燒灼,專心致志於淨化靈魂,以便有一天能往赴天國。
簡單說來,就是給予犯下罪行的靈魂“緩刑期間”的場所。在煉獄中修得一定成果的靈魂,在後面會說明的「最後審判」時,就能獲救提升到更高等級的世界。
順帶一提,創造出這個概念的人是活躍於紀元四~五世紀的神學者,據稱為古代基督教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奧勒留.奧古斯丁。因為《聖經》上並沒有記述類似的概念,這個煉獄的觀念據信為天主教自行發展而來。因此,以聖經為信仰唯一依據的基督新教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當然,在猶太教及伊斯蘭教也同樣不存在這樣的觀點。
再者,「天國」雖然存在,但實際尚未完成。
神之國度,也就是「天國」,是要在「最後的審判」之後才會完成。要等到這個世界的末日到來,然後才會建立“由神所支配的屬靈國度"、“恩寵之國"。
已經去世的基督教徒所前往的「天國」或「地獄」、「煉獄」、「靈薄獄」等地,都只能算是暫居之處。一直到「最後的審判」來臨之後,才會出現真正的「天國」與「地獄」。
獨一真神主導的“人類救贖計劃"是什麼?
這個「最後的審判」,簡單說就是基督教中訂下聖約的「神」,獨一真神主導的救贖計劃的最後階段。
基本上,自從亞當與夏娃被逐出樂園之後,所有的人類都是罪人。
為了替所有人類贖罪,耶蘇基督才會被釘上十字架。耶蘇基督在各各他的山丘上受到磔刑處死三天之後復活,至今仍在繼續拯救這個世界。
關於此事,在聖徒保羅的《哥林多前書》中可以讀到以下記述內容。
「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中略)
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十五章二十二~二十六節)
圖說:描繪「最後的審判」的畫作。畫面中央即為降臨的耶蘇基督
總而言之,意即當「最後的審判」到來之時,還活著的人也都要經歷一次死亡。
然後,連同過去已逝的死者,所有人都會重新獲得肉體復活,一起接受“審判”,決定以後將在「天國」或是「地獄」永遠居住。
《啟示錄》──描述“世界末日”的過程
「最後的審判」的內容相當詭異且令人毛骨悚然。《新約聖經》的最後篇章《啟示錄》詳細敘述了審判開始前將會發生的所有事件細節。
作者是居住在拔摩島的預言者約翰。著作完成於紀元九○~九五年間。內容如下:
有一天,約翰見到了幻象。有一頭七隻角七個眼的羔羊出現在約翰面前,讓他看見未來將發生的各種事件。
羔羊先將書卷交付給約翰,並陸續將書卷的封印揭開。每揭開一個印,就會將饑饉、死亡、殉教者的血之復仇以及天地變異等異象逐一解放出來。
當第七個封印被揭開後,七位天使開始依序吹鳴喇叭,正式宣告最後的審判來臨。這同時也是災厄開始降臨人世的信號。
第一個天使吹號,就有冰雹和火混雜着血投在地上。土地、樹木燒掉了三分之一。
第二個天使吹號,就有一座好像被火燒着的大山投在海裏。海有三分之一變成了血,海裏有生命的受造物死了三分之一。
第三個天使吹號,就有一顆大星燃燒着從天上落下來,落在三分之一的河流上,水變得像苦艾一樣,很多人喝下都死了。
第四個天使吹號,太陽、月亮、星辰有三分之一失去了,地上陷入黑暗。
第五個天使吹號,有蝗蟲自無底深淵竄出,整整五個月時間,攻擊額上沒有上帝印記的人。
第六個天使吹號,四個天使被放出來,預備好殺死三分之一的人。並且日後殺死更多的人。
第七個天使吹號,上帝天上的聖所開了,他的約櫃在他的聖所裏出現。接着有閃電、噪音、雷霆、地震發生,並降下大雹。
接下來登場的是,身上有著「666」這個惡名昭彰數字的野獸。這隻野獸從海裏上來,有十隻角、七個頭,角上戴着十個王冠,頭上有褻瀆神的名字。更嚴重褻瀆了整個世界。
見到這隻不祥野獸所為之惡行,上帝的憤怒達到極限。七位天使帶著上帝授予裝滿上帝之怒的七個碗,用力倒在地上。於是地上所有生物都遭到殺戮,一切生靈都隨著邪惡而被抹消一空。
什麼人可以進入「神之王國」?而什麼人不可以?
到了此刻,新天地誕生,“千年王國”的時代來了。耶蘇基督再次降臨地上,殉教者皆能復活。充滿愛與秩序的烏托邦將延續長達千年。
然而,當千年過去之後,撒旦將被暫時釋放出來,與上帝進行戰鬥,但終究會遭到消滅。此時,「末世」才終於到來。
接著,所有的死者都將復活,分別安排進入天國與打落地獄的「最後的審判」就要開始。
被選入天國住民的人,會出現在新天地。人們在這塊新的耶路撒冷土地上,將擁有永恆的生命,生活在永遠延續的神之王國。
雖然最後是以幸福的結局收尾,但是在迎來“神之王國”之前,上帝的所作所為未免也太過於殘忍。相信不會只有筆者對此感到恐懼不已吧。
只不過,在《啟示錄》完成的那個時代,教會內部充斥腐敗問題,而且對於基督徒的迫害也相當嚴重。信徒們只得透過信仰耶蘇的“上帝”,祈求獲得強烈的“救贖”也說不定。
為何印度教徒相信「業力(Karman)」的思想?
筆者總認為在宗教的教義中“生死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項目。而「印度教」則是對這個“生死觀"有著相當特別看法的宗教。
誠如各位所知,在人口超過十二億人的印度,約有七成的國民都信奉印度教。
而印度教的基礎,則是古老時代建立在這塊土地上的婆羅門教。
所謂的波羅門教,是以紀元前一二○○~紀元前一○○○年左右編纂的印度最古老的聖典《吠陀經》為根本的宗教。此經典共有十卷,內容是關於眾神的故事,另外還有三本付屬的典籍。
當中又以說明祭典儀式的本質與意義的《奧義書》被認為是重要的典籍。
這本奧義書的內容是在描述獨一真神「梵天」。創世神梵天即為婆羅門教的終極神祇,所有各方神明的存在,皆是梵天的化身。
梵天就是世界,甚至是宇宙的所有一切。基於此點,世上的所有生物與生命,皆與梵天同為一體。
雖說如此,每一個別的生物都有其自己的目的,也有自己的情感。而這個寄宿於個別生命的自我稱之為「梵我(Ātman)」。梵我是永恆的存在,所有的生物在此生結束之後,仍然會帶著相同的梵我重新誕生在世上。
這個觀念相較佛教的「輪迴轉世」更為原始。僅只單純地前世作為影響今世,而今世作為影響來世。此即為「業力(Karman)」。
堅持「不殺生、茹素主義」的理由
婆羅門教雖然將生物分為「胎生」、「卵生」、「濕生」、「芽生」等四類,但彼此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上下之分。
順帶一提,「胎生」指的是由母胎誕生的哺乳類;「卵生」是破卵而生的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濕生」指的是在當時認為生於濕氣的昆蟲類;「芽生」則是植物。
也就是說,來世自己有可能成為害蟲,而現在出現在眼前的昆蟲、魚類,也有可能是前世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反過來說,如果自己欺負虐待其他生物,到了來世有可能淪為對方報復的對象。
印度教徒中有許多極端厭惡殺生、堅持茹素主義的人,此即為受到婆羅門教傳承下來的轉世思想影響所致。
另一方面,婆羅門教獨特的「轉世觀念」,也形成了信奉其他宗教的人所難以理解的種姓制度及男女不平等。
印度的社會至今仍然留存身分制度的深刻影響。這是因為大家都接受無論此生的境遇如何嚴苛,皆是前世的自己(梵我)所作所為的報應。
印度教沒有嚴格的戒律,也沒有地獄的概念。
因為信徒們都知道"只要行為不端,來世就會受苦",而這就是最嚴重的懲罰了。
圖說:悠長久遠的恆河,彷彿接納了印度教徒的生與死等等一切。
即便如此,印度教徒就不需要舉行葬禮嗎?這倒不是。為了讓逝者對於此世一切再無眷戀,迎接新的生命,在舉行過莊嚴的葬禮之後,藉由聖火焚燒遺體,再放入恆河順流而去。
此外,印度教也有自輪迴的迴圈脫離的「解脫」思想。必須要將「行為之道」、「知識之道」、「虔信之道」這三道修行到極致,才能打開邁入解脫之道,因此有很多信徒為此而不斷地累積功德。
在印度時常可見人們將身體浸泡在恆河水中的行為,也與邁向解脫有關。另外,聖地瓦拉納西據說是距離天界最近之處,該地的恆河畔被認為是神聖的場所。
在這附近經常可以看到眼神中透露出彷彿了悟一切的老人。這條“邁向解脫之道",無論身分地位,只要心念所到即可前往,在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一種“平等"吧。
即使如此,邁向解脫之道似乎還是相當遙遠。
印度南方的坦米爾語中有「即使七世轉生,我也絕對不會忘記您的恩情。」這麼一句話。不禁讓人感受到所有印度教的生死觀念都已經融入在這句諺語當中。
《古事記》中所記載的“黃泉之國"是什麼?
日本神道認為「人死後,其靈魂將前赴山林」,並將此稱為「山中他界」。也就是說,自古以來相信“那個世界”是存在於日本的某處陸地。
死者的靈魂滯留在「葦原中國」(日本地區國名的古稱)中地勢較低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接受淨化,最後得以攀登到山林之上。
這個淨化的過程,除了本人的意願之外,還需要有子孫的祈禱。大約經過五十天之後,才能將地上的“穢氣”洗掉。
將穢氣完全除去,安居於「山中他界」的靈魂,會由「死靈」轉化為「祖靈」,最後還會成為守護家族的神靈,在鎮守之森接受祭祀的「祖先神」,也就是「氏神」。
然而,死者靈魂開始由「葦原中國」朝向「山中他界」的旅程,卻是起因於某個“事件”之後。
根據神道的敘述,原來日本與位於地底下,稱為「地中他界」的「黃泉之國」之間,有一條狹窄道路相連,人死後都要前往該處。
即便如此,靈魂卻開始滯留在「葦原中國」的原因,就在「古事記」中知名的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的神話當中。接下來讓我們簡單說明大略的過程。
當伊邪那岐看見妻子伊邪那美“不成人形的模樣"時……
天地初分為二的時代,世界尚處於混沌狀態。就在此時,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這兩位兄妹神自天上的高天原降臨地上。
兩位天神之間生下了本州、九州、四國等日本諸島,以及另外三十五位神祇。然而,當女神伊邪那美產下火神之時,陰部受到重創失去了生命。
從此伊邪那美便生活在黃泉之國。悲慟不已的伊邪那岐前往黃泉之國希望追回伊邪那美。
「請您千萬不可觀看我的樣貌」
無視於伊邪那美的告誡,伊邪那岐結果還是看了伊邪那美的樣貌。
眼前的伊邪那美呈現身體溶化成泥狀,爬滿了蛆蟲,完全不成人形的模樣。
被丈夫看見醜陋樣貌的伊邪那美怒道:「既然被您看見了,只好殺了您」,於是開始追殺伊邪那岐。伊邪那岐好不容易掙脫伊邪那美,回到現世後,便將「黃泉之國」的入口「黃泉比良坡」以大岩石封住。
從此之後,人死後的靈魂就改朝向「葦原中國」的「山中他界」前去了。
另外,神道的世界還有一個位於海的另一方,稱為「常世之國」的理想國度。有人說是位在海上,也有人說是位在海底。浦島太郎造訪的龍宮城,據說就是這個「常世之國」。
說到“海之盡頭的理想國度”,沖繩的「儀来河内」也相當知名。此為沖繩人自古以來所崇敬的“永遠的淨土”。
以上為各位敘述了世界上主要宗教及神道中關於「死後的世界」的概論。
接下來第1章將繼續探討日本人最為熟悉,而且對於生死觀影響最深的「佛教」是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