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1
上冊
導論 獨龍族生存的動力模式 1
第一節 峽谷中的獨龍族 1
一 邊界與歷史:獨龍族人生存空間形成的過程 2
二 獨龍族:族名身份及其生存文化 15
第二節 生存的動力學:一個可操作的研究模式 29
一 生存與策略:適應╱適應策略作為社會文化的過程 29
二 中國的山地民族研究經驗 34
三 與本書相關的獨龍族研究狀況 38
四 理論假設:提出動力學模型 42
第三節 田野工作與資料來源 48
第一章 食物的生產及技能的調適 59
第一節 食物的供給與技能習得 59
一 植物的認知與採集工作 59
二 狩獵 69
三 土地類型及耕作技術 72
四 生產周期與勞動力分工 81
第二節 以政府為主導的技能培訓 90
一 水田開墾與水稻作物引進過程 90
二 地膜玉米種植技術 97
三 牛的放養與飼養 101
四 其它種類的技能培訓 108
第三節 技術改良與發展干預 111
一 技術的推廣與效果 111
二 國家權力的滲透與發展干預 117
第二章 流動中的秩序:親屬與村落組合的原則 123
第一節 親屬分類法則 124
一 「尼柔」的界定:人群組合的邏輯 124
二 親屬稱謂及婚姻原則 130
三 婚姻關係中的權利與義務 136
四 家庭生活中的性別權利 141
第二節 克恩:土地與血親組合的村落 146
一 嬰孩取名的政治學 146
二 房屋與家戶 150
三 游與居:村落生活空間的生成 160
第三節 領土權與村落邊界的流變 164
一 對不同土地類型的佔有形式 165
二 血緣家族向地域社會的轉化 167
三 國家政策的影響 173
第三章 交換與分享:獲取資源的途徑 183
第一節 交換的類型和特點 184
一 分享的觀念 184
二 交換的形式 190
三 交換的特點 196
第二節 內部交換系統與遠距離貿易 199
一 本南:建立在擬血親基礎上的交換夥伴 200
二 獨龍江與周邊的貿易交換體系 204
三 交換關係中的等級與權利 215
第三節 稀缺與分享:交換的社會動力學 222
下冊
第四章 信仰與儀式:村落社會整合的宗教因素 227
第一節 神靈信仰中的互惠性、禁忌及其實踐 228
一 對獵神「任木達」的祭祀 228
二 疾病、死亡的威脅與村落秩序 233
三 分享的盛宴:剽牛祭天儀式 249
第二節 基督教精英的角色及教堂活動 253
一 傳教的人生史:此約翰非彼約翰 253
二 新時期教會的管理制度 259
三 儀禮與禁忌 265
第三節 適應的困境:信仰的理由在哪 270
第四節 社會秩序的維繫與整合:觀念、實踐與調適 277
第五章 精英的角色:內外溝通的行動者 285
第一節 家族長、祭司和頭人:擅長溝通的地方精英 286
一 「自然形成」的家族長 286
二 「兄弟射箭」選頭領 289
三 頭人、祭司、本南:擅長溝通者 292
第二節 作為國家與地方的中介:地方精英的行動 298
一 孔志清與族稱的獲得 298
二 高氏兄弟:獨龍江開發與建設的推動者 308
第三節 村幹部的生存角色 313
一 阿沃頓珠:從農奴的兒子到村支書 313
二 鄉村政治精英:村民與政府之間 323
第六章 邊緣政治:從多邊關係到一體化進程 331
第一節 邊疆社會的族群與政治 331
一 滇西北族群分佈與權力角逐 332
二 獨龍族人與周邊族群的政治關係 351
第二節 夾縫中的生存政治 363
一 依附 364
二 抗爭 371
第三節 民族國家進程中所依賴的生存條件 378
一 邊疆危機背景下的生存環境 378
二 族名界定及國家的援助 389
結論 互動、交換與適應產生的動力學詮釋 397
一 基於生態環境基礎上的生存動力 398
二 獨龍江內外不同社會體系互動產生的動力 401
三 文化調適: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生存機制 405
附錄 411
附錄1 獨龍江迪政當新生代的生存經歷 411
附錄2 獨龍江鄉技能培訓計劃(2012-2013年) 418
參考文獻 421
後記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