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寺院古建築的深遠意涵,一窺佛寺藝術的奧秘。
涵蓋各個朝代及不同區域的寺院,全書超過三百張圖片。從寺院的選址佈局、結構裝飾到風格演變,深入淺出的勾勒出佛教建築的輪廓,並探討現代寺院建築該何去何從。
揭開傳統佛寺建築的豐富內涵,破解傳統匠藝的訊息和密碼:
建寺地點如何選擇?空間如何佈局?
「伽藍七殿」的建寺規制有何典故和內容?
曲面屋頂與防漏採光有何關係?
寺院的立柱為何向內傾斜而不是直立的?
殿宇上方的神獸應該是單數還是雙數?
法門寺如何保護地宮內的佛舍利安度120年?
藏系寺院的「邊瑪檐牆」有孔明借箭的效果?
藏系寺院的低樓層為何不設窗而高樓層設大窗?
龍山寺戲台上方為何要施作網狀結構的藻井天花板?
朝天宮、拱範宮為何出現洋人造型的人物栱?
佛教本土化和民間化的過程中,佛寺建築也與本土固有的建築樣式、建造傳統、工藝材料、裝飾風格、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不斷融合,形成現今極具特色的樣式。寺院建築由裏到外,由下而上,所包含的每一個建築構件都隱含它的結構原理及時代意義,並且極盡可能的彰顯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是一種深遂的文化建築,所包含的內容博大精深,從結構力學、藝術美學、警世意涵到宗教意義,都將其導向一種多元化的建築形式。
如今可供考古的現存古建築屈指可數,遺存的史籍資料又艱澀難懂,期望能藉由本書彙整的各種傳統建築元素,如寺院格局、建築裝飾、建築結構等相關議題,說明佛教古建築的內涵;包括地域性的差別,例如大陸北方、大陸西南、臺灣、西藏等地區,不同寺院的特色要如何加以類別;並針對一些特別的佛教建築,像是園林寺院、佛教石窟等內涵加以補充。透過探索先人的智慧結晶,並從不同角度的說明、比較和分析,期望以嶄新的元素和美學的依據,為現代寺院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讓新時代的佛教建築變得更多元化和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
※封面圖片:正定廣惠寺花塔
作者簡介:
蔡良瑞
臺灣臺北市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建築系博士。曾任臺灣實踐大學兼任講師、北京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中華女子學院兼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任教授、葡萄牙馬德拉大學交流學者。專業於研究中國古建築、佛教古建築、生態保護綠建築等領域,長年於海外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
著作包括:《做一個全能的設計師》(臺灣三友出版社,1999)、《規劃自己的店》(臺灣三藝出版社,2004)、《你也可以是天才》(廣東省人民出版社、臺灣三藝出版社,2005)、《大畫英語》(廣東省人民出版社、臺灣三藝出版社,2007)、《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43座獨特珍貴的文化遺產》(暖暖書屋,2013)、《生態保護系列專欄》(佛光山人間福報,2013)、《千家寺院系列報導》(佛光山人間福報,2014)。
特殊工作經歷及成果: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Asheboro市,女子學院古建築遷移改新建設計規劃,2007。
非洲烏干達,綠建築及生態建築研究工程,2008。
北京連山村,生態養生村設計規劃,2010。
北京市,有機農場袋裝土建築實驗工程,2011。
臺灣通霄,福智月稱光明寺生態土建築規劃、設計、施工,2014。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專文序
黃萬翔(月稱光明寺規劃建設推動委員會總執行長、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及都市計畫系專任副教授)專文序
端木山(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博士/北京國怡環境治理技術研究院院長)專文序
◆很多人參訪佛教寺院,因為不了解寺院布局的意義,及每一座殿堂的建築特色,只能走馬看花,極為可惜。《佛寺古建築探秘》內容豐富,作者很用心的從單體到整體,從小木作到大木作,從選址到布局……作者都做了詳盡的剖析;再者,本書除了實例,更配有圖片。提供每位參訪佛寺最佳導覽解說的好書。──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作者持續用心投入佛教古建築的研究工作,親身走訪大陸各地的名山古剎,綜理分析完成佛教古建築的系列研究與文章,並將它集結成書付梓出版,提供給所有關心推動傳統古建築的同好來共同參考研析,這是他付出自己生命與汗水的心血結晶,也是所有衷心研究傳統古建築人的重要寶書。──黃萬翔(月稱光明寺規劃建設推動委員會總執行長、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及都市計畫系專任副教授)
◆佛教流傳中國兩千餘年的時間裏,經歷了不斷本土化和民間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佛寺建築也與中國本土固有的建築樣式、建造傳統、工藝材料、裝飾風格、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不斷的互動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極具特色的佛寺建築樣式。這種特有的建築樣式,也隨著漢文化的擴散對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的宗教內涵,乃至匠作傳統的信息猶如一種難以破解的密碼,滲透到佛寺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因此,為了進一步理解傳承建築的文化和佛學精髓,而對這些「密碼」進行深入又系統的全面解讀,就成為一項頗為艱辛但功德無量的工程。──端木山(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博士/北京國怡環境治理技術研究院院長)
名人推薦: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專文序
黃萬翔(月稱光明寺規劃建設推動委員會總執行長、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及都市計畫系專任副教授)專文序
端木山(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博士/北京國怡環境治理技術研究院院長)專文序
◆很多人參訪佛教寺院,因為不了解寺院布局的意義,及每一座殿堂的建築特色,只能走馬看花,極為可惜。《佛寺古建築探秘》內容豐富,作者很用心的從單體到整體,從小木作到大木作,從選址到布局……作者都做了詳盡的剖析;再者,本書除了實例,更配有圖片。提供每位參...
章節試閱
引言
本書作者長年於海外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歷經十餘年後返回台灣,因緣際會下加入了佛光山興辦的報社──「人間福報」的義工,並參與生態建築、佛教建築等相關專題報導的工作。於二○一四年,人間福報展開了一系列有關本土寺院發展成果──「千家寺院」的報導,作者於此團隊中負責建築部分的採訪和報導工作,於此其間發現臺灣的寺院規模雖無法與中國北方大寺院相比,但卻擁有南方建築獨具的風格和創新的活力。同時,一些隱於山林的寺院住持,終其一生除了潛修和弘法外,其餘精力都投入建寺、擴寺的艱辛工作,寺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道盡無數僧眾和信徒的血汗過程,及對佛法無怨無悔付出的堅定信念。
另一方面,從這些開山祖師們的身上,作者看出他們於建寺之初,對建寺風格、建築裝飾、傳統工法等等和寺院息息相關的議題,多半處於一種不確知的狀態,一方面的原因是這類資訊十分欠缺,一方面可供諮詢的專業人才也不普遍,因此,於此期間,建寺相關的工作面臨許多困難的抉擇。
究竟寺院該以歷史傳承的角度來表現建築特色,還是另外發展一種適合本土條件的寺院形式呢?諸多問題都是早期建寺者內心的困惑和掙扎,在這段採訪的過程,作者了解到這些為佛教貢獻畢生心力的開拓者,有許多困難和無奈,因此默默許下一個心願,希望儘快寫出一本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或切入)佛教建築內涵的書籍。
另一個因緣發生於北京,作者有次在北京某大學巧遇了一位從臺灣來北京進修的法師,深談之後才了解原來這位法師剛完成了某寺院的工程,覺得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和佛教藝術相關的領域,因此遠道來北京的藝術學院進修。這位法師談到在興建佛教風格的建築時,與當地建築師因為溝通不良所導致的種種困難情況,事後雖能逐一克服,但其過程備感艱辛。作者當下即有所感,之所以建寺過程會充斥各種困難,多半原因來自負責工程的僧眾,並沒有學習過佛教古建築的內涵,因此只好順應著他人的心意行事,這樣的過程和結果自然不可能順暢和讓人滿意。另一方面,如果為了建寺,每一位負責建寺的出家法師都得回學校進修的話,這也是一件費時費力又不切實際的事情。經過這次事件作者更加確定要完成一本深入淺出、能夠勾勒出佛教建築清楚輪廓的書籍,為從事寺院相關規劃、設計、興建等工作的人,提供一些可參考的資料。
作者於二○一三年從國外返臺,加入了「福智團體」的營建組義工團隊,因此有機會參與一些建寺相關的會議,並發覺臺灣的建築師、工程師等多數具有高度環保意識、綠建築理念,且這些投入佛教建築的工作者,大多為具有因果理念的虔誠佛教徒,建築理念已經和宗教信仰結合為一,從這方面看來,臺灣的寺院發展似乎是一片光明並充滿希望。
近年來,臺灣的經濟蓬勃發展,加上社會開放,政府支持,佛教得以大力發展,如今寺院四處可見,學佛人數也日漸增多,受到臺灣的影響,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加等諸多地區,甚至開始組團來臺灣參加各種法會活動,臺灣自由開放的環境滋養了佛教快速成長,進而又影響周邊地區的人學佛,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種可喜可賀的現象。
緊接而來的問題是,當今臺灣寺院的發展該何去何從呢?如果要走仿古的路線,要以何種模式仿古才不會因為全面抄襲而淪為毫無創意呢?另一方面,如果要改革創新,又要如何做才不會失去佛教的意涵和時代意義呢?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目前似乎沒有標準答案,當前一切的發展仍朝多方面進行,各種宗派和道場似乎仍在摸索一種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和道路。
本書主旨在於彙整各種傳統的建築元素,例如寺院格局、建築裝飾、建築結構等相關議題並加以說明,以及地域性的差別方面,例如大陸北方、大陸西南、臺灣、西藏等地區,不同寺院的特色加以類別,並針對一些特別的佛教建築,例如園林寺院、佛教石窟等內涵加以補充,期望透過這些各別不同角度的說明、比較和分析之後,能夠給現代寺院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元素,或許能讓新時代的佛教建築變得更多元化和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
寺院古建築具有深遠的意涵,本書揭開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1. 古寺院選擇建寺的地點是根據什麼因素呢?
2. 「自古名山僧占多」這句諺語和古寺院喜歡建造在偏遠山區有什麼關係嗎?
3. 漢傳古寺院為什麼要依著「中軸線」建造殿宇呢?
4. 至今仍沿用唐宋時期的「伽藍七殿」建寺,這種規制有什麼典故和內容呢?
5. 韋馱菩薩像拿杵的姿勢,和寺廟接待雲遊僧的方式有什麼關連嗎?
6. 寺院住持的住所為什麼稱之為「方丈院」呢?
7. 揚州的「個園」如何以人工造園的方式,造成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呢?
8. 寺院古建築的曲面屋頂和防漏及採光有什麼關係呢?
9. 寺院古建築的立柱為什麼向內傾斜而不是直立的呢?
10. 大雄寶殿屋頂的正脊兩側,有一隻吻獸張口吞脊,這代表什麼意涵呢?
11. 殿宇上方的神獸應該是單數還是雙數呢?
12. 古建築的柱子和屋檐之間斗栱有什麼意義和用途呢?
13. 寺院建築的屋頂形式有等級高低的差別嗎?
14. 法門寺用什麼辦法保護地宮內的佛舍利,安然度過一千二百年而沒遭盜竊呢?
15. 佛寺於唐宋和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有什麼不同?
16. 藏系寺院的平頂屋頂如何防漏呢?
17. 藏系寺院的「邊瑪檐牆」為什麼有「孔明借箭」的效果呢?
18. 藏系寺院為什麼低樓層不設窗而高樓層設大窗呢?
19. 臺灣寺廟屋脊上的彩色貼片是如何形成的?
20. 臺灣龍山寺的戲台上方為何要施作網狀結構的藻井天花板呢?
21. 臺灣的朝天宮、拱範宮為什麼會出現洋人造型的人物栱呢?
22. 佛教石窟藝術帶給考古研究什麼重大影響呢?
23. 寧波天童寺為什麼要先走十里路才能進寺呢?
24. 中國西南地區的傣式佛寺為什麼和泰緬地區的特廟如此相像呢?
25. 臺北的農禪寺為什麼沒有圍牆呢?
壹、古老的寺院如何選址
一、選址要素
自古以來許多寺院以一種神祕又超乎想像的方式,座落在遠離人群、群山峻嶺、斷崖懸壁、山洞孤島之中,以各種巧妙的方式將建築融入自然,表現出奇宕、清幽、險峻、虛無、雄偉等等意境,這種放棄平坦舒適,而選擇奇特困難的建造方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寺院在選址時背後的因素既多且複雜,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不同考量與需求,但大體而言選址的特點有以下要素:
1. 偏遠避禍
在動盪的亂世中,只有遠離大都市才能自保。目前留存中國超過千年的古寺前二名,南禪寺及佛光寺二者都建在五臺山深山,當年建造於各大都市並且香火鼎盛的大寺都已毀於戰火。在亂世中,許多寺院因為不堪各種侵擾,只好遠離人群選擇偏遠山區,原本只是為了得到遠離塵囂的寧靜,但卻意外保住了寺院的生存,可謂是塞馬失馬焉知非福。許多古寺因為憑藉天險得以保全,而另有一些古寺則以「偏遠」為手段,讓亂民盜賊等力不能及,因而得以長存。
其中有一有趣的例子發生在座落於太行山深處的「金燈寺」,於文革期間曾有村民曾經企圖加以破壞,但一行人等,背著沈重的破壞工具出發後,但卻耐不住艱困的長途爬涉,最終還是放棄而折返,金燈寺因而得以逃過一劫,由此可見當年開山住持建寺於偏遠深山之中的遠見和睿智了。
2. 風水觀念
如果從佛學的角度觀之,風水中所謂的「吉地、寶穴」都是虛幻不實的假相,寺院既然為修行的場所,本不需執著於風水概念對這些所謂「吉地」的需求,但是從古剎名寺的選址中發現有一些共同的遵守規則,這些規則來自根深蒂固的風水觀,根據《陽宅十書》記載:「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汙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顯然風水之說,是來自古人所深信的」氣場」,並透過對大自然的理解,找到對人的健康、活力最有利的位址,來作為生活的安身立命之處。風水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多數寺院選址都大致遵守了這些規則。簡單來說,寺院找地時會採取一些共同的大方針作為寺院用地。
1. 背靠丘陵或高山。
2. 前方或左方有河流水塘。
3. 路徑可以從右方進入。
4. 寺門朝向南方,前景不能面對各種衝煞(例如斷崖、絕壁)。
5. 附近如果有象徵穴位的湧泉,則有加分效果。
這些大原則事實上也非全是迷信之說,從居於北半球的地理位置來看,坐北朝南有冬暖夏涼效應,而後靠高山丘陵,則可避寒冬時北風吹襲,面對斷崖、絕壁等險峻的景觀容易讓人緊張不安,不利於修行(因此最好避開),湧泉則代表可以為寺院帶來充沛的水資源等等。因此,風水觀的確有符合生態及養生的好處,寺院根據這些古人傳留下來的風水規則建寺,也屬十分合理的考量。
根據風水的原則選址建寺還有另一個好處,風水之說追求所謂的「氣場原則」,而要達到這種對人有利的氣場,則需要許多特別的元素,例如高山、丘陵、流水、大樹、前景、池塘、避煞……等等,當寺院因為在追求符合風水觀的同時,不知不覺間融入這些大自然的場景,建築物就有如從大地中長出來的有機體一般渾然天成,寺院也因而成為一幅秀美山水畫的點景,最終呈現出建築和自然的完美結合,這可能也是傳統風水帶給寺院選址的一大好處。
3. 融入自然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經過長久的演化,並受到道家天人合一的影響,寺院建築在選址時,以一種對大自然崇敬的態度,將建築體與地形、地貌有機的結合。建築只是融入大自然中的一個單元體,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罷了,我們於中國可以看到許多千年古寺,至今仍維持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況,與現今有些寺院,於建造時大肆改變原有地形,甚至不惜大量砍伐樹木,破壞大自然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僧人建寺於深山是為了清修,這些開山祖師們往往具有別於凡夫俗子的智慧和審美觀,寺院一般都會選在風景特別秀麗的深山幽谷,峰巒疊障,瀑布流水等恍如人間仙境的一方淨土之上,並且僧人嚴守戒律,具有好生之德,對於寺院附近的動植物及花卉等小生命愛護有加,造成人、建築、大自然三方面互依互存的和諧境界。
4. 視覺焦點
處於深山的寺院尋找到最好的地點、離群索居的結果,最終得到了清淨,可以好好修行,但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寺院本身除了農作及撿食野菜等簡單的自給自足以外,基本上沒有過多生產力,但是建寺及維護寺務等龐大的支出要從何而來呢?如果處於城市之中,信眾的護持很容易支持寺院的運作,但這些處於深山的寺院該如何生存呢?聰明的開山祖師們想出了一些絕妙的方法,在深山叢林、海島崖洞等處,連最高明的建築師都想不出來的地點、最大膽的結構技師都不敢嘗試的位置,建立起讓人歎為觀止的絕美建築,建築物和大自然透過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以獨特的工法完成,形成奇特的景觀,從此香客絡繹不絕,如此一來,一方面有利於弘法,一方面香客的供養也解決了寺院的經費問題,可謂一舉數得。
像這樣的寺院在許多地方可見,例子多到不勝枚舉,最經典者應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山西渾源懸空寺了。這座嵌在垂直峭壁的山寺,顛覆了所有學院派的建築理論,但是這座懸空寺由古至今一直是盛名遠播,遊人如織,文人雅士爭相題詩作畫,香火鼎盛至今。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河北井徑縣蒼岩山附近的福慶寺,這座寺院挑戰了比懸空寺更高難度的方式,在兩座陡峭的絕壁之間,搭起一座石橋,而寺院則座落在石橋之上,寺院下方萬丈深淵,兩側則連接兩面峭壁,形成怵目驚心又讓人拍案叫絕的景色。這座寺院現在也成了當地地標性的建築,同時也是各種藝術創作題材及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之處。
福慶寺將自己的位置選在兩山之間的虛空之中,同時又將兩個峭壁連接起,似乎暗示著此岸到達彼岸的佛教隱喻,超脫的設計和空靈的效果不禁讓人對建寺者的膽大心細及超人的智慧欽佩不已。
引言
本書作者長年於海外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歷經十餘年後返回台灣,因緣際會下加入了佛光山興辦的報社──「人間福報」的義工,並參與生態建築、佛教建築等相關專題報導的工作。於二○一四年,人間福報展開了一系列有關本土寺院發展成果──「千家寺院」的報導,作者於此團隊中負責建築部分的採訪和報導工作,於此其間發現臺灣的寺院規模雖無法與中國北方大寺院相比,但卻擁有南方建築獨具的風格和創新的活力。同時,一些隱於山林的寺院住持,終其一生除了潛修和弘法外,其餘精力都投入建寺、擴寺的艱辛工作,寺中的一草一木、一磚...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蔡先生日前曾為佛光山的《人間福報》撰寫佛教建築方面專題報導,由於此因緣我受邀為書作序,想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要把這麼好的寺院古建築介紹給大家。
很多人參訪佛教寺院,因為不了解寺院布局的意義,及每一座殿堂的建築特色,只能走馬看花,極為可惜。《佛寺古建築探秘》內容豐富,作者很用心的從單體到整體,從小木作到大木作,從選址到布局……作者都做了詳盡的剖析;再者,本書除了實例,更配有圖片。提供每位參訪佛寺最佳導覽解說的好書。
星雲大師在《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出版緣起與序言〉中提到:「在世界性的宗教中,佛教的文物最為豐富。尤其佛教藝術的形成,以人為本,在審美與信仰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兼具宗教和藝術的雙重功能。」
《佛寺古建築探秘》一書不僅從藝術出發,更從信仰的角度闡述寺院建築的布局及每一座殿堂的涵義。例如,山門為什麼又稱三門?為什麼有的寺院設有天王殿有的沒有?古寺院建築在歷史進程中發生過什麼大事?讓讀者不僅可以欣賞古建築之美,還可以了解寺院建築的佛教涵義。
祝福本書的出版能帶領讀者一探寺院古建築的堂奧。欣喜為序。
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推薦序二
良瑞兄是一位長期潛心投入關注中國古建築具有高度智慧的專家;也是發心慈悲護持弱勢地區有情眾生的大菩薩,他為了利益非洲偏遠地區乏人關顧的苦難眾生,改善他們窳陋貧困的居住生活環境,不畏自身堅苦,遠赴非洲蠻荒地區參與協助當地居民,規劃推動一項建造生態建築的工作;為了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發心規劃在福智團體的月稱光明寺土地上,主持推動一項低碳節能的生態土建築實驗工程,為了能夠把他一生苦心研究的心得與經驗,有系統的傳承下去,良瑞兄亦長期投入佛光山人間福報專欄的撰述工作,發表過為數可觀的佛教建築精闢系列文章,最近他更作了決定,要將他一生的寶貴經驗,毅然決然奉獻承擔起福智團體月稱光明寺傳統古建築研究處的艱鉅任務。
良瑞兄曾於海峽兩岸包括中國人民大學等四所著名學校的建築系任教,並將他長久以來詳細觀察分析傳統古建築的經驗,加以系統性的綜理歸納後,陸續出版了數本傳統古建築設計的大作。
近年來,他持續用心投入佛教古建築的研究工作,親身走訪大陸各地的名山古剎,綜理分析完成佛教古建築的系列研究與文章,並將它集結成書付梓出版,提供給所有關心推動傳統古建築的同好來共同參考研析,這是他付出自己生命與汗水的心血結晶,也是所有衷心研究傳統古建築人的重要寶書,我很高興能為他的努力成果加以介紹,並樂於為之寫序。
黃萬翔(月稱光明寺規劃建設推動委員會總執行長、
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文化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及都市計畫系專任副教授)
推薦序三
佛教流傳中國兩千餘年的時間裏,經歷了不斷本土化和民間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佛寺建築也與中國本土固有的建築樣式、建造傳統、工藝材料、裝飾風格、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不斷的互動和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極具特色的佛寺建築樣式。這種特有的建築樣式,也隨著漢文化的擴散對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的宗教內涵,乃至匠作傳統的信息猶如一種難以破解的密碼,滲透到佛寺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因此,為了進一步理解傳承建築的文化和佛學精髓,而對這些「密碼」進行深入又系統的全面解讀,就成為一項頗為艱辛但功德無量的工程。
良瑞兄是我博士班的同學。他擁有教授、建築史研究者和虔誠佛教信徒的多重身份,因而十分適宜承擔這項在我看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事實上從很早以前,良瑞兄就已經開始為這項工作著手準備。他從傳統民居的研究入手,又有系統地研讀了《營造法式》與《工部工程作法則例》等古建築經典。為了進一步全面了解古佛寺建築的實際狀況,良瑞兄還與愛妻歷時數年,遍訪大陸佛寺,收集第一手資料,為後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他的尋訪歷程,在我看來既是出於收集研究素材的必要,也是良瑞兄以當代學者的身份對古寺名剎和先輩大德頂禮致敬的心路旅程。良瑞兄治學細致嚴謹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這從佛學修習的角度看來可能失之為一種「執著」,但是對於一個學者而言,這卻是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記得當年在北京的同窗歲月,我們就經常為一個古建築問題爭執不休。即使現在,良瑞兄已經回到臺灣,我們還會在網路上討論到深夜。從補間鋪作出現的時間,到普拍枋形態的演化;從壓槽枋的結構作用,到華南佛寺大木構架的樣式傳承,每一次討論都條分縷析,激烈而愉快。如今,凝聚良瑞兄數年心血的著作終於付梓,他還特地囑我為書作序。欣喜之餘斗膽提筆,聊作數語權充序言。
端木山(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博士/北京國怡環境治理技術研究院院長)
推薦序一
蔡先生日前曾為佛光山的《人間福報》撰寫佛教建築方面專題報導,由於此因緣我受邀為書作序,想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要把這麼好的寺院古建築介紹給大家。
很多人參訪佛教寺院,因為不了解寺院布局的意義,及每一座殿堂的建築特色,只能走馬看花,極為可惜。《佛寺古建築探秘》內容豐富,作者很用心的從單體到整體,從小木作到大木作,從選址到布局……作者都做了詳盡的剖析;再者,本書除了實例,更配有圖片。提供每位參訪佛寺最佳導覽解說的好書。
星雲大師在《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出版緣起與序言〉中提到:「在...
作者序
從小就嚮往寺院中梵音遼繞,清淨無為的生活,因此當自己成為建築系的學生時,就刻意主修與佛教古建築相關的課程,於二○○三年有一個因緣,北京科技大學藝術設計系招聘臺灣的老師,我即把握了這個機會,於遠赴北京任教的同時,進入北京最具藝術水平的「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進行對中國古建築各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一轉眼過了將近十年,於此期間利用暑假空檔,或是帶學生鄉野調查時,盡可能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古建築進行測繪和調查研究,因而我的電腦及手機中盡是各種不同風格的寺院照片,回想起來那段日子可能是人生中最精彩而且值得回憶的時光。
於二○一六年突然生了一場不小的病,在仍屬壯年的人生階段,遭遇這種打擊讓自己頓然發覺佛家所指的「無常」果然不虛,於病中休養期間反思自己平庸無奇的一生,似乎不曾為自己所信仰的佛教做過什麼值得稱道的貢獻,如今能做的就是將過去教學生涯中所收錄各方面和寺院相關的資料,彙整成一套有系統的書,提供給各界參考,如能產生些許作用,也算不愧對半生所學,和自許為佛門弟子了。
經過一段接近「閉關」的日子,將多年來對寺院建築的記錄及收集的圖片加以整理,不足之處以電腦3D建模補充,一些寺院地處偏遠、圖片取得不易,幸好有北京的朋友們熱心協助拍照等等,本書經過重重困難,終於在二○一七年五月初步完稿,我也總算鬆了一口氣,多年來一直惦記的心願終於得以完成。
佛教的意涵何其深遂遠大,寺院建築的內容包羅萬象,要以區區幾萬字的一本小書說明清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本書只是期望勉強勾勒出古老佛教寺院的風貌,並找到一些具有佛教意義的建築元素,可以讓日後新的寺院建築,找到可依據和參考的資料。除此以外,我也深刻了解,本書僅能提供一個輪廓,讓想了解佛教建築的人士,找到容易契入的切入點,俾能各隨所需,找到需要更深入的領域,如此即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若能如此,這本書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是為序。蔡良瑞,二○一七年五月於台北
從小就嚮往寺院中梵音遼繞,清淨無為的生活,因此當自己成為建築系的學生時,就刻意主修與佛教古建築相關的課程,於二○○三年有一個因緣,北京科技大學藝術設計系招聘臺灣的老師,我即把握了這個機會,於遠赴北京任教的同時,進入北京最具藝術水平的「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進行對中國古建築各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一轉眼過了將近十年,於此期間利用暑假空檔,或是帶學生鄉野調查時,盡可能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古建築進行測繪和調查研究,因而我的電腦及手機中盡是各種不同風格的寺院照片,回想起來那段日子可能是人生中最精彩而且值...
目錄
引言
推薦序一/如常法師
推薦序二/黃萬翔
推薦序三/端木山
自序
壹、古老的寺院如何選址
一、選址要素
1 偏遠避禍
2 風水觀念
3 融入自然
4 視覺焦點
5修行需要
6 弘法方便
二、選址類型
1 峭壁
2 洞穴
3 岸邊
4 孤島
5 山頂
6 山麓
7 平地
8 城區
貳、古寺院的建築如何佈局
一、院落式佈局
1中軸線
2 建築群組
二、園林式佈局
1 障景
2 虛景
3 借景
4 點景
5 禪景
三、開放式佈局
四、隱密式佈局
五、隨機式佈局
參、古寺院的建築隱含什麼內容
一、建築木作結構的形式
1 抬樑式構架
2 穿斗式構架
二、建築美學和力學的表現
1 舉折(舉架)
2 側腳與升起
三、具有高度裝飾性的建築構件
1 鴟尾
2 鴟吻
3 寶頂
4 神獸
5 輦車、御路
6 須彌座
7 螭首
8 柱礎
9 瓦件
10 斗栱
11 雀替
12 花牙子
13 彩畫
14 天花
15 窗
16 花格
17 門
18 大屋頂
19 地宮
四、獨立的建築構件
1 佛塔
2 影壁
3 石獅
4 牌坊
5 龍柱
6 旗杆
7 石燈
8 石碑
9 經幢
肆、古寺院建築在歷史進程中發生過什麼大事
一、歷史發展過程大事記
1 東漢時期
2 南北朝時期
3 隋、唐、五代時期
4 宋、遼、金、元時期
5 明清時期
二、建築工法的大事記
1 普拍枋
2 補間鋪作
3 斗栱
4 樑柱
5 材份制
伍、古寺院建築的風格有什麼特殊之處
一、唐、清建築對比
二、各地區的寺院建築特徵
1 藏傳佛教建築風格
2 台灣地區佛教寺院
3 中國北方佛教石窟
4 江南的園林寺院
5 西南地區傣式佛寺
陸、現代版的寺院建築該何去何從
一、建築定調的問題
二、體量和尺度的問題
三、建築工法的問題
四、建築裝飾的問題
五、基地整建和環境保護的問題
六、案例解析
1 山東德州金山寺
2 北投農禪寺
3 土城慈法禪寺
後記
參考文獻
引言
推薦序一/如常法師
推薦序二/黃萬翔
推薦序三/端木山
自序
壹、古老的寺院如何選址
一、選址要素
1 偏遠避禍
2 風水觀念
3 融入自然
4 視覺焦點
5修行需要
6 弘法方便
二、選址類型
1 峭壁
2 洞穴
3 岸邊
4 孤島
5 山頂
6 山麓
7 平地
8 城區
貳、古寺院的建築如何佈局
一、院落式佈局
1中軸線
2 建築群組
二、園林式佈局
1 障景
2 虛景
3 借景
4 點景
5 禪景
三、開放式佈局
四、隱密式佈局
五、隨機式佈局
參、古寺院的建築隱含什麼內容
一、建築木作結構的形式
1 抬樑式構架
2 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