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電影》召喚都市理論和電影研究對話。第一篇依照歷史順序,分析三種重要的城市電影類型,每一種類型都與特定城市有關:威瑪共和的城市電影、洛杉磯的黑色電影,以及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電影的巴黎意象。第二篇討論了都市研究的社會-歷史主題。首先是電影產業和個別城市的關係,接著是描繪飽受戰爭荼毒及分隔的城市,最後是都市科幻小說中,烏托邦和惡托邦的電影表現。最後一篇則是在全球化世界中,協商認同與地方的問題:從貧民窟與族裔聚居區,轉移到男女同性戀慾望的城市場景,最後以跨國電影實踐裡的全球城市再現作結。
任職位於蓋恩斯維爾(Gainesville)的佛羅里達大學,擔任日耳曼與斯拉夫研究系,以及英語系電影與媒體研究學程的德國研究暨電影研究助理教授,撰有《電影與文學之受虐狂與酷兒慾望再現》(The Representation of Masochism and Queer Desire in Film and Literature,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