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可能再也沒有勇氣做社工了……
家庭破碎、無法溫飽,生存與道德的界線如何掌握?
當家人不再關心自己,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對人的信任與美好?
一個來自少年保護社工的實務經驗,用時間和信任碰撞出思考生命的議題。
如果生命遭遇了難以突破的瓶頸,
觸法將能讓你獲得生存的力量與尊嚴?
霸凌同學、毆打師長,掌握權力就有了控制生活的力量?
當生命遭逢不可承受的痛苦,走偏的道路是否能「重獲」幸福?
我是一名輔導觸法少年的社工,
這麼多年的輔導工作,這麼多個青春的臉龐,
那些少年們的遭遇曾讓我難過與落淚,也曾為了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內心焦灼。
法律面前,是非對錯僅存二分法:無罪、有罪。
然而,我們深知人的內心和生活處境,遠比二分法更為複雜。
這個世界很小,如同這群少年曾感受到的愛,很小、很少……
我始終認為,人與人的互動是十分微妙的,
永遠不會存在一種最佳模式可以被無限複製;
而是隨著時間的流動,在來往之間不斷地調整、學習。
不一樣的孩子,需要被看見,
放下標準答案,用更細膩的心去看待觸法少年的議題與內心世界。
名人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劭宇和我認識的很多助人工作者及社工最大的不同是:他從來不刻意賣弄自己的專業工作方式或強調專業倫理界限,而是真誠、認真的和這些孩子「互動」及「生活」。──高雄地方法院法官 侯弘偉
翻閱這書,最大感覺就是,真不好讀啊。故事、情境、人物、都精彩,但,並不好讀。因為這書從不打算以甜美與浪漫、熱血與溫馨,來掩蓋真實。所以,帶著現實的刺,讓讀者清醒著,直視一切。──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馮喬蘭
作者簡介:
林劭宇
社會工作者。擁有跨社福、教育及法律三大領域的專業,並長期投入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擔任保護性社工,兼擅實務和理論。有著細膩而柔軟的眼光,能體察他人的生命細節,也能溫暖照亮社會角落。曾發行《你不會是一個人》音樂專輯。
章節試閱
與觸法少年接觸多年之後,我發現觸法少年的特質與一般人刻板印象中放蕩不羈的「犯罪者」或「不良少年」似乎不太相像,反倒是與一般少年的特質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於更加多愁善感,情感敏銳,渴望被愛、被關懷、被讚賞……
***
安置機構內的觸法少年都稱呼我「林老師」,擔任社工督導一職多年。
我的家庭環境非常普通,父母健在,我是家中長子,下面有兩個妹妹。國中開始,為了賺取自己的零用錢而至雞排店打工,高中課餘也曾到超市賣過水果、在餐廳端過盤子,因為想多賺點零用錢,加上對於課業總提不起太多熱情與興趣,所以,課業表現一直是中等,在同儕之間並不特別突出。經歷了一段渾渾噩噩的求學歲月之後,為了不想造成家中的經濟負擔,大學就讀假日進修學士班,又因自幼喜歡閱讀武俠小說,為了能實現心中的正義感,選擇了與助人相關的科系。大學期間,白天去安親班擔任課輔教師,除了穩定的薪水之外,也開始正式的助人實務工作,充實地度過四年的大學時光,然後,考取研究所,順利進入安置機構,擔任少年保護社工。
溫青霖,他的父親沉溺於賭博,母親自殺。國小六年級開始,他就流連在外,因為敢拚、敢衝,而被黑幫老大倚重;國中開始,他就愈走愈偏了。十五歲那年,開始在街頭的闖蕩歲月,讓他在道上闖出了名聲,黑幫老大看重他、小弟信服他。後來,被最信任的兄弟出賣背叛而被逮捕,他向法官表示想改過自新,法官考量他尚年幼,同意予以裁定安置輔導。
至於林聰明,他的父親在他三歲那年因毒品入獄服刑,同時間,母親因吸毒過量而去世,後來,他開始寄住在堂姊家。七歲那年,因堂姊一家人無力照顧而由社會處委託安置在育幼院,那是他第一次被遺棄;十五歲那年,因在育幼院觸法成性,育幼院無力輔導協助,再由社會處轉介至另一間機構安置,那是他第二次被遺棄。一次又一次的遺棄,讓他不再相信任何人,覺得所有情感聯結都是虛幻不實的,認為只有掌握在手裡的東西才最真實。他開始追求名牌、喜歡別人對他投以羨慕的眼光,於是,他不斷行竊,因為這些物質才是他能真實擁有的。
呂瑋隆,非婚生子女,根本不知親生母親是誰,小時候只記得父親會一直虐打他。國中時,他開始蹺家,三天兩頭寄居於朋友家中。第一次帶女朋友回家,女朋友卻被父親性侵,因為自責無法保護女朋友,而離開原生環境。之後,因為犯案的關係,被安置於少年中途之家,不久,地方法院以祕密證人身分傳喚他去法院協助指認父親性侵案件,他渾身顫抖地向檢察官表示拒絕作證,因為即使那人再壞,也還是他的親生父親。除了父親之外,年邁的阿嬤是他唯一的親人,女朋友的性侵案開庭之前,阿嬤就告誡呂瑋隆,如果父親因他而被判有罪,她也不再認他這個孫子了。他不懂,明明是父親犯錯,為何阿嬤卻要這般要脅他?
我、溫青霖、林聰明、呂瑋隆,以及許許多多觸法的孩子,原本皆處於不同的時空、背景,因不同的原因而在安置機構相遇、交會、分離……這些獨特的生命歷程、都曾經讓我迷惘、心慌,無所適從,直到慢慢地塵埃落定。
***
溫青霖長得眉清目秀,模樣很好看,說起話來卻依稀可見齒間有著難以抹去的泛黃,他說那是開始吸食K菸之後才留下來的痕跡。他很聰穎,對於事物的描述以及組織邏輯異常清晰。他曾經對我說過他的經歷,也說過生命中所發生過的大小事情,無論好壞,那些都是將來的借鏡。他曾經在街頭跟了幾個黑幫老大,然後,過了將近兩年的浪蕩生活,最後,因毒品案與傷害案被抓,在少年觀護所收容一段時間之後,由法院裁定安置輔導在少年中途之家(附錄之五),準備開始一段全新的生命之旅。
他的外在看起來乾淨白皙,個性安靜羞赧,如果他不說話,看起來就是個純真且乖巧的男孩,很安靜,模樣很討人喜歡,只是,手上佈滿了各種傷痕。問他這些傷痕是怎麼造成的?他很誠實地數算著每一道傷痕的履歷,甚至拉起褲管說,這道傷痕是與誰打架留下的,而那道傷痕則是幫黑幫老大充場子時被砍的……
他曾經在街頭逞兇鬥狠,砍人從不手軟,也曾如兇神惡煞般地隨機搶劫,更曾沉迷於迷幻藥物而無法自拔。直視他時,只見他平淡地笑著說:「升上國中之後,我就是個壞胚子了。」
他突然轉頭直視著我,隨即又低下頭沉默了好些時候,繼續自顧自地說著許多離經叛道的「英勇行為」,但用的卻是稚嫩的聲調以及興奮莫名的口吻。
如此驚心動魄的生命經歷,溫青霖說來卻是一派輕鬆,彷彿說著的是別人的故事。我靜靜地聽著,不知該如何回應。
***
林聰明的父母是因為吸毒而認識的,在認識林聰明的爸爸之前,林聰明的媽媽已經有過兩段婚姻,生下林聰明時她仍是個有夫之婦。林聰明的爸爸租了一間簡陋的房間照顧著林聰明,林聰明的媽媽則因婆家住在南部,只能偷偷地在北部和南部之間往返探視孩子,然後,再與林聰明的爸爸在家吸食毒品。林聰明一歲多時,媽媽就因使用毒品過量而過世,後來,林聰明的爸爸也同樣因為毒品的關係進出監獄多次。
林聰明說他對於媽媽幾乎沒有印象,只記得聽別人說過媽媽是因為身體不好而過世的。至於他的爸爸,則是在他小時候經常對他施暴,三歲那年,他的爸爸因毒品案件以及傷害案件入獄服刑,此後,他就去堂姊家寄住。
堂姊說她也很心疼林聰明,所以那段期間,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聊天,感覺像是一家人,那是林聰明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直到七歲那年,林聰明要進入國小就讀,才發現學籍與戶口的問題,加上他逐漸出現一些偏差行為,伴隨著他父母吸毒以及犯罪紀錄的夢魘不斷湧現,讓堂姊一家人不知所措。最後在家人的壓力下,堂姊不得不向社會處表示家中出現經濟和照顧上的困難,委託社會處幫忙安置他。
在社會處的協助下,終於找到一間可以安置林聰明的育幼機構,不過,他不斷吵鬧,說什麼都不願離開堂姊家,他一再保證以後一定會乖乖地聽話。
堂姊對他說:「未來的新家很大、很漂亮,現在的家太小了,家裡經濟出現問題,沒有辦法再照顧你了。」
林聰明天真地說:「沒有關係,我少吃一點,我保證不會吵也不鬧,更不會再造成堂姊的麻煩。」
一個月過去了,堂姊對林聰明說要帶他去外縣市玩,他開心得不得了,因為很難得能離開家裡去外地走走。堂姊買了林聰明最喜歡的麥當勞給他吃,後來堂姊直接牽著手拿速食的他去育幼機構的遊戲間,讓他在漂亮的遊戲間裡吃東西,吃完之後,堂姊已不見蹤影。接下來的日子,每晚他都在哭,就這樣,他整整哭了三個月。
***
即便呂瑋隆逃離安置機構已經一個多月,我仍忘不了初見他時那種桀驁不馴的神情,其實他根本沒有意願被安置,只是因為已經犯下多起竊盜案件和傷害案件,法官告訴他如果不接受安置輔導就會裁定感化教育。
呂瑋隆的成長背景,也讓我很心疼。他是非婚生子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親生媽媽是誰,小時候的記憶就是爸爸會一直打他,國中時開始蹺家,三天兩頭就寄居於朋友家裡,有一次,帶女朋友回家,卻遇到爸爸在家,這次,爸爸卻反常地對他關懷備至,並且,拿出珍藏的酒吆喝著一起分享,在不勝酒力的狀況下,他醉暈了過去,女朋友則被爸爸性侵了,後來因為覺得愧對女朋友,沒有顏面在原本的生活圈生活,便獨自一人到另一個城市生活,最後,因竊盜案件以及傷害案件而被裁定安置。
安置不久之後,法院以祕密證人身分傳喚呂瑋隆到法院協助指認他爸爸性侵女朋友的案件,他向法官表明拒絕作證,全身顫抖著說:「那個人再壞,畢竟仍是我的爸爸……」
我忘不了呂瑋隆那防衛性的眼神,我想,自幼被爸爸家暴,最後,連女朋友都無法保護,這一切,教他如何能再信任別人?他的心早已碎裂,該如何修補?他與世界的信任橋樑早已斷了,又該如何銜接?他和安置機構工作人員的相處總是劍拔弩張,我也總是小心翼翼地和他相處。對於安置機構中擁有權力的觸法少年,呂瑋隆總會無端製造事端,且不願屈服,導致安置機構內一提到呂瑋隆,第一線的生活輔導員都束手無策,難有交集。
***
陪伴觸法少年的工作,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
好幾次,我認真地問自己:「這樣做,對嗎?那樣做,好嗎?」
我發現,如果我帶著對觸法少年的期待在工作、如果我沒有時時提醒自己,我一定會忍不住對著眼前的孩子大吼:「你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為什麼不懂得珍惜?」然後,生氣、指責,很理所當然地認為那是教導和關心。最後,如果我的付出一直沒有和回饋成正比,我會自怨自艾地放棄當初所有的熱情和理想,對沒有辦法達到我的期待以及不斷有反抗行為的少年忽視冷落,直到他主動向我妥協。
「我對孩子的關愛,何時已經變成一種武器了?只要不如我所願,便要收回我對於孩子的關愛……」,好幾次,我都曾經浮現這樣的念頭。
曾幾何時,我也快變成拿著孩子最需要的東西當做武器來揮舞的劊子手?
當大人與孩子發生碰撞和衝突時,我一直堅持的信念是大人要有更多的責任,展現出更多的度量與智慧,來引領彼此的關係,並試著向前邁進,所以,陪伴觸法少年的工作,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
做社工的這幾年,我有很多感觸,常常帶著各式各樣的傷痕離開辦公室,再因自我期許以及理念的堅持而重回辦公室,希望穿透晦暗的表面,進入孩子的深層生命,真正看到他們的痛苦與掙扎。表面上看到的大都是孩子的反抗行為,就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別忽略那些反抗行為的背後,其根源都是來自於恐懼與脆弱;好幾次,孩子們當面向我挑戰,理直氣壯地說著似是而非的價值觀,我就得不斷提醒自己應該客觀地拋開普羅大眾的價值觀,試著貼近孩子們的價值觀,並等待價值觀翻轉的時機。
這幾年,我與孩子們一樣在受傷、療癒的過程中來來回回。好多孩子是帶著破碎的心靈進入安置機構,我也一樣帶著受傷的心情離開這兒。好幾次,因為信任孩子而受傷,付出相信、關心、包容、期盼,得到的卻是犯錯與背叛。我真的受傷了!孩子們一次又一次提出保證,一次又一次說會反省,最後,卻是讓相信他們會改變的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好幾次,我對孩子們嘆氣,對社工的工作感到沮喪,質疑自己傾力付出卻只換來一場空,當中經歷了許多衝突與矛盾。體系規範與自我工作價值觀的衝突,想法與做法上的矛盾,常常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再有期待。同時,我也懷疑自己的能力,以及選擇社工這條路的意義,對於繼續做社工與否感到遲疑。
一路走來,在這跌跌撞撞的過程中,好不容易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才驚覺孩子們和我一樣也在摸索、尋找著。他們努力重新展開新生命,期待讓我、教育工作者、整個社會都能認同和了解,希望可以擺脫底層邊緣的生活,只是,那並非易事,所以,挫敗之後,只能以最熟悉的方法去做更激烈的反抗,為了證明自我的價值,於是,不斷觸法,最終,被社會慢慢地孤立,再慢慢地毀滅。
原來,孩子們與我同樣退卻無力,不同的價值觀,確實很難讓雙方都被充分地理解。安置輔導期間,我能給孩子的真的很有限,他們有太多成長中累積的包袱必須與社會主流價值碰撞,他們要釐清一切的時間勢必比安置輔導期間還要漫長。
我想,孩子們依然會在安置機構違規、在學校出錯、在職場上和老闆發生衝突,種種的不適應,彼此仍像平行線的兩端,依舊沒有交集,不過,如果一方試著轉彎,我想,另一方就不會再是對立的那一邊,或許,反抗行為還是會一直出現,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不要再讓任何一方傷痕累累。
與觸法少年接觸多年之後,我發現觸法少年的特質與一般人刻板印象中放蕩不羈的「犯罪者」或「不良少年」似乎不太相像,反倒是與一般少年的特質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於更加多愁善感,情感敏銳,渴望被愛、被關懷、被讚賞……
***
安置機構內的觸法少年都稱呼我「林老師」,擔任社工督導一職多年。
我的家庭環境非常普通,父母健在,我是家中長子,下面有兩個妹妹。國中開始,為了賺取自己的零用錢而至雞排店打工,高中課餘也曾到超市賣過水果、在餐廳端過盤子,因為想多賺點零用錢,加上對於課業總提不起太多熱情與興趣,所以,課業表...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挑戰
翻閱這書,最大感覺就是,真不好讀啊。故事、情境、人物、都精彩,但,並不好讀。因為這書從不打算以甜美與浪漫、熱血與溫馨,來掩蓋真實。所以,帶著現實的刺,讓讀者清醒著,直視一切。不好讀,每個人看了,都需要醒來。
而這也正是這本書的重大價值。裝睡的、嗜睡的,都醒醒吧。
書中平實的紀錄,直指真實的挑戰。
挑戰之一,是個案中心(人本)與全控機構的拉扯。我們如果花力氣讓孩子不用進監所,又何必將機構,管理成監所呢。所以,作者提出來的理想,其實應該是機構的本質才是。但這挑戰之所以仍是個挑戰,是有著太多問題需要思考與處理。無論是資源與支援的問題,或是專業人力與專業發展的問題。理想實踐的過程,需要的不只是熱情,還需要很多嘗試與失敗。在書中所提到的,無論是生輔人力問題、孩子間文化的問題、生活常規要處理的問題等,都極值得我們,從中思索,下一步要怎樣走,才能更靠近我們的理想。
挑戰之二,是對人性的瞭解與信念。很感謝作者的如實描述,我們可以好好面對,這些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因為求生存而有的傷痕歷程。他們可以栽贓,只要除去眼中釘;他們可以設局,只要能因此獲勝;他們可以委身,只要盤算後利大於弊;他們寧可交易與交換,因為生存經驗告訴他們,比起情感與人際關係,交易與交換得到的利益,實際多了。畢竟家人會散、大哥會叛、、。在這樣的生存傷痕面前,想要招喚生命與生活的意義,召喚我們自以為是的道德感與責任感,一不小心,就像是阻礙了孩子們求生存的利益。然而,這也意味著,只要能真切體會、真實看待、如實接納這些歷程與傷痕,不要否認求生存的姿態,那麼,我們也許可以找到一條召喚的道路。
挑戰還有著。包括第一線工作者永遠會追問自己的—所為何來呀!多年前有個機會,我所工作的單位—人本教育基金會,和地方政府合作帶中輟生。雖然不是在機構內,挑戰同樣存在著。當時有孩子已經在幫派裡準備當圍事,甚或要拿槍了,但在將近一年的接觸後,這些孩子竟然願意嘗試離開幫派,不去擔任『上面』派給他們的角色,而選擇過『另一種生活』。我常常想,那種改變的力量,到底是什麼。這些孩子是辛苦的,因為地方上各層級學校都流傳著,說他們是流氓。即使當他們想要離開幫派,回到學校,學校的反應並不是欣然,而是懷疑與排拒。但孩子們都擔了下來。當他們開始工作討生活,在夜市擺攤、在工廠做工,他們都不曾因為有人再來找他們去賣黑槍,就去賺那筆大黑錢。他們說的是:『好不容易離開了,我不能隨便回去,現在這樣賺,艱苦一點,可是,實在一點』。雖然,不是每個案例都能發展充分,但只要能開始啟動孩子生命的內在力量與自我價值感,那麼就覺得,我們的堅持,是小事。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一個工作者如果知道自己在堅持的是什麼,在追求奮鬥的是什麼,那麼他就可以承擔任何一種挑戰與苦難。謝謝作者持續在第一線堅持。更謝謝他的這份紀錄。
對於不是從事青少年工作的讀者們,除了理解青少年議題之外,這份紀錄的意義,也許是讓我們能演練人性。我常常覺得,也許我們只是運氣好些,環境好些,所以我們是在外面得以對機構內指指點點的人。然而如果我們也遇到類似的磨難或傷痛,說不定,我們和那些少年們,相去並不遠。沒出狀況的人,不見得是品格比較高尚,可能只是際遇的差別。所以,有人經歷了這樣的磨難,而讓我們有機會仔細琢磨與思索,於是,我們更能謙卑,演練人性。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馮喬蘭
推薦序二
我所認識的劭宇
我和劭宇的比較多認識是透過一個轉介到安置機構的孩子口中知道的。
那孩子當時用吉他自彈自唱著劭宇寫的「不瞭解我」這首歌,邊說著劭宇如何教他彈吉他以及劭宇多麼瞭解他,然後眼神展現中那種「信任」和「自信」是前所未見的。
那個孩子是一個沒有任何家庭功能,被寄養家庭退貨,多次轉換生活環境後,在學校拒學、挑戰老師、不斷鬧事,然後又因為表現不穩定,被好多安置機構拒收的孩子,後來因為逃離機構後,被原安置單位拒絕接回,劭宇因為法院的一句話,風塵僕僕搭了三個小時的夜車,凌晨1點多才辦好手續接回照顧的孩子。
我和劭宇更深一層的認識,是有次因為去探視自己安置到機構的孩子,在機構的一角巧遇,發現他正徒手幫一個全身潰爛染上疥瘡的孩子上藥,細問之下,才知道這孩子是這兩天才由法院安置到機構,在少觀所染上疥瘡皮膚病的孩子,因為疥瘡傳染力高,劭宇因為怕這孩子的疾病會傳染給其他孩子,所以24小時帶在自己身邊親自照料著,當時看他幫孩子上藥時,卻沒帶手套熟練的幫孩子擦背,著實替他捏了把冷汗,他卻不以為意笑笑的說,他以前常幫染上疥瘡的孩子上藥,也從來沒有被傳染過,應該是有抗體了…
「更深一層的原因是,孩子因為疥瘡已經被很多人排斥了,心裡已受傷,擔心或許只是帶手套這個無意的舉動,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再次被邊緣。」
劭宇常說:「或許很多人會以少年的觸法行為而標示他們是社會的危害者,而究其實他們是困頓生命歷程中的倖存者,『觸法』不過是他們在對社會發出『求救』的訊號。」
因為工作關係,能有和劭宇更多的合作機會,總是可以不斷從旁聽到許多安置的孩子興奮的和我說:「因為劭宇哥的細心陪伴,所以通過了中餐丙級證照考試」或「因為劭宇哥的鼓勵通過烘焙證照考試」、「因為劭宇哥,所以……..」許多孩子臉上的雀躍及感激之情,時常烙印於我的腦海中,那樣的感動難以言喻。
違反少年事件處理法由法院裁定保護管束及安置輔導之非行少年,多是被排斥於社會福利體制之外的孩子,這些家庭功能失彰,又無法符合社政保護安置的孩子,因為「觸法」,所以很多人就忘記他是孩子的「本質」,而認為他是應受「矯正」,而不是協助,能有像劭宇這樣的社工,願意無私的捨身陪伴孩子,著實令人敬佩。
劭宇和我認識的很多助人工作者及社工最大的不同是:他從來不刻意賣弄自己的專業工作方式或強調專業倫理界限,而是真誠、認真的和這些孩子「互動」及「生活」。
如同劭宇書中所說:「只要我們一日不懂得如何欣賞這樣觸法的孩子,他們就永遠會是站在與社會對立的那一面。」我想,也或許是他從來不樹立起那座專業高牆、吶喊著專業口號,才有辦法打破藩籬,並真正走入觸法少年的內心吧。
高雄地方法院法官 侯弘偉
推薦序一
挑戰
翻閱這書,最大感覺就是,真不好讀啊。故事、情境、人物、都精彩,但,並不好讀。因為這書從不打算以甜美與浪漫、熱血與溫馨,來掩蓋真實。所以,帶著現實的刺,讓讀者清醒著,直視一切。不好讀,每個人看了,都需要醒來。
而這也正是這本書的重大價值。裝睡的、嗜睡的,都醒醒吧。
書中平實的紀錄,直指真實的挑戰。
挑戰之一,是個案中心(人本)與全控機構的拉扯。我們如果花力氣讓孩子不用進監所,又何必將機構,管理成監所呢。所以,作者提出來的理想,其實應該是機構的本質才是。但這挑戰之所以仍是個挑戰,是有...
作者序
我想,我可能沒有勇氣再做社工了……
我的工作是少年保護社工,是在少年中途之家從事觸法少年的安置輔導工作。這麼多年來,對於少年輔導工作,我一直保有熱忱,工作的熱情從未消褪,不過,不可否認地,多年輔導工作,讓我曾經為了觸法少年的遭遇感到難過,也曾經為了自己的處遇不當而感到自責,更曾經為了觸法少年的麻木不仁而感到憤怒,甚而曾經為了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內心焦灼。
這麼多年來,與觸法少年的生命碰撞過程,我曾經對觸法少年嘆氣,對這份工作感到沮喪,質疑自己工作的目的,其間經歷不少衝突與矛盾。體系規範與自我價值的衝突,想法與做法上的矛盾,讓我的心情頓失所依。
我不禁懷疑起自己的能力,也質疑起擔任社工的意義。這段時間,心情難以言喻。於是,我將這幾年的經驗集結成冊,是真誠的想讓大眾更關注這些觸法少年,進而更理解他們,也提供所有輔導工作者進一步反思觸法少年在輔導處遇中的諸多議題,進而讓彼此的生命都能有所成長。
這本書主要的出版目的是希望能透過實務經驗,探討安置機構中觸法少年與助人工作者的真實生命歷程,卻不以樣版的感人事蹟或者人物譁眾取寵來強調輔導成效。本書想呈現的面向為觸法少年的內在感受以及生存困境、助人工作者的內在感受以及處遇困境。為了保護當事人,且呈現目前許多觸法少年以及安置機構的狀況,讓助人工作者能更深思實際處遇中遭遇的問題,書中人物、場景、時間,都經過改寫,呈現出最真實的現況。
本書是我走訪幾個安置機構以及自身實務經驗改寫而成,其中不難發現,這群觸法少年大都是「被迫」離開原生環境而進入安置機構,可以想像的是,他們的生命歷程在原生環境中即已出現傷痕,爾後,更是帶著這些創傷進入安置機構。
撰寫本書時,我一直試著同理思考,這些觸法少年究竟是以怎樣的想法來理解這段變動的生命經歷?變動過程中,他們不斷重新解構內在歸屬與認同歷程,而他們又該如何安頓自身呢?本書焦點是在「少年保護社工」與「觸法少年」在安置機構的相遇,在生命交會的過程中將有怎樣的碰撞與衝擊?同時,由於觸法少年與和少年保護社工在安置機構中,彼此權力結構不均等,信任感又該如何建立呢?
本書透過「少年保護社工」與「觸法少年」交互敘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安置機構中的觸法少年如何看待與理解自己,同時,也想透過這樣的敘說歷程,呈現安置機構的少年保護社工,在面對觸法少年以及整體社會環境的無力挫敗與自我價值探討。
綜上所述,有一點是極重要的,觸法少年早已被邊緣化,也造成自卑、反社會的心態,甚而成為社會邊緣人或者是弱勢群體,而這種邊緣化似乎是持續著過去所處的生活情境,且延續至安置機構。本書希冀讓這樣的邊緣化與社會底層現象能被大眾關注,卻並非以乞憐的姿態來尋求護衛。
最後,本書的呈現,並不是想給讀者標準答案或者是符合社會期待的結果,而是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大家能共同思考如何更細膩地看待觸法少年的生命議題。我一直認為人的互動是很微妙的,永遠不會有一個最好的模式或決定,而是隨著時間的流動,不斷地去調整規畫、不斷地充實自我與學習新知。寫作的同時,我也不斷地反思,並逐步調整工作模式。
曾經,我一度失去再做社工的勇氣,不過,一路走來,儘管跌跌撞撞,卻都是成長蛻變的軌跡,因此,社工這條路,我深信自己會一直走下去……
我想,我可能沒有勇氣再做社工了……
我的工作是少年保護社工,是在少年中途之家從事觸法少年的安置輔導工作。這麼多年來,對於少年輔導工作,我一直保有熱忱,工作的熱情從未消褪,不過,不可否認地,多年輔導工作,讓我曾經為了觸法少年的遭遇感到難過,也曾經為了自己的處遇不當而感到自責,更曾經為了觸法少年的麻木不仁而感到憤怒,甚而曾經為了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內心焦灼。
這麼多年來,與觸法少年的生命碰撞過程,我曾經對觸法少年嘆氣,對這份工作感到沮喪,質疑自己工作的目的,其間經歷不少衝突與矛盾。體系規範與自我價值...
目錄
推薦序一 挑戰
推薦序二 我所認識的劭宇
作者序 我想,我可能再也沒有勇氣做社工了……
楔子 從一位觸法少年談起
第一章 被迫安置──不一樣的生命相遇:少年保護社工與觸法少年的初識
初見觸法少年溫青霖
我是漂撇的少年郎
溫青霖的童年回憶
我看風光江湖路
江湖路上多險惡
是一個怎樣變動的生命?
不一樣的少年中途之家
在少年觀護所初相遇
聽聽溫青霖怎麼說
安置機構是觸法少年的避風港?
第二章 接受安置──少年保護社工和觸法少年的生命交會與碰撞
請聽我說
在不斷的省思中前進
相遇
對安置輔導的期待與想像
在安置機構的新生活
安置機構中的專業工作者
安置機構與觸法少年的關係
社工的角色是什麼?
竊盜事件
竊盜行為的背後
權力與位階
資源背後的小團體
鐵定被裁定感化教育的呂瑋隆
安置機構中的生存樣貌
血淋淋的虐狗事件
溫青霖眼中的虐狗事件
鄉愿的寵物治療
少年們的性需求
安置機構內的性議題
不容忽視的性教育
看不見的地下行規
擁有另一種權利,合適嗎?
社會中也有的潛規則
地下少年法庭,開庭了
向生活輔導員挑釁
地下行規真的是特效藥嗎?
在潛規則的背後
被踢來踢去的生命
不同的生命,相同的命運?
專屬的愛?
國民教育?義務教育?
總是扮演受害者
重回教育體制現場
大家都需要關愛
反叛之後的冀望
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天生愛自由?
第三章 結束安置──安置與安頓的對話,雙方尋找下一個生命出口。
轉彎處需要更多的包容
不同的生命經驗如何重疊
我的人生改變了多少?
未來的社工之路
抹不掉的傷痕
陪你走一段路──溫青霖,你好嗎?
我的人生改變了多少?
附錄
附錄一:觸法少年與非行少年
附錄二: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司法處遇
附錄三:安置輔導與安置機構
附錄四:安置機構工作人員的分工與少年保護社工
附錄五:少年中途之家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挑戰
推薦序二 我所認識的劭宇
作者序 我想,我可能再也沒有勇氣做社工了……
楔子 從一位觸法少年談起
第一章 被迫安置──不一樣的生命相遇:少年保護社工與觸法少年的初識
初見觸法少年溫青霖
我是漂撇的少年郎
溫青霖的童年回憶
我看風光江湖路
江湖路上多險惡
是一個怎樣變動的生命?
不一樣的少年中途之家
在少年觀護所初相遇
聽聽溫青霖怎麼說
安置機構是觸法少年的避風港?
第二章 接受安置──少年保護社工和觸法少年的生命交會與碰撞
請聽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