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他們被漩入歷史巨大變遷的潮流裏。一個經過十年動亂,改革開放,另一個看到臺灣光復,再遠渡重洋。
兩人的感情未因時空消減,一如天上的牛郎織女……
廿世紀初葉,中國由帝制變成民國,國家多年在艱難中掙扎成長。一對青年男女在大學裏相遇,隨國難奔赴大後方,結為夫妻。又因國家分裂遭離散,各自孤身在歷史的漩渦裏奮鬥。歷經半世紀隔洋遠相思,而兩情不渝,幾度短相聚,最終在另一個時空裏永相依伴。
作者簡介:
文運
台大化工系畢業。原任職加拿大聯邦政府品質工程測試所。已退休。
章節試閱
天津西北角舊城外,靠近北閣一帶,早些年有個藥王廟。附近有清真寺,不少回民住在這裡,是個漢回民族兼雜共處的地區。七七事變之前這一帶大半居民都是靠勞力營生,住的房舍也都很簡陋單薄,說不上是貧民區,可絕對不是什麼大戶人家住的地方。就在這一片擁擠的街巷裏,有一處顯眼的磚蓋院落,住著一戶楊家。這房子當年是楊七爺蓋的。七爺單名﹁傑﹂,字子寯。至於為什麼大家叫他「七爺」,誰也說不準。他小時候大家叫他「小七兒」,大了有了身分,不就該是七爺嚒。
楊傑的祖輩有老五爺和老六爺,原本是滄州鹽山人。早於明代朝廷就在滄州長蘆鎮設有鹽產的「都轉運使司」,負責大運河上鹽產的銷售、轉運和管理。到了清朝,運河的鹽業更加發達,急需勞動力。於是貧苦的鹽山年輕人大批離開家鄉到天津這個運河大碼頭討生活,其中楊家兩位排行老五、老六的年輕弟兄倆,跟著同宗兄弟結伴出來,到天津打天下,也跟著同鄉聚集到西北角落腳。
楊家這兄弟倆在天津混了幾年,他們吃苦耐勞,有點積蓄,不但有了媳婦,在北閣附近蓋了小泥屋,還跟同宗在天津郊外芥園一帶置了墓地,大家共有。在老家鄉人眼裏,也算是有頭有臉,到外面發了的族人。美中不足的是,他倆的媳婦生有女兒,就是沒兒子;於是回鹽山老家抱了個兒子,接續兩脈香火。他們同心協力把這孩子拉拔大,娶了媳婦生了孫,這孫子小名叫「七兒」。等老五爺、老六爺和兩位奶奶去世,七兒他爹給四位老人先後送終,安葬在芥園自家的墓地。
到七爺八、九嵗,他爹死了,剩下他跟著寡母。這時候那同宗已經發了,成為鹽商大戶,在宮北街置了房產,也經營錢莊。提攜他一把,叫他去當學徒。七爺本人勤勞有能耐,也有眼力頭兒,後來在宮北街東院那邊兒當管家還是掌櫃什麼的,是個很叫人眼紅的差事。他一做就做了大半輩子,到老了讓他歇著,據說還照樣拿薪俸。東院嫌芥園墓地已不夠大,又在離城二十多里的雷莊子置了墓地,也分了一角兒給七爺,七爺就把他父母葬在雷莊子。因為墓地寬廣,風水又好,七爺打算挑個好時候把芥園那邊的祖墳也給遷過來。
有人說七爺薪俸不少,他又非常節儉,省下錢蓋的這院子。還說打基的時候,七爺把好些金銀錠子放在一個罎子裏,埋在牆角下面。另外有個說法是:天津城裏宮北、宮南一帶原來是商業中心和達官富商的住家地帶。那年義和團帶頭鬧事,接著八國聯軍打入天津城,在那一帶大肆搶劫,然後放火焚毀。等市面平靜以後,長源楊又在宮北重建巨宅,族人稱那邊兒是東院。七爺因為是總管,把東院多餘的或是不合標準的建材拿過來,在原來泥屋地點給自家蓋了磚頭房子。他這大藥王廟前街的房子有三進院子,出了後門兒,對街還有一院。學著大家族的氣勢,他給這院兒起了個堂號:玉樹堂。
天津西北角舊城外,靠近北閣一帶,早些年有個藥王廟。附近有清真寺,不少回民住在這裡,是個漢回民族兼雜共處的地區。七七事變之前這一帶大半居民都是靠勞力營生,住的房舍也都很簡陋單薄,說不上是貧民區,可絕對不是什麼大戶人家住的地方。就在這一片擁擠的街巷裏,有一處顯眼的磚蓋院落,住著一戶楊家。這房子當年是楊七爺蓋的。七爺單名﹁傑﹂,字子寯。至於為什麼大家叫他「七爺」,誰也說不準。他小時候大家叫他「小七兒」,大了有了身分,不就該是七爺嚒。
楊傑的祖輩有老五爺和老六爺,原本是滄州鹽山人。早於明代朝廷就在滄州長蘆...
作者序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
廿世紀初期楊希曾與張書琴在中國北方出生,趕上中國開始政治改革,由帝制變成民國,熱血青年都以愛國、救國為己任。在那同時,也是軍閥割據、列強凌辱中國、租界地依然存在的時代。當政者說要推行社會革新和引進西方新知識新科技,一切都是草創,缺乏完整推行計畫,缺乏經濟支援,難能達到實踐成果。
他們雖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都嚮往科學新知,打破傳統,克服困難,艱苦求學。在大學相遇,八年抗戰時期在大後方成家,共同為國家教育下一代。抗戰勝利以後,原以為可以攜手推展科學,培育英才;沒想到他們的家竟也像這個剛剛戰勝卻又破裂的國家一樣,一分為二,一水劃開,在海峽兩岸各自孤身奮鬥努力,繼續奉獻他們的盛年精力。他們關心國事,不問政治,不參與黨派,仍被漩入歷史巨大變遷的潮流裏。一個經過十年動亂,改革開放,另一個看到臺灣光復,再遠渡重洋,分別挺過一波波的政治運動和親情困惑。
一如天上的牛郎織女,兩人的感情未因時空消減,盼望團聚卻又諸多崎嶇障礙。他們堅強獨立,不願依賴子女頤養天年,卻又避不掉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在有欠臻善的醫療制度下走完人生。
他們一生的遭遇,代表同代許多人的遭遇。多次經歷的巨細瑣碎事,又有與人不同的曲折過程。像五味雜陳的話梅,在汽車喧囂聲與手機鈴響聲之間滲出一點提神的酸甜滋味。
文運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
廿世紀初期楊希曾與張書琴在中國北方出生,趕上中國開始政治改革,由帝制變成民國,熱血青年都以愛國、救國為己任。在那同時,也是軍閥割據、列強凌辱中國、租界地依然存在的時代。當政者說要推行社會革新和引進西方新知識新科技,一切都是草創,缺乏完整推行計畫,缺乏經濟支援,難能達到實踐成果。
他們雖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都嚮往科學新知,打破傳統,克服困難,艱苦求...
目錄
序
壹、天津年代(-一九三三)
貳、開封歲月(-一九三三)
叄、大學時期(一九三三-一九三八)
肆、萬里追蹤(一九三八-一九四七夏)
伍、家庭團聚(一九四七夏-一九四八夏)
陸、音書難傳(一九四八夏-一九五八)
柒、再接魚雁(一九五九-一九六九)
捌、魚傳尺素(一九七○-一九七八)
玖、鵲橋歸路(一九七九)
拾、海角天涯(一九八○-一九八九)
拾壹、銀漢迢迢(一九九○-一九九八)
拾貳、燃盡餘薪(一九九九-二○○七)
序
壹、天津年代(-一九三三)
貳、開封歲月(-一九三三)
叄、大學時期(一九三三-一九三八)
肆、萬里追蹤(一九三八-一九四七夏)
伍、家庭團聚(一九四七夏-一九四八夏)
陸、音書難傳(一九四八夏-一九五八)
柒、再接魚雁(一九五九-一九六九)
捌、魚傳尺素(一九七○-一九七八)
玖、鵲橋歸路(一九七九)
拾、海角天涯(一九八○-一九八九)
拾壹、銀漢迢迢(一九九○-一九九八)
拾貳、燃盡餘薪(一九九九-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