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家寶藏靜靜躺著,勾引智者勇者
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遺落著無數的文化謎團,包括消失的古國、埋藏或沉沒的珍寶,以及隱藏在地下的王陵等。這些文化謎團,就如無數文人墨客所感慨的那樣,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或隱或現,或逐漸清晰,或撲朔迷離。每當它們出現在人們面前時,都會將人們的目光引向其背後的歷史真相。
說到「寶藏」,可能很多人會想到一些電視劇、小說中的藏寶圖,以及人們在探尋神祕寶藏的過程中,交織出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其實,寶藏並不只存在於電視、小說中,早在西漢時,司馬遷在《史記.龜策列傳》中就提到過:「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禮記.曲禮下》中說:「在府言府。」這裡的府,就是埋藏寶藏的地方。《朱子語類》(編按:集錄南宋理學家朱熹與其門人的對答)卷二十中也說:「常人褊迫,但聞得些善言,寫得些文字,便自寶藏之以地下陵寢的寶藏為己物,皆他人所不得知者。」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不斷探索、尋找寶藏。
今天,人們對寶藏越來越感興趣了,尤其最近幾年,出現各種有關考古的節目與書籍,它們都為人們提供大量珍貴的資料,使人們更加了解這些寶藏、探尋寶藏。然而,歷史浩瀚,對於寶藏的紀錄自然會有遺漏、禁忌及訛誤,增加人們尋寶的難度,有些歷史紀錄甚至還讓一些寶藏成為歷史懸案和難解的謎題。
本書搜羅了正史典籍、稗官野史、民間猜測、民謠傳說等,以此為基礎,為人們推測出寶藏的各種可能情況,以及它們的埋藏地點,向人們逐步揭開寶藏的神祕面紗。
在書中,作者為讀者們介紹了各種寶藏,有埋藏於地下的陵墓寶藏,有埋藏在大漠深處的古城寶藏,有埋藏在山村中和海島上的戰爭寶藏,有埋藏於佛寺中的寶藏,以及埋藏於幽幽海底的沉船寶藏。作者以嚴謹的態度、探索的心態、考據的精神,一一介紹這些寶藏。在講解的過程中,作者並不是簡單的給讀者一個結論,而是透過各種開放性的討論,為讀者帶來廣闊的思考空間,帶領讀者一同去探求那些被世人遺忘的歷史真相。
作者力求能讓讀者在閱讀時,既能收穫寶藏知識,又能開拓視野,領略各地風情。希望讀者在閒暇之餘,翻開書卷,舒展身軀,讓思緒隨著書中的文字一起飛揚,沿著書中敘述的藏寶路線,一起遊歷大江南北、古城王陵,同時也可以看到許多璀璨的奇珍、精美的瓷器、華麗的織品,以及失傳的精工巧技。若是有讀者背上行囊,踏足書中的某個藏寶地點,可以多想想書中對此處寶藏存在可能性的推測,這些推測說不定能讓你收穫驚人的寶藏。
推薦序
歷代無名工匠,為後代留下舉世聞名的珍寶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身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華夏(或中華)文化具有未曾中斷與同化力強的特性,「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春秋》)。無形的軟實力,早已超越有形的政治版圖,成為建構世界文明的重要淵藪。
在古時,工匠的傑作被視為雕蟲小技、奇技淫巧,卻為物質文明留下具體的見證。數千年以來,能逃脫天災人禍的浩劫,而遺留至今的文物,堪稱「無量數」。僅以近百年以降,因長期戰亂而流落海外的文物,粗估已超過一千萬件。在戰場、墳墓、洞穴及水下(包括河、湖、海),到處都有藏寶的傳聞,但真正被發現者寥寥無幾。
基於人們貪婪的本性,一夕致富是升斗小民日思夜想的美夢。考古學系為冷門中的冷門科系,若改名為「盜墓學系」,可能更吸引莘莘學子。盜墓文學異於集中營的黑色文學,雖詭異恐怖,卻風起雲湧,大受歡迎。華人崇尚厚葬久喪,「事死如事生。」(《中庸》)。籌辦婚禮與喪禮使人精疲力竭,卻能滿足「面子主義」的虛榮。
非土葬(如火葬、天葬、樹葬、海葬)的場域,則無風水可言,是考古業者英雄無用武之地,甚感鬱卒。中國歷代帝王的陵墓,無不符合風水原理,但未被盜者幾希。政績不得人心,才是無法長久君臨天下的主因,而非風水的影響,故耗費鉅資投入風水的設計,是否真的有效?
從史學方法論(historical methodology)的角度而言,重建歷史只可能接近歷史的真相,卻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現歷史的原貌。因史料有所不足,民間傳說亦隱含部分的真實性,自然不容忽視,歷史學家傅斯年曾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盜墓遂成能一夕致富的行業,但不勞而獲需要大智慧。
文物的出土與文獻的發現,對歷史的敘述和詮釋,帶來極大的衝擊,隨時面臨翻案的可能。如秦始皇並無強迫大批心腹殉葬,而以陶俑相伴,共赴黃泉,故「秦始皇是暴君」的刻板印象,當改為「秦始皇是暴君嗎?」。秦俑的多樣化,反映出彼時有充足的藝術創作空間,不然使用標準化的模具大量製造即可。又如金沙遺址,史籍上並無記載,不知是無意或有意掩飾,以保障地下眾生的安寧。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世界猶如一部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知識的分量永無上限,蓋棺論定談何容易。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的工作亦永無止境,耗時、燒錢又費體力,此行業的先決條件是必須長壽,晚年才會有圓融無礙的曠世鉅著問世。
萬歲爺生前呼風喚雨、予取予求,不可一世,卻多死無葬身之地,其屍骨已與天地同朽。芸芸眾生只關心生活周遭的瑣事,昔日的一切,只是茶餘飯後聊天的素材,大概毫無「fu」可言。
宗教信仰強調因果報應、靈魂輪迴。針對盜墓者的下場,可用大數據做詳細的分析。假如現世報真實存在,盜墓者是否皆遭受厄運?否則即是在挑戰權威的神學理論,此外,考古業者有無任何不測?
法醫憑一根毛髮即可破案,考古學家藉一個古文物,可揣測彼時的生活狀況;連墓中屍骨的姿態,亦隱含當時的宗教意識。研究歷史,如同玩拼圖遊戲,拼多少算多少,所有的結論只是暫時性的答案,而最終的答案可能永遠無法凝聚。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失蹤的寶藏何其多,從官方到民間,若能經得起時光的侵蝕,讓後人一窺其貌,當屬何其幸運。扮演無名英雄的工匠們,為歷史的層創進化(Emergent Evolutionism),作出最佳的注解。彼等雖然名不見經傳,卻為人類留下最珍貴的物質遺產。
本書將歷代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知名度的寶藏一網打盡,並非炒冷飯及舊瓶裝新酒,而是有獨具慧眼的嶄新解釋。
歷史知識在現今的臺灣,因長期受聯考制度的斲喪,已成為標準的工具學科,而非內容學科,無法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
假如教室像電影院,讓學生流連忘返,愛校如愛家,則教育的功效必得以彰顯。歷史可以當藏寶圖來讀,珍貴的文物即活生生的歷史,潛藏神祕的密碼,猶待破譯。
中國為衣冠上國,有嚴格的墓葬基本形制,若不遵行往例,則須重起爐灶。共產黨提倡無神論(Atheism),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將馬列主義(Marxism-Leninism)奉為新宗教,故未言及靈異之事。珠光寶氣,確有其事,古蹟應有超自然現象伴隨,才有觀光賣點,若能增添不可思議的鄉野傳奇,則更形完美。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