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國終於終結了將近四十年歐洲的不確定狀態,
確立脫歐,接下來呢?
世界的未來在哪?
作者彼得.威爾汀(Peter Wilding)早在2012預言若英國舉行公投,脫歐勢在必行,並且為最早定義「脫歐」一詞的重要人士之一。英國本土經濟下滑,大眾媒體更向來敵視歐盟;對法國與比利時而言,他們不但排斥所謂的英國認同,更對英國傳統、歷史與需求嗤之以鼻。英國本地的歷史向來對於歐洲大陸全面合作抱持著遲疑的態度,而歐盟更代表了完全無視英國認同與需求的國際聯盟。作者身為英國工黨前歐洲事務部長對英國與歐洲關係理解甚深,也是少數預言脫歐準確並且提出精確論據的政治人物,此書在脫歐公投前成為反對脫歐的親歐派的必讀指南,更在脫歐成真後,成了理解此風暴醞釀初始的解答。
論據豐富,白話易懂,從政治、文化、歷史、媒體等多重角度解析脫歐公投的結果。
本書特色
穿透數個英國領導者治下的英國對外態度,
以及不同領導者所規劃的對歐事務與制策間的統整與競合。
作者簡介:
彼得.威爾汀(Peter Wilding)
於二〇一二年創辦「英國影響力」(British Influence)智庫,主力研究英國對應歐洲的發展未來。威爾汀為律師以及歐洲政治與政策相關議題的講者與作者,曾任英國保守黨歐盟媒體官與英國天空廣播集團(Sky)歐洲區域總監。他同時著有《影響歐盟》(Infuencing the European Union),編輯年度《歐洲影響力平衡計分卡》(British Infuence Scorecard)專書,並且為最早定義「脫歐」一詞的重要人士之一。
譯者簡介:
李靜怡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媒體系所畢業。譯有《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挽救崩壞的資本主義與政治民主》(麥田)、《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遠足)、《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遠足)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作者觀點積極正⾯。他以最近距離觀察歐洲事務發展,點出情勢⾛壞之處,並且建議如何扭轉局勢。他的書來得相當及時,並且值得⼀讀。」–John (Lord) Kerr
「很多投票者在醜陋的脫歐公投中投下贊成票的原因為,他們認為此舉能讓英國重新取回控制權。作者從新檢視了英國⼈與歐盟的愛恨情仇,他認為唯有當英國能重申自身利益,並促進鄰近區域穩定與發展時,重新部署其強⼤資產,英國才能清楚⾒得⾃身於歐洲的可能遠景。」–Anthony Cary CMG
名人推薦:「作者觀點積極正⾯。他以最近距離觀察歐洲事務發展,點出情勢⾛壞之處,並且建議如何扭轉局勢。他的書來得相當及時,並且值得⼀讀。」–John (Lord) Kerr
「很多投票者在醜陋的脫歐公投中投下贊成票的原因為,他們認為此舉能讓英國重新取回控制權。作者從新檢視了英國⼈與歐盟的愛恨情仇,他認為唯有當英國能重申自身利益,並促進鄰近區域穩定與發展時,重新部署其強⼤資產,英國才能清楚⾒得⾃身於歐洲的可能遠景。」–Anthony Cary CMG
作者序
前言:應該可以更好吧?
英國在眾多世界強國中的排名是否將會有所起落?英國能留在四強內嗎?或是淪為強弩之末?根據二〇一五年的世界「軟實力」指數調查顯示,英國的軟實力位居全球第一,具有強大的文化領導能力。而較英國富裕四倍、人口數二十倍、土地面積達四十倍的中國則定位堪慮。
大英帝國或許日已西沉,但英國仍舊透過各種形式的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之組織及關係,構築影響勢力;其影響力經過數個世代的沉澱積累,成為全球認同性極高的主要國家。
英國勢力絕非僅存於經濟領域。英國的文化實力舉世著名。以全球影響力而論,英國算是重量級參賽者。
• 英國擁有高於德國、法國、西班牙的外人直接投資(FDI)
• 英國首都已取代紐約成為世界首都。
• 英國公民享有一百七十四個免簽國家,為世界最多。
• 英法兩國為派駐最多常駐外交官員參與多邊談判組織的國家。
• 英國皇室與「議會之母」*向世界展示了穩定、有效的民主制度。(※英國議會建於十三世紀,迄今七百多年,被譽為議會之母[mother of parliaments])
• 英國擁有二十九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 英國擁有最多的全球暢銷排行榜冠軍專輯。
• 英國足球隊擁有廣大的世界球迷。
• 英國僅次於美國,吸引了全世界最多的外籍學生。
• BBC成功地以英國觀點分析國際事件,並以多語言進行播放。
• 英國文化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大英博物館與其他藝術機構,為全球文化場景帶來卓越貢獻。
英國或許在「無意間」積累了無數的軟實力資產,不過本書所拋出的疑問正是英國是否將繼續無視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影響力?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公投所熱烈擲出的燒夷彈,是否將毀滅英國實力,並讓英國於強國角力中退場?
顯然,普丁(Vladimir Putin)對上述說法深信不疑。俄羅斯總理譏言英國為「沒人理會的小島」。但是,英國為七大工業國組織(G7)、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一員,更為大英國協(Commonwealth)組織之核心。可惜的是,竟然有許多英國人和普丁抱持著相同的想法。根據英國影響力所做的民調發現,約有百分之六十一的英國民眾認為,英國應該扮演全球領導者角色,並且更積極地制衡國際安全問題;他們希望英國取回縱橫全場的主導權,而非躲在角落當個陰鬱魯蛇。不過,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民眾認為,英國根本沒有影響力,也沒有什麼朋友。約有百分之六十六的英國國民認為美國才是主導世界秩序的王者,而歐洲的未來則掌握在法、德兩國手中。對上述民眾而言,英國在歐洲根本就是沒有社交圈的失敗者,而非扮演領導角色。此外,透過焦點團體(focus group)*的研究發現,參與者認為英國不但「重要性薄弱」、「缺乏道德立場」,並且「欠缺視野」。(※焦點團體訪談是一個由主持者帶領的同質團體訪談研究方法,屬於質化研究,也是近年來社會科學研究經常使用的方法。)
這怎麼可能?
這種「受害者情節」源自英國在帝國時期結束後,近四十年來作為歐洲的陌生人,在世界邊緣之外載沉載浮的關係。杜魯門總統任內的美國前國務卿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曾在一九六二年時,毒舌評論英國「不僅丟失了一整個帝國,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怕的是,英國定位至今仍舊模糊不清。由於英國無能建立自身視野,導致長達五十年的外交政策災難。
脫歐後,英國不可能再如此渾噩前行。如果英國期望繼續有效維護、爭取自身利益,那麼她必須改變與其他國家、社群互動的方式。在如此險惡的世代,全球面臨中國崛起對民主的威脅、俄羅斯復甦的挑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組織的野蠻行為、北非混亂以及長久以來歐洲經濟疲軟等挫折,如果英國此時選擇將自己沉浸在懷念舊日美好氛圍的迷霧中,顯是愚蠢之舉。英國必須重拾其傳統,主導歐洲,以此凝聚新的愛國主義,並讓頑固的懷疑論者有勇氣相信,堅實的英國歐陸政策將不會背棄民眾。
本書主旨在於提出新的英國歐陸政策,讓她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扮演活躍的角色,而非日益消沉;並期望英國能與合作國家共同領導歐洲與全世界。為解決目前英國的三大問題:加強國土安全、促進經濟繁榮與推廣英國價值觀,此時此刻必須重新開始。
英國需要將強硬的商業與軍事實力融合進軟外交氛圍與文化觀之中。如何運用硬實力調度軍事資源將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然而對歐洲與全球佈局而言,若能同時創新並且細微地兼用硬實力與軟實力,似乎對提升國家效能與進步至為關鍵。這正是所謂的「巧實力」(smart power)。英國的新未來所需要的正是兼用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巧實力──運用傳統與現代策略,在日益崩危的歐陸取得影響力。
視野成就巧實力。然而艾奇遜的一席話顯然成為所有英國首相的心頭之難,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嚐到挫敗的滋味,不管在各部會政策統整或人民的心中,都無法定奪出穩健的方向。正因為缺乏政策主軸,戰後的英國外交策略不但無法勝任大英國協的領導角色,還展現出對歐洲的愛恨交織,以及對美國時而謙卑時而輕蔑的搖擺態度。
儘管美國為英國的重要盟國,而且不管就歷史、地理或利益而言,英國都是歐洲強權,但是英國領導者們從未企圖擴大影響力,此態度造成公共大眾的憤怒,甚或選擇徹底忽視英國的未來。為避免「受害者情節」繼續惡化,英國應即刻重新思考自身與歐洲、全球的關係。
首先,我們先得找到切入視角。英國必須思考如何能運用其獨特資產,以及未來的目標為何?英國國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國家在持續進步,而非處於斷裂狀態。幸運的是,藍圖似乎已經擺在眼前了。只要探問歷史,就能找到未來的可能;歷史中由狄斯雷里(Disraeli)、葛拉斯東(Gladstone)與喬斯夫.查邦萊(Joseph Chamberlain)所創造的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概念,為大不列顛提出了道德視野,以此作為歐洲、大英帝國與美國等三個緊密迴圈的心臟。一九四〇年時,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重新詮釋了歐洲協調概念,並提議以更為全球性的英國,作為歐洲、大英國協與美國三環之重心。(※歐洲協調,指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列強以會議方式協商處理歐洲重大問題的協商外交機制。)
前言:應該可以更好吧?
英國在眾多世界強國中的排名是否將會有所起落?英國能留在四強內嗎?或是淪為強弩之末?根據二〇一五年的世界「軟實力」指數調查顯示,英國的軟實力位居全球第一,具有強大的文化領導能力。而較英國富裕四倍、人口數二十倍、土地面積達四十倍的中國則定位堪慮。
大英帝國或許日已西沉,但英國仍舊透過各種形式的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之組織及關係,構築影響勢力;其影響力經過數個世代的沉澱積累,成為全球認同性極高的主要國家。
英國勢力絕非僅存於經濟領域。英國的文化實力舉世著名。以全球影響力而論,英國...
目錄
序
前言
應該可以更好吧?
1.傲慢:邱吉爾的視野
盟友與影響力:邱吉爾的三環政策
路狹且長:英國之難題
整合三環:通往蘇伊士
衰落與式微:蘇伊士,一九五六年
三環的終結?
2.偏見:從麥米倫到卡麥隆
忘了三環:入歐之路
邱吉爾復興計畫:英國與歐洲、美國與大英國協的嶄新關係
巧實力
布魯日觀點
歐陸視野
布萊爾觀點
衰弱與蕭條:二〇一六年的脫歐
3.權力:接下來呢︖
英國開始的終結
歐盟終結的開始︖
英國、歐洲與世界
回饋
巧脫歐「總策略」
團結歐洲的總策略:歐洲委員會
三大架構
經濟發展行動
總結
序
前言
應該可以更好吧?
1.傲慢:邱吉爾的視野
盟友與影響力:邱吉爾的三環政策
路狹且長:英國之難題
整合三環:通往蘇伊士
衰落與式微:蘇伊士,一九五六年
三環的終結?
2.偏見:從麥米倫到卡麥隆
忘了三環:入歐之路
邱吉爾復興計畫:英國與歐洲、美國與大英國協的嶄新關係
巧實力
布魯日觀點
歐陸視野
布萊爾觀點
衰弱與蕭條:二〇一六年的脫歐
3.權力:接下來呢︖
英國開始的終結
歐盟終結的開始︖
英國、歐洲與世界
回饋
巧脫歐「總策略」
團結歐洲的總策略:歐洲委員會
三大架構
經濟發展行動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