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教材教法序 高明
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陳品卿博士,以其新著「國文教材教法」抵余問序。余讀之竟,作而歎曰:余生於教讀之家。先父雲軒公諱哲,以前清秀才倡辦新學,入民國後,嘗任縣教育會長、水利專門學校學監,而終老於縣立中學國文教員之職,先兄孟起名超,卒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科,歷任江蘇省立第八中學(即揚州中學之前身)、淮安中學、松江中學國文教員及縣立女子中學校長,對日抗戰時,轉入交通界,任秘書以終。余自幼受父兄之教,亦以文辭自負,而以教讀為志;暨入南京上庠(時為國立東南大學,前身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又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即以中文為主修之系,而以教育為輔修之系,曾從教育哲學家孟憲承教授習「中學國文教材及教法」一課,其時余兼任私立鍾南中學初中國文課一班,月入三十元,以貼補學雜費用,孟師所授正余所需也。卒業後,余曾任高初中國文教員五年,每以孟師所授實施於教學,頗獲佳評。民國三十年,服務於中央政治學校,主編國文教材,出版於正中書局,蓋取孟師之意而廣之,是為國內有「大學國文選」之始。中央政治學校改名為國立政治大學,即此書為大一國文教材,用之多年。為難入臺之前,余過湘,任教於國立師範學院,獲交於阮真先生,阮先生卒業於南京高師後,即入國立中山大學之研究機構,專從事於「中學國文教材教法」之研究,卓然有成,名噪於一時;余屢與促膝長談,獲益甚多。民國三十八年入臺,任省利師範學院(後改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遇章銳初兄微頴,銳初兄卒業於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曾任中政校文書科長,為余素識;系中「中學國文教材教法」一課,即由銳初擔任,偶與論及,知其所見,與孟師憲承、阮學長真實相去不遠。時陳雪屏先生任臺灣省教育廳長兼正中書局董事長,劉季洪先生任師範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正中書局總編輯,以臺灣在日治五十年後,國文程度低落不堪,而中學國文教員又多非習國文者,乃擬在正中書局編輯一套高初中國文教本,以救其弊,而以其事屬之於余。余乃溶合孟師及阮、章諸家之理論,益以現實社會之需要,而擬定編輯之方針與體例,因以成書,是為臺灣有中學國文教本之始。張曉峯先生其昀任教育部長時,奉先總統蔣公之命,為提倡民族精神,編國(文)、公(民)、(歷)史、地(理)四種標準教本,供高初中使用。時國立編譯館長王鳳喈兄、中學教科書組主任易价兄均余舊友,又以編國文標準本之事相委,余乃推潘重規兄主編高中部分,而自編初中部分,是為高初中國文教本有國定本之始。時今總統經國先生方任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欲統一各軍事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教材,由任卓宣先生編三民主義,由胡一貫先生編民生哲學,由薩孟武先生編政治學,由趙蘭坪先生編經濟學,由余編國文,是為各軍事學校有國文統一教材之始。自民國四十五年起,余創辦師大國文研究所、政大中文系,又相繼主持文化大學中文所系、政大中文研究所,又兼任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教職,所裁成之博士約百人、碩士與學士不能計其數。陳君品卿入師大國文系後,曾從章銳初兄習」國文教材教法」;繼入國文研究所,又從余遊,由碩士而博士,以績優留校,所授科目有「莊子」及「國文教材教法」等;品卿由於秉性篤實,勤敏過人,不數年間,即著有莊子新探一書,以見其教學相長之效。六年前,國立編譯館聘余主持師專國文編審委員會,既蕆事,又聘余主持高中國文編審委員會及國中國文編審委員會,余推薦品卿及董金裕博士負責國中國文之編撰,以一展其才藝,今國中國文教本及教師手冊各六冊,均已編竣,用者稱善,教育部所作調查研究報告可以為證也。今品卿更出其研究「國文教材教法」之所得,輯為專書以問世。余畢生與「國文教育」曾結不解之緣,今垂垂老矣,猶晨夕不懈,致力於此;深幸於各級學校國文教本及教師手冊之編審,即將告一段落之時,獲睹品卿此書,知孟師及阮、章諸友之學得有傳人,更能探微索隱,發揚而光大之,中心之快慰,豈言語所能宣;因率書余與此書此學之因緣,以告世之讀此書者,兼為品卿賀!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十一日高郵高明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