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刀會址憶陳劉,一片紅巾起海陬。日月金錢昭日月,風流人物領風流。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遊。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郭沫若
發生在 1853年的上海小刀會起義,是上海及周邊地區人民反抗淸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勢力的武裝鬥爭,也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次鬥爭中,無論是起義的領導者,還是小刀會的普通戰士,都表現出了大無畏的鬥爭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威武不能屈”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推崇的人格精神,面對強權,勇於鬥爭,面對強暴,不屈不撓。小刀會起義具體體現了這種人格精神。他們面對強大的反動勢力,從不退縮畏懼,面對敵人的先進武器,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面對淸軍的重重圍困,他們吃野菜、河裡的小螃蟹,把箱子上包的和舊皮鞋鞋底的皮煮熟了吃,吃完了扔堅持戰鬥。小刀會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堅持了十七個月之久。小刀會的重要領導潘起亮,在小刀會起義失敗後加入太平天國,長期奮戰達十年之久,真正體現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小刀會起義的主體是普通的農民和貧苦的水手,從這些社會底層的人身上,樸素的自尊、自愛,升華為愛國主義精神,他們自發地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義正詞嚴地指責外國勢力對中國事務的干預,表示對任何干預行為,都不會有所畏懼。面對法國侵略者的威逼誘騙,小刀會的領導人堅定地說:我們不怕法國人,如果法軍來,就等他們來,並跟他們一拼,至於我們,決不侵犯人家。要作戰到底,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小刀會的首領劉麗川在給英美法等國代表的信中,這樣莊嚴宣告:今日之中華實已與外邦並駕齊驅。
重新回顧小刀會起義,我們今天的靑少年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主要的是愛國主義的偉大人格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力量,在整個民族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今天,更加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