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中舉
林則徐的人生路早已被父母設定為讀書——科考——進取,所以按部就班地參加考試。他於 1796年參加歲試,中佾生;1797年參加郡試,受考官激賞,擢為第一;1798年參加科試,中秀才,時年十四歲。林則徐考秀才所作的八股文《仁親以為寶》中有一句“表裡山河,天下有失而復得之國;墓門拱木,自古無死而復生之親”一時被廣為傳誦。他中秀才以後,和本城名儒、曾任河南永城知縣的鄭大謨的長女鄭淑卿(1789~ 1847)訂婚。當然,因為雙方還年幼,沒有立即迎娶。
林則徐中秀才以後來到福建最高學府鼇峰書院求學,直到二十歲中舉,一共七年。書院的山長鄭光策是一位正直而且務實的士大夫。當時的讀書人迫於文字獄的淫威,“著書都為稻粱謀”,學術風氣沉悶壓抑,研究成果對家國民生無半點用途,這深為鄭光策所憤激。所以他鼓勵學生有目的地讀書,做真正有用的學問。
在良師的引導下,林則徐廣涉經史,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他的研讀範圍極為廣泛,有儒家經典,有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後學的著作,也有《老子》《韓非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史記》《漢書》等史籍,還有歷代詩文、筆記、佛經、醫書、碑帖等,幾乎無所不讀。他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邊讀邊記,集成了一本讀書劄記——《雲左山房雜錄》。從其中“豈為功名始讀書”等句子已經可以看出他早年就立下了經世致用的大志,要為國家做實事,而不是只知鑽營功名的庸碌之輩。
鼇峰書院的同學也是英才濟濟,其中有志於學且和林則徐交情很好的有梁章鉅、楊慶琛(1783~ 1867)、廖鴻荃(1784~1864)、沈廷槐等。他們一起討論學問,議論時事,作詩唱和。林賓日嚮往北宋高士林逋“梅妻鶴子”的隱逸生活,在家中養鶴陶情,林則徐就帶著同學來家裡賞鶴吟詩。南宋著名的抗金愛國英雄李綱的祠墓都在福州,林則徐經常和同學們去憑弔祭掃,作詩詠歎。李綱、岳飛、文天祥、于謙等人的愛國情懷深深地觸動了這些少年的心。
青年林則徐外有良師益友的陪伴,在家裡父母的影響還在繼續。林家生活清苦,只有除夕夜纔能吃上一盤素炒豆腐,點上兩根燈芯。林則徐經常典當衣服、在衙門裡當抄寫員補貼家用和買書進學。母親和姐妹們依然在辛勤地忙碌,林則徐想要分擔她們的重擔時,母親就說:“好男兒志向應該遠大,怎麼能在這些瑣碎的小事上分心呢?你好好讀書,將來立身揚名,就不負我們的辛苦啦。”父親雖然貧窮,卻經常無私地幫助鄰里親戚,接濟窮人;對於作弊或者為土豪劣紳授館的請求,雖予重金他也不答應。他對於官場的貪腐惡濁風氣十分不滿,在家裡也經常批判被查處的贓官及其劣跡。林則徐長大後,體恤民生疾苦,關心百姓生活,為官正直無私,都是深受父母的影響。
在書院求學的這七年是林則徐成長的重要階段,父母的言傳身教,師友的教誨薰陶,廣博的閱讀經歷,造就了林則徐的扎實學問和優良品德,對他以後做人為官都有很大影響。他樹經世之志,求經世之學,確立了一生的方向。
1804年秋,二十歲的林則徐參加鄉試,一舉考中第二十九名舉人。比他自己更高興的應該是他的父母,兒子在科考的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給整個林家帶來了希望。在揭曉考試結果、舉辦鹿鳴宴的那天,林則徐迎娶鄭淑卿過門成親。中舉與結婚同天降臨這個貧寒的家庭,真是錦上添花,雙喜臨門!
第二年,林則徐躊躇滿志地進京參加會試。一路上飽覽風景名勝,感受土俗民風,開闊了眼界,瞭解了民情,收穫不小。
在北京,他自信而不失沉穩地交上了答卷,靜靜地等候期待中的結果到來。
屢獲賞識
放榜那天,林則徐早早地跑來看,從頭到尾仔仔細細地找了個遍,也沒有發現他的名字。看來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福建算得上小有名氣的才子到了北京,在全國的莘莘舉子中,只是不起眼的一個。
家人本以為他能考中做官,等到年底,只等來了他空手而歸。迫於生計,他也和祖父、父親一樣外出當起了教書先生。但他畢竟早有文名,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1806年秋天,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聘請林則徐去做書記,這份小小的文書工作不是林則徐仕途的開端,但卻是他接觸政務的開始。他辦事認真,文才出眾,很快得到了上級汀漳龍道[汀漳龍道:官職名,清朝時設汀漳龍道,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岩州。]百齡(1748~1816)的激賞,說他必成大器。
1807年過年之前,福建各府縣僚屬的拜年賀帖紛紛送到了巡撫張師誠(1762~1830)的案上。這些賀帖大多是一些客套話、祝福語,本沒有什麼稀奇,不過張師誠在偶然中翻檢到的一份與眾不同的賀貼。它能在老套中出新,寫得文采斐然,讓張師誠愛不釋手,反覆觀看。他趕緊叫人打聽是誰寫的,快把他招到福州來。
除夕的黃昏,巡撫衙門來了一個風塵僕僕的年輕人,他被引薦到了張師誠面前,行禮後謙恭地回答巡撫的問話:“學生是廈門海防同知書記林則徐。”張師誠當夜就讓林則徐試著辦理一兩件摺稿,親自考核他的才學修養,結果非常滿意。第二天是大年初一,舊曆元旦,張師誠再次招見林則徐,充滿信任地對他說:“你就留在我這裡吧。”除夕審核,元旦調動,足以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張師誠是乾隆時期的舊臣,曾經歷任多省大員,鎮壓過白蓮教起義,熟悉典章制度,行政經驗豐富,深得嘉慶皇帝的倚重。此次派他巡撫福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蔡牽、朱濆在海上作亂,攪擾東南。林則徐跟隨張師誠督辦軍務,處理文件,討伐檄文大都是由他起草的。1809年,朱濆、蔡牽先後被滅,餘部投降,東南始定。作為張師誠的得力助手,林則徐在這場平亂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林則徐做了巡撫的幕僚之後,家裡的經濟條件有所好轉。他一舉還清了祖父所欠的債務,並買斷了父親在左營司巷典下的小房子。父親林賓日因為張師誠的推薦得以到正學書院講席,每年也能得到二百兩脩金。張師誠很愛重這個才華橫溢、幹練明快的青年,鼓勵他去參加會試。林則徐於 1809年春再次抵京會試,結果又沒有錄取。他沒有放棄,再接再厲,1811年春第三次參加會試,終於春風得意——會試榜列第七十四名,複試一等,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賜進士出身。他的座師有文華殿大學士董誥(1740~1818)和戶部尚書曹振鏞(1755~1835)等高官。這一年,林則徐二十七歲,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林家已經好幾代沒有這樣的榮耀了,他這棵寶樹終於實現了父母的夙願,一家人皆大歡喜。
林則徐的成功不僅來自於自身的素質,和張師誠的賞識與提拔也有很大關係。張師誠給林則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遇,把他送入了官場,在幕府期間的歷練也提高了他的行政能力。林則徐一直很感念他的知遇和培養之恩,曾在這位明公六十壽辰的時候衷心地讚頌他“愛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
林則徐終於考中了,開始走進仕途。一個初入官場的年輕人又會面臨著怎樣的命運呢?進士出身,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國家積弊已久,危機四伏,又讓人擔心。官場的水是深是淺,還得林則徐自己去蹚纔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