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為雙親百里負米
春秋時期,有一個魯國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子路。他是大聖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子的弟子當中,子路的年齡最大,性格也最直率坦蕩,誠實守信,豪爽仗義,是經過孔子教化的有文化的武夫形象。他對孔子忠心耿耿,辦事認真。而最讓他聞名的、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對父母的孝敬孝順。
子路小的時候,家裡非常貧困,天天吃的都是粗劣的飯菜,有時甚至連這樣的飯菜也吃不到,只能找一些野菜充饑,什麼藜呀、藿呀的,簡直難以下嚥。他總覺得自己吃些野菜沒有關係,因為自己年輕體壯,身體也吃得消。可是父母年紀大了,而且因為早年的過度勞累,全身都是毛病,還有嚴重的胃病。每次疼起來,豆大的汗珠從父母的頭上往下掉,翻身打滾。看著父母受罪,子路心裡特別著急。他想:要是父母能吃上米,就能少遭一些罪。
可是家裡沒有米呀,怎麼辦呢?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他要翻過幾道山,走到百里之外去買米,再把米背回來。就這樣,子路省吃儉用,只要手裡有點積蓄就到百里以外去買米背回來給父母做著吃。一年四季,天天如此。要知道,百里是非常遠的距離呀,也許在現代交通發達的今天,這不算什麼,可是當時交通不便,子路只能徒步而行。一兩次可以,可是經常如此,就很難做到了。
然而,子路就這樣堅持了下來。他心想:自己辛苦一點有什麼關係呢?能讓父母吃到米纔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酷暑嚴寒,子路都不辭辛苦地跑到百里之外去買米,靠雙腿一天只能走七八十里,而回來的時候還要扛著米,這樣往返一次,就需要兩天多的時間。第一次回來時,子路疲憊不堪,但為了不讓父母看到自己疲憊的樣子,他就在門口休息片刻,纔打起精神進屋。當父母問他累不累時,他拍著自己的胸脯說:“不要說這點路,就算再走上一百多里,也累不倒我。”就這樣,子路不畏辛苦,堅持一年四季往返於兩地之間。
夏天,烈日炎炎,不要說負重行走,就是站在烈日下,不出一刻鐘也會汗流浹背,即使這樣,子路也不肯休息一下,就是為了能早點回到家裡,讓父母能早點吃飯;遇到雨天,他就把米袋放到衣服的最裡面,寧可自己淋雨,也不讓米袋被淋到。
冬天,天寒地凍,不時白雪紛飛,子路踏著凍結的冰面,邁著凍僵的雙腿,一步一滑艱難地走著。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就放在嘴邊呵氣取暖,繼續趕路。
父母自從吃上米後,胃疼漸漸緩和,身體也逐漸康復,但是子路即使再苦再累也不吃米,省下來留給父母。每天吃得不好,再加上長時間的往返奔波,他的身體狀況也慢慢變得不好了,滿臉菜色,瘦得只剩皮包骨了。鄰居看到子路這樣辛苦,就問他為什麼能這樣不辭勞苦。子路說,為了父母的身體,這點苦不算什麼。
那個時候,天災伴隨著人禍,兵荒馬亂的,百姓的日子都不好過,路上經常能看到餓死、凍死的遺骨。而子路卻經常背著米袋往返,自然就有人對此上心了。一天傍晚,子路走在買米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夥劫匪。幾個彪形大漢把子路圍在中央,要他交出米袋,否則傷他性命。面對劫匪,子路嚇出了一身冷汗,但很快就冷靜下來。他對劫匪說:“我們都是苦命人,都有父母要供養。而我的父母正等著這些米下鍋度命呢,如果我把米給了你們,那他們就要餓死了。你們要米可以,但是不能全拿走,得給我的父母留點。”劫匪被子路的孝心打動了,就放了他,子路也就有驚無險地回到了家。後來,人們知道了子路為父母從百里之外背米的事情,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子路的父母先後去世,他後來到了楚國,經人推薦,與楚國的國君進行過一次長談,被賞識他的才幹的楚國國君再三挽留,並加封了高官。做了高官的子路,行必是車馬,衣必是綾羅貂裘,吃必是美味佳餚,喝必是玉液瓊漿,聲勢烜赫,盛大豪華。但是面對這樣的場面時,他總是撫今追昔,灑淚緬懷父母,總是說,雖然自己現在是富貴一時了,奈何雙親已逝,不能像以往那樣承歡膝下,即使現在還能百里之外背米回來,父母也享受不到了。
子路常說:即使把最豐盛的食物擺在父母的墓前,也不如在他們生前好菜好飯供養他們啊。想到未能讓父母過上一天富裕的生活,子路就心如刀絞,因此在他做官期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自己對父母的一片孝心轉化為孝敬天下的父母,提倡孝道,施行仁政,使楚國上下祥和,君臣有序,長幼互敬,家庭和睦。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他又怎麼會友愛他人,熱愛祖國呢?在我們對子路百里負米的故事感動之餘,我們真的應該向他學習那種孝順父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