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為智瑤而死
在我國河北邢臺圍城路上曾有一個名叫“豫讓橋”的地方,而這個名字就是根據古人豫讓得來的。
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是歷史上有名的五位刺客之一。大家可能對這個人不太熟悉,但有一句話大家一定聽過:士為知己者死。意思是說義士應當為知己的人獻出生命。這就是豫讓的名言。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當時,晉國有六家實力強大的大夫,即范氏、中行氏、魏氏、趙氏、韓式和智氏,朝中大權也掌握在他們的手中。
豫讓的上一代名叫畢萬,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俠義之士。豫讓非常佩服他,下決心也要做一個像畢萬一樣的俠士。他最初到范氏家做了門客,但范氏很瞧不起他,也未重用他。這讓豫讓非常不滿,轉而投靠了中行氏,結果依舊沒有受到重視。
沒辦法,豫讓又離開了中行氏家,投靠了智氏大夫智瑤。智瑤發現豫讓是一個非常有膽識的俠士,於是便寵信、重用他。主臣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
智瑤在這六個大夫中的勢力是最強的,後來,他聯合韓、魏、趙,將范氏、中行氏滅掉了,瓜分了他們的土地。緊接著,他又聯合魏和韓,準備攻打趙氏大夫趙襄子。沒想到,趙襄子說服了韓、魏兩位大夫,並聯手將智瑤殺死,瓜分了他的封地,還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
智瑤被殺後,豫讓逃到了山裡。他想:士為知己者死,當今天下,所有大夫中只有智瑤賞識我,重用我,我一定要給他報仇雪恨,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親手殺掉趙襄子。
之後,他改名換姓,躲在趙襄子的封地內,尋找機會報仇。他偽裝成受過刑的人,混入罪犯當中,被派遣到宮廷打掃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結果這第一次刺殺失敗了。被審問的時候,豫讓直言不諱地說:“我一定要為智瑤報仇。”侍衛要將其殺死,趙襄子說:“智瑤沒有後人,豫讓還要為他報仇,他是義士,忠勇可嘉,我以後小心躲避就可以了。”於是把豫讓放了。
但豫讓並沒有放棄為智瑤報仇的決心。他又把漆塗在自己身上,使身上生出癩瘡,將鬍子和眉毛都剃掉了,當了乞丐。為了不讓妻子聽出他的聲音,他又將燒紅的炭塊吞下去,將嗓子弄壞了。他的朋友哭著說:“以你的才能,完全可以到趙襄子那裡做事,等他信任你之後,就可以行刺他了,你又何必讓自己受這麼大的苦呢?”豫讓說:“不可以,如果我為他做事,那就成了他的臣下。如果再去刺殺他,那就有悖於君臣大義。我之所以歷盡艱難,刺殺趙襄子,正是想讓那些對君主不忠誠的人感到羞愧,使君臣之義彰明於天下。”
有一天,趙襄子要外出,豫讓摸準了他的行程路線,提前埋伏在一座橋下。當趙襄子經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趙襄子猜到肯定是有人行刺他,而且很可能還是豫讓,就派人去打探,果然被他猜中了。
侍衛將豫讓抓住後,趙襄子問他:“你曾經在范氏、中行氏家做門客,智瑤將他們都殺了,你沒有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瑤,成了他的家臣。現在智瑤死了,你卻想為他報仇,這是為什麼呢?”
豫讓說:“我為范氏、中行氏做事時,他們待我如普通人,所以我就像普通人一樣報答他們;而智瑤把我當作國士看待,那麼我當然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了。”
趙襄子聽了深受感動,說道:“豫讓,你為智瑤竭忠盡義,名已經成了;而我也曾對你寬宏大量過了,做到了仁至義盡。這一次,我不能再放你走了。”
豫讓知道自己生還無望,根本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對趙襄子說:“上次您寬赦我,天下人肯定都稱讚您的賢明。我只請求您將衣服脫下來一件,讓我象徵性地刺上幾劍,以了我報仇的心願。這樣即使我死去,也無遺憾了!”
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豫讓拔出劍,在上面刺了三劍,仰天說道:“我終於可以報答智瑤了。”說完就伏劍自殺了。
豫讓的事蹟被傳開後,人人都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佩服他的一片忠心,就把這座橋稱為“豫讓橋”。
背負罵名的程嬰
我國春秋末期,各個諸侯國因為長年戰亂不斷,都出現了內憂外患的局面。稱霸時間最長的晉國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時期。晉靈公在位時,寵信奸臣屠岸賈,後來晉靈公遇刺身亡,成公繼位,幾年後成公去世,其子景公坐上了王位。晉景公驕奢淫逸,昏庸無能,更加寵信屠岸賈,並委以重任,加封他為司寇,執掌兵權。
當時晉國的趙氏家族,世代征戰沙場,為晉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謂位高權重。但是在國君的眼裡,就不是這樣看了,因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很容易出現大臣,尤其是手握兵權的大臣功高震主,甚至取而代之的情況。這種形勢下,屠岸賈就站了出來。
屠岸賈許多年前就和趙氏的趙盾,也就是趙家的老將軍不和,出現過摩擦和矛盾,加上趙盾的兒子趙朔看不慣屠岸賈的所作所為,經常公然反駁他的意見。所以,屠岸賈對此懷恨在心。
晉景公三年,屠岸賈在景公面前說趙家的壞話,把刺殺晉靈公的主謀之罪強加給趙朔的父親趙盾身上。晉景公聽信屠岸賈的讒言後大怒,不分青紅皂白,下令將趙氏全族誅滅。而執行這項任務的正是屠岸賈。
當時任晉國大將的韓厥得知屠岸賈要加害趙家的消息後,連夜去趙家報信,並力勸趙家老小逃跑。趙朔卻執意不從,他認為屠岸賈是帶著王命來的,趙家人逃也逃不到哪兒去,而且逃跑也沒有什麼好處,不但坐實了屠岸賈所列的罪狀,還背負了違命叛國的罵名。他只是擔心自己的妻子莊姬。莊姬是晉景公的妹妹,身懷六甲,快要分娩了。趙朔對韓厥說:“我妻子快要分娩了,如果是個男孩,希望將軍能委曲保全,延續我趙家的香火,也能為全家報仇雪恨,這樣我也就死而無憾了。”韓厥含淚應承。
韓厥走後,趙朔對妻子說:“趙家大禍臨頭,你趕緊進宮到母親成夫人那裡躲避。我死後,你要多多保重,如果你生女兒就叫趙文,生男孩就叫趙武。等孩子長大後,一定要為我們報仇。”隨後,趙朔安排自己的友人程嬰趁夜護送莊姬進宮避難去了。
第二天天剛亮,屠岸賈就帶領兵士將趙家圍住,以討伐叛逆的名義,將趙家滿門300多口,不論男女老幼,全部斬殺。清點屍體的時候,屠岸賈沒有發現莊姬。手下報告說莊姬已經逃入宮中,屠岸賈下令進宮搜查,勢必要斬草除根。莊姬幸好得母親庇佑,使晉景公命令屠岸賈不再追查此事,纔保住性命。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屠岸賈私下一直關注著莊姬的情況。過了幾天,莊姬生下一個男孩。程夫人吩咐宮女們向宮外散布消息說:莊姬生下一個女兒,但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屠岸賈完全不信這個傳言,也不顧君臣之禮,帶領數名女僕在宮中大肆搜尋。好在莊姬將嬰兒藏好,躲過了屠岸賈的搜查。接著,屠岸賈一方面加派人手在宮中嚴加看守,盤查出入的人,一方面張貼懸賞告示:報告趙氏孤兒真情的,賞金千兩;知情不報或窩藏反賊的,全家處斬。
程嬰及趙朔的另一個門客公孫杵臼得知莊姬生了一個男孩之後,喜不自禁,但是他們也知道,屠岸賈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孩子的。於是兩個人商量出一個辦法:由公孫杵臼找一個嬰兒冒充趙氏孤兒,帶著他到首陰山躲避;而程嬰到屠岸賈那裡告發公孫杵臼,隨後找機會托韓厥將真正的趙氏孤兒從宮中偷出來,帶著他遠走高飛,將他撫養成人。程嬰說自己正好新生一子,與趙家的嬰兒差不多大,可以頂替趙氏孤兒。他們也知道,公孫杵臼犯了藏孤的“罪行”,此行必死無疑,而程嬰也將一直背負著賣友求榮的惡名,但他們無怨無悔。
當天夜裡,程嬰將自己的兒子交給公孫杵臼帶走,然後來到韓厥家裡,說出了救孤的計劃。韓厥對二人欽佩不已,答應了程嬰的請求。兩個人分頭去準備。
第二天,程嬰見到屠岸賈,對他說:“我知道趙朔兒子的下落,只要你給我一些好處,我就告訴你。”屠岸賈答應程嬰,給他一筆錢,再給他弄個官做。程嬰說:“我不做官,你還是多給我點錢吧,我出賣朋友,會遭人唾棄的,不如多拿點錢,遠離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屠岸賈見程嬰也是一個勢利之徒,就給了程嬰黃金千兩。隨後,程嬰帶著屠岸賈及大隊人馬,直奔首陰山。後果可想而知:公孫杵臼見到程嬰,破口大罵;屠岸賈殺掉公孫杵臼及“趙氏孤兒”,解除了自己的後患。
程嬰從首陰山回來後,趕緊秘密找到韓厥,帶著趙氏孤兒輾轉千里,來到盂縣境內躲避。現在那裡的“黃安山”“寶劍口”“藏孤洞”等地,都是那時因為他們流傳下來的地名。程嬰隱姓埋名,忍辱負重,將趙氏孤兒,也就是趙武,苦心栽培,撫養成人。長大後的趙武殺掉屠岸賈,報了趙家滿門的血海深仇。而程嬰也完成了自己的夙願,為了證明自己苟活於世十幾載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了卻公孫杵臼先自己而死的歉疚心情,執意自殺了。
古代人為了紀念程嬰、公孫杵臼以及韓厥等忠臣義士,建造了藏山廟。至今,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五,當地人還延續著游山念古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