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乙書的撰述,是緣於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迄今恰逢五十週年,筆者受謝孟雄理事長提攜忝列該公益組織祕書長,有責任彙集相關文獻,以為緬懷諸多曾為協會貢獻的師長及活動,並期盼根據已有的基礎前瞻未來。
這五十年來,歷經臺灣的輝煌建設成就,「小康計畫」的推展曾經伴隨社會轉型,讓臺灣省政邁入新里程碑。其間積極推動政策如:「客廳即工場」、「媽媽教室」、「消除髒亂」等重要施政。藉由救助、輔導就業等措施,以解決臺灣急速工業化,農村人口大量湧向都市所造成的城鄉差距及貧富不均。鼓勵婦女以自家客廳作為工作場所,從事副業,增加收入。同時配合加工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讓生產力從工廠生產線延伸到每一個家庭。
小康計畫推動「媽媽教室」揭開婦女教育,「消除髒亂」讓社會亮麗有序,這些成果不僅落實民生建設,更足為其他國家借鑑,引為典範。爰此,有識之士遂共同籌組「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以為推廣,協會成立於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以集結社會力量,推行社區發展,促進全國各社區福利機構團體及熱心有志人士聯繫合作,動員社區資源,滿足社區需要,加速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為宗旨。歷年來活動成果豐碩,獲社會各界好評。
在探索小康計畫的推展為我國社會工作揭開序幕時,令我們更加推崇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 謝東閔先生的前瞻與務實。 謝求公傳承「修、齊、治、平」的政治哲學理念,認為我國五千年來的文化和傳統,對家庭非常重視,但我們的學校教育卻不甚重視家政教育,為補救這個缺失,提出「教育一位媽媽,等於教育一個家庭」的看法,乃有「媽媽教室」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教她們如何去處理家務,管教子女應有的知識,也就是加強媽媽們的「親職教育」。並培養社區婦女領導人才,使婦女有能力參與社區建設的教育,自然是一種最有價值的與符合現代需要的教育活動,亦具有社會安定的責任使命。
東閔先生力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為推動社區教育於一九七二年將彰化二水鄉的古宅捐給實踐大學,成立「家政推廣中心」。是基於承先啟後,與維護文化,及提升生活品質,實現社區營造的理想。
隨著時光推移,這項社區建設的成果留下可供借鑑的資料,並於社會發展中提供務實的作為,以為「典範永續」。爰此,《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一書,依據社區發展的脈絡、社會的需求,將內涵區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篇:勇於創新─以小康計畫的成果為內涵,第二篇:敢於實踐─以社區營造的推展為主軸,第三篇:止於至善─以共好社會的建構為理想。
雖社會物換星移,臺灣業已躋身人人衣食無虞之境,然而隨諸社會變遷快速,家庭型態變異,人口結構呈現高齡及少子化趨勢。追求人人安居樂業的「安康社會」則尚有努力空間。秉於《資治通鑑》所言「作之不止,習與成體,乃成君子。」是以,這項卓有意義的社區建設將為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持恆努力的目標。
本書的編撰特別感謝謝孟雄董事長及林澄枝資政的指導與鼓勵,二水家政中心羅素卿主任提供許多珍貴資料與照片,實踐大學出版組團隊葉立誠老師、王雯珊老師的協助,及秀威資訊公司的專業服務,皆是這本專書得以呈現的重要推手,於付梓時敬致衷心感謝。
葉至誠 謹序二○一七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