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美國總統的激勵講師、全球500大企業CEO御用心靈顧問
★《紐約時報》讚譽:「從一無所有的街友變成備受景仰的暢銷作家,是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從美國總統、企業家、將軍、奧運選手到好萊塢明星都看他的書!
★四位美國總統召見他,請他在白宮發表演說
★許多國會議員特地帶著家人親友,專程來聽他演講
★美軍多位高級將領,從戰術運用到心靈問題都聽他的意見
★波灣戰爭多國總司令史瓦茲柯夫將軍,為了孩子輟學,指名找他懇談
★LPGA球后南西.羅培茲在職涯最後一場比賽前,只想與他在果嶺談心
想要有成就與美好生活,你該做的是關注小事的力量
在面對「人生的遠大願景」以及「生活的細微小事」時,很多人選擇了專注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其實,事實正好相反,能夠改變一切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如同歷史上最偉大的構圖「蒙娜麗莎像」,達文西在作畫時,選擇的筆刷是他此生用過最細小的一支!
以說故事見長的安迪,最擅長用趣味小故事帶來增益人心的成功原則。本書是他對待生命和工作的方針,也是他首次披露了他用來培訓和輔導世上最成功的公司、團隊和個人的獨家訣竅。
他在書中多次舉例證明,事情成功的訣竅就是專注於增加自身價值的小事上面。只要對周遭的小事敞開自己的心思與精神,每一件小事都將成為前往大局的跳板!
【安迪建議的本書閱讀方法】
隨便撕下幾頁,塞進口袋裡,在排隊、等人、上廁所,或任何覺得無聊的時候,掏出來讀。保證每一頁都會發現讓人生夢想成真的小事。放心撕下幾頁,開始實現夢想吧!
作者簡介:
安迪.安德魯斯Andy Andrews
美國暢銷作家、企業顧問、各大機構競邀的激勵講師,從一無所有的街友變成備受景仰的暢銷作家,《紐約時報》讚譽他為「美國新世代的勵志大師、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他曾應四位美國總統之邀,在白宮發表演說,啟發了無數心靈。他也在各國的美軍基地巡迴演講,直到現在,許多國會議員仍會攜家帶眷專程來聽他演說。他還在個人網站上親自教導一般人和中小企業主如何成為「不可動搖的企業家」。
他出版過20幾本書,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出版人週刊》暢銷榜常客,其中《種子》、《七件禮物》更擁有銷售百萬冊的佳績。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正向力量,常被學校、心理治療機構和世界各地的監獄列為必讀書籍。
目前他與妻子和兩個兒子住在阿拉巴馬州的橙色海灣。
譯者簡介:
郭騰傑
成大外文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英文系碩士。荷蘭跨聯翻譯公司執行合夥人,荷蘭文學基金會核可譯者,亦在荷蘭推廣台灣文學。投入翻譯的原因之一是喜歡把小事做好。譯有醫學史圖鑑《病玫瑰》、《成為冒險家》、《信仰的未來》和《塔木德故事集》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江秀真│首位完攀世界七頂峰華人女性
林育聖│「每天來點負能量」版主
視網膜│網路新聞主播
蔡淇華│高中教師、作家
劉駿豪│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熱誠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方好評】
在一次邁向八千公尺峰頂途中,一切適應非常良好,卻因登山鞋子壞掉,而陷入可能凍傷或死亡的狀況。許多小事雖微不足道,背後所代表的含義卻可能影響大局,令人深入思考、反思。
──江秀真,首位完攀世界七頂峰華人女性
這樣有趣卻耐人省思的故事,在《小事人生學》中俯拾皆是。快打開這本好看的智慧之書,開始「為小事煩惱」吧!
——蔡淇華,高中教師、作家
這不是一本專談成功的書,而是使大家走進美好生活的敲門磚。最重要的是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令人歎為觀止,是一本絕不無聊也讓人停不下來的書!
——劉駿豪,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沉澱並思考生活中的關鍵小事,從小看大,見微知著,瞄準不凡的人生大事。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我公司的業務量從54億美元翻了一倍,達到112億美元。安迪證明了他的指點是對的:大多數人忽略的「小事」是難以想像的巨大。
——史帝夫‧約柏森(Steve Jacobson),公平獨立抵押貸款公司Fairway創始人
安迪有驚人的能力,能識別出大局裡微小但重要的組成部分。
——馬歇爾.韋布(Marchall B. Webb)中將,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指揮官
安迪的話是我每天進辦公室時看的第一段文字,也是我離開辦公室時所讀的最後一段文字。
——吉姆.麥克威恩(Jim McElwain),佛羅里達大學美足隊總教練
你陷入困境嗎?安迪可以找到你挑戰的核心,他改變了我的事業,還有我的人生。
——辛地.孟羅(Cindy Monroe),知名背包品牌Thirt-One Gifts執行長
安迪在為個人、家庭、團隊、教會和公司創造佳績這方面享有盛名。在本書中,他終於為我們揭開這些成功結果的秘密。
——愛默生.埃格里(Emerson Eggerichs)博士,《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名人推薦:江秀真│首位完攀世界七頂峰華人女性
林育聖│「每天來點負能量」版主
視網膜│網路新聞主播
蔡淇華│高中教師、作家
劉駿豪│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熱誠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方好評】
在一次邁向八千公尺峰頂途中,一切適應非常良好,卻因登山鞋子壞掉,而陷入可能凍傷或死亡的狀況。許多小事雖微不足道,背後所代表的含義卻可能影響大局,令人深入思考、反思。
──江秀真,首位完攀世界七頂峰華人女性
這樣有趣卻耐人省思的故事,在《小事人生學》中俯拾皆是。快打開這本好...
章節試閱
第4 件小事 像是我們常問的「為什麼
在我們還是孩童時,有個問題是我們前幾個學會發問的問題之一。當了父母之後,這是我們前幾個要求孩子停止詢問的問題之一。
在我們還是孩童時,我們著迷於如何利用這個問題問父母任何事情。面對孩子用這三個字所提出的任何問題,父母幾乎快要抓狂了。
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這短短的三個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個字組成的問題常被避談,因此現實中它所帶有的威力,長久下來已經逐漸被忽略了。今天,很少有人深入去探究與理解這個問題,因而錯失了隱藏其中、尚未被開發的潛力。
幾年前,有一部電視連續劇,叫做《豪門新人類》(Beverly Hillbillies),講述一個來自鄉村的貧困家庭,因為找到石油一夕致富,便搬到加州比佛利山的故事。劇中的克蘭比家族買下一棟巨大的豪宅,宅第裡的主廳恰好有一個撞球桌,從未見過或聽過撞球桌的這家人,圍繞著撞球桌展開了熱鬧的對話。我記得有一幕是這樣的:克蘭比一家坐在撞球桌前吃晚餐,並用撞球桿將食物傳給其他人。他們把撞球桿叫做「送飯桿」。
我不常看這部連續劇,所以我不知道主角杰德和他的所有親戚最後是否發現了撞球桌的真正用法。當然,如果他們此後不會再獲得任何關於撞球桌的新知識,他們現在使用撞球桌的方式也算達到了他們的目的,那我相信他們會高興滿意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只要了解如何充分發揮這張桌子的潛力和用法,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好處。
同樣的道理,也能用在「為什麼」這三個字上面。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探索這三個字的秘密。了解這兩點,你就能夠為自己的事業和個人生活添加燃料,不僅有益於你的財務收入,還能讓你有機會為你希望幫助的任何人帶來非常龐大的價值。
◆第一個角度:什麼時候問「為什麼」
第一個剖析「為什麼」秘密的角度是「什麼時候」。
幾年前我注意到一件事:人們不斷地在努力、質問、嘗試不同的選擇,直到他們目標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到齊。一切圓滿以後,他們便自豪地使用他們學到的一切來維持所有現狀,但是刻苦的奮鬥已經結束了,那些深刻的質疑、選擇、不同的作戰方針,已不再屬於過上好日子的成功企業的一部分了。這個企業就像一部肥胖的火車,自在安穩地停靠在車站,過去那些冒險犯難的精神已然消逝。
這樣的發展在邏輯上其實說得通,但令我困擾的是,從那時起,各方面的強度和活力便開始明顯地下降,這個企業已經不再期望方針或理念的突破可以再次帶來迅猛的成長,並且在一年的時間內讓增長率翻倍。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當我找到答案時,我驚訝於這個答案實在太明顯了。所有的一切,就在於「什麼時候」。我的意思是:
問題:我們「什麼時候」問為什麼?
回答:我們不知道答案的時候,就會問為什麼。
例如:為什麼這個不管用?
為什麼我們在這個地區沒有競爭力?
為什麼本季度的增長不符合預期?
問題:我們「什麼時候」不再問為什麼?
回答:問題得到解答以後,我們就不再問為什麼。
例如:一切都穩當沒問題。
我們轉移了此區的產品重點,而這麼做似乎就把問題解決了。
因為七月時,我們並沒有舉辦每年都有的感謝季。
你準備好了嗎? 接招吧,下一題可不容易回答:
問題:什麼時候我們變得很少問為什麼?
回答:當一切都很好的時候,我們就很少問為什麼
在此讓我解釋一下。用開火車做個比方。當事情漸入佳境時,我們通常會繼續開同一列車,直到它壞掉。火車壞了,我們就會問為什麼、找到答案,然後解決問題,再繼續開。
但這有什麼問題? 這代表我們大多數人總是錯過最好的機會,才會無法習得一些有可能使我們成倍增長的東西。我們該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呢? 去想想為什麼一切能夠正常運作吧! 這裡有一個例子:
現況:我們在東北地區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連續第三季增長達到兩位數。
問題:為什麼現在出現了增長?
為什麼只有在東北地區?你看到圖表了嗎?
為什麼客戶在午餐時間購物?還有為什麼他們購買力倍增?
如果我們只在發生問題時問「為什麼」,那我們得到的答案只會讓我們回到所謂的「海平面」—也就是原點。但是,當事情真的很順利的時候,知道如何順利進行還不夠,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這樣能順利進行。你在「為什麼?」下功夫所得到的答案,將會為你帶來迅猛的成長,就像點燃的火柴上澆汽油一樣。
第7 件小事 像是香蕉皮從哪一端剝起
為什麼我們會以某種方式做某些事情? 是什麼東西促使數百萬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完成某件工作? 全世界這麼多人是如何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某些事就是要這麼做呢?
這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共同成果? 這雖然聽起來不怎麼可能,其實卻並不罕見。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簡單的答案就是邏輯。無論是單獨還是作為群體中一份子行事,你我的人生都以對我們來說似乎最合乎邏輯的方式,來做決定或進行每日例行事項。這樣的人數幾乎是佔壓倒性的多數。
所以,雖然我們相信自己真的很聰明,我們對某些事實的解讀也有壓倒性邏輯的支持,卻還是偶爾會出錯。乍聽之下,這是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呢? 我們集體決定出最有成效的行動和方法,結果我們通通錯了? 我們所認為的一些再明白不過的事情甚至不是真的!
要描述這個現象,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先說明究竟是什麼導致這個現象發生。答案很簡單,我們以不合邏輯的方式思考,所以得出了一個不正確的結論。
有個很奇怪但又很常見的例子,那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剝香蕉的方式。世界各地的超市幾乎都有販售我們所熟悉的香蕉,在各大賣場中,香蕉可是銷量第一的商品。我還發現,大型連鎖店每年售出的香蕉多達十億磅。大多數情況下,香蕉會在完全成熟之前就銷售出去,所以香蕉皮通常呈淡黃色,帶有一點綠色。
眾所周知,每根香蕉都有大的一端和小的一端,只消一眼就能看出兩端之間的差異。看出差異後,我們所有人幾乎百分之百、毫無例外,會用一隻手抓住香蕉,用另一隻手把香蕉皮從較大的那一端剝開。
這看起來好像真是一件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但是—為什麼要從較大那一端剝開香蕉呢? 因為邏輯主宰了我們必須這麼做! 剝香蕉的正確方法從未引起爭議。畢竟,香蕉較大那一頭就是我們摘採它的地方,或者掛起來的地方。那裡就是把手! 香蕉的莖通常是一英吋到兩英吋長,抓起來穩固、舒適,是非常容易找出的部位,所以非常適合人類的手抓握、提起和剝除。
「香蕉較大那一端本來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創造的,」你可能這麼說:「這不是非常明顯嗎?」
呃,這可能很明顯。但是,它不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創造的,不是!
這並不是說這個思考過程不合邏輯。它是符合邏輯的。奇怪的是,就連一個小孩子事先沒有得到任何指示,第一次剝香蕉也會從較大那一端剝開來。所以,沒錯,這個想法是合乎邏輯的。然而,這結論是絕對錯誤的。
請仔細想一下。你有沒有因為香蕉皮不好剝而不小心捏爛過香蕉的前端? 大力拉扯「把手」後,你是否還需要用刀或指甲割裂香蕉皮才能剝開?
讓我說清楚一點:香蕉較大的那一端,很久很久以前是為了一個目的而創造的。但這個目的並不是充當食用內部果肉的剝開點,它的目的是支撐香蕉。
當香蕉樹結了果實並開始生長時,它是朝上生長的。沒錯,在你家廚房,香蕉可能有辦法從莖部掛起,但是在大自然中,它們可不會。香蕉會長大。
隨著香蕉變得越來越大、向上生長,莖部必須支撐整隻香蕉的重量。經過幾個月的風吹雨淋,莖部承受搖晃帶來的壓力和不斷增加的負重,所以它本身也在增長。在收成香蕉前,莖已經變得更大、更纖維化也更堅硬,直到收成時,這個細長的莖已成為整隻香蕉中最堅硬的部分了。
從本質上說,從莖部剝開香蕉,就相當於接近一座房子唯一的一扇門時,卻決定從另一邊進入,而且還是破牆而入。
下次,當你有機會到你所在城市的動物園時,請到猿猴區去,花點時間觀察我們世界上最熱情的香蕉食用者是怎麼吃香蕉的。請務必仔細觀察。你會驚奇地看到,雖然黑猩猩和紅毛猩猩缺乏和我們一樣強大的邏輯推演,但面對與你我一樣的剝皮選擇時,牠們卻會毫不猶豫地忽略對我們來說再明顯不過的那端,而選擇香蕉最脆弱的部分—較小那一端。
這個香蕉的故事除了是個很好的話題外,還能有什麼其他具體的價值呢? 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沒有了—除了能幫助我們更快剝開香蕉之外。但是,現在讓我們回想一下一個名叫安東尼奧的人。安東尼奧生活在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以剝香蕉皮維生。
多年來,安東尼奧為一間擁有三十多名「剝皮工」的小型罐頭工廠作業,廠長以「每隻香蕉」為基準支付工人費用。每一週,廠長還會選出最有生產力的工人頒發獎金,也就是說這個工人一週剝的香蕉比其他人都多。每個員工的習慣都一樣,都是從較大那一端開始剝香蕉。
大約一個月前,安東尼奧突發奇想,用與長期以來的做法完全相反的方式展開工作。安東尼奧不顧傳統的智慧,從另一端剝香蕉皮,結果他的收入增加了三倍。連續四個星期,安東尼奧都獲得最高績效香蕉削皮工的獎金。
現在,重點來了:沒錯,安東尼奧是領錢來這裡剝香蕉皮的。但是,撇開安東尼奧的工資不看,獎金的收入實際上是由於他的智慧和精神而取得的。他動腦筋檢查現狀,體會到一件可能造成巨大差異的小事。他的精神提供他「膽量」來嘗試不同的東西,以微笑忍受「專家」的嘲笑,省去怒火中燒、感覺被冒犯的時間和精力。
在我們繼續看下去以前,請允許我指出一個悲傷的事實:大多數人根據自己所相信的真實情況過活,一生從未跳脫這個窠臼。如果有人有辦法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當作一個機會,那他就是非常有價值的人—無論他是執行細膩的外科手術,還是進行平凡的細瑣事務,都一樣。將光線照向已知思維那個佈滿灰塵的角落,你可以發現新的可能性,其產生的不同方法通常會帶來非凡、甚至令人驚訝的結果。
有邏輯地思考、卻得出錯誤的結論,這可能令人困惑或沮喪。偶爾這樣做的結果會很有趣,然而大多數情況下,當這種現象發生在一大群人身上時,他們卻完全不知道它早就發生了—過去不知道,以後可能也永遠不會知道。
當幾百人、幾千人或幾百萬人基本上都同意某件事就該怎麼做時,我們已經可以確定「標準程序」被建立起來了。這些標準決定了工作開始的時間和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什麼東西應該花多久時間搗碎、應該供應多久、多久之後要傾倒、適合生產的最高溫度、升溫所需的時間,以及你可以預期最好的結果︙︙這一類的事情,答案都早已確定了。事實上,結果已經列在你的最佳做法手冊中。
因為「如何完成」這回事已是定案了,所有人都以最沒生產力的方式繼續「剝皮」,直到有人像安東尼奧(或者你)一樣,透過他的成果向我們展示,小事真的可以改變一切!
第4 件小事 像是我們常問的「為什麼
在我們還是孩童時,有個問題是我們前幾個學會發問的問題之一。當了父母之後,這是我們前幾個要求孩子停止詢問的問題之一。
在我們還是孩童時,我們著迷於如何利用這個問題問父母任何事情。面對孩子用這三個字所提出的任何問題,父母幾乎快要抓狂了。
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這短短的三個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個字組成的問題常被避談,因此現實中它所帶有的威力,長久下來已經逐漸被忽略了。今天,很少有人深入去探究與理解這個問題,因而錯失了隱藏其中、尚未被開發的潛力。
幾年前,有一部...
目錄
前 言 開始為小事煩惱吧!
作者的話
序 言
第1件小事 像是「一」個想法
有多少想法正在耐心等待你有一天把它們展現出來?
第2件小事 像是幾根釘子
請確保你涵蓋了所有細節。
如果你現在不花時間把它做好,以後大概也沒機會去做了吧?
第3件小事 像是被冒犯而不爽
不管你的感受如何,你都可以選擇你的應對方式,你有這個權利。
第4件小事 像是我們常問的「為什麼」
「如何」與「為何」之間的距離,
就像天與地之間的鴻溝一樣廣闊。
第5件小事 像是兩公分不到的距離
「幾乎」是一個危險的概念,
這個概念可能會帶來拒絕、排斥、財務損失,甚至死亡。
別被騙了。
幾乎要安全了──那就是不安全。
幾乎是直的──那就是不直。
第6件小事 像是說「我不幹了,我要放棄」
是的,你做的事每件都很重要。
但你沒做的每件事也一樣重要。
第7件小事 像是香蕉皮從哪一端剝起
你可能常聽到你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如果其他人都去跳樓,你也會跟著跳嗎?
其他人都在做,並不代表就是正確的。」
第8件小事 像是多一點點的瞭解
所謂更深刻的理解,只是比今天更了解一點點。
而更多一點點的了解,就可以改變世界。
第9件小事 像是看事情的觀點
觀點是唯一一個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的東西。
第10件小事 像是一把空氣槍
大多數人認為空氣槍只是玩具,是一個九歲小鬼才會渴望的東西。
卻沒有人知道,它所擁有的力量,足以融合一個分裂的國家。
第11件小事 像是做點不一樣的事
舒適、被接納和保證,這三者是一般人生活中想立刻索求的回報。
然而,成功人士選擇在沒有上述三者的情況下奮鬥一段時間,
好讓他的家族接下來三代可以享受到上述三者的優渥庇蔭。
第12件小事 像是半枚硬幣
世上沒有永遠的秘密。
真相總是會搭上一顆泡沫,然後浮出表面。
第13件小事 像是一個小改變
每個人都想讓事情更好。
沒有人想讓事情改變。
第14件小事 像是「最好」的生活
「好」永遠是「最好」的敵人。
第15件小事 像是睜大眼睛,看看已經存在的事物
觀點,就是我們決定如何看事情。選擇盲目以對,就是決定完全不去看。
選擇負面的觀點頂多讓你綁手綁腳,但選擇盲目以對就是一場悲劇。
不是結語的結語 這些小事只是開始!
前 言 開始為小事煩惱吧!
作者的話
序 言
第1件小事 像是「一」個想法
有多少想法正在耐心等待你有一天把它們展現出來?
第2件小事 像是幾根釘子
請確保你涵蓋了所有細節。
如果你現在不花時間把它做好,以後大概也沒機會去做了吧?
第3件小事 像是被冒犯而不爽
不管你的感受如何,你都可以選擇你的應對方式,你有這個權利。
第4件小事 像是我們常問的「為什麼」
「如何」與「為何」之間的距離,
就像天與地之間的鴻溝一樣廣闊。
第5件小事 像是兩公分不到的距離
「幾乎」是一個危險的概念,
這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