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優秀員工讓一切正常運作,公司卻越來越弱
這位直到深夜還在公司繼續工作的人,是今年才升遷的業務課課長。
在他升官後,董事和處長常常召見他商量事情,因此需要向上級報告和向下屬交辦的工作變多了,帶領的下屬也比從前多更多。
他為了做出正確決策,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有時候甚至把工作帶回家。如果有必要,假日時他也會不辭勞苦的到公司辦公。
從他升上課長至今,每個月的銷售目標無不達成。因為他無時無刻都絞盡腦汁,思考如何達到公司設定的業績目標。下屬需要他提供意見時,他也會馬上提出解決方法。
除此之外,他對於公司內部協調也很謹慎、不馬虎。
客戶會要求在約定的交期收到貨,因此要仰賴負責生產和貨物流通的部門配合與協助,他和這兩個部門來往時,也特別用心。
雖然有時侯需要處理的麻煩事,是因為對方的疏失造成的,但想到若是引起糾紛,會對工作造成不良影響,他也只能壓下牢騷,面帶笑容的說:「拜託下次幫我們注意點。」來打圓場。
除此之外,他還會傾聽部屬對於生產和貨物流通部門的怨言,然後說:「我十分了解你們的心情。不過,對方現在也很辛苦,要處理很多事情,大家就先忍忍吧!」安撫他們的心情。
他為了公司一直很盡力,但也漸漸開始感到疲憊。即使他會口頭抱怨,但是在內心深處卻想著:﹁是我在支撐著公司,我並不討厭為了公司而這樣努力……」
讀完以上的故事,你有什麼想法呢?
我想正在讀著這本書的讀者中,應該有些人會暗自思忖:「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根據我長期觀察許多企業中階主管的工作態度,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全心全意埋首於工作,努力完成公司交付的責任。當我看到日本上班族的認真踏實和勤奮,便深深覺得:「這可是日本的強項啊!」我也在員工為了支持公司,盡心盡力工作的姿態中,感受到了大無畏精神。
過去,大多數日本公司,都曾靠著優秀員工(有能之人)而成長壯大。不過,將同樣的做法延續到現代,卻衍生出很大的矛盾。
儘管大家還是一如既往的拚命努力,但日本公司的生產效率卻比其他主要國家還要低。這個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背後,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
再讓我們仔細的想一想,在日本竟然看不到像蘋果(Apple)或谷歌(Google)這樣不斷創新、朝氣蓬勃的公司。就連原本日本最擅長的製造產業,也被中國或臺灣等新興製造商迎頭趕上,甚至併吞了夏普(Sharp,日本的跨國電子產品公司,被郭台銘併購)。
而且,日本公司最強大的後盾「誠信」形象,竟也在此時被劇烈撼動。
就連代表日本的三菱汽車和東芝(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也快被非日本企業買走)也接連爆出嚴重的醜聞,不僅傷害消費者對該品牌產品﹁放心、安全﹂的信賴,更賠上企業形象。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日本企業都是如此,只不過縱然員工個個堅守崗位,日本企業別說變得更強大,以某個角度來說,反而慢慢衰弱。有這種感受的人,相信不只我一個。
而且對個人或是公司來說,「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應有的成果」,這種言論讓人感到十分挫折。
我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能看見成效?所以我寫下本書,想為面臨同樣問題的企業,解決難題。
從1980年代起,我不斷致力讓存在於企業組織結構的問題,浮出檯面並加以解決。
除此之外,我提出「『公司結構與風氣』就是日本企業的改革關鍵」的概念,創立名為Scholar Consult 的公司。自此之後三十年,我不斷的累積、整理能對企業風氣和結構改革,產生幫助的方法和資訊,並提出指導建言。
從設立至今,我們透過演講或專案協助改造的公司,從大型公司到中小企業,已經累計超過八百家。現在也經常有許多「想要透過改變讓公司更好」的企業,向我們諮詢或借助專業進行改造。
只是,因為我的公司能直接協助改造的專案數量有限,所以我們也積極的透過出版書籍,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這方面的資訊。
其中,在1998年出版的《為什麼公司就是如此僵化難以改變?》就成為熱賣超過三十萬本的暢銷書,讓許多商務人士對公司改造留下深刻印象。
在向Scholar Consult 諮商的客戶當中,有很多人當時都讀了這本書。當年才剛進公司的員工、中階幹部,或尚未握有改造組織風氣大權的人們,在經過15年、甚至在近期,都已被拔擢到適合的位置。這些人主動來向我們尋求協助,完成「終於可以為自己的公司進行真正改革」的夢想。
遇上這種客戶,總讓我們覺得十分開心,也讓我再度感受到,長年不斷強調要改造公司的組織風氣,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不過我也想藉此機會澄清,並不是只有經營高層或有地位的人士,才能夠對公司結構與風氣進行改革。
的確,如果無法獲得重要人士的理解與支持,就無法順利的推動改革。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僅僅靠總經理或是董事們的力量,也無法將改革導向成功的道路。
如果真心想要對公司的結構進行改造,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就是支持和參與的員工人數越多越好。
即使高層改變自己的態度及想法,但若是缺少基層員工的主動參與,改革終究會淪為紙上談兵。在我協助過的企業裡,有無數個高層主管,對於改革的態度十分堅定,但是從我們介入指導開始,基層員工在執行改革時,就顯得不夠主動、積極,最後只剩下高層一廂情願繼續推行。
公司組織是由人所構成。我們不要求全體員工都能配合,但只要無法改變自己態度的員工越多,就越無法為組織帶來改變。
尤其,如果任由一開始所提到的「優秀員工」繼續維持現狀,公司就很難出現任何改變。引導他們重新省視自己的工作方式與態度,是改革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這是因為當前企業大多是由「優秀員工」運作,這些人做的決策,對公司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只要能改變他們的想法與做法,就能引起變化。
不過,聽到以上這席話之後,多數人大概都會這麼想:「我拚死拚活工作,就是為了回應公司對我的期待。究竟你還要我改變什麼?」、「應該改的,是沒有領導能力的經營團隊,和沒辦法拿出成績的薪水小偷吧!」
在這裡,我要再次強調,我非常了解各位心中的堅持,也完全認同能在日益嚴峻的環境中,依舊努力不懈是非常了不起的。
只是我對「怎樣才能解決眼前的數字目標或課題?」的做法,抱著強烈的危機意識。
尤其是負責領導作業現場的中階主管,只將心思放在如何有效率的將工作像機械般處理完畢,又如何改變公司的未來?
這種做法換來的是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退步、資源缺乏,讓非典型雇用型態(按:指一種非全時、非長期受聘於一個雇主或一家企業的關係,大體上包括部分時間工作、定期契約工作、派遣勞動和自營作業者或自雇型工作)盛行,使貧富差距惡化。更接二連三引發許多不正當的事件及醜聞。
的確,只要好好想著該怎麼做好工作,就可以把眼前的工作處理好,並且進行下一個程序。而現代每位員工所負擔的工作量也比以前還多,所以會將工作效率擺在首位的想法並不難理解。
不過,雖然公司表面上處於穩定,但是事實上這種狀態背後有很大的陷阱,就是削弱公司組織的應變能力。一旦發生意外事件,或是被迫改變經營模式時,公司就會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震盪。
如同大家認為是超級優良企業的夏普和東芝會陷入窘境,也是因為員工在賣力工作的同時,沒有發現公司已經發生某些問題,才越來越衰弱。
因此,我才會力勸大家要趁早擺脫掉這個陷阱。在本書裡,會為各位介紹「優秀員工」常常會掉進的陷阱和擺脫方法,而你從陷阱逃出的一小步,就會成為改變公司的一大步。
「雖然你這麼說,但是如果只有我一個人願意改變,也無法改變整個公司吧?」公司的確無法只憑一己之力改變。不過,這個行動至少能改變你的生活態度以及人生。
我可以依經驗肯定的告訴大家:只要找到超過10%員工「想把公司變得更好」,且願意採取行動,就能夠帶動公司產生改變。
培養出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會為你的人生帶來巨大的影響。從日常工作試著踏出一小步,不要為人生留下遺憾。
在改變公司之前,首先要逐步改變自己的人生與生活態度,和身旁的同伴,一起走向能隨時思考的充實人生。
培養人際網路之後,要將改革導向成功,並不是不可能,這也是時代趨勢。因此,我希望你能成為那個帶領大家前進的人。
在本書裡,我以累積30年的經驗與竅門為基礎,結合實際方法,告訴各位如何面對自己,與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
我也衷心企盼能藉由這本書幫助更多人,讓自己本身或公司朝更好的方向發展與茁壯。
推薦序
最認真的人,最容易被淘汰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作者點出所有企業主都會有困擾,當他們在帶領公司前進時,步調卻緩慢到令人焦慮,而阻礙正是來自一向最信賴的員工,怎麼會這樣?在書裡,作者不只找出原因,並提供解決方案。
不論是誰都喜歡和認真、負責的人共事,因為他們看起來值得信賴。可是這種人最後竟然為自身帶來不可預期的生涯危機,更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
認真工作的人,大多都只是善於應付工作,卻從不思考工作。因為在基層時,就算是被動接受指令,只要表現佳,就能受到讚賞,一步一步擢升到管理階層。
因一直受到稱讚,認真工作的人便以為這種工作模式是對的,久而久之成為習慣,不會察覺自己哪裡不對,缺乏病識感。直到遇上中年危機,最後不幸被淘汰,他們才抱怨:
「我對公司忠誠,一起打拚了十幾、二十年,公司太無情無義!」
「我認真負責,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現在卻被一腳踢開,企業真是現實殘酷!」
在企業裡,這種人占多數,基本上可以分成兩類,一是重複做例行性工作,熟能生巧,薪資調得不多,以為安然做到退休,卻因為無法適應產業更迭、科技變革,被年輕人取代;另一種是像前面提到的,一開始有所表現,也一路升遷加薪,最後升到一個無法勝任的位子,應證彼得原理(按: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因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在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職位,而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因為薪水太高而被資遣。
這些悲慘結局,不會在年輕時發生,到了中年才發現自己不再能幹,可是此時已經到了難以改換跑道的年紀,因此陷入生涯困局裡。
一般人都以為工作做得習慣、得心應手、遇到問題可以和同事協調無礙(配合度高),自己也忙得不亦樂乎,經常加班也不以為苦,表示自己漸入佳境,事實上警鐘已敲響,若再不學習、進步,生涯便會逐步在走下坡。
不安,永遠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不安,反而危險。
被動接受指令工作,不必負擔成敗的人、認為只要熟悉工作,就不必學習新技能的人、不動腦筋思考工作,不必追求改進的人。為了避免被市場淘汰,我們必須督促自己,避免成為這種不會感到不安的員工。
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洪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