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無私被地無私載我越來越堅信公正和均衡是宇宙世界的基本法則。上天以祂那照臨一切的眼睛時刻注視著人類對他們的所有作為作出鑑別、評判並給予恰當的報應。正是沐浴在這樣的眼光裡人類才顯得如此自信如此安詳如此不懈。
然而這只是就人生整體和過程而言的我這樣說的另一層涵義是—就某些局部和階段來看狹私和偏頗也是人們經常持據的法則和情懷因而在這裡報應往往不是恰如其分的甚至是差距極大的於是必然有很多人要在這樣的報應下含屈飲恨、悲憤愁絕唯有那些意識到上天大法則、大情懷的人能夠超越狹私與偏頗的困擾走向從容面帶不屑的微笑而把悲哀留給人們以警示其自省。
金聖歎的名字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政客官員們的案卷裡這個名字經常出現。不過在不同的人們那裡這個名字所具有的涵義義竟是那樣的不同簡直到了驚人的程度—他的知名度在理解上混亂分岐的程度可以說是互有因果、不相上下的。毫無疑問這裡面充滿著不公和偏狹。當然這一切並不能完全責怪個人的侷限。
我最初對金聖歎感興趣的原因和一般愚夫愚婦們對他感興趣的情形相似即受了他的「才子書」的吸引更準確些說最先是受了他所評點的《水滸傳》和《西廂記》的吸引。不過我當時因為是一個入學不久的元明清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所以在有興趣的閱讀時不能不進行些思考。開始的思考雖然膚淺但已很有些惋惜「這樣漂亮的文字為什麼要夾在別人的作品裡呢如果它們是獨立的又將怎樣」
當我「褪去」別人的文字專注於金聖歎的獨立思想時不禁為之心動—上天給了他如此穎悟而敏感的心靈卻要讓他拖著如此瘦弱疾病的身子上天給了他那麼多熱烈而狂妄的幻想卻把他放置於那麼卑微的地位他是那樣多情而戀群卻偏偏處身亂世喪親失友他有那麼博大細膩的關懷卻偏偏被報以冷漠與孤寂他渴望人們的理解和愛憐而最後竟被詛咒、被殺頭……當時還沒正式走上社會人生的我竟意外地從書本上讀到如此殘酷不公的社會人生於是更加感到意外
那陣子大陸的學術界似乎起了一個小小的「金聖歎熱」兩種偏激的觀點大有水火不容、劍拔弩張之勢。於是我找來他們的一些代表性言論認真研讀結果不無失望甚至有些痛心疾首。雙方的意見貌似對立其根源卻相同都是從現實的政治角度出發運用一種人所共知的、簡單化的思想方法來定義金聖歎。不同只在於一方要把他劃成「階級敵人」一方則要把他劃成「革命同志」他們的所有「學術」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定義展開進行的。當然金聖歎本人並不曾為後人的定義準備現成的資料因而雙方便不得不經常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對金聖歎的事蹟和言論作些「處理」—各種各樣的曲折解釋。其結果可想而知。
我知道這種簡單化的研究方法的直接根源和間接根源並不能全怪研究者自身但是我也不能不對他們的學術動機產生懷疑。為了釐清金聖歎的本來面目我決定以「金聖歎研究」作為我的碩士論文選題於是開始了艱苦的、尋根討源的讀書和思考。我發現「簡化金聖歎」的情況不僅發生在現代早在金聖歎生前和死後不久就存在了。而根本原因則在於金聖歎本人的人格內涵及其表現過於博大豐富而人們所關注的則往往是其一個局部或片段於是金聖歎那種對於天地人生、古往今來的大關懷到了人們的筆下口中常常被變成狹隘的眼前政治的介入從而人們給予金聖歎的回報和金聖歎對世界的施予出入極大。因此我認為需要整合金聖歎的人格。
這期間我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金聖歎評點論要〉並發表了〈論金聖歎的人格〉、〈金聖歎「三境論」初探〉、〈金聖歎與「哭廟案」考辯〉、〈金聖歎「格物」的要義〉、〈金聖歎詩歌評論述略〉、〈金人瑞的鑑賞論〉等論文。
隨著我的步入社會生命的悲涼也漸漸向我逼來一方面原有的熱情不知何故逐步冷淡下來另一面新的熱情也無法激發。當我再度捧起金聖歎的著作時竟是那麼強烈地感受到他那股撲面而來的悲涼之氣而我在過去竟然沒能留意。那時我只較多地看到他的「妄想」雖然也看到他「頹然放廢」的一面但更多地強調他的激憤和不甘。當悲涼之氣衝擊我時讓我不得不從一種更深刻的生命角度去感受金聖歎我發現他的悲涼甚至不是生自妄想的破滅而無寧是滋生妄想的土壤。因為金聖歎的悲涼既來自他病弱的體質更來自他早年濡染的佛儒道文化和諸多悲劇人物的命運啟示。而後來的種種不公待遇和不幸生活倒顯得不是最重要的了。實際上金聖歎整體人生情調的主旋律乃是悲涼和妄想的交織而前者更具有基調地位。在領悟到生命的大悲涼之中能振作出妄想在妄想幻滅中並不為悲涼所壓倒而在二者的聯合折磨中竟能轉出一種從容而充實的人生態度到死都沒失去執著與超越這正是金聖歎的高妙之處是一種常人難及的人生境界。因此悲涼和妄想便成了我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撰寫和發表了〈聞聲感心多悲涼〉、〈妄想與悲涼─紀念金人瑞遇難三百三十周年〉、〈悲涼的妄想者〉等論文。我努力呈現金聖歎的生活、心境和人格自覺已揭開了他的真正面貌和精神。
我不企圖顛覆歷來的各種誤解和曲解雖然這種念頭曾經有過但後來打消了。這並非出於鄉愿而是覺得一旦找到了金聖歎的真面貌和真精神這本身已是最好的破惑。何況所謂「顛覆」如今似乎已被弄得不像是辨析真理倒像是攪渾水一般彷彿兩方混戰衝進去的人雖然本意是要勸架評理結果倒被說成是加入混戰或者實際上已加入了。學術界也似乎不太習慣坦率地接受別人發現的真理貴遠而賤近自古而然近來好像連「遠」也不貴了。
前前後後地算來我和金聖歎已經打了近十年的交道。我漸漸有一種願望—讓他作為我的一位知交而成為故人因為過分地沉溺於舊情會造成封閉影響新的結識不往前走怎會再遇知音而且新的教學和研究任務也促使我必須和他告別。也許從這本書開始我以後很少會就金聖歎說這說那了。也許我還沒能「看透」他但留下些祕密或者更能增加懷念。
為了給讀者一些輕鬆和方便我在這本書沒有採用一般的學術論著文體也沒有注出許多的書名和文獻題目而是讓一群「靈魂」來講述。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發言的靈魂不論點名與否其觀點都是有主的—也就是說都是有根有據的。當然有的靈魂是我的代言則當別論。雖然形式是輕鬆的但從學術觀點上看還是嚴謹的至少我是這樣掌握的。
別了金聖歎明天我將把這十多年來搜集和研讀過的所有關於金聖歎的資料裝進箱子裡收藏起來同時我也將把金聖歎收藏在我的心裡。像與老朋友告別一樣我沒有更多的話要說因為彼此給予對方的煩惱與歡樂、折磨和慰藉、眼淚和微笑是不須說也說不清的。金聖歎一輩子都在為古人討個公道天地無私人們對「六才子書」的態度便是這公道所在。但願本書和本書中眾靈魂們的談論也能還給金聖歎一個公道哪怕只是一部份。
我們雖然分手但我敢斷言我們都不會忘記彼此而且無論怎樣我們彼此的命運裡都已不能沒有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