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對手不是別人,是你自己!
★傳說中的經典,繁體中文版首度引進台灣!
★暢銷40年的「教練聖經」,全球狂銷80萬冊!
★NBA勇士隊總教練柯爾(Steve Kerr)大力推薦:「這是一本影響了我的球員生涯和教練生涯的書,每個賽季結束之後,我都要重讀一次。」
本書於1974年首次出版時,可說是開先河,是第一本談論「運動心理學」的書。本書運用了接近「禪學」的思想,為運動選手缺乏自信、緊張、無法專注等問題,提出了全新的學習方法。
他提倡要用引導(而不是教導)的方式,拋棄評判之心、練習專注、學會如何觀察自己,進而達到「自然而然的進步」。
之後,他將「內心遊戲」的概念帶到企業界,開展出「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這個全新領域。高威也因此被稱為「教練之父」。
------------------------------
這本書不談技巧,只談心態、心理素質。
無論是什麼比賽,其實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外在的比賽(outer game),一個是內心的比賽(inner game)。
「外在的比賽」,你面對的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對手,你必須克服這個障礙,達成一個具體的目標。市面上大部分的書會教你如何克服「外在的比賽」,給予各種各樣的指導,來幫助你達成勝利,例如打網球的時候,你要如何揮拍、你的手臂的高度、你的腳步要如何等等。但是,這些原則很容易記,卻不容易「用出來」。
事實上,我們真正面對的是「內心的比賽」,這個比賽是發生在選手的心裡,他們要克服的是無法專注、緊張、自我懷疑、患得患失。也就是,他們要面對的是所有心中冒出來的「碎碎唸」。
他們時常會碰到,為什麼昨天比賽打得很好,但是今天就打得一塌糊塗?
他們時常的困擾是:
「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問題是,我就是做不好。」
「我在練習的時候打得很好,但是到了比賽就不行。」
「我確實知道我哪裡做得不好,但是我就是改不掉那個習慣。」
「當我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其他地方就搞砸了。」
「當我面對一個強敵,而比賽接近最後決勝時,我就會緊張,無法集中精神。」
「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通常被自己打敗了。」
從教練的角度看,也時常會發現「教得太多」(overteaching)的問題,太多的指示比沒有指示還糟糕。實際做給他看,比起口頭說一大堆更有用。
最後,表現頂尖的球員,通常是「什麼都沒在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他們知道,如果一直想著要「做些什麼」,是不會有好表現的。
這一切神祕的事情,都發生在他們的腦袋裡、心裡。
在每個球員心裡,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會下指令;「自我2」負責執行任務。然後,「自我1」會對於所執行的任務給予評價。
這就是「內心比賽」的真相:你的「自我1」和「自我2」之間的關係,大大決定了你將技巧、知識轉化為行動的能力。要有好的表現,你要處理的是你的「兩個自我」的關係。
--------
人們愛看運動比賽,除了分數、比賽過程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比賽中的緊張感、心理壓力,以及球員如何克服它的過程。
這本書雖然以打網球為例,說明一個教練如何引導球員達成好成績,但重點主要放在球員內心的修練:如何建立自信,進而做到「放鬆狀態下的專注」(relaxed concentration)。
這套教練心法可以用在任何運動上、或是學習任何一種技能,都可以適用。甚至,我們在職場工作、每天的生活當中,也可說是在面對日復一日的比賽,縱使有壓力,但是透過內心的修練,或許,人生也可以是日復一日的有趣「遊戲」。
作者簡介:
提摩西‧高威W. Timothy Gallwey
他是「教練」(coaching)領域的開創者,被譽為「教練之父」。
1960年代時,他曾經擔任哈佛大學網球隊的隊長,也是表現傑出的網球選手。
到了1970年代,他寫了一系列的「內心比賽」(Inner Game)書籍,蔚為風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974年出版的《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全球暢銷了80萬冊。這也是他的第一本書。
他的其他著作還有:
The Inner Game of Golf
The Inner Game of Music(與Barry Green合著)
The Inner Game of Work
The Inner Game of Stress
Inner Tennis
Inner Skiing(與Robert Kriegel合著)
後來,高威將這套教練方法帶入企業,應用在職場上,開展出「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的人才培育新觀念,並且擴散到全世界,擁有無窮的影響力。
關於本書與「內心比賽」的網路資源:http://theinnergame.com/
譯者簡介:
姓名:李靈芝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於英國華威大學取得翻譯研究碩士學位,曾任職數家廣告公司業務部門約10年,現為專職譯者。曾翻譯的作品包括:《愛上經濟》、《價格的祕密》、《焦點法則》、《激進的誠實》、《Smart用錢》、《精選世界最短篇》等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盧彥勳|台灣網球一哥
陳菀婷(阿非)|2017世大運女排隊長
陳茂雄|美國管理協會領導人教練、《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作者
詹益鑑|親子動Fitmily創辦人
蔡志浩|認知心理學家
鄭緯筌| 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理事長
劉奕成|台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名人推薦:專家推薦:
盧彥勳|台灣網球一哥
陳菀婷(阿非)|2017世大運女排隊長
陳茂雄|美國管理協會領導人教練、《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作者
詹益鑑|親子動Fitmily創辦人
蔡志浩|認知心理學家
鄭緯筌| 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理事長
劉奕成|台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章節試閱
關於本書
每個比賽都分成兩個部分:外在比賽(outer game)和內心比賽(inner game)。外在的比賽,你是和一個具體的對手比賽,你要克服外在的障礙,達成一個看得到的目標。市面上有很多運動訓練書籍,說明如何揮球拍、球棍或球棒,以及要如何運用手臂、大腿或軀幹,以達成最佳成果。但由於某些原因,很多人覺得這些指導知易行難。
本書的基本理念就是:如果你完全無視於內心比賽的技巧,則你打任何一種比賽都很難進步,或從中獲得滿足感。內心比賽是發生在球員的心裏,要克服的障礙是:不專注、緊張、自我懷疑以及自我譴責等等。簡而言之,內心比賽就是要克服一切阻礙你達成傑出表現的習慣。
我們常常無法理解,為什麼昨天明明表現不錯,今天卻打得一塌糊塗?或者是,為什麼我會在比賽中失手,或打出讓對手輕鬆得分的球?此外,為什麼要改掉壞習慣、培養新習慣那麼困難,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內心比賽的勝利或許無法為你贏得獎盃,但卻會帶來雋永而且寶貴的獎賞,無論是在球場上或球場外,都能有助於個人的成功。
在所有打球技巧中,內心比賽的球員最重視的是:放鬆,而且專注。他會真正建立起自信心,以及學會要贏得任何比賽,其祕訣就是「不要太賣力」。他把目標放在自發性的表現,也就是在心情平靜的狀況下,身心合為一體,而且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一再地超越自己的極限。克服了面對賽事的焦慮感之後,內心比賽的球員能夠產生求勝的意志,進而釋放所有能量,而且從不因為輸球而沮喪。
要學會做好這些事,其實有一種更自然而有效的方法。那有點像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小時候學走路、學說話那樣,只是長大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了。那是一種心靈的直覺力,而且要同時用到左右腦。這個過程不需要學,因為我們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要做的只是:忘記干擾此過程的所有習慣,讓那個過程自然而然的發生。
內心比賽,就是要釋放並探索人類的潛能。本書將以網球為例,來探索這個過程。
第一章 網球之路的心理省思
網球選手最感到困惑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正確揮拍之類的事。市面上有很多討論相關技巧的書籍和專家,可以提供解答。大部分球員也不會過度抱怨體能極限的問題。自古以來最讓運動員困擾的是:「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問題是我就是做不好!」網球教練常聽到的其他抱怨包括:
我練習時的表現,往往比上場比賽的時候好。
我確實知道我的正拍哪裏打不好,但我就是沒辦法改掉那個習慣。
我照書上說的去擊球,但每次都做得很糟糕。當我專心做該做的事情時,就無法顧到其他事。
當我面對一個強敵,而比賽接近最後決勝時,我就會緊張,而無法集中精神。
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每次都被自己打敗了。
無論是哪一種運動,大部分運動員都經常碰到類似的困難,但要找到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實務見解,卻不太容易。我們常聽到用來安慰運動員的至理名言包括:「網球是非常講究心理因素的比賽,你必須培養正確的心態,」或者是:「你要有自信,要有贏球的心,否則就永遠都是輸家。」但我們要如何培養「自信」,或是「正確的心態」呢?這些往往都是無解的問題。
如何改善這個心理過程,將擊球方法的技術性資訊,轉譯為有效的行動,這個問題似乎還有值得討論的空間。我們這本書的主題,談的就是如何培養內心技巧。缺乏這樣的技巧,球員將無法達成卓越表現。
典型的網球課
不妨想像一下,一個渴望學習的學生,正在上同樣熱切教學的新進教練的網球課時,他/她的心裏正在想些什麼。假設這個學生是個中年的商務人士,他希望能提升他在球會俱樂部中的排名。教練站在網子的另一邊,身邊放著一大籃的網球。由於他不太確定學生會不會覺得付出這筆教練費到底划不划算,他就仔細指導每次的揮拍。「做的好,但威爾先生,你隨揮(follow-through)的時候,拍面轉得多了一點。現在向前接球時把重心移到前腳……你收拍太晚了……你向後拉拍時應該比剛才更低一點……就是這樣,好多了。」過沒多久,威爾先生的腦海裏一定翻騰著六件該做的事,和十六件不該做的事。用這種教法要讓學生進步,似乎有困難,而且太複雜。但學生和教練都對於這麼審慎分析每次擊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學生聽到這樣的建議:「練習所有這些技巧,你的球技最後一定會大有進步」時,也樂於雙手奉上學費。
我必須承認,我剛開始擔任教練時,也曾這樣過度教導(overteaching)。但有一天我放鬆心情,開始少說話而多注意。我驚訝地發現,我沒提到的錯誤,居然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自己糾正過來了。怎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儘管我認為這是個有趣的發現,但對我的專業自尊來說,是有點難以接受的,因為再怎麼看,也無法將學生的進步歸功於我。當我進一步發現,有時候我口頭表達的指導方法,甚至更降低了學生進步的可能性時,這對我的打擊就更大了。
所有專業教練都知道我在說什麼。他們都跟我一樣,曾經教導過像桃樂絲這樣的學生。我會溫和地對桃樂絲提出壓力不大的指導:「不妨試著揮拍時,將重心從腰部移到你的肩膀上。上旋動作會讓球一直在球場兩邊跑。」桃樂絲當然會竭力試著照我的話做。她鼓起嘴巴周圍的肌肉、皺著眉頭以示決心、前臂的肌肉也開始繃緊。但所有的動作都破壞了打球的流暢感,之後揮拍僅止於高了幾英吋而已。有耐心的教練常見的回應是:「有進步了,桃樂絲。但放鬆心情,也不要太賣力!」這建議聽來不錯,但桃樂絲不了解如何在努力正確擊球的同時「放鬆心情」。
為什麼桃樂絲(或者是我或你)想要達成不是很難的體能動作時,都會讓肌肉莫名且突兀的緊繃呢?教練指導以及完成揮拍之間,學生腦海盤旋著哪些想法?這個關鍵問題的答案,在上完桃樂絲的課後,突然出現一道曙光,帶給我絕無僅有的見解。「她想太多了!她努力照我的吩咐揮拍,而沒有把焦點放在球上。」此後我發誓減少口頭指導的量。
下一節課是保羅,他是從未拿過球拍的初學者。我決定盡量用最少的說明教他打球,讓他頭腦清醒,看看會有怎樣的差別。因此,我告訴保羅我想試試新的教學法。我略過平常會做的完整說明,不再向初學者教授正確的握拍法,以及基礎正拍的擊球和站姿。我就自己打了十次正拍,然後要他仔細看。我希望他不要多想我正在做什麼,而是簡單地留下一個正拍的視覺印象。他在腦子裏反覆建立影像,讓身體去模仿。我打了十次正拍後,保羅想像著學我的方式打球。接著我把球拍放到他手中,調整到正確的握拍方式,他對我說:「我注意到你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移動你的腳。」我沉吟了一下,請他盡量讓身體模仿我的方法打正拍。他丟下網球、完美的拉拍、向前揮拍、球拍置於水平位置,以自然的流暢律動,在及肩的高度結束揮拍,第一次打球,太完美了!但等等,他的雙腿沒有從假設要收拍的完美準備位置移動過一絲一毫。雙腿釘死在那裏。我指著他的雙腿,保羅說:「噢,我忘記腿了!」保羅努力想記得的其中一個擊球要素,他居然忘了做!但是其他的所有事情,我沒說一個字,也沒教他,他就吸收了,而且完美地再現出來!
我開始學習所有好的網球教練和學生必須學習的事:影像比言語好、示範比指導好、說太多往往比不說更糟糕,以及嘗試去做些什麼常常帶來負面結果。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嘗試有什麼不好?太賣力(trying too hard)又是什麼意思?
在不經意之間打球
想想球員處於所謂「狀況火燙」或「忘我境界」的心理狀態。他正在想如何打每一顆球嗎?他有在想什麼事情嗎?請看看這些句子,它們最常用來形容表現高峰的球員:「他真的是瘋了」、「不可思議」、「他彷彿無意識一樣」、「他不知道他做了什麼事」。這些描述的共同點是:某個部分的腦子已經沒那麼活躍了。我們會用類似的說詞來形容大部分運動項目的運動員,而頂尖運動員知道,他們的最佳表現是在沒有在思考時發生的。
當然,無意識打球不表示要在失去意識的情況下打球。兩者之間大不相同!事實上,「無意識」指的是更注意到球、球場,以及在必要情況下,他/她的對手。但他很清楚意識到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指示、想要怎樣打到球、如何修正已犯下的錯誤,或如何重複他剛才所做的事。他有意識,但沒有在思考,至少沒有過度嘗試。處於此狀態的球員知道,他想要球落點在何處,但無須「太賣力」把球打到那個地方。這件事就這樣發生了──而且正確度往往比自己想要做到的還來得好。球員看似已竭盡全力,完全融入一連串動作中,但卻產生更強大的動能,而且目標更精準。他通常會「連續得分」,直到他開始思考此事,並努力維持表現。只要他企圖控制局面,他就輸了。
如果你不介意做些小動作的話,要測試這個理論很簡單。下次你的對手連續得分時,不妨在交換場地時跟他說:「嘿,喬治,你做了些什麼,今天正拍打那麼好?」如果他上鉤(95%的球員會上鉤)並開始想自己是如何揮拍,告訴你他最近是怎樣在前方擊球、穩定手腕,並更能跟進擊球,他的「氣勢」難免就會終結。當他試著重現剛才告訴你的美好動作時,他將喪失時機和節奏感。
但人們可以學習打球時刻意「無意識」嗎?你如何有意識地保持無意識呢?字面看起來這個概念自相矛盾,但實際上是可以達成的。也許形容球員處於「無意識」狀態更好的說法是:他十分集中、十分專注,因此能夠十分平靜。他的身心合一,他啟動了所有無意識或自動功能,以致於不受到思維干擾。在聚精會神的狀況下,他沒有任何空間去思考為什麼身體會有如此良好的表現,更不可能想自己是怎麼做到的。處於此狀態的球員,你就不大能干預他完全發揮表現、學習和樂在打球的潛力。
內心比賽,就是要培養達成這個狀態的能力。我們需要培養內心技巧,但值得注意的有趣事實是:學打網球的同時,你開始學習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信任自己,而且也學會比打出強勁反手拍更寶貴得多的道理。反手拍只能在網球場上發揮作用,但毫不費力地發揮專注力,卻是你畢生彌足珍貴的學習,能實現你所有的夢想。
關於本書
每個比賽都分成兩個部分:外在比賽(outer game)和內心比賽(inner game)。外在的比賽,你是和一個具體的對手比賽,你要克服外在的障礙,達成一個看得到的目標。市面上有很多運動訓練書籍,說明如何揮球拍、球棍或球棒,以及要如何運用手臂、大腿或軀幹,以達成最佳成果。但由於某些原因,很多人覺得這些指導知易行難。
本書的基本理念就是:如果你完全無視於內心比賽的技巧,則你打任何一種比賽都很難進步,或從中獲得滿足感。內心比賽是發生在球員的心裏,要克服的障礙是:不專注、緊張、自我懷疑以及自我譴責等等。簡而言之...
推薦序
誰打敗了誰?——比賽,從心開始
劉奕成
選手神色木然地站在場上,用心思考:為什麼對面的對手神色一派輕鬆,彷彿看不起排名遙遙領先他的自己。愈想愈不對勁,額頭上逐漸冒出斗大的汗珠。
對面的選手其實也沒閒著,教練說的「不要想太多」一直在腦海中像直昇機一樣盤旋,旋來轉去搞得自己都暈了。心想直昇機這樣轉會不會掉下去。說來奇怪,這樣有的沒的四處亂想,最後居然感覺到很輕鬆,算了,管他對手是誰,只希望在場的媒體攝影記者能把自己拍得帥一點。此時心情漫步在雲端,握著球拍的手彷彿自然和球拍融為一體,蓄勢待發。
不知道這場比賽最後究竟鹿死誰手,但是從某個角度看,對面的選手已經贏了。別的不說,那種「羽扇綸巾談笑間」的態度,已經征服了球迷。其實,根據過去的經驗,對面的選手,因為心情輕鬆,最後的贏面的確較大。
愛看比賽的球迷常常尋思:有些平常練習時,或是表演賽時表現一把罩的球員,到了比賽時卻跌跌撞撞。更不乏有些在例行季賽表現優異的球星,到了季後賽甚至總決賽卻荒腔走板。懂得看門道的粉絲也都了解,這些往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現在談球員的心理問題,好像是膚淺的卑之無甚高論。但你如果知道《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其實是將近50年前的作品,將會因為作者提摩西.高威在半世紀之前就展現的高度,而佩服不已,更會為了這本書的內容,居然跟現在這個時代的看法幾乎沒有違和感,而覺得驚訝。
這本《比賽,從心開始》的英文原名其實是《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所以其中有相當的篇幅,是對網球的介紹,但是大部分的內容,都可以從網球延伸到大多數的運動競賽,放諸四海而皆準。
當然,許多讀者在翻閱這本書時,會想到運動心理學。的確,這本書開啟了將運動心理成功注入一般大眾寫作之先河,內容或許並非自始至終具備嚴謹的科學理論,但是卻對後來的運動心理學,產生了價值連城的影響。
畢竟「運動心理學」(sports psychology)這個字眼雖然比較晚才正式粉墨登場,其實早在1898年美國印地安那州州立大學的一名心理學家諾曼•崔彼(Norman Triplett)就曾經研究過,為什麼自行車選手的團體競賽成績常會比個人賽突出。在1921至1931年間,被後人稱作運動心理學之父的柯曼•葛菲斯(Coleman Griffith)也出版了許多研究報告,甚至曾經嘗試直接在MLB的芝加哥小熊隊落實運動心理學的理念。
在學術界開始有了對於運動心理學的基礎研究之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人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在1913年便曾經召開運動心理學相關的會議,接下來的數十年內,蘇聯、德國及美國等國家對運動心理學方面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學術的研究十分活躍,真正運用在實際運動比賽上,寥寥無幾。
本書在1974年出版之後,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美國的奧運委員會,在1980年正式成立了運動心理諮詢委員會,並且從1985年開始正式聘用運動心理學家,如今一般深愛職業運動的球迷都知道,在美國MLB和NBA等職業運動聯賽,運動心理諮詢是標準配備。
對於我們一般運動愛好者,非職業運動經營者來說,看了這本書,還可能多了解些什麼?一場運動競賽,原來競爭的不只是技術的高低,也是心理素質的競賽,這種觀點,也正是圍棋和電競eSports相繼成為「運動」一員的背後因素,更重要的是,也宣告了運動的競爭樣態,可以拓展到許多領域。
現在的運動競技,在選手的能力部分,時常相差無幾,最終決定那勝敗的毫釐之差的,其實是在選手不為外人所知的腦海中。過去許多人認為是意志力,也有人說是決斷力,甚至有人會說是遺忘的能力,但是作者的看法很有意思,他覺得這些可能都有,但是可能彼比頡頏,在進行一場腦內競賽。
在每個球員心裏,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會下指令;「自我2」執行任務。任務執行完畢之後,「自我1」會對任務給出評價。
在作者的解釋中,這就是「內心比賽」的真相:你的「自我1」和「自我2」的競合關係,決定了我們將知識技巧轉化為真實的能力。要在現場有好的表現,要處理的是「兩個自己」。有時並不是對手打敗了自己,而是自己打敗了自己。
除了運動賽事,演出、演講、股票交易,甚至於日常的管理,也都有類似前述的內心風景。我們懂得之後,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存乎一心,哦不,存乎二心。
(本文作者為台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覺察:自己發現盲點,解決問題
陳茂雄
我年輕時學過網球,但後來沒有再持續這項運動。然而我從事企業教練的工作至今已經有15個年頭,我的所作所為就是在幫助他人發現並排除自己的盲點(也就是本書所謂的干擾),因而能夠將潛力釋放出來,最終達到提升個人績效的目標。在此我想從一個企業教練的角度,來談談《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讓我產生共鳴之處。
首先,本書將「自我覺察」的概念具體化。大家都知道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但這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因此不容易掌握,更遑論學習其方法。本書提出的內心比賽(inner game)、外在比賽(outer game)的概念,以及內心比賽牽涉到兩個自我(「自我1」發號施令,「自我2」執行任務),並提供如何讓這兩個自我互相協調合作的方法,其實就將自我覺察這概念具體化了──使之更容易理解,進而可以操作實踐。
我在教練工作中經常發現,當事人無法發揮潛力、展現績效的原因,往往是來自於內在的矛盾衝突,也就是如本書所說的,有二個對立的聲音(自我)在心裡互相拉扯。例如:85歲的創辦人無法找到接班人,就是因為他一方面想要交班出去,另一方面又想要掌控一切;24歲的優秀畢業生找到人人稱羨的工作後卻無法適應,原因是她一方面想要融入公司的文化體系,另一方面又想要活出自己的獨特價值。
許多人來求助時,其實並不清楚他們真正的問題是出在「內心比賽」而非「外在比賽」。85歲的創辦人認為他的問題是找不到好的接班人,24歲的畢業生認為她的問題是情緒控管不好。因此,我首先要做的是幫助當事人將其內在衝突具體化,他才容易產生覺察,而將注意力放在化解內在的矛盾衝突,最後外在的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舉理性與感性的內在衝突為例,人的天性是既有理性也有感性,然而經過環境的影響及後天的學習,讓有些人認為理性比感性重要,或感性比理性重要,兩者的失衡,就會產生問題。過度理性的人往往只重視完成任務,而忽略了人際關係;過度感性的人則太重視他人的感受,而以犧牲做事的效益為代價。不管過度理性或過度感性,其結果都是績效不彰。
用本書作者高威(Timothy Gallwey)的語言來解釋,這類人之所以績效不彰,表面的原因是他的「外在比賽」之技巧不好(人際關係不好,或沒有執行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沒有打好「內心比賽」(「理性自我」與「感性自我」彼此排斥,無法協調一致)。
在教練工作中碰到這種情形時,我會幫助他們了解,他們心中常會有兩個聲音(也就是兩個自我),一個在說「為了達成任務我可以六親不認」,另一個則說「可是我也想要有朋友」。然後請他們為這兩個自我命名,分別代表「理性自我」與「感性自我」。
接著讓這兩個自我彼此對話,此時當事人就體驗到,這兩個自我都是他的一部分,也都真實的存在,但同時這兩個自我卻又彼此排斥,都希望對方不存在。這時,我會指出「安內才能攘外」,只有當兩個自我能夠協調合作(安內)時,才能一致對外、提升績效(攘外)。
透過這兩個自我不斷地對話與爭執,讓這兩個自我彼此協商如何協調合作,通常當事人就能自己找出解決方案,例如,需要執行力時讓「理性自我」主導,需要建立關係時則讓「感性自我」主導。如此兩個自我就從「互斥」的關係轉化為「互補」的關係。
上述的教練步驟看似繁瑣費時,然而最大的特色首先是,整個過程逐步將當事人抽象的心理歷程具像化,讓他更容易體會與掌握。其次是,由當事人自己發現盲點,並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能夠引發他改變的動機。這其實也是「教練式領導」的精義。
除了將自我覺察的概念具體化之外,本書讓我很有共鳴的是:高威對「勝利的真諦」之反思與探討。他從很小就開始學網球,並贏得許多比賽。但比賽總是有贏有輸,久而久之,讓他開始反思自己到底為何而戰。最後他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贏得勝利而戰,則他就很容易將焦點放在外在比賽,而忽略了內心比賽,最後往往陷入患得患失的干擾之惡性循環。反之,如果是為了克服自己的障礙而戰,則他就能將焦點放在內心比賽,也就比較容易進入不斷地「發現盲點、激發潛力」的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他更能享受打球的樂趣,這才是勝利的真諦。
我特別喜歡高威表達以上觀點的一段話,故以之作為本文的結尾:
網球涉及兩種比賽:外在比賽打的是排除對手給你的障礙,並爭取一項獎品。另一種則是內心比賽,也就是與自己心理和情緒的障礙比賽,以贏得認清自己潛能的知識,並在適當時機發揮這份潛能。
我衷心期盼讀者能和我一樣,從本書中得到一些認清自己潛能的知識,並享受閱讀本書所產生的領悟,以及所帶來的樂趣。
(本文作者是美國管理協會領導人教練、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一書作者)
實戰演練,才是真的學會
鄭緯筌
說到網球,你會想到什麼?是藍天、紅土和充滿青春活力的網球裙?還是「瑞士特快車」費德勒(Roger Federer)對戰「西班牙蠻牛」納達爾(Rafael Nadal)?抑或是被評為史上經典戰役的瑞典前球王博格(Bjorn Borg)與美國高手馬克安諾(John McEnroe)之間的史詩鏖戰?
誠然,網球對很多人有不同的意義,有些朋友可能是從1989年張德培以17歲又3個月之齡奪得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從而開始對這項運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我來說,網球也有獨特的意義。還記得大學時代,我曾上過一學期的網球課,當時練習握拍、揮拍總有些困擾──明明姿勢已經按照教練指示了,卻老是掌握不到要領,更是連球都沾不上邊?再不然就是遠遠看到球來了,自己的腳步卻跟不上?
再次閱讀《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這本書的時候,彷彿時光倒流,又回到了大學時代。當時的回憶歷歷在目,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為何那位看起來人很好的教練,認真起來卻不苟言笑,只在一開始跟大家講解若干打網球的注意事項,後面幾堂課就督促我們這群大學生下場練習。
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很多人一開始連接發球都不會,只能夠追著球滿場跑,但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透過幾次的實戰演練,慢慢地大家就逐漸有模有樣了!期末測驗的時候,即使面對教練打過來的一記強襲球,很多同學也能不慌不忙地以優雅的姿勢迎上前去,直接用反手拍予以回擊。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教練的這種做法,其實和本書作者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所提倡的「直接演練」可說是如出一轍,教學原理也相互吻合。這種以實際演練取代傳統課堂講授的模式,其實背後沒有太深奧的原理,就只是透過不斷重複的動作,讓學習者得以從場邊的專注觀察和場上的實際演練,了解執拍揮擊的律動感,以及球與球拍接觸的真實感受。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無論是網球教練或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千萬不要太依賴口語傳播和說明。如若試圖把每一個細節步驟都講解清楚,通常只會收到反效果,這時應該改弦易轍,拋下傳統的教學模式,改用直接演練的方法展示給學員看──試想,當我們把跑動、上網和揮拍等一連貫的動作仔細拆解之後,並且將看到的示範畫面在腦海中重現時,我們便會刻意地命令自己的肢體按照過往印象進行模仿。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種最佳的學習策略。
現在的企業界很重視教練(Coaching),其實這個概念其來有自,一如你所猜測的,最早就是源自於運動界。寫過包括本書《比賽,從心開始》、《滑雪的內心遊戲》和《高爾夫球的內心遊戲》等膾炙人口好書的作者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非常擅於洞察人心。他指出一個關鍵,那就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我。第一個我,是喜歡發號施令的我,而第二個我,才是真正做事的我。
作者告訴我們,在每一位球員身上,「自我1」與「自我2」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決定他能否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換言之,如果大家想要提升學習效率,我們就必須先在這兩個自我之間取得均衡。
厲害的教練可以解放人們的潛能,讓他們做出極致表現。一如有「禪師」美名的美國職籃教練菲爾.傑克森(Philip Douglas Jackson),曾成功帶領芝加哥公牛隊和洛杉磯湖人隊勇奪多次NBA冠軍。他擅長將事情重新改組,不但改變一般的練球方式,更讓球員關燈進行混戰。他引以為傲的教法,就是用實際經驗代替喋喋不休的訓話,更讓大家摸黑練球,僅憑熟練的肢體動作以及隊友之間的默契來突破障礙。
說到《比賽,從心開始》這本年紀可能比不少讀者朋友還來得大的好書,我始終是秉持無比的敬意來拜讀。因為,對目前身為講師和企業顧問的我來說,有時不免也需要扮演教練的角色。所以,我常翻閱這本書,作者也不曾讓我失望,每次閱讀總會帶給我一些嶄新的指引與方向。
真的很高興聽到經濟新潮社引進此書嘉惠臺灣讀者,是以特別撰文推薦。
(本文作者為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理事長、內容駭客網站站長)
誰打敗了誰?——比賽,從心開始
劉奕成
選手神色木然地站在場上,用心思考:為什麼對面的對手神色一派輕鬆,彷彿看不起排名遙遙領先他的自己。愈想愈不對勁,額頭上逐漸冒出斗大的汗珠。
對面的選手其實也沒閒著,教練說的「不要想太多」一直在腦海中像直昇機一樣盤旋,旋來轉去搞得自己都暈了。心想直昇機這樣轉會不會掉下去。說來奇怪,這樣有的沒的四處亂想,最後居然感覺到很輕鬆,算了,管他對手是誰,只希望在場的媒體攝影記者能把自己拍得帥一點。此時心情漫步在雲端,握著球拍的手彷彿自然和球拍融為一體,蓄勢待發。
不知道...
目錄
推薦序 誰打敗了誰?——比賽,從心開始 劉奕成
推薦序 實戰演練,才是真的學會 鄭緯筌
推薦序 覺察:自己發現盲點,解決問題 陳茂雄
推薦序 信任你的直覺,讓學習自然發生 蔡志浩
推薦序 場上唯一的敵人跟教練,都是自己 詹益鑑
前言 彼得‧凱洛(南加大特洛伊隊總教練)
推薦序 教練:運動與人生 薩克‧克萊曼
關於本書
第一章 網球之路的心理省思
第二章 「兩個自我」
第三章 平息聒噪的自我1
第四章 相信自我2
第五章 探索技巧
第六章 改變習慣
第七章 專注:學習集中注意力
第八章 球場上的比賽
第九章 比賽的真諦
第十章 球場外的內心比賽
推薦序 誰打敗了誰?——比賽,從心開始 劉奕成
推薦序 實戰演練,才是真的學會 鄭緯筌
推薦序 覺察:自己發現盲點,解決問題 陳茂雄
推薦序 信任你的直覺,讓學習自然發生 蔡志浩
推薦序 場上唯一的敵人跟教練,都是自己 詹益鑑
前言 彼得‧凱洛(南加大特洛伊隊總教練)
推薦序 教練:運動與人生 薩克‧克萊曼
關於本書
第一章 網球之路的心理省思
第二章 「兩個自我」
第三章 平息聒噪的自我1
第四章 相信自我2
第五章 探索技巧
第六章 改變習慣
第七章 專注:學習集中注意力
第八章 球場上的比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