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5 項符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家認同與其論述轉換之研究(1970-2000)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210 |
![]() |
二手中文書 |
$ 255 |
![]() |
宗教類 |
$ 270 |
![]() |
宗教命理 |
$ 285 |
![]() |
中文書 |
$ 300 |
![]() |
台灣研究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宣言中一句「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更觸動了在解嚴之前的一個不僅敏感、甚至是危險台獨議題。因此該宣言在台灣的民主發展史不但具有相當程度的分量,至今已被普認為是一份長老教會公開宣告支持台灣獨立的文件,「新而獨立的國家」一詞也成為該教派在詮釋國家認同上的重要依據,〈人權宣言〉即台獨幾乎已是學術界的定見。
但是長老教會在1977年〈人權宣言〉發表後的台獨形象最早來自教會外部的書寫,該教派曾極力反駁其台獨意圖,認為這是政府與社會大眾的「誤解」。該宣言從發表至1990年代,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中「新而獨立的國家」詮釋從「自決」走到了「獨立」,如此的改變與當初的辯解一般被認為是威權時代的無奈自保行為,甚少從國家認同的角度加以探討與分析。
本論文從制度、族群與文化等國家認同三向度大量分析《台灣教會公報》上的隻字片語,發現長老教會在1970年代的國家認同依舊是中華民國/中國人/中華文化,接著在1980年代出現鬆動、交錯與轉移,到了1990年代後方成為台灣國/台灣人/台灣文化,也就是今日該教派國家認同的樣貌。因此在國家認同尚未轉移的1970年代,長老教會與〈人權宣言〉的台獨成分值得有更深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