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疫苗:兩種恐懼的拔河
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展開這樣一場探索之旅,
對寶寶的愛、潛意識裡的恐懼、意識形態的作祟……
面對盤根錯節的掙扎,她該如何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醒來、睡著、吸奶和哭泣,她筆記本裡的含糊註記全是關於她的寶寶;她也擔心枕頭和毯子可能害他窒息,牆上的含鉛油漆和飲水中的六價鉻可能害他生病──但一個母親需要擔心的事情遠多於這些,尤其棘手的是,該不該讓自己的寶寶打疫苗?
她從兒子出生前幾個月開始糾結於這個問題,她參與其他母親們的討論、請教專家,也埋頭研讀文獻,試圖釐清自己及群眾對疫苗的恐懼到底從何而來,又會對社會全體造成什麼影響。這複雜難解的迷宮她一走就是五年,也因而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這本書探討了
※疫苗問題重重的起源如何讓它代表侵犯、腐化和污染的形象深埋人心。
※疫苗中微量化學物質的威脅,究竟有無科學根據,抑或只是現代人對環境毒物的焦慮感的投射。
※醫療體系中,重視專業權威的父權主義與病患至上的消費主義,信任如何成為緩解對立的解答。
※當一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都接種疫苗,那麼少數未接種疫苗的人也會受惠、不易染病。問題是,誰該是那些少數?
※疫苗究竟是獲利至上的商品,還是拯救人命的道德工具?世界衛生組織的流感警報、政府的接種政策難道只是資本主義的騙局?
為了保護深愛的寶寶,有些疫苗,是不是不打比較好?
為了對抗恐怖的流行病,父母應該怎麼面對疫苗背後的風險?
作者簡介
尤拉・畢斯(Eula Biss)
《熱氣球飛行員》與《來自無人之地的筆記:美國散文》的作者,後者得到灰狼出版非小說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獎評論類獎項。她的文章出現在《美國最佳非必讀文選》以及《最佳創意非小說》之中,也刊登在《信者》與《哈潑雜誌》裡。她的寫作作品曾經得到古根罕基金會、霍華基金會與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獎助金。畢斯有罕布夏學院的學士學位,還有愛荷華大學的非小說寫作碩士學位。她在西北大學教書,住在芝加哥。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與非小說類多本,非小說類譯作包括《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哲學的40堂公開課》(漫遊者文化)、《每一天都是愛的練習》(皇冠)、《雲端大腦時代:無限人群,無限腦容量,無限影響力》(野人)、《購物台專家為什麼能說服你?心理學家教你突破心防的說服術》(商周)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