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我這一代人(新版)
「我以為,現代性會是我們的巨大翅膀。」
如果每一個人類都有他的神祇,那台灣人的神祇是什麼?
胡晴舫這個世代的台灣人尋找到答案了嗎?
「這是一個台灣「現代性孩子」的視野──
從台北到上海到北京,甚至遠及斯里蘭卡,
胡晴舫一邊觀察一邊省思,用一種她獨有的雋永而帶哲理性的文字,
為她這一代台灣人的心路歷程寫下新的見證。」──李歐梵
====================
這一次,她把鏡頭轉向了自己所代表的台灣中生代,這一代人成長於七、八○年代迅速現代化的台灣,「在我人生二十到三十歲的黃金時光,我的台灣努力要成為一個自由的象徵、文化的搖籃;最重要的,一個現代的社會。」
而身為一個台灣人,身上所扛負的政治符號與國族糾葛未免不是一個蛇髮女妖的首級。隨便讓她炯如火炬的雙眼看上一眼,都得當場石化,不得動彈。面對這樣巨大的歷史包袱,胡晴舫以為,「現代性會是我們的巨大翅膀,幫助我們飛高,看清楚整個世界的景色,而不只是從我們所站立的地面角度。」
帶著這樣的醒悟,她被現代性的力量所牽引和推動,遊走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等華人城市。「引我好奇的卻是一個人如何在所謂兩岸三地的社會中游走。當他撘上飛機、飛機落地後的每一次旅程,他如何維持、或重新塑造他的社會身分;他如何說服陌生人,他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
「面對上海,台灣人拿捏不準自己的態度,因為我們還不知道自己跟他們的關係,或說,我們還未決定自己該跟對方維持如何的一份關係。因為我們還未琢磨出自己是誰。」台灣人面對上海的猶疑,正因爲文化上的輕易跨越,更烘托出政治歧異的進退兩難。
而台北人不能理解香港中環,猶似一顆金銅鑄成的心臟,冰冷無情卻恰如其分地高效率跳動,強力衝刺著足以支撐全香港甚及半個亞洲的資本血液。香港這等視交易為本命、把現實當事實的處世邏輯,跟台北那種追求優渥文化、講究靈性提升的生活態度,如果不是互相歧視排斥,大概也彼此難以信任。然而,六月三十號夜晚到七月一號早晨,一夕之間,香港和台灣在彼此身上認出了兄弟的影子。因為,沒有了英國政府,香港就跟台灣一樣要掙扎於自己既中國又不中國的處境──香港為了國族定位,台灣則為了政治主權。門裡的香港,門外的台灣,透過半掩的門縫交換意味深長的一瞥。
在北京,她愕然發現北京城的安排本是為了服務一位皇帝。城看起來像是一盤棋,很多高手均以為自己只要懂得下棋,這座城市就會是自己的。坐上北京棋盤的中心,就能擁有北京。擁有北京,也就擁有中國。而這個中國,卻不是現代國家理應只看國籍與稅單,不在乎種族膚色的概念。「華人=中國人」這個身分魂魄不散地跟著你,有股時光的霉味,沾滿古老的灰塵,既是一種光榮又是一種詛咒。讓這個族群理所當然地控制你。
在本書最後,胡晴舫把視野轉移到華人世界之外,天外飛來一筆,寫自己在斯里蘭卡從印度洋海嘯的死神之手脫逃而出的經歷,和由此引發的對台灣現代性的反思。身為台灣人,在一塊緊鄰大陸的移民島嶼上,經歷了複雜的殖民階段,本應形成肥沃的現代性土壤,此刻卻充滿了似是而非的族群論證、政治糾葛及文化分歧。「我們堅持只有自己想出來的答案才是正確答案,其他人都可以去死。只有我的神才是真神。」
「我以為,現代性會是我們的巨大翅膀。」那麼,現代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斯里蘭卡裔加拿大作家麥可翁達傑在他的書裡寫道,「榮格在一件事情上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每個人都受他所信奉的神祇所主宰,錯的是妄想和他的神平起平坐。」
如果繼續下去的話,這一代台灣人會面臨怎樣的境況呢?
「耶誕節過後的第二天早晨,上帝決定反撲。人類逃無可逃。那些主義口號、宗教衝突、種族偏見和政治歧異都泡在鹹海水裡。」
特別推薦
新書封面設計──聶永真/德國紅點設計獎、iF傳達設計獎得主
為傳達胡晴舫作品在各個閱讀年齡層之間的遊走盛貌,設計方面抽離具象圖示,以色塊、拼貼的歐式風格,賦予新作獨一無二的視覺印象。
作者簡介
胡晴舫
出生於台北,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戲劇學碩士。著有《旅人》、《機械時代》、《她》、《濫情者》、《辦公室》、《人間喜劇》、《我這一代人》、《城市的憂鬱》、《第三人》、《懸浮》、《無名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