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l Realism: A Study of Poet Wu An’s Literary Ideas
有「拉讓江畔詩人」之譽的吳岸,創作中的本土與現實主義,融合並促成思想與空間的交織,形成土地與世界兩面維度的接軌,展示具「本土世界觀點」的文學觀。
1.以馬來西亞砂拉越詩人吳岸其人其詩研究為主體,俯瞰整體砂華文學發展。
2.李瑞騰、游俊豪等文學研究名家,專序推薦。
3.原作論文獲臺灣第一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組三獎。
4.收錄詩人吳岸訪談實錄,揭示詩人最全面且深入的自述。
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李瑞騰
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游俊豪
砂拉越,屬馬來西亞一洲。在歷史、地理、族群、文化、文學都與作為中央的馬來半島有著迥然不同的發展。
吳岸(丘立基,1935-2015),從1962年《盾上的詩篇》便開始其半個世紀的創作,在砂華文學擔任先鋒者的角色。「現實主義」與「本土性」在吳岸文學作品中是兩大無法忽視的文學特色。
本書以吳岸作為砂華文學底下的個體,從本土出發,以書寫的獨特性,展示砂華文學的自主文學場域的一種可能。吳岸創作中本土與現實主義的融合,促成思想與空間的交織,形成土地與世界兩面維度的接軌,展示具「本土世界觀點」的文學。本書將砂拉越華文文學(砂華文學)從國家文學的概念中抽離,透過作品觀察砂華文學的定位,以一個 「自成體系」的文學主體視角進行檢視。作者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更以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向讀者揭示了吳岸最全面而深入的自述。
作者簡介:
謝征達
新加坡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研究專長為新馬華人歷史及華文文學、砂拉越華文文學、香港文學。曾榮獲2012年新加坡首屆「方修文學奬」評論組首奬,2017年臺灣第一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組三獎。作品有〈方修的現實主義系譜及其爭議研究〉收入《首屆方修文學奬作品集‧文學評論卷》,文章〈盾上的痕跡:吳岸詩歌中的本土實踐與身份確立〉,收入《華文文學》,第126期(2015年2月),該文也收入鍾怡雯、陳大為主編:《犀鳥卷宗:砂拉越華文文學研究論集》(桃園:元智大學中語系,2016年)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推薦序】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李瑞騰
從上世紀末以來,我一直關注砂拉越華文文學的發展, 進行過專題研究,去過幾趟,也寫過幾篇論文,但不足以成書,常引以為憾。對於被稱為拉讓江畔詩人的吳岸,讀了他許多作品,也曾幾次想好好討論他,卻都被諸多因素干擾而未成。
2015年8月,吳岸於北上中國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於西馬霹靂州曼絨。隔年,我曾擬妥〈古晉•砂拉越•婆羅州—吳岸詩中的鄉疇〉的寫作計畫,摘要如下:
吳岸(1937-2015)是砂拉越最具代表性的華文詩人,出生於古晉。15歲時就開始寫詩,處女詩集《盾上的詩篇》於1962年出版。1966年,吳岸因參加砂拉越獨立運動,入獄十年;後繼續創作,已出版詩集《達邦樹禮贊》、《我何曾睡著》、《旅者》、《榴連賦》、《生命存檔》、《破曉時分》及多部評論文集,在海峽兩岸都出版有詩之選集。
古晉是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首府,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島上的一個州,從古晉到砂拉越、到婆羅洲,空間不斷擴大。本文將從吳岸之書寫古晉、砂拉越、婆羅洲,來看他詩中的鄉疇,進一步看他不同層次的鄉情。
「鄉疇」具空間性,通常是足跡所至,可織綴而成一張輿圖;而個別詩文本的寫作,必有特定的時點,可連成屬於個人的詩之史脈,鄉情因之而層層疊疊。我私想,這是討論吳岸最好的方式。
我後來沒能寫成這篇論文,常感遺憾。等於說,我在吳岸的研究上一無所成,所以,當我應邀參與首屆周夢蝶詩獎的評論類決審,發現《本土的現實主義―馬來西亞砂拉越吳岸的文學理念與作品研究》時,一方面是深感慚愧,一方面則大為嘆服後生可畏。
論文的作者是來自新加坡的謝征達,他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即曾以《方修的現實主義系譜及其爭議研究》榮獲方修文學獎的文學評論獎,《本土的現實主義》是他的碩士論文,從該論文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看來,征達對於吳岸是下過工夫的,且這訪談文稿,很可能是吳岸最深入而全面的自述。
征達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 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我從這裡看到了征達的學術趣味與企圖,他把砂拉越視為一個文化空間,通過吳岸的詩之示例, 以證成砂華文學的獨特性。寫實既是態度,也是方法,其獨特性是否即他筆下所紀之所見與所在?是否即地誌與記憶之書寫?當他從觀察他者返身映照自我本土,他如何描繪這個斜斜掛在赤道上的美麗的盾?如何敘寫失所依歸的伊班等原住民族,乃至於日漸遭到破壞的雨林?
在凝視空間、族群、文學的互動中,征達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吳岸被稱為拉讓江畔的詩人是有道理的,他屬於全砂拉越,北寫姆鹿山,南繪古晉和砂拉越河;他堅持本土的現實主義,以此信念並勇於實踐,征達追蹤他的體驗,抵達了砂華文學的核心地帶。
本文作者: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
【推薦序】在場的現實/游俊豪
在南洋理工大學,我開設的華人研究與離散文學課程, 來上課的同學當中,謝征達是表現優異的一位。他願意投入原始文獻的考究,主動開拓理論與概念的學習,能夠提出創新的角度與框架。他的本科畢業論文分析馬華文學史專家方修,結果拿了「方修文學獎」評論獎。本科將要畢業的時候,有一天在人文學院走廊擦肩而過,他回頭說要修讀碩士學位,我說沒問題。當然能夠,他那樣努力認真。他跟我讀碩,選了吳岸與現實主義為課題,如期完成,也就是現在出版的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基礎,榮獲「第一屆周夢蝶詩獎」。
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比較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文學,也是如期完成。他非常善於規劃,你跟他熟絡了,就會像我一樣,不會訝異於他的按部就班,穩打穩扎。然我經常對他仍有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理念與精神,讓他致力於東南亞文學的研究,以至於學有所成?像他這樣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
東南亞場域,多元而龐雜,非當今流行的「馬華文學」、「華語語系」所能概括。在這不停變動著的空間裡, 華人與其他種族長久互動,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也構建共同的體制。按歷史脈絡來說,土著政權、歐洲殖民、外來移民、現代國族、地理政治等概念與勢力,相繼湧現,相互衝擊。如此錯綜複雜,唯有把握在場的話語,視察內部性質如何接連外部元素,研究才不偏離,立論才不偏頗。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檢閱現實主義如何落地行走,探討砂華文學如何起立發展。謝征達的論析,線條清晰,架構合理,通過整理「現實主義」的發展軌跡,採用「空間」與「地方」的審視角度,呈現兩個重要題旨。其一,現實主義傳播到砂拉越,反映「此時此地」的任務雖然不變,但再現的周圍元素已然轉向。其二,「現實主義」轉向所及,砂華文學因此而生,有別於中國文學,馬華文學。為何如此,何以如此,這本論著在理論上、實證上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Monica Ali在2003出版的著名小說Brick Lane(磚塊的巷弄),挪用後殖民的詞語,採取現實主義手法,再現孟加拉婦女在倫敦的境遇。學者Alistair Cormack 評議這部小說,指出現實主義不夠尖銳:「現實主義未必等同於文化保守主義,但它似乎阻攔更為激進的主體性概念,而這概念對後殖民的認識論事關重要。」雖然如此,卻也確認了寫實主義的價值,在於取得控制:「現實主義不只關於模擬,也關於動作與運動、歷史的進程 ……這種演進,是個別的發展 ……從歷史勢力的被動客體,轉變為在一個控制的位置上。」
謝征達《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就是將砂華文學與現實主義妥當安置,放回該放的地方,不讓它們被控制、被擺布。
──2017年9月寫於新加坡
本文作者: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名人推薦: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推薦序】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李瑞騰
從上世紀末以來,我一直關注砂拉越華文文學的發展, 進行過專題研究,去過幾趟,也寫過幾篇論文,但不足以成書,常引以為憾。對於被稱為拉讓江畔詩人的吳岸,讀了他許多作品,也曾幾次想好好討論他,卻都被諸多因素干擾而未成。
2015年8月,吳岸於北上中國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於西馬霹靂州曼絨。隔年,我曾擬妥〈古...
章節試閱
第五章 觀望他者[節錄]
......
除了歷史之外,吳岸在敘述現代中國政治的詩歌中,其書寫手法仍想方設法拉近砂拉越的痕跡。以下〈秋瑾墓前〉(1988)是近代中國政治的例子。
不必告訴你我是誰
這蒼茫的夕照裡
這西冷的煙靄中
只悄悄地告訴你
在南國的膠林裡
一個蕭蕭的雨夜
一個小小的女孩
曾為我朗讀
寶刀歌
破除一切執著於對秋瑾(1875-1907)個人的歷史定位是吳岸詩中的重要定調。詩的開始出乎意料地在秋瑾墓前說「不必告訴你我是誰」,其意不在顯露不屑,反而是強調自己的不重要,因為重點在詩歌中的兩位女性,一位是秋瑾, 另一位是在南方的小女孩。吳岸在詩中並無直接歌頌「鑒湖女俠」的巾幗不讓鬚眉,也不在描繪「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就義情境。詩中雖提及「寶刀歌」,卻無「一洗數千數百年國史之奇羞」的浩氣凜然。在本土家園的一位小女孩是詩人的想念。在看似趾高氣昂的背後,詩人將場景拉到了自己居住的「南國」。「南國」意指吳岸南方的家園砂拉越。詩中的主角是一位來自「南國」的小女孩。吳岸在這裡加入一段「小女孩」的個人回憶,是一段對歷史與道德精神延續的期望。曾為詩人閱讀「寶刀歌」,表現出的是另一種歷史書寫。那「小女孩」在詩人面前閱讀寶刀歌顯示秋瑾的精神為後人所贊頌,也讓讀者感受到女性自主與權力的象徵更是秋瑾精神的延續。作為一位想象的回歸者,吳岸回到中國, 想望中國歷史的偉大的同時,詩中仍不斷出現南國的魅影,堅持把詩的場景拉回象徵砂拉越的「南國」。「回望」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之外,另一重要指向回望到「南方」的砂拉越,強調了砂拉越與中國之間交流互動的痕跡。「回望」的姿態是吳岸詩歌中與中國在文化上直接的對話。下列敘述是吳岸詩歌對中國的一種「觀察」姿態。
吳岸在「北行集」的詩在回顧中國的歷史事件之外,也以詩歌對祖先「故土」的觀察,代表的是一位來自遙遠彼岸旅者的「目望」。身為一位以現實主義為創作原則的作家, 其詩的重要特點也在於所見所聞的生動描繪,重點強調客觀與理性地對現實周圍事物的書寫。下列的〈牆繭〉便以一面牆中的圖來反映社會發生的光怪陸離。
梧桐樹下那老牆上
斑斑剝剝是歷史的繭
幾個模糊的批鬥
半掩著依稀的炮火
新貼的一張什麼宣言
已被撕得
剩下抓痕
只有那張專醫皮膚疾與狐臭的
招貼
逃過多少劫數
如祖傳秘方
鎮貼在
殘損的牆角
拆去吧
這厚繭的牆
換一道白淨
映一壁梧桐倩影
〈牆繭〉(1989)展示吳岸在創作手法上有別於傳統式的現實主義的直接描述,詩中採用繁瑣意象與隱喻,如「一張宣言」、「專醫皮膚疾與狐臭的/招貼」、「祖傳秘方」等欲指引的不只是現實中的所見,而是思考更深層的社會反思。詩不僅帶出畫面上的精彩,吳岸更把這面牆背後的「大歷史脈絡」,「政治局勢」,「人性灰暗」社會的質問都濃縮於詩中。滿目瘡痍的牆在吳岸的詩中述說中國歷史的傷痕累累,詩中「換一道白淨/映一壁梧桐倩影」更暗喻了吳岸期待中國應在未來拋下前人的歷史包袱,重新出發。作為探訪中國時的南方「觀察者」,吳岸透過詩展露對日常的觀察入微之餘,也同時對當地人的處境深具同理,下列此詩可做出窺探。
他們熟睡
在擁擠的廣場上
枕著行李
熟睡
在南來北往的人流中
他們從哪裡來?
要到何處去?
鞋底附著的
是黃河岸上的泥土?
帽上附著的
是塞外的沙塵?
衣襟上的斑駁
是昔日的淚跡
抑是昨夜的酒痕?
安詳的臉龐上
一層霧似的風霜
掩不住
失去的青春的夢影
但此刻他們已疲倦
疲倦如跋涉過一個風沙的世紀
趁下一程火車未到
他們熟睡了
熟睡在清晨的陽光裡
鐘樓傳來八響鐘
一列火車
在回蕩的鐘聲中
飛奔向前
衝過了黑夜
向一個陽光明媚的夢城
四周雜沓的步履
如星星
如花朵
把他們的夢兒
環繞
上述的〈旅者:北京車站所見〉(1986)以吳岸為第一視角。吳岸作為一名「觀察者」,從客觀「目望」的角度去敘述自己在北京車站見到的一景一物。當鐘聲響起、一列火車「飛迸向前衝過了黑夜」與「四周雜沓的步履」形成了三種相互交錯的演奏。書寫的重點從視覺觀察瞬間轉移到聽覺的侵擾,聲音的相互交錯的細緻,也看得出吳岸在現實主義寫作手法上的純熟度。吳岸見到的是北京車站疲倦的旅者。二段中的「泥土」、「斑駁」、「淚跡」、「風霜」、「夢影」等詞盡述的是吳岸眼前滿目瘡痍的環境,以及那些疲倦旅者的背後故事。與前述〈牆繭〉略顯不同的是,〈旅者〉當中更具有一種關懷中國社會大眾的同理心。這有別於現實主義強調的客觀性,吳岸加入豐富的內心感觸,更多時候,詩中透露出詩人對處於困境的「眼前人」的感同身受。吳岸的現實主義主張兼具理性與感性,即強調詩人參與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批判,同時也有細膩敏感的浪漫情感的投入。吳岸在詩中也要表達出自己的大量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以下這兩首詩也是吳岸對中國的周圍環境的描繪,也看出詩人對現實元素以外的實驗。
我愛看槐蔭下中國的街道
中間
汽車風馳電掣
兩旁
自行車川流不息
街旁行人熙攘往來
一群幼兒鮮花般牽過
老人在陽光下緩步
年輕人坐在石階上
構思著未來
晨風吹過槐樹
綠葉在風中鼓掌
從四合院的窄門裡
從幽暗的衚衕裡
一輛輛
鈴鈴鈴進入大街
小小的輪子
載著霜雪未盡的悲歡
載著朝曦閃爍的理想
一隊隊
匯成洪流
第一首〈初夏的街〉(1986)主要是詩人在「槐蔭下」對初夏的中國街道所做的描寫。詩中逐句提出「自行車」、「行人」、「幼兒」、「老人」等工具與人物,形構出一幅詩畫。詩中描繪年輕人所構思的未來,詩尾加入飄落的綠葉在風中的交錯的場景,連葉子也為之鼓掌,似乎街上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中國初夏的街道盛況與老人、青年與幼兒的閒情逸致,詩中呈現出一幅完美的日常生活的圖貌。第二首〈自行車頌〉依循著兩條自行車經過的路線,四合院的窄門與幽暗的衚衕,作為導入。自行車的功用在吳岸的詩歌中得以拓展,成為承載「悲歡」,構思「理想」的載體,形成一隊隊的洪流奔走著。對「環境」刻畫是兩首詩中的重要主題。詩在物品與空間的流動讓讀者隨詩人的視角觀看環境, 帶出的是現實主義寫作中的重要理念。前述的「回望」與「目望」的部分重視的是歷史與現今的寫作模式,以及對於中國有著一種特別的期待情緒,以下「冀望」的類別將繼續細讀吳岸詩歌的主題與不同立場的思考,開展詩歌內部詩人詩歌情緒的使用。
上述「回望」與「目望」分別對中國歷史傳統的反思與身處中國的所見所聞為詩的類別。然而,「北行集」中詩人對於中國的未來期許,也以文字方式透露情感。我將那歸類在詩人對於中國的一種「冀望」。身為一位「想象的回歸者」,吳岸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充分的關注。在這裡,吳岸的詩歌並不從自己與中國的關係出發,而是從自己身為華人的身分審視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遠近。阿君•阿帕杜萊提出強烈的群體身分(group identity),產生的是一種「我們性」(we-ness),當中附著著許多建立在親屬範圍的集體關係。群體身分建立在血緣、土地或語言上,形成將小群體凝聚的情結(sentiments)。對砂拉越懷有強烈情感的吳岸,在「身分」上是砂拉越華人。然而,除所在土地外,吳岸在血緣及語言等都與中國分隔不了的關係,這些不同元素的影響之下產生了自己的中國情結,在砂拉越與中國都有群體身分的存在。同時,馬來西亞華人在自國的生存狀態會促使吳岸不斷思索種族之間的平衡點。中國圖像在新馬華文文學中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鐘怡雯在分析馬華散文中的中國圖像時,指出華人雖已本土化,但卻因為原生情感,文學中更為隱晦的中國元素也將無法全然抹去。
在血緣、歷史和文化上,「華」與中國臍帶相連。他們的生活習慣已深深本土化,是「馬來西亞華人」: 就文化而言,華人卻與中國脫離不了關係,所謂的文化鄉愁即牽涉到對原生情感(primordial sentiment) 的追尋,對自身文化的孺慕和傳承之情等。
吳岸在北行集中的「冀望」姿態在在呈現出華人對中國若即若離的特殊關係。雖然吳岸已經是砂拉越人,但是,對於祖先曾住過的地方,吳岸始終抱著某種程度的關注與期待。然而,這種「冀望」的聲音並不一定直接從敘述者的視角加以呈現。例如〈中國的老人〉(1986)中,吳岸對於中國年輕一代的才能無法得到充分舒展而深感同情與遺憾。
把歌聲注入
下一代的胸膛
如啼血的杜鵑
把色彩滲進
年輕人的畫筆
似燃燒的紅楓
把不死的希望
織入兒女的錦緞
如死了又復活的蠶
詩歌無法確認敘述者的身分,其線索只在其詩名上, 〈中國的老人〉反映出的是吳岸從中國人的角度思考,期待詩中展現上一代在傳承對下一代的願望極為深切,渴望下一代能破繭而出。詩句「把不死的希望/織入兒女的錦緞/如死了又復活的蠶」無不表達出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強烈的守護心態。這種世代之間的關懷在〈鐘〉的表現方式中更為生動。詩中主體是一個舊鐘的意象。「舊的鐘」雖然已經停止,但擺在舊鐘裡面的新的小鐘又彷彿讓舊鐘重新復活。詩中暗喻舊鐘似乎與一九四九年之前「舊中國」的關係,「那時敲響無聲中國的/洪亮的鐘聲/已消失在迴廊裡的陰影裡」而新的鐘卻帶來了新的希望:「一個小小的電動齒輪/正以輕快的節奏/發出未來/世紀的信息」。「舊鐘」與「新鐘」之間的交替除了可以看成是中國前一代人與年輕一代的交替,就中國整體發展來看,年輕一代如何對於中國進行未來的塑造,也讓詩人抱以重大的期待,也是詩人對中國未來的期望。
整體而言,本節以三個層面:回望、目望與冀望,嘗試探究吳岸在北行集中的書寫心態,藉此搜索吳岸對於中國的情感位置。吳岸在詩中體現的本土姿態與中國人看待自己家園的期望有些許不同。扎根於砂拉越的吳岸,他對於中國有所期望、也有反思,但姿態並不強烈,展露出的是一位「想象的回歸者」的內斂情緒。上述主要觀察吳岸在「北行集」系列中關心中國的詩作,並從中理解吳岸以詩對中國展示的立場。第二部分的論述會將詩歌分析的視野拉近到馬來西亞西部,以詩觀察東馬詩人,在詩歌話語中觀察同國中兩個地區的異處,而在吳岸詩作的姿態上,則從「想像的回歸者」轉至「緊密的觀察者」。
......
(未完)
第五章 觀望他者[節錄]
......
除了歷史之外,吳岸在敘述現代中國政治的詩歌中,其書寫手法仍想方設法拉近砂拉越的痕跡。以下〈秋瑾墓前〉(1988)是近代中國政治的例子。
不必告訴你我是誰
這蒼茫的夕照裡
這西冷的煙靄中
只悄悄地告訴你
在南國的膠林裡
一個蕭蕭的雨夜
一個小小的女孩
曾為我朗讀
寶刀歌
破除一切執著於對秋瑾(1875-1907)個人的歷史定位是吳岸詩中的重要定調。詩的開始出乎意料地在秋瑾墓前說「不必告訴你我是誰」,其意不在顯露不屑,...
作者序
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論文。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按理說,出書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和膽量的事,但這次出書的決定並非早有規劃,而是一次意外驚喜。因為周夢蝶詩獎的認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將我的碩論加以修改,然後出版成書。
在以砂華詩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對於我的選擇相當不解,常聽到不同的疑問。「你確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裡嗎?」、「你一個新加坡人怎麼會想要做砂華作家啊」、「吳岸的詩歌足夠寫成碩論?」可以誠實地說,在寫說論之前,這些提問我並沒把握回答。然而,在寫到目前為止,我自己總算是對吳岸以及他身處地地方有更多的理解, 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我對砂華文學也更感興趣,也瞭解到當地仍有一批文人努力地以文字留下砂拉越的美麗事物。這層理解對我而言是個好事。
去到砂拉越是二○一二年的事。當時與魏月萍老師帶領一群師生到了古晉與詩巫,短暫地體驗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多虧了雁妮與田思先生的穿針引線,那一次的行程中也包括前往吳岸住家訪問的行程。見到吳岸先生時,他完全顛覆了我想像一位患病了的長者的形象,他見到我們聲音雄厚,也笑聲不斷,待人親切、真實。吳岸先生的訪問一共將近兩個小時,他有問必答,整個訪問輕鬆愉快,他當時雖然也有七十幾歲,但訪問過程完全不顯疲態,提起詩歌時總精神奕奕。
關於這本書的序,我邀請的兩位老師在中文學界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能夠讓他們幫忙寫序是非常榮幸的,他們的序文讓本書生色不少。勞煩兩位老師幫忙寫序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促成此書的關鍵人物。第一位是李瑞騰老師。李老師在我獲得周夢蝶文學獎以前素未謀面。然而,這一次能獲得周夢蝶詩獎的殊榮,李老師的認可對我而言至關重要。李老師對東南亞文學有長期的關注與深入的見解,這在臺灣研究者當中並不多見。此外,老師對東南亞文學的熱情與研究的深度絕對也是身為後輩的我需要加以學習的楷模。第二篇序文則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游俊豪教授。游老師在論文指導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他對我而言絕對不只是一位導師那麼簡單。第一次見到游老師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這十年來,他對於我的學術學習,甚至是人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也總在鼓勵著我,對這位老師,我很難以一段文字或謝詞來說足心中感謝。
這一路的學習上我也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的老師與朋友,許多正面的動力讓我繼續學習成為可能。學習的路途上我較為幸運,本科的指導老師魏月萍老師總能讓我了解到做學術應有的堅持與理念。在香港念書時,導師危令敦老師對我也耐心有加,更讓我認識到做研究應該有的謹慎與細膩。家人毫無疑問地是這段時間中提供最大且持久支持與援助的力量。筱雯在我這段顛簸的人生階段帶來了平靜與歡樂。
出版成書一事也逢博士論文最後截稿、口考、完成的過程,時間上相當緊湊。雖然深知碩論中仍有許多部分有待加強,但卻也在很多時候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做出細部改善。若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想,這本書記錄的是對於一位認真創作的詩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後輩研究者對前輩及其所處場域的再解析。冀望此書也能讓讀者開始對於砂拉越這塊土地、砂華文學、吳岸的詩歌等面向有所初步認識,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對砂拉越的詩歌與詩人研究上更感興趣。
──2017年12月寫於新加坡
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論文。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按理說,出書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和膽量的事,但這次出書的決定並非早有規劃,而是一次意外驚喜。因為周夢蝶詩獎的認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將我的碩論加以修改,然後出版成書。
在以砂華詩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對於我的選擇相當不解,常聽到不同的疑問。「你確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裡嗎?」、「你一個新加坡人怎麼會想要做砂華作家啊」、「吳岸的詩歌足夠寫成碩論?」可以誠實地說,在寫說論之前,這些提問...
目錄
[推薦序]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李瑞騰
[推薦序]在場的現實/游俊豪
緒 論 砂華文學與吳岸的定位
一、砂華文學的脈絡觀察
二、現實主義、本土性
三、為何/如何吳岸?
第二章 「南下」之後
一、源起至二戰:砂華文學與中國性
二、反殖民侵略:砂華文學與本土性
三、題旨的衍生:砂華文學與「想象婆羅洲」
第三章 超越現實
一、「真相」:文學如何紀實所見與所在
二、「權力」:文學的空間政治學
三、「主體」:從理論界限到身分建立
第四章 確實本土
一、進入鄉土:從文學「獨特性」到地方「本土性」
二、地志圖貌:場所書寫的實踐
三、本土「路徑」:砂華詩人的本土(身分)生產
四、範域建構:原住民關懷與家國議論
第五章 觀望他者
一、想像的回歸者:「北行集」詩歌系列中對中國的三種姿態
二、近處的觀察者:西馬與本土寫作的若即若離
三、寫意的旅者:詩歌向全球邊界的延展
結 論 本土的現實主義
一、從「本土的現實主義」到「文學獨立」
二、本土世界觀:當「他者」介入「本土的現實 主義」
後記
附錄:吳岸訪談記錄
參考文獻Bibliography
[推薦序]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李瑞騰
[推薦序]在場的現實/游俊豪
緒 論 砂華文學與吳岸的定位
一、砂華文學的脈絡觀察
二、現實主義、本土性
三、為何/如何吳岸?
第二章 「南下」之後
一、源起至二戰:砂華文學與中國性
二、反殖民侵略:砂華文學與本土性
三、題旨的衍生:砂華文學與「想象婆羅洲」
第三章 超越現實
一、「真相」:文學如何紀實所見與所在
二、「權力」:文學的空間政治學
三、「主體」:從理論界限到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