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鐵血軍魂》系列,為老戰友軍事文粹所出版之圖書類中,專以描述、分析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輔助指導下,以德制標準與編裝,所編練的一支趨近於現代化的新式中央軍。第一部《蓄勢待發》介紹南京時期的建軍過程與部隊型態;第二、三部《浴血淞滬》則描述國府運用這一批德制標準新式中央軍,投入在淞滬會戰中的實戰表現。本書為第四部,也就是《鐵血軍魂》的最後一部,記述這批採用德制化程度最深、歷史最悠久的國軍常備部隊,被層峰指定參加南京保衛戰,在壓倒性優勢日軍的陸空火力猛烈攻擊下,如何奮起抗敵,雖遭致慘重損失仍堅持不懈,乃至最後在紛亂的總撤退中潰滅。這批南京時期現代化建軍的德制中央軍,至此畫下句點。
南京保衛戰,在八年抗戰史上,被歸類為京滬戰役的一部分,就抗戰中之歷次各大戰役與會戰,南京保衛戰之規模未能名列其中;又由於此前的淞滬會戰規模之浩大與影響之深遠,世人均將焦點投放其上。而南京保衛戰又完結在衛戍軍潰散於長江岸邊,以慘敗收場,一般而言,失敗的戰例,人們總是傾向諱於談論。接下來即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此一震驚世界的反人類罪行,便全然取代了南京保衛戰的軍事作戰部分,成為本次歷史事件最受矚目的部分。在這種情形之下,南京保衛戰的戰鬥過程,守軍在其間的奮戰與犧牲,即因此而遭到長期的忽略。
這是筆者長久以來的一個願望,將南京保衛戰的完整過程,用自己撰寫的文字記述下來,流傳於世間。於是,本書的重點即放在對整個戰役的完整描述,用軍事觀點來檢視南京保衛戰中的若干富爭議性的議題,客觀嚴謹的探求本次戰役的真實樣貌。關於這點,本書採用了大量的中日雙方的官方檔案戰鬥詳報、當事人回憶文章等,詳實對照比較,盡可能將戰鬥的全貌拼湊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中日雙方資料所顯示的戰況描述很多時候不盡然能夠吻合,這時就要以雙方資料披露之資訊為本,對於其中兩者所無法重合的間隙,或者所產生的空白,利用軍事邏輯以及戰術思維,在符合史實因果的標準下,進行推測與評述,加以填補。
由於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國軍部隊,多為南京時期採用德式編裝操典的新制國軍部隊,故南京保衛戰可以算是德式中央軍建軍史的最終末章。這些部隊諸如陸軍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還有爾後名列國軍五大王牌的第七十四軍,當然最重要的應屬作為德式操典編裝的示範單位-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由於國軍調整師的完整介紹,已經在前幾部的《鐵血軍魂》中敘述,本書內容除了描述南京保衛戰的全般戰鬥過程外,內文中的一大重點,即放在教導總隊其在南京保衛戰中的戰鬥表現之上。我們將使用一個專章來詳細介紹教導總隊在金紫山一線的防禦作戰,以此來檢視德式操典訓練以及編裝,當運用在國人所組建的新式部隊時,其適用性以及效能之高下。
本書的另一大特點,為在參考參戰雙方的官方資料時,還輔以當時的南京暨周邊地區的老地圖作為戰況研究的依據。感謝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所提供的「南京城市歷史地圖」(HGIS in Nanjing),供給了筆者十分詳盡的民國二十年代當日南京城以及周邊地區的全般自然與人文地理概況,於是對於當年的軍事佈置與戰局發展,就不僅限於書面文獻資料上的文字描述,而能夠在地圖的輔助下,建構出一個趨近於真實的戰場圖像。
希望本書確實能夠帶給相關歷史/戰史研究者以及一般讀者,一部耳目一新的南京保衛戰完整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