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筆者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接觸語文教育的理論和實務工作,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悠悠乎乎已近三十年了,探索的時間愈久,筆者愈感到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但這絕非筆者的一己之見,確有全球化的趨勢足以印證,閱讀教育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據筆者的觀察,國內的語文教育界並沒有跟上世界的潮流,或者可以說得更清楚些,幾十年來的確有不少人關注某些外國知名的學說和運動,並且努力地介紹給國人,但大家真的已經消化這些舶來品了嗎?考慮移植後的可行性了嗎?除了接受和了解之外,我們真的在教學現場上徹底實踐了嗎?形成一定的論述和實施的程序了嗎?恐怕沒有人敢給確切的答案,也或者根本沒有答案,因為我們的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有人說這是台灣海島文化的特性,在喜新厭舊的心態下,吸收得快也拋棄得快,對這些國外閱讀教育理念也是如此。筆者每次聽到這種說法時,總是啼笑皆非,教育是百年大計,是樹人育才的頭等要事,關乎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怎能喜新厭舊 ?! 又有人說這是百年來中國人缺乏自信,總以為遠來的和尚會唸經,對國外的東西囫圇吞棗,不假思索的就認為是教育的靈丹妙藥,所以太多直接套用國外教育理論卻終致失敗的例子,都是這種心態的最佳證明。關於這種說法,筆者雖然不太願意承認,卻是事實,國外的確有很多很棒的語文教育資源,筆者也常常深受啟發,但很可惜的是國內外文化和教育的環境有別,逕自取用外國的理念,再直接套用在國內的語文教育之中,的確不免會產生削足適履的窘境。
另一種狀況也令人憂心,那就是老師直接從教育現場中產生靈感,在缺乏理論的建構和實務工作的規劃之下,便直接拿來推廣應用,甚至號稱是語文教育的不二法門。須知,教育實踐中產生的靈感當然彌足珍貴,但老師得再將其理論化、結構化,才能做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推廣給其他老師。否則老師的個人特質、學生的學習背景和文本的詮釋處理等因素,都足以影響其成敗。這種不考慮外在客觀條件,就將個人的教學領悟分享他人,豈是可長可久的做法 ?! 此外,現今許多社會人士關心閱讀教育,但常常忽略語文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有些人完全不重視語文的詮釋,只強調記憶背誦,卻期待冥冥中的難得感應;另外有些人則視文本的語言文字為工具,以天馬行空的提問引導學生,也盼望學生光怪陸離的答案。這些做法,筆者難以苟同,因為都不是閱讀教育的正道。
筆者深知在上述亂象下,國內閱讀教育要有所起色,恐怕難上加難,所以不揣固陋,提出自己所建構的「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從理論介紹到實務規劃,提供老師們閱讀教學的參考。事實上,筆者自幼喜好思辨活動,進入中文所後更以中國傳統思想做為研究主題,而且生活中常以此為樂,回到語文教學的研究時,每每感到為何語文教學的研究總在形而下的技術面打轉,卻沒有關心孩子的語文思維能力呢?筆者查看各種典籍,發現國外很早就重視語文思維的教學,目前正夯的「國際性閱讀評比」(PISA和PIRLS)也是,美國的《CCSS英語課標》甚至直接把思維當作閱讀教育的核心,更令筆者興奮的是,中國傳統教育中原本也重視語文思辨能力,只是後人無意或刻意的曲解罷了。
所幸,筆者曾長期擔任南一版國語課本的編輯指導工作,在近十年的接觸之後,使筆者對課文的內容十分熟悉,所以想透過課文的內容設計思考性的問題時,沒有太大的困難。相對的,經由一課課的問題設計,筆者更堅信課文中別有洞天,學生們如果能看到更多,從而培養其既深入又延伸的思辨能力,語文課堂中的「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就能發揮其強大的效用。其後,筆者再從現今的許多閱讀教育主張中,透過不斷的思辨實作、檢討改進,更驗證了「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中採用「翻轉教學」、「閱讀思考」、「問答活動」、「文本詮釋」、「對話交流」、「語文素養」等教學理念的可行性,焚膏繼晷,終成此書,在幾年的堅持研究和試驗之後,筆者自信無愧於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期許。
在筆者研究推廣期間,非常感謝三年前南投竹山延平國小的林慕怡老師率先試用,以及本書中劉師岑、江徐睿和葉姍吟三位老師願意提供教學的實況,以及自己的試用心得。此外,承蒙「山東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院」的王久偉院長不棄,自2016年起,熱情邀請筆者前往山東各地推廣「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過程中讓筆者有機會持續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在壓力下逐漸鞏固「湖心投石」閱讀教學模式的理論和實務體系,如此知遇之情,筆者永銘於心。更重要的是,筆者藉機結識了山東許多充滿熱忱的語文教育先進,我們彼此切磋交流、相互打氣,這將是筆者終生難忘的寶貴經驗。
馬行誼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