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雲林人,1949 生,1980年獲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擔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2000年起轉任多倫多大學哲學系與東亞學系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曾任教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心理系、哲學系。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執行長。現任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協會(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副主席。
1. 沒有建構者的建構論:建構實在論如何克服 科學哲學的傳統困難 F. Wallner
2 .建構實在論:脈絡與展望 沈清松
3. 五種建構主義 F. Wallner
4. 卡納普的建構方案與建構實在論 沈清松
5. 跨文化哲學:維也納方案 F. Wallner
6. 跨文化哲學、對比與外推 沈清松
II 建構實在論的哲學議題
7. 認知與知識:介乎經驗與建構之間 F. Waller
8. 主體性與建構 F. Waller
9. 論安身立命:追求意義的欲望及其開展 沈清松
10.《大學》新詮與現代大學理念 沈清松
11. 城市的生活世界—融合建構實在論、現象學與中國哲學的省思 沈清松
III. 建構實在論的應用:中醫與心理治療
12. 傳統中醫與西方醫學的比較:方法論上的先決條件 F. Waller
13. 如何研究傳統中醫? F. Wallner
14. 傳統中醫的獨特科學性 F. Wallner
15. 本體論的歧義性與方法論的循環性:取象比類 F. Wallner 蘭鳳利.
16. 神──關係而非實體 F Wallner
17. 心理治療與復全之道─意義、溝通與生命實踐 沈清松
今天,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當人們可以透過書本與網路同時閱讀各種不同文明中的經典之時,我不強調從異準性(incommensurability)的觀點來看中、西及其他思想傳統的著作,反而強調其共同可理解性與可通譯性。也因此,當我歷來引進不同思潮之時,心中常存著相互交談、相互豐富之意。在此脈絡下,建構實在論(Constructive Realism),連同詮釋學(hermeneutics)和科技哲學(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等,可說是由我最先引進中國與台灣的西方當代思潮,其中,詮釋學與科技哲學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即已與中國哲學互探深淺,相互交談,相互資藉,甚至相遇相通。而我與建構實在論的相遇,則在九十年代,可謂相見恨晚,也因此,將建構實在論與中國哲學來相互交談,相互豐富,便成為我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