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起努力,看到自己與孩子的「夠好」
這個年代,當父母是很辛苦的
有一次,我到附近的公園運動時,看到了一個畫面:
一個三歲大的孩子,在公園的椅子上站著,他不停哭叫,兩手張開,朝向站在她對面的媽媽,大哭著說:「抱抱、抱抱,媽媽抱抱!」站在對面的媽媽,看起來非常生氣,撥開他的手,很大聲的說:「不要!你哭什麼哭!做錯事還哭!你給我閉嘴!」
小孩聽到媽媽這麼說,哭叫得更加大聲,不停地說:「媽媽,我要抱抱,媽媽!」然後,他張著手,一直要著媽媽的擁抱。
小孩的哭喊,以及媽媽生氣而痛苦的臉,令我印象深刻,事隔多年,仍然清楚地在我的腦海裡。
如何讓孩子不要哭鬧?如何更理解孩子?還有,在孩子失控時,我們要如何不失控,才不會變成糟糕的父母?
這或許,是許多父母面對教養孩子的困難。
在我們這個年代,當父母是很辛苦的。
以前的年代,不特別強調如何教養孩子,也沒有太多親職教養的知識;上一代的父母,用吼叫、用處罰、用權威,很多時候,就可以讓孩子閉嘴聽話,達到父母的目的。
不過,這種權威管教的結果,造成了許多孩子的傷痕。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決定不想讓小孩重複自己的苦痛,因此不願意再用同樣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小孩;同時,各種親子教養知識觸手可及,於是,我們不嫌資訊少,而是資訊太多。
要當一個好父母似乎要做到很多事:要體貼孩子的心情,但是又要幫孩子建立規矩、責任感、判斷力……身為父母,突然變得很不容易。
好似,到處都有各種資訊,提醒我們:「你可能是不夠好的父母」。
淳孝的這本書,體貼了這樣的父母的心情。
面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法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書中的主軸是親子教養,對於許多理論、實務方法都相當嫻熟的淳孝,用溫暖而清楚的文字,說明關於父母親職教養的基礎概念,並分享許多簡單可執行的教養方法。雖然書中使用大量的理論做為立基,但在淳孝清楚地說明中,使得這些理論不再艱澀難懂,而讓人覺得容易理解與靠近。
更重要的是:淳孝除了說明親職教養的理論與方法外,也不停提醒父母在重視親子教養的同時,更需要照顧與理解自己的情緒。唯有能夠理解、尊重與接納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的情緒與困難時,我們才能有更多的理解與接納,也才有機會做到尊重與包容。
畢竟,能理解到自己的困難,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父母,也才有能力去理解與包容孩子的困難,並且能夠允許孩子有犯錯或發脾氣的空間。
身為父母,我們能允許自己有時「不夠好」,也才能相信自己「夠好」;那時,我們也才有能力,看到孩子的「夠好」。
淳孝一直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心理師,他的才華、努力與面對孩子的柔軟,在這本書中展現無遺。《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涵蓋了面對孩子不同階段的父母,可能會遇到的教養問題與困難,並且提供許多可執行的解法。因此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有關親子教養的實用工具書。
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每位,想更了解自己與孩子的父母。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
自序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也陪伴著我自己
小時候的孤獨印象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母非常的忙碌,印象中,幾乎都是低著頭在工作。而在我身邊的,幾乎都是那些照顧我的不同「阿姨」的身影。
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阿姨,對我很好。但在我那個小小的心靈裡,可以清楚知道,阿姨「只是」來照顧我的:他們買東西給我吃、接我上下學,但不會跟我聊聊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或者太在意我的開心或難過。
那時的我,非常孤單,但我並不知道。
印象中有一次颱風夜,我在爸媽的房間裡自己跟自己玩耍,我的媽媽打電話給我,並問我:「你自己一個人在家,會不會害怕?」我一派輕鬆地說:「不會啊。」而心裡想的是:「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的,有什麼好害怕的?」
但當我回答後,電話另一頭傳來的,卻是一陣沉默。現在長大回想起來,或許那時媽媽,也懊惱且自責著那個不能陪伴我的自己,但卻無話可說。
小時候的我,常被說「好乖」,我不懂那個「乖」是什麼?只是覺得,對這個世界沒有抱持著太多的期待。而我也時常感覺到「孤獨」,因為我不知道我的爸媽,他們會不會一直都在。而我那寂寞的心,又可以被誰理解?
大學的心理諮商,「練習」找回感覺
這樣孤單且寂寞的我,長大之後,跟身邊人的互動及關係總是「淡淡」的。大家基本上不會太討厭我,也會覺得我很好相處,但是要靠近我多一點點時,就好像碰到了一個透明的薄膜,無法再接近了。
我曾經因為這種關係,而感覺到苦惱。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夠跟別人更靠近。
因為在我的經驗中,幾乎沒有被好好靠近的經驗。
在我念了心理諮商之後,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做復健的病人,開始「練習」找回我的感覺,找回自己跟其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我開始「練習」去靠近我身邊的人,開始「練習」跟別人講心事,「練習」去表達感覺、去哭、去笑、去生氣。慢慢地,我感覺自己,一點一滴地,活了過來。
而這樣子的一個寂寞的「我」,在我姐姐的小孩出生之後,在我第一次變成了「舅舅」的時候,有些事情開始變得不太一樣……。
變成「舅舅」,感受被需要的關係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我跟我外甥的互動:那時外甥大概兩歲左右,我正從我的老家台南吃完最後一頓晚飯,準備搭車回台北。
當時我姐姐與姐夫幾乎全天候地待在孩子身邊,孩子還沒有太多「分離」的經驗。所以當我告知外甥,我要回台北的時候。孩子原本開心的神情,突然變得好難過、好難過。接著從抽泣變成了大哭。一邊哭著,一邊喊著:「舅舅…。」雖然話講得很不清楚,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孩子希望我可以留下來陪他的渴望。
孩子的眼淚好像滴在我的心上,一方面讓我看得好心疼,但也因為那如此真誠、直接的眼淚,讓我感受到我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原來我對一個孩子而言,竟然可以如此重要。」
而這種被在意的感覺,讓我那片原本麻痺、乾涸的心土,開始有了溫度,開始流動、活化了起來。
從那次的經驗之後,我發現跟孩子相處時,我感覺到孩子總會提醒我很多那些我早已遺忘許久的事:
他們提醒我慢下來,去看看天空的雲、地上的螞蟻;他們提醒我,可以不用害怕別人的眼光,只因為聽到一首喜歡的歌,就開始隨意地扭動身體,隨著音樂舞蹈;他們提醒我,可以毫不保留地表達在那個當下最完整的情緒,可以因為現在肚子餓或難過,而用撼動天地的力氣大哭,但又在下一秒鐘,因為有人的照顧與陪伴,發自內心地笑著。
他們好自由。看著他們,也懷念著在我身上,曾經有過的這些自由。
研究所的系統化理論,更理解孩子的心
在跟外甥開始慢慢培養感情的同一時間,我也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跟著曾端真老師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曾端真老師透過理論,以及跟小孫女互動時的故事,教我們:「用孩子的眼、孩子的耳、孩子的心,去認識孩子的世界。」怎麼樣打從心底地去尊重並欣賞一個生命,讓一個孩子可以自主、自律、自由,同時能擁有挺得住挫折且面對困難的勇氣。
再接下來幾年,我讓自己在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學等,不同年齡層的學校、場域工作與學習。我喜歡聽孩子說話,也喜歡聽父母說話。
我跟著趙文滔老師學習家族治療好幾年的經驗,幫助我更能夠去看見,一個家庭,如何影響孩子,又如何被孩子影響著。讓我能夠用一個更「系統、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狀況。
我也跟著曹中瑋老師學習完形治療,增進我對情緒的敏感度;而心理劇的訓練,也讓我可以更自在地從父母/老師的位置,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去理解孩子的脈絡。
帶著這些經驗,當我回到跟孩子的互動,我常常能體會到,自己對孩子的進退應對是很得心應手的。我深刻地體會到阿德勒所說的:「一個有行為問題的孩子,背後其實是個缺乏愛、充滿挫折、缺乏練習的孩子。」
學習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我能夠跟孩子處得好,常常是因為,我能看見孩子的脆弱、孩子的需要,且總是能夠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記得有一次我看見旁邊有兩個孩子在拌嘴,我自然地脫口而出說:「他們吵架的樣子真是可愛啊!」我常常在孩子難過、或生氣、或任性的時候,欣賞起他們自由的樣子。這份欣賞讓我不會過度地承擔孩子的情緒責任,也能夠很快地知道,我該怎麼跟孩子接觸、幫忙孩子。
長期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感觸是,我在陪伴著孩子,試著去理解孩子、聽懂孩子時,其實「我」才是被孩子陪伴到的那一個人。他們是我的鏡子,是我人生的導師。
當我看見他們對我總是能夠真誠的流淚、生氣、耍賴,讓我感覺我是被他們信賴的;當我對他們的態度有一點點的不同,他們會馬上回饋給我,讓我知道我做對了;當我真的好好地去聽懂他們心裡面的話的時候,我也感覺,自己小時候那個「孤獨」的自己,好像也有一點點被了解。
而我,也在這條陪伴著孩子的路上,陪伴著我自己。
從四大面向切入,把教養力氣花在正確方向
所以,我寫下這本書,是希望能夠將我跟孩子互動時,那些快樂、自在的經驗,那些影響我至深的觀念,那些好用的小技巧,能夠有系統性地分享給身為父母的你。
我把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
一、建構心態的「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在一開始之前,將教養孩子的心態先建立,並聊聊可以用怎麼樣的立場與心情閱讀這本書。
二、觀念打底的「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透過一些理論的說明,以及跟孩子互動時的一些大原則。依循這些大觀念,就像是在森林裡拿著指南針一樣,在親子教養的路上,不致於失去方向。
三、針對孩子問題去做探討的「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裡面會介紹一些教養孩子的具體作法與技巧。同時,也會穿針引線地引用第二章節的大觀念,讓父母可以前後呼應與對照。
四、回到父母的自我理解與自我照顧之「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在本書中,我會舉出許多故事與案例,協助讀者對於該主題有更立體、清楚的了解。而本書所有案例內容、人名,都是經過大幅編造,或是重新創作,如果雷同,是因為這些故事正發生在許多家庭的身上,許多人都跟你一樣有同樣的困擾。
此外,我也會佐以許多理論說明。
或許理論對有些讀者而言會比較生硬一些,但對我而言,學習親子教養不只要有對人性的關懷與理解,更需要心理學實證研究的支持。而在本書裡所寫下的內容,也是我親身使用過覺得有幫助的,才願意下筆分享給大家。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不僅能夠在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稍微省一點力,把力氣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更重要的是,希望各位父母也能跟我一起「享受」當父母、陪伴孩子的感覺。
你會發現,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那些辛苦與不容易,最終都會苦盡甘來,成為在父母心中纍纍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