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林布蘭,也是歐洲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透過林布蘭的圖像傳記《This is林布蘭》,更了解他對光與影強烈對比的創作特色。
★ 深入淺出:從林布蘭的一生跌宕說起,了解大師重要風格養成的關鍵。
★ 詳實解說:林布蘭何以最擅長自畫像,如何表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如何在古典繪畫題材中注入新氣象。
「繪畫,是自然的子孫,並與上帝相關。」──林布蘭‧凡‧萊茵
林布蘭,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他的畫運用強烈對比的光影,營造出戲劇效果,為傳統肖像畫注入更深刻的情感表現。
成名甚早的林布蘭,卻揮霍無度,潦倒半生。然而,命運的試煉,未曾打擊他對繪畫的執著,當時創作主流還是以聖經故事與神話為主,但在他筆下,人物栩栩如生,喜怒哀樂自然流露;而他肖像畫,更是奠定西方繪畫史上人物畫法的重要成就。
林布蘭一生大起大落,戲劇化的曲折教人心驚。但他作品所傳達出的內在生命視野,卻敘述著完全不同的故事,見證一名急躁、心靈手巧的早熟年輕人如何蛻變成深思熟慮、有洞察力和思想縝密的男人。
相較於林布蘭逼真寫實的畫法,本書插畫尼克‧希金斯則大膽採用較粗糙的筆觸、豐富的色彩來反映林布蘭的不羈,反差效果更彰顯林布蘭的獨特!
作者簡介:
喬蕊拉‧安德魯斯(Jorella Andrews)
喬蕊拉‧安德魯斯是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視覺文化系的資深講師。著作有:《這是塞尚》(This is Cézanne )、《秀吧!:影像哲學》(Showing Off !:A Philosophy of Image)等書,是專業的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她對哲學、感知和藝術實踐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
繪者簡介:
尼克‧希金斯(Nick Higgins)
尼克‧希金斯是在倫敦發展的插畫家,與許多出版和廣告界客戶合作,包括《紐約時報》、《紐約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和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等。
譯者簡介:
劉曉米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目前專職翻譯。
譯有《父與子》、《白癡》、《金色預謀》、《藝術基礎與原理》、《遇見自己》、《機巧的感覺—莎娣‧史密斯論寫作及其他》、《菲麗妲》、《死亡之手愛上你》、《黑桃J》、《艾薇拉投票記》、《島上的旗幟》、《無可撫慰》等。
章節試閱
林布蘭‧凡‧萊茵是經典的古典(十八世紀前)名作大師。對許多愛上美術館賞畫的藝術人口來說,傳統繪畫就該如此,有著細緻、逼真、深刻,能觸動靈魂的氛圍。然而林布蘭的一生,並非始終備受青睞。繪畫和版畫的如實詮釋角度,在受到仰慕之餘,也極易招來唾棄。他過世後超過一世紀之久,許多學院出身的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都視他的風格如敝屣。幸而到了十九世紀,他的畫作受到當時藝術家的支持,在革命和時代鉅變的刺激下,這些藝術家認為,林布蘭有著激進的精神,而且作品也滲透著道地的現代價值觀,不啻同道中人。
林布蘭誕生於十七世紀初,當時新建立的荷蘭共和國,正值全盛時期,因此作為一名畫家,林布蘭很快便闖出名號,賺得大量財富,生活之富裕,直比後世的搖滾巨星。但他出手闊綽,入不敷出,再加上生涯中期,大眾的品味更迭,種種因素,鑄成林布蘭悲慘的未來;舉債、贊助人背離、心愛的人相繼離世,在乖舛的遭遇中,他窮困潦倒以終。然而他創作的熱情不輟,晚年留下的畫作,可說是他最細膩敏銳和坦率真誠的作品,而且經久不衰。
故事的開始
一六○六年七月十五日,林布蘭‧凡‧萊茵在萊登誕生。父親是磨坊主哈曼‧黑洛茲‧凡‧萊茵,母親是麵包師傅的女兒妮爾琪,在至少九名小孩當中,他排行倒數第二。他們的家就是哈曼位在城市邊緣的風車磨坊。此時萊登城號稱擁有近三萬的居民,並因紡織貿易而漸形富庶。同時萊登也是個具人文風采的城市,不僅設有大學,還有自己的繪畫傳統。
在當時那個年代,萊茵一家算是相當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長子亞德里安,受訓成為鞋匠,但後來接掌家族企業,另一位兄長,威廉,是個烘焙師傅,第三名哥哥受訓成為印刷工人。但年幼的林布蘭卻被送往萊登的拉丁文學校,並以十四歲之齡,進大學註冊就讀,可能是研讀神學。
對於一名磨坊主的兒子來說,上大學是稀有之事,儘管在當時的荷蘭共和國內,民眾的識字能力居全歐最高,而且尋常的勞動階層就算未必能寫,一般也都能讀。林布蘭第一位已知的傳記作者楊蘇‧歐爾樂斯(Janszoon Orlers)在對一六四一年萊登城現況的簡介中指出,林布蘭的父母希望他終能將所學用在市政上,造福公眾。但林布蘭可能從未入學,反而是他的父母同意資助他的學習,讓他成為一名畫家。
成長於黃金年代
新興的荷蘭共和國所創造的世界,是孕育林布蘭的搖籃。荷蘭共和國為低地國家之一,盤據了一小段的北海岸線,大部分的領土都在海平面下:數世紀以來,該國一直有技巧地把鹽澤開墾為土地,並在其上耕種、興建。到十七世紀時,此地帶已變成歐洲前所未有最富裕的國度。
這樣的繁榮昌盛根植於早期的宗教、政治和經濟變革。低地國家一直受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該王朝位於遙遠的維也納。到一五一六年,哈布斯堡王朝也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統治的重心便移轉到西班牙。但此時低地國家的北方省分多半信奉新教,領主卻永遠是天主教徒。一五七九年,這些北方省分宣布獨立,隨後於是展開近八十年的戰爭。林布蘭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已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可哈布斯堡王朝最後戰敗,因為現在的新荷蘭共和國擁有經濟強權和全歐最強大的商船船隊。共和國是造船中心,長久以來,還是如穀物、木材等主要產品的輸出樞紐。
待一六○二年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後,共和國的經濟勢力擴展到全球,聯合西印度公司在一六二一年跟進,並在爪哇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岸建立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天的紐約,在一六二六年誕生。這些公司進出口各種物品,包括香料、絲綢、瓷器和鬱金香,而且積極參與奴隸買賣。借用英國大使威廉‧譚波爵士(Sir William Temple)在一六六八年到一六七九年之間對共和國所說的話:「不論在當今的世代,或者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不曾有國家能建立如此遼闊的商業版圖。」
這些改變毫不意外地對共和國的藝術生態產生劇烈衝擊:靜物畫表現成堆的世界各地產物,肖像畫描繪的是富裕和越來越有權勢的商人;海景和風景畫變得大受歡迎,遊客也對美麗、整潔、井然有序的荷蘭城市讚譽有加。
懷抱極大熱情投入繪畫學習
在父母的支持下,林布蘭投在雅柯布‧凡‧斯瓦南布赫(Jacob van Swanenburgh,一五七一-一六三八)門下,接受繪畫訓練。斯瓦南布赫是當地的一名畫家,專畫建築風貌和想像的景致。曾在當時公認為世界藝術重鎮的義大利居住並工作多年。林布蘭跟斯瓦南布赫學習基礎的繪畫技巧,但後者的風格對年輕畫家來說,無法產生長遠影響,於是僅學了六個月,便在同年一六二四年,改向阿姆斯特丹的知名歷史畫畫家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一五八三-一六三三)學習。拉斯曼也是在義大利習畫的。他在那裡見識到卡拉瓦喬的作品,後者對身體和情感細節的精準描繪,結合戲劇化的構圖與唐突的明暗轉折,令他大獲啟發。他把對卡拉瓦喬的熱愛傳遞給他年輕的學徒,而終其一生,林布蘭的作品裡,都貫穿著這些彷如有生命律動的特質,而且隨著技藝的成熟,更顯精妙。
林布蘭早期在一六二六年所畫的《巴蘭和他的驢子》,便是以拉斯曼的一幅作品為本,或許特意向他致敬。這是選自聖經故事的題材,講述一頭驢子試圖警告他視而不見的主人──術士巴蘭,有名天使被派來阻攔他前往敵方土地。巴蘭痛打驢子,怪它倔強不聽使喚,直到可憐的動物奇蹟地張嘴說話,才揭露真相。林布蘭的版本顯現他在單一場景的侷限下,講述精彩故事的能力。正如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一九四二~)所稱,那是「電影般的」畫面。
林布蘭‧凡‧萊茵是經典的古典(十八世紀前)名作大師。對許多愛上美術館賞畫的藝術人口來說,傳統繪畫就該如此,有著細緻、逼真、深刻,能觸動靈魂的氛圍。然而林布蘭的一生,並非始終備受青睞。繪畫和版畫的如實詮釋角度,在受到仰慕之餘,也極易招來唾棄。他過世後超過一世紀之久,許多學院出身的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都視他的風格如敝屣。幸而到了十九世紀,他的畫作受到當時藝術家的支持,在革命和時代鉅變的刺激下,這些藝術家認為,林布蘭有著激進的精神,而且作品也滲透著道地的現代價值觀,不啻同道中人。
林布蘭誕生於十七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