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與「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一直是中日關係中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日本在「臺灣問題」上採取較為謹慎態度,但也不乏謀求突破既有日台關係框架的舉動。
(一)日本插手「臺灣問題」的歷史淵源
1895年4月,日本通過甲午戰爭逼迫清朝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強行霸佔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長達50年之久。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有關規定,日本被迫放棄對臺灣的「主權」。台灣問題產生後,日本政府仍與在臺灣的國民黨當局保持「邦交」關係。
1951年9月,美國策劃召開對日媾和會議,公然將中國摒除在參會方之外,美、英等國單方面與日本簽訂「三藩市和約」。該合約公然違反《開羅宣言》、《雅爾達協定》和《波茨坦公告》等協議精神,只規定日本放棄對臺灣和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卻隻字不提將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這為日後一些人鼓噪「臺灣地位未定論」提供了所謂「法律依據」。中國政府對此發表嚴正聲明,明確指出該條約是「非法、無效的,因而也是絕對不能承認的」。
1952年,日本與臺灣當局簽訂「日台和平條約」,並在此「條約」框架下繼續保持「邦交」關係。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訪台,公開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之後日美兩國修改「日美安保條約」並通過「遠東條款」,將共同防禦地區擴大到包括中國沿海在內的西太平洋。1964年,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叫囂「臺灣歸屬未定」,是日本安全的一個極重要的因素。
(二)中日關係正常化與「臺灣問題」
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初,隨著中國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特別是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後,日本準備與臺灣當局「斷交」,並贊成中國方面提出的「中日復交三原則」:(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2)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日台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應予廢除。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後,日本政府表達了希望儘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邦交正常化的願望。經過雙方共同努力,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發表《中日聯合聲明》,宣佈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政府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於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立場。
同日上午,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宣佈:「作為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結果,日台條約宣佈結束。」1978年8月,中日兩國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再次確認《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1998年11月,中日雙方發表《中日聯合宣言》。日方鄭重表示:「繼續遵守日本在中日聯合聲明中表明的關於「臺灣問題」的立場,重申中國只有一個。日本將繼續只同臺灣維持民間和地區性往來。」這三份重要政治文件,在中日關係中從政治上、法律上及歷史事實上解決了正確對待臺灣地位的問題。
但是,日本政府在政治、安全和外交政策上緊隨美國,奉行「以台制華」戰略。冷戰結束後,美、日一再修正「日美安保同盟」的定義,矛頭直指中國。長期以來,日本一些人認為,由於臺灣位處日本西南海上航線要衝,是日本從中東等地進口石油及各類資源的必經之路,擔心臺灣一旦與大陸統一將威脅其「海上生命線」,希望中國一直保持分裂狀態。
同時,日本社會存在著曾經殖民統治臺灣而產生的「臺灣情結」,並且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文化聯繫。凡此種種,決定了「臺灣問題」是影響中日關係的重要問題。1972年日台「斷交」後,日本成立「交流協會」,臺灣成立「亞東關係協會」,雙方以非官方形式繼續保持聯繫。
(三)中日關係中的主要涉台問題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日本歷屆政府均表示在「臺灣問題」上堅持中日聯合聲明等政治文件的原則,根據中日雙方達成的諒解,同臺灣維持民間往來。日本政府領導人多次表示,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無權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等。
但是,日本親台勢力在「臺灣問題」上始終存在錯誤認識,經常曲解《中日聯合聲明》有關內容,屢屢違背承諾,推動日台發展實質關係。「臺灣問題」一直是中日關係中不穩定因素之一。
・將臺灣列入日美安全合作範圍
自二十世紀九零年代以來,日本試圖復活冷戰產物的所謂「遠東條款」,在日美安全合作問題上謀求將臺灣列入其中。1999年5月,日本國會通過《周邊事態措施法》等3個相關法案,企圖以向美國提供「後方支援」的形式,構築日美聯合干預台海局勢的戰略框架。
2005年2月,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會議(「2+2」會議)聲明首次將「鼓勵和平解決有關臺灣海峽的問題」列入美日在亞太地區的「共同戰略目標」。這意味著一旦臺灣海峽有事,日本可能配合美國進行武力介入。這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侵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
・日台實質性關係提升。
進入二十一世紀,日本插手「臺灣問題」的企圖逐步明顯。2000年以後,日台關係進展明顯,被陳水扁形容為「30年來最好階段」。
(1)提升交往層級,密切政治關係
2001年4月、2004年12月,日本不顧中國政府強烈反對,允許李登輝以「治病、觀光」的名義赴日活動,創下臺灣卸任領導人赴日活動的惡例。2003年,日本外務省解除處級以上官員訪台禁令。同年,森喜朗訪台,成為多年來首位訪台的日本前首相。
(2)開啟戰略對話,開展軍事互動
日台軍事安全交往自「斷交」後全面終止,但進入新世紀以後,雙方軍事互動悄然恢復並升級。2001年起,日台加強了軍事指揮、通訊和情報合作。2002年,日本允許其自衛隊退役將領以個人身份參加臺灣軍事演習。日台首次舉行「防衛交流」,初步建立戰略對話管道,並圖謀構築「日台安保機制」。
美日台三邊戰略對話、安全對話相繼展開。2003年,日本派自衛隊少將以「提前退役」形式駐台,臺灣首次派「將軍級」軍官常駐日本,雙方常設機構成為加強防衛交流、密切軍事關係的大本營。
(3)支援臺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活動。
2008年5月國民黨在臺灣重新上台後,日本官方對馬英九當局態度一度比較謹慎。但2012年日本策劃並實施釣魚島所謂「國有化」鬧劇後,頻在釣魚島及東海海域挑起事端,並試圖藉釣魚島問題離間兩岸關係。
臺灣當局出於拓展國際空間的需要,將台日關係定位為「特別夥伴關係」,積極發展與日本的實質關係。雙方在民間框架下重啟漁業會談並簽署「漁業協定」,簽署「投資協定」及「開放天空協定」,增設多條直通航線。臺灣當局還在日本札幌設立辦事處,在東京設立「臺北文化中心」。
近年來,日本對中國快速發展疑慮加重,國內政治右傾化加劇,強化日美同盟力度加大。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繼續利用「臺灣問題」對中國進行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