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權力結構與變遷研究》是研究民進黨權力博弈及其政黨勢力更迭演變的學術性著作,全書以"美麗島事件"作為研究切入點,按事件發展順序論述了民進黨的成立過程、與國民黨的權力博弈、上台執政後的權力結構變遷、執政後的發展困境以及下台後黨內的權力格局與世代交替等內容。《民進黨權力結構與變遷研究》在系統論述民進黨發展歷史及"台獨"路線變遷軌跡等方面,資料詳實,論證全面而仔細,為讀者全面系統的了解相關問題提供有力幫助,可供台灣相關問題研究者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安徽蕭縣人,分別在安徽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主要從事台灣政黨政治、兩岸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民進黨結構與行為研究》、《民進黨權力結構與變遷研究》、《台灣民主化與政治變遷》等三部學術著作,發表《"台灣主體意識"的概念性解析》、《侍從主義視角下的民進黨派系問題》等學術論文30餘篇,發表涉台時事評論300餘篇。
章節試閱
權力運用及權力鬥爭存在於所有的政治過程中,不管這些政治過程出現在什麼地方、什麼類型的政治體制中,均是如此。同時,權力及圍繞著權力展開的政治活動也廣泛存在於各個層次的政治結構中,在一定程度上說,權力及其配置是政治行為者之間互動關係的核心組成部分,甚至可以稱為是政治結構存在的必要條件。所以說,權力運用及權力鬥爭是政治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許多人看來甚至是政治運作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圍繞權力分配產生的政治活動和政治運作也因此成為政治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由於權力概念本身就有含混不清的特徵,相關權力和權力鬥爭的研究也會因為對權力概念的界定不同而出現差異。這些差異並不是微不足道,有時甚至會導致判若雲泥的研究結論。現代政治分析中,有關權力的概念眾說紛紜。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達爾認為,“權力就是影響力,影響力是行動者之間的這樣一種關係:一個或更多行動者的需要、願望、傾向或意圖影響另一個或其他更多行動者的行動或行動傾向。”中國大陸學者楊光斌從另外的維度上對權力進行了界定,認為權力是影響他人政策的一種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使那些不服從政策的人受到損失。此外,諸如韋伯所認為的作為“合法性”的權力觀、拉斯韋爾以“誰得到什麼”和“如何得到”為中心進行闡發的權力觀,都有比較重要的影響。通觀以上有關權力的論述,其實都牽涉到了權力本身所具有的特質以及權力得以實現的過程、權力實現後產生的後果和影響三個方面的問題。《布萊 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關於權力的解釋強調了學界在權力概念上的分 歧,認為權力是一個“在本質上有爭議的概念”,“對它的含義和適用標準 始終存在著爭議。”面對這種情況,研究者往往取其最寬泛的含義:“權力”在最低限度上講是指一個行為者或機構影響其他行為者或機構的態度和行為的能力。事實上,關於權力的研究和探討至少牽涉到“權威”、“控制”、“互動”等領域,背後和“關懷”、“正義”等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之間也有斬不斷的聯繫。……
權力運用及權力鬥爭存在於所有的政治過程中,不管這些政治過程出現在什麼地方、什麼類型的政治體制中,均是如此。同時,權力及圍繞著權力展開的政治活動也廣泛存在於各個層次的政治結構中,在一定程度上說,權力及其配置是政治行為者之間互動關係的核心組成部分,甚至可以稱為是政治結構存在的必要條件。所以說,權力運用及權力鬥爭是政治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許多人看來甚至是政治運作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圍繞權力分配產生的政治活動和政治運作也因此成為政治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由於權力概念本身就有含混不清的特徵,相關權力...
作者序
自序
2012年臺灣最高領導人選舉已經進入最後的白熱化階段。從臺灣島內的民調來看,三組主要的候選人中,除了宋楚瑜基本沒有當選的希望外,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候選人馬英九和蔡英文的選情殊為膠著,差距始終拉不開。民進黨對自己的選情也越來越樂觀,正枕戈待旦要提前實現臺灣的二次政黨輪替。這是臺灣社會最近、也是近期最激烈的權力競逐,其結果對臺灣社會的政治結構和兩岸關係都會發生一定的影響。
政治權力是最為基本的政治現象,也是紛繁複雜政治活動最基礎的分析面向。自古以來,如何把握權力以及利用權力是政治思想家們關注的核心問題。早在戰略時期,韓非子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諸外,不請於人,議之而得之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自馬基雅維利開啟以人的眼光看待政治現象的先河並將權力活動與個人的美德追求區分開以來,西方世界對政治權力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政治生活與物質利益結合愈趨緊密的現代社會中,政治權力儼然成為了政治生活中最為普遍的一般性特徵。
臺灣社會的政治生活從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戰敗播遷海島到現在為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現在的權力基本結構和基本運作模式都已與戰後初期截然不同。在這個過程中,政黨結構的變化、族群在權力分配譜系中的座標變化、臺灣社會思潮的變化、“台獨”勢力膨脹、民主化以及與民主化同時進行的觀念變遷等構成了臺灣政治生活變遷的主要內容,這些變化彼此相互影響、彼此糾纏,對國家的統一事業有著或明或暗的影響。就民進黨的變遷而言,情況同樣複雜。作為島內阻礙國家統一的主要勢力,民進黨的發展尤其值得關注,該黨在發展的過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訴求,一方面利用所謂的“民主價值”與國民黨對抗,一方面則力圖在“本土”的論述框架內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援,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這兩個方面是合而為一的。及至外省族群在臺灣政治生活中趨向邊緣化以後,類似的結構又被用來對抗國家統一。所以,如果我們要從長時段裡考察國家統一問題,就不能不對這些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系統的清理。
當然,本書沒有能力對戰後臺灣島內的政治變遷作全面而系統分析,只能就民進黨的變遷問題進行簡單論述。曾經看過一部影片,名字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有一句臺詞卻印象深刻:當事情非常複雜時,就回到原初去尋求答案。在民進黨的變遷過程中,權力爭奪一直是一個最為簡單也最為基礎的問題,其中包括了與國民黨的權力爭奪和民進黨內部的權力爭奪。在權力爭奪的視角下,民進黨的訴求問題、基本論述問題,似乎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不過,由於筆者能力所限,這些分析還相當粗淺,這裡權作是抛磚引玉,期望在這個問題上能得到學界前輩和同仁的幫助,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七年,書中內容包括了我在廈門大學讀碩士研究生時畢業論文的一部分,也包括平時發表的一些時事評論和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的一些文章,還有部分內容是與其他研究者合作的結果,其中第一章第一節《臺灣社會結構變遷與早期黨外運動》和第二章《民進黨成立後的權力鬥爭與世代交替》(共約5萬餘字)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生李文藝執筆完成,後經不斷探討修改而成。因為寫作時間拉得太長,故而導致了一些問題,如不同章節的文風有些差異,這是因為有些內容在發表時,不同的刊物上對文字的要求不一所致;還有,有些注腳的體例也不一致,如引用的臺灣《中國時報》的內容,有的有題目,有的確實無法回頭查找所引文章的題目,故只有引文所出文章的發表日期。以上可能造成的困擾,還請方家諒解。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前輩學者和同輩先進的幫助。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徐博東院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林勁教授、張文生教授對本書的內容都曾給予指導;與國務院台辦李逸舟、孫升亮、張黎宏等前輩學者的討論也給本書的寫作提供了不少啟發;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的譚文叢院長和劉文忠副院長以及諸多專家學者也給予我非常多的關懷與幫助;在本書出版的過程中,得到了九州出版社的支持,責任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不辭勞頓,付出了諸多努力,在此一併致謝。
我一直認為,學術研究的過程就是求“道”的過程。如何在紛繁複雜的現象和事實中尋找事物的發展筋絡,對這些筋絡的清理能夠做到象庖丁解牛一樣,“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可以說就是近乎“道”而進乎“技”了。雖然求道之路何其難也, 但我確實在許多前輩學者身上看到了求道的努力以及他們所達到的近於“道”的境界,這些努力足以為我輩垂範。特借本書,表達對前輩學者的仰慕與思齊之意。
是為序,亦為自勉。
陳星
自序
2012年臺灣最高領導人選舉已經進入最後的白熱化階段。從臺灣島內的民調來看,三組主要的候選人中,除了宋楚瑜基本沒有當選的希望外,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候選人馬英九和蔡英文的選情殊為膠著,差距始終拉不開。民進黨對自己的選情也越來越樂觀,正枕戈待旦要提前實現臺灣的二次政黨輪替。這是臺灣社會最近、也是近期最激烈的權力競逐,其結果對臺灣社會的政治結構和兩岸關係都會發生一定的影響。
政治權力是最為基本的政治現象,也是紛繁複雜政治活動最基礎的分析面向。自古以來,如何把握權力以及利用權力是政治思想家們關注的核心問...
目錄
自序 /01
引言 權力鬥爭視角中的民進黨及其結構變遷 /04
第一節 黨外勢力及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權力鬥爭 /07
1.權力鬥爭視角下的族群問題 /08
2.政治資源爭奪語境下的族群動員策略 /10
3.權力本位思維下的施政及影響 /12
第二節 民進黨內的權力鬥爭和世代交替 /15
1.組黨後的權力鬥爭及其變化 /15
2.權力鬥爭視角下的論述變化與世代交替 /20
第一章 黨外時期的政治鬥爭及對權力結構的影響 /25
第一節 臺灣社會結構變遷與早期黨外運動 /25
1.威權統治下的社會結構變遷 /25
2.政治資源配置結構的緩慢變遷 /31
第二節 黨外勢力的發展與政治鬥爭的激化 /37
1.70年代黨外運動及其特徵 /38
2.“美麗島事件”及其影響 /42
第三節 黨外勢力發展及其引發的權力結構改變 /50
1.參與擴大與黨外勢力擴張 /50
2.柔性威權主義 /52
3.黨外勢力內部的路線分歧與權力鬥爭 /57
第四節 民進黨成立 /63
1.街頭運動是民進黨權力鬥爭的重要形式 /63
2.黨外組織化程度加強 /67
第二章 民進黨成立後的權力鬥爭與世代交替 /72
第一節 民進黨組織結構的完善與權力分配機制的建立 /72
1.民進黨的“外造結構” /73
2.內部權力分配機制 /76
3.派系共治成為主流資源配置模式 /81
第二節 民進黨第一次世代交替 /84
1.組黨初期的派系演變 /85
2.民進黨上臺前權力鬥爭的基本特徵 /91
第三節 與權力爭奪交織的“台獨”路線變遷 /95
1.“台獨”路線的變遷 /95
2.路線鬥爭及“台獨”轉型 /100
第四節 李登輝與民進黨的利益交換 /105
1.李登輝通過弱化國民黨鞏固權力 /105
2.李登輝與民進黨相互利用 /109
第三章 民進黨上臺後的權力結構變遷 /116
第一節 陳水扁的權力集中 /116
1.民進黨上臺後的“執政實習” /117
2.陳水扁個人地位的強化 /120
第二節 執政時期陳水扁決策系統及幕僚群 /123
1.陳水扁的基本決策結構 /124
2.陳水扁與幕僚的關係特徵 /128
第三節 權力平衡與“去派系化” /132
1.以陳水扁為中心的權力平衡遊戲 /132
2.派系解散及其影響 /138
第四章 民進黨執政後的發展困境 /146
第一節 “台獨”路線對民進黨的束縛 /146
1.“台獨”路線的推進路徑 /147
2.“台獨”路線面臨的結構性矛盾 /150
3.民進黨遲遲無法進行適應性轉型 /156
第二節 民進黨執政後出現的價值危機 /161
1.基本價值的異化 /161
2.“本土”論述的鈍化 /164
第三節 橫遭衝擊的世代交替 /170
1.民進黨“新世代”的育成軌跡 /170
2.民進黨“新世代”的基本特徵 /177
3.望穿秋水難接班 /183
第五章 後“扁”時代的權力鬥爭與世代交替 /188
第一節 民進黨下臺後的權力格局 /188
1.“律師世代”的整體衰落 /188
2.民進黨下臺後的權力格局調整 /192
3.對陳水扁的“柔性切割” /195
4.蔡英文成為黨內共主 /197
第二節 民進黨的資源配置結構變化及價值重建 /201
1.民進黨下臺後的提名方式調整 /201
2.民進黨下臺後的派系重組 /205
3.動員模式變化:重回社會運動? /208
4.民進黨的價值重建 /212
第三節 民進黨的世代交替 /216
1.2012年選舉“天王”依然活躍 /217
2.民進黨世代交替的新特徵 /220
3.世代交替與民進黨的未來發展 /223
第四節 民進黨的派系特徵變遷及對權力結構的影響 /226
1.臺灣政治中的“恩庇—侍從”結構 /226
2.民進黨的派系發展:從“合作型”到“侍從型” /229
3.民進黨“侍從型派系”的基本特徵 /232
參考資料 /239
自序 /01
引言 權力鬥爭視角中的民進黨及其結構變遷 /04
第一節 黨外勢力及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權力鬥爭 /07
1.權力鬥爭視角下的族群問題 /08
2.政治資源爭奪語境下的族群動員策略 /10
3.權力本位思維下的施政及影響 /12
第二節 民進黨內的權力鬥爭和世代交替 /15
1.組黨後的權力鬥爭及其變化 /15
2.權力鬥爭視角下的論述變化與世代交替 /20
第一章 黨外時期的政治鬥爭及對權力結構的影響 /25
第一節 臺灣社會結構變遷與早期黨外運動 /25
1.威權統治下的社會結構變遷 /25
2.政治資源配置結構的緩慢變遷 /31
第二節 黨外勢力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