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錯愛人名字的情歌/給愛麗絲
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作品編號:WoO59
樂曲長度:約 3 分鐘
創作年代:1810年
「可愛的泰麗絲,請妳嫁給我吧!」
「絕不可以!你們的年紀實在相差太遠了,就像黃昏與黎明一樣,一個才剛要展開生命的春天,一個卻已歷經滄桑……。」
是命運鬥士,也是愛情鬥士的貝多芬,在歷經了無數次不成功的戀愛後,仍然義無反顧地不斷墜入愛河。1810那一年,他40歲,愛情又來敲門。
這次,邱比特的箭射向一個整整比他小22歲的小女孩,她叫泰麗絲.馬爾法蒂,是貝多芬的學生,那年她只有18歲。不理會世俗的看法,貝多芬熱烈地愛上了她,5月,他向她求婚,但受到女方父母嚴厲的反對。因為年齡問題,貝多芬再一次嚐到了失戀的滋味。
一直到去世為止,這位渴望戀愛的多情作曲家,終究沒有找到他的感情歸屬,而一輩子過著獨身生活。當他撒手人寰後,人們在他的家中找到一些情書和未發表的創作,其中之一,便是鋼琴小品《給愛麗絲》。在《給愛麗絲》的樂譜中,寫著如下的字樣:
為了紀念愛麗絲,4月24日
一開始,這首曲子叫人費盡了猜疑,因為在貝多芬的身旁,似乎並沒有叫做愛麗絲的女性。後人於是推測,這應當是1810年,貝多芬向慧黠可愛的泰麗絲求婚前,表達思念的作品。而可能是貝多芬自己的筆誤,也可能是出版商L..諾爾在拿到親筆樂譜時,一時錯讀,將泰麗絲看成「愛麗絲」,而以訛誤之名「給愛麗絲」公諸於世。然而,這個說法的真實性,現今也已無從考究,因為貝多芬的原稿早已消失無蹤了。
有別於作者其他氣勢磅礡的鋼琴或管弦作品,《給愛麗絲》是一首格外短小、晶瑩的情歌,全曲以 ABACA 的輪旋曲式編織而成,有著貝多芬面對愛情束手無策的一抹哀愁,以及侷促不前的情懷。
以a小調譜成的A段,呈現的是貝多芬一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來到B段,則聽見光明的C大調,宛如是他鼓起勇氣,再度對愛情燃起希望。然而沒多久,又回到A段的裹足不前。前三段就像每個對愛情膽怯的人,總是才往前踏出一步,就又害怕地退縮。
接著,左方高音的琴鎚猛然敲擊,曲風一轉,表達出貝多芬追求愛情的決心和勇氣的C段展開了,可惜激昂的情緒是短暫的,A段的哀傷再度浮現。戀情似乎又被迫結束。
在貝多芬的回憶裡,輕巧甜美的《給愛麗絲》是一段傷心的失戀往事。在台灣,則和芭達傑芙絲卡的《少女的祈禱》一樣,是陪伴清潔隊員穿梭大街小巷的「垃圾車專用」音樂。
最酷的註冊商標,用聽的!
二十一世紀最新流行的註冊商標不再只是特製的漂亮圖樣。您能想像嗎?如今在歐美,您可以拿著音樂、鈴聲和各種聲音去註冊自己的商標!歐洲第一個核准的音樂商標,就是貝多芬鋼琴曲《給愛麗絲》的前九個音,由荷蘭事務所 Shield Mark 提出申請,在2001年 7 月取得「荷比盧註冊第515848號商標」,開啟了全球「聽覺」商標的首例。
.其他獲准的音樂商標還有──
Nokia 的音樂:歐盟註冊第1040955號
電影《泰山》的音樂:歐盟註冊第171876號
米高梅電影公司的獅子吼:歐盟註冊第1413891號
開門的吱吱聲:美國註冊第556780號
「McCain公司」於公司名出現之後,「砰」一聲,再出現「YOU'VE DONE IT AGAIN」的口白和字樣:澳洲註冊第759707號
聯合利華公司清潔劑 SUNLIGHT 的商標──「拇指和食指在盤子上摩擦的聲音」:紐西蘭註冊
不過歐盟規定,單純以文字描述內容的聲音,例如「公雞叫」,因為可能產生各種音調,不夠明確,故不得申請商標註冊。而哈雷機車的引擎聲也不得註冊,因該聲音遭到日本九大機車商如Honda(本田)、Yamaha(山葉)、Kawasaki(川崎)、Suzuki(鈴木)等廠商聯合抗議,所以申請案被駁回!
平息紛爭的深夜魔力/夜曲
作曲家: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作品編號:OP.9 NO.1-3、OP.15 NO.1-3、OP.27 NO.1-2、OP.32 NO.1-2、OP.37 NO.1-2、OP.48 NO.1-2、OP.55 NO.1-2、OP.62 NO.1-2、OP.72 NO.1、P1 NO.16、P2 NO.8
曲目數量:21首
創作年代:1827~1846年
《夜曲》是歌詠出甜美感傷旋律的夢幻性小品,很適合蕭邦鋼琴音樂中特有的詩情,以及優美細膩的旋律表現。蕭邦的《夜曲》從1827年寫到1846年,也就是從華沙音樂學院時代經過維也納時代,直到去世三年前,幾乎涵蓋了整個創作期。
雖然現在談到「夜曲」,幾乎都會先想到蕭邦的二十一首《夜曲》,但這並不是他發明的曲式,而是比他大三十歲的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所創,曲名可能是來自於天主教會的「夜禱」。費爾德跟蕭邦一樣,是個鋼琴家與作曲家,作品有很濃厚的浪漫主義精神,充滿了想像力與激動的情感。他的《夜曲》大多旋律優美、情感細膩,但有時過於柔弱,甚至有些多愁善感。不過「夜曲」雖然是由費爾德首創,卻是到了蕭邦手中才發揚光大,內容與形式都變得更為豐富,且藝術性更高,效果更美。
蕭邦一生中共創作出二十一首《夜曲》,其中有十八首是以二曲或三曲一組的形式在生前出版。他早期創作的《夜曲》中就留有費爾德的痕跡,但從形式與內容上來看,蕭邦的《夜曲》已超過費爾德的功力。就蕭邦的《夜曲》而言,各個層面都是多樣性的,費爾德則較為單調。總而言之,蕭邦除了繼承費爾德《夜曲》的特質外,也進一步賦予多樣的表現面貌。有位音樂評論家曾經說過:「蕭邦把費爾德創造的形式發揚光大,除了注入戲劇的活力外,也增加了更多的熱情與宏偉性。」
單就鋼琴技巧而言,《夜曲》在蕭邦的作品中的地位,或許並不如《前奏曲集》、《練習曲集》與《敘事曲》等重要,但這二十一首從心底直接湧出的感情與思考,卻可說是更純粹表達出心聲的真實音樂。
蕭邦最後幾首《夜曲》具有晚期創作的特色,不再華麗,而更內斂質樸。充滿平靜的抒情旋律,不時流露出一種悲切、孤寂的感受,正是蕭邦生命晚期心境的寫照。
純真無瑕的青春想望/少女的祈禱
作曲家:芭達傑芙絲卡(Tekla Badarzewska, 1838~1861)
作品編號:OP.4
樂曲長度: 約 3 分鐘
創作年代:1856年
年方24,芭達傑芙絲卡便以半成年、半少女之姿,長眠於世。這位和蕭邦一樣來自波蘭華沙的鋼琴家,像一朵潔白嬌嫩的花,在春天接近尾聲的時候,悄悄地自樹梢飄零。所幸,並不是真的凋落得無聲無息,她 18 歲時留下的青春跫音,至今仍為世人所鍾愛。
晴空白雲、教堂鐘聲、鄉村情調、少女澄澈的雙眸,純真卻又肅穆的模樣……,芭達傑芙絲卡 18 歲時創作的這曲《少女的祈禱》,從頭到尾以簡單的E大調貫穿,並且只採用基本的和弦,旋律裡不斷翻躍著美妙、無瑕的景象。就如同生命中的年少時光,雖然看似缺乏份量,卻蘊含著無限能量及光彩一般,簡易的曲式中,盡是荳蔻少女獨有的青春想望、夢與遐思。
架構簡單但曲風優美、親切易懂,輕鬆演奏即能獲得美妙效果,《少女的祈禱》理所當然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彈的曲目。更有許多人喜歡將樂曲再簡化,裝置在音樂盒裡,使它更進一步進入日常生活當中。不過凡事皆有正反兩面,就像溫和的面孔容易遭人遺忘,本曲被評價為「只是外行人的沙龍音樂」,正是結構太過平易近人的緣故。而當初在波蘭發表遭到冷落、乏人問津,差點就此埋沒,無非也是這個原因。
幸虧這首像珠玉一樣的小曲,最後還是傳說似的復活了。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1959年,巴黎某音樂雜誌把本曲當作附錄樂譜刊登後,大為轟動,很快就傳揚到世界各地,共計約有80種不同的版本在市面上發行,風行的程度大概連作者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吧!另外,曲名「少女的祈禱」是否為芭達傑芙絲卡親自所取不得其詳,據聞來自出版社編輯巧思的可能性相當大。
至今《少女的祈禱》已是家喻戶曉的名曲,更讓年輕的作者一曲馳名。可惜的是,除了為回應《少女的祈禱》所譜寫的《如願的祈禱》一曲,偶爾會被選進鋼琴名曲的專輯之外,芭達傑芙絲卡其他的三十四首鋼琴曲,皆沒沒無聞。
我很怪,可是我很溫柔/G大調《我心徬徨》變奏曲
作曲者: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
作品編號:OP.38
樂曲長度:約14分鐘
創作年代:1820年左右
帕格尼尼性格詭異、難以相處,孤僻的態度加上那些有關惡魔的流言蜚語,常常讓人感到驚駭。但這位孤獨又為疾病所苦的小提琴家,內心其實也擁有著溫柔的一面。
主旋律甜美可愛的G大調《我心徬徨》變奏曲,是帕格尼尼相當受歡迎的小提琴佳作,靈感來自1788年派賽羅推出的名歌劇《磨坊少女》(或《不同身分之戀》)。這首曲子以奇想式的即興序奏開始,活用帕格尼尼自創的「泛音奏法」,完全展現出他性格中的柔美、浪漫。
完成這首曲子的多年後,另外發生了一段溫馨的故事,訴說著帕格尼尼不為人知的內在。那是1932年,巴黎的街頭出現了一張帕格尼尼的海報,上面寫著:「帕格尼尼將用小提琴演奏五曲、用木鞋演奏五曲」。
這張奇怪的告示讓當天的演奏現場大爆滿。
聆聽帕格尼尼以小提琴演奏完畢後,大家都屏息以待。只見他拿出一個張了弦的古怪樂器,宣布接下來要演奏一首叫做《年輕情人夢》的幻想曲。這部曲子共有「徵召」、「戰鬥」、「負傷」、「愛」與「重聚」五段。
這樂器是帕格尼尼把從街上買來的木鞋拉上四條弦做出來的。木鞋沉悶的聲響在帕格尼尼神乎其技的技巧操弄下,竟演奏出別具風格的曲調,帶領全場觀眾進入一個感人的愛情世界。第四部分的「愛」尤其催人熱淚,讓許多人都不禁傷感起來。幸而最終回的「重聚」,給了這故事一個圓滿的結局。當木鞋樂曲一止息,現場立即爆出如雷的掌聲。
坐在角落的一個女孩正哭泣不止,情緒似乎久久不能從這首動人的曲子中抽離。當觀眾散去,帕格尼尼走到她身邊,將當晚演出的收入全數交給她,和藹地說:「去找人代替妳的愛人服兵役吧!」並且還特地將這支「木鞋樂器」送給她作紀念。
原來那個冬天帕格尼尼到巴黎養病,這位可愛的少女天天來照顧他,順便為他打掃房子。善良的少女不像普通人那樣莫名其妙地懼怕他,總是面帶笑容,親切以待。因此帕格尼尼在她面前表情也特別柔和。
有一天,少女一如往常來替帕格尼尼工作,臉上卻寫滿了憂愁。經過一番關切的探問,她才娓娓道出了心事。這個姑娘原本婚期將近,不料卻飛來一張召集令,要將她的愛人征召入伍,她擔憂老實的未婚夫會被派去最危險的地方,戰死在敵營。
當時社會上有著專門替人服兵役的行業,只要出得起錢,就不用去當兵。但可想而知,這不會是小數目。
眼見少女這麼煩惱,帕格尼尼暗自決定要幫她張羅這筆錢,於是才製造出「木鞋演奏會」這段充滿人情味的趣聞。據說靠著帕格尼尼的幫助,少女如願嫁給了情人,而由於有許多富商競價收購木鞋,少女變賣了這只值得感激的紀念品,和丈夫過著無虞的幸福生活。
好「心眼」看出音樂美景/在小麥田
作曲者:羅德利哥(Joaquín Rodrigo, 1901~1999) 樂曲長度:約4分鐘 創作年代:1950年代後半 「教授,這邊加入這樣的和弦,可以嗎?」羅德利哥一邊問著,雙手一邊在鋼琴上靈活游動,彈奏出幾個美妙的音。馬德里皇家音樂學院吉他系的教授,也是羅德利哥的好同事,沙音斯‧迪‧馬撒(Regino Sainz de la Maza)立即用吉他跟著演奏一遍,並且快速地記在譜上。有時羅德利哥只是單純哼出心中的曲調,沙音斯也能將之換奏到吉他上,讓羅德利哥聽聽它的效果。 這並不只是兩人課餘時排遣無聊的閒暇活動,實際上他們正在作曲!讓盲眼作曲家羅德利哥一舉成名的《阿蘭費斯協奏曲》(吉他音樂),即是這樣誕生的。羅德利哥雙眼看不見,又不會彈奏吉他,幸虧好友沙音斯願意當他的「活樂器」,否則世上勢必會遺失不少精采優美的吉他樂曲。 採用這種特殊的方式,默契十足的羅德利哥及沙音斯陸續創作出許多吉他樂曲,甚至與龐賽等其他名家一起造就了吉他音樂的「第二次文藝復興」。 這次他們接獲的任務,是要替剛剛竄紅的新銳吉他手拿西索‧耶佩斯(Narciso Yepes),量身打造一部曲子。拿西索不久前因為演奏了羅德利哥的《阿蘭費斯協奏曲》而漸漸受到矚目,此時又在電影《禁忌的遊戲》吉他配樂中挑大樑,小有名氣。 羅德利哥選擇了昔日西班牙卡斯迪亞地方流行一時、與讚美英勇武士的「武勳詩」相仿的題材,來創作拿西索專屬的曲子。這部由《走過西班牙原野》、《在橄欖樹林中》兩首小曲構成的組曲,並稱為《在小麥田》,但其中的第二首《在橄欖樹林中》在演出時甚少被演奏。 《在小麥田》充滿著熱情和幻想氣氛,既是注入了「武勳詩」創作精神的作品,當中必然能聽見採用進行曲風譜成的英勇歌唱旋律。些微的壯麗中,帶有濃烈的悲傷與浪漫,是羅德利哥創作的吉他小品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