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大概兩年前的夏天,我去廈門採訪一家知名衛浴製造企業的老闆,他的辦公室龐大、空曠、華麗,牆上掛滿了各種獎狀,大都是當地政府對公司在技術層面不懈追求的鼓勵。這位老闆身材矮小,語速驚人,說起話來散落在額頭上的碩果僅存的幾根兒頭髮總是隨著語速而顫動飄揚。他也熱愛喝茶、抽菸,自豪於茶菸高昂的價格。
這大抵是福建商人共同的特質,他們還有其他的相同之處:比如,大都是白手起家,學歷不高,經過貧寒的少年時代,走街串巷販賣產品,不到中年就能賺取可觀的財富……
如今他們銷售的產品,也有類似之處——價格便宜,便宜,還是便宜。
這位老闆向我介紹說公司申請了諸多專利,具體數字已經記不清楚了,唯一還留存在記憶中的是,他說自己一直在申請智慧馬桶方面的專利,但由於考慮市場需求不大,所以沒有商業化。他以為,馬桶智慧化是早晚的事,手中握有專利,就會有新的機會。
機會總是擦肩而過,就在中國人熱衷於購買日本馬桶蓋,並且想盡辦法從日本買馬桶蓋回來之後,機會還是留給了別人。不知道當年我拜會的那位老闆如今心情如何?
他為什麼會錯失機會?是因為他的思維形成了定式,要想賺錢,就要便宜。
在中國南方坐落著無數這樣的工廠,打火機、眼鏡、指甲剪、皮鞋、服裝……便宜的產品源源不斷地流出,同時,這些工廠也源源不斷地倒閉。
萬人測試一款馬桶
即使在國內,日本TOTO的馬桶銷量也一直居高不下。它的生產基地也坐落在中國南方的城市邊緣。自從TOTO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山寨者就前仆後繼,但至今都沒有超越者。不久前,TOTO全球總裁這樣解讀為何他們的產品難以山寨:「雖然中國也有智慧馬桶,它們也似乎想模仿我們的產品,但TOTO有一項獨特的陶瓷製造技術,讓我們的產品看起來更加潔白、華麗,這些技術中國公司還沒有人能掌握。」他還耐人尋味地補充說,其實這項陶瓷技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宋朝。
而TOTO另一個制勝的「葵花寶典」是不斷改進自己的技藝,不斷完善用戶的體驗。在某種維度下,這種不斷改進與技術無關。比如,TOTO每次推出一款新的馬桶,都會讓全體員工(一萬多人)測試水溫,以此尋找最佳的溫度。為此每年都有很多員工被水燙傷,菊花殘,滿地傷。
這種看起來簡單粗暴的改進方式可能就是日本企業家的精神,也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匠之心」。
日本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具備工匠之心的國度。德國也講匠心,但只有日本人把匠心上升為一種信仰。
古代鑄劍師在工作之前,會進行一套複雜的儀式,他們相信利劍之中應該注入武士的精神。
松下幸之助在一個又一個幽深的黑夜裡叩問產品中為何缺乏人性。稻盛和夫也說,他在深夜能聽見產品自己在哭泣。
電影《拉麵女孩》中那位拉麵店老闆面對技藝已經成熟的學徒說,你的湯裡沒有靈魂。
這種根植於日本民族性中的造物精神源遠流長,並且成功地嫁接進了日本近代化的新歷程中。近代之後,日本企業家與歐美西方企業家最大的區別在於,在尊重管理技巧和組織架構西方化的前提下,依然堅持東方哲學中宣導的精神的力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不該征服自然,而是融合於自然;產品或者是物,也應該是自然的衍生品,人與物交相輝映,不存在誰是誰的主宰。
所以,無印良品追尋產品、材質本身的力量,設計掩藏在材質的背後,悄然無聲。在日本,評價一個設計師的地位,不在於他的作品多麼花哨,而在於他能否把自然之偉力完美地呈現出來。所以,簡潔的設計只是一種表相,精神與自然和諧共生,靈魂與世界同步前行,才是日本產品的內核。
難怪原研哉感慨,無印良品暢銷世界,但鮮有人知道其內在的價值。而這種造物精神隱藏在日本產品之中,你只是覺得它們美好,卻難以洞悉其根源。
而這基本上就是日本企業家精神最為重要的支撐。日本媒體在評價索尼公司連續下滑的業績時,異常痛惜地說:「這家公司背離了工程師的精神,滑向了深淵。」
而那些依然成功的企業家無不是貫徹了造物的情懷。柳井正締造的Uniqlo自稱是一家技術公司,他通過不斷改進服裝的材質而成為日本首富;豐田汽車也和TOTO一樣,他們即使是推出一款新的座椅,都要經過幾千人測試,尋找到最舒適的款式;而任天堂的前身是一家骨牌公司,他們認為骨牌應該是美好的,所以他們製造了當時日本最為精緻的撲克牌……
日本企業家戀物,於是才創造了無數讓人驚歎的產品。日本企業家戀物,於是他們才會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直到能讓產品包含淚水和靈魂。
也是因為日本企業家戀物,7-Eleven的創始人才會要求每一個店員都要熟知每一個產品的特質,然後介紹給消費者。
造物的情懷
正因為對造物的無比尊重,才讓日本企業家熱衷於持續改善技藝。他們甚至可以一生只做一件事,並把這件事做到極致。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日本理論叫「斷捨離」,其實,「斷捨離」並非日本人的習慣,恐怕只是媒體的炒作。日本企業家相信「守破離」——堅守技術,不斷精進,然後打破它,離開它,完成創新。
這個過程如此漫長,以至於讓日本企業被詬病為缺乏創新,這恐怕也是事實。我一直反對日本企業完美的論調,但我堅信,中國的企業家目前最缺乏的不是技術、資金和人才,缺乏的是對於匠心的推崇。他們的腳步太快了,所以他們的產品沒有靈魂,只有軀殼。
中國的馬桶與TOTO的最大區別,可能就在於那個萬人測試的過程,但中國大部分企業家不願意花費時間去做這件事,因為他們缺乏工匠之心,缺乏對產品的尊重。
最後說說這本書,它描述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商業崛起的歷程,也記錄了泡沫經濟崩塌之後,日本企業家的自我救贖。這是日本近代化之後最為悲壯的兩次變革。他們在廢墟中重建,在絕望中徘徊,然後選擇向前走。他們對於造物的堅守,使得他們具備了對於極致的追求,他們當然也有缺憾,但值得記憶。
為了寫就此書,我深入日本很多企業的內部,觀察他們對於持續改進的偏執,觀察他們對產品的細心打磨,觀察他們對商業模式的不斷洗禮。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我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企業與中國公司似乎只差一點點,似乎只有一線之隔,但這一線之隔依然需要中國公司多年努力才能造就。
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