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底之桶汲水」
在機械文明、物質文明不可喪失的精神性
總之,我想說的是,只要活在世間,就無法擺脫物質文明、機械文明。並且如此文明還會漸漸進化,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還必須加以使用。然而,在這過程中切不可忽視精神性、心的問題、靈魂的問題,不可與之背道而馳。若僅認為「利用如此物質文明、機械文明,就能夠讓人生變豐盈、收入提升、生產力提高」的話,常常就會引起差錯。
此外,以下也是我對人們對於機械文明、物質文明太過推崇的批判。既然人持有著肉體活於世間,在進行各種工作、生活中,就必定會出現眾多不便之處,然而若盡是想要排除那些不便,並且輕視每天所發生的理所當然之事,總是認為「那些皆沒什麼用處」的話,到最後就會變得很空虛。
換言之,雖然還不用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程度,但若太過於輕視該做之事的話,就很有可能變成無所事事之人。雖然自己想要做高度的業務、高度的判斷,或者只想要追求高度的靈感,但現實當中很有可能變成什麼都不是。就像是夏天的冰淇淋融化,最後只是變成一攤水一樣。
就像這樣,請各位讀者不可忘記「在日復一日的工作、生活當中,亦蘊藏著重要的精神」。
若是不每天持續學習英語,就會逐漸退步
以前有一位大學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問我:「您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想了一下他為何要問我如此問題,可能他的想法是「您已經講了那麼多的法話,出版了眾多書籍,關於英文單字、文法、會話等參考書籍也出版過二、三百本了,該做的不都差不多做好了嗎?」的確,從一般人來看,或許會有如此感覺。
但這個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理相同,只要不持續學習英語,最後就會退步,或許年輕人仍沒有認識到如此道理。
這個世間充滿著腐敗箘,每天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敗壞。居家會敗壞而去,樹木也會腐敗而去,花朵亦會凋落成泥。萬物皆會被還原、破壞,變成沒有價值的存在,我們即是活在如此「熵定律」(Law of entrofy)的世界。
英語的學習也一樣,即使以前學過,也不會一直都記得,終究會逐漸忘記。
學校的老師也相同,即使在年輕時期努力獲得了某種證照,但經過了幾十年之後,就會變成無法再教導學生。
如果近江屋事件是發生在坂本龍馬二十三歲的時候,結果會不一樣嗎?
直到現在,我仍然每天一點一點地持續編撰《黑帶英語》系列(宗教法人幸福科學刊行)的教科書。雖然覺得自己很像傻瓜,但也持續了近十年。
當然,編撰完成的作品已陸續問世,而持續透過如此努力,能夠確保自己的學問能力不至於衰退,亦能夠讓自己吸收到新的事物。當然,這還必須要藉由不斷反覆執行,才能保持不衰。
坂本龍馬最後是在近江屋遇襲身亡,當時他三十三歲。然而,如果那事件是發生在他於千葉道場擔任師範教練的二十三歲之時,有可能他就不會被殺死了。
在司馬遼太郎口中,千葉道場(玄武館)是江戶三大道場之一,龍馬武藝精湛,或許能排得進江戶前三名。
按照他當時的武藝,既便當天他在鍋邊吃著自己的生日佳餚,聽到了樓下刺客發出的聲音,殺了守衛的藤吉等人,一路沿著樓梯奔殺上來,其直覺應該足以讓他從壁龕當中取出刀劍迎戰敵人。
但是,他已經離開道場十年,即便他喊著「不得放肆!」但在與陸援隊的隊長(中岡慎太郎)一起吃著火鍋時,就被斬殺了。即便過去武藝高強,但十年不曾練劍,終究會變得生疏。
由此即可看出,累積努力的重要性。
如「以無底之桶汲水」一般,積少成多
除了英語以外的語言,我現在也正一點一點地學習,但與其說是「一邊記住,一邊往前學習」,不如說大部分的情形是「學了一點,忘了許多」,真的就像是那句諺語「以無底之桶汲水」所形容的一樣。
我讀小學的時候,舊的木造校舍的方面有一口井,我在那裡看見過一個吊桶。以前要從井裡打水的時候,要在滑輪上綁一根繩子,繩子一頭綁在吊桶上,將其放入井中,並將其拉起就可打到水了。
佛教的故事當中,有一句話叫做「以無底之桶汲水」。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吊桶底部拿掉的話話,就算把這桶丟進井裡,也打不上水。但即使如此,拉上來的桶身上多少會沾著一些水滴,將這水滴一點一點地滴到別的桶裡,如此重複數百次,桶裡也可以裝滿水。
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個僧侶一輩子都只跟人講這個故事而終了一生。
這故事讓人不禁感覺人生當中的努力似乎很空虛,只能一點一點地進步。
譬如學習大藏經,即便自己有在學習,但感覺好像僅是學了恆河無數沙粒當中一小部分沙粒,不禁感到縹緲空虛。
進行佛道修行,就好像是用無底吊桶打水一樣,自己持續不斷地努力,一點一滴地將水滴收集到桶子裡。
換句話說,雖說佛教的本心是「拯救一切眾生」,但全世界人口有幾十億之多。雖然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可能擁有十幾億甚二十億的信徒,但現實當中,即便你投身於宗教試著拯救他人,但無法獲得拯救之人的人數超過了能夠獲得拯救之人。
在拯救他人的過程中,亦有其他人們陸續死去,無論怎麼努力,總有力有未逮之處。但即使如此,不斷反覆再反覆,終將還是會一點一點前進的。
對此,請各位務必知悉。
「凡事」當中或許存在著空虛之事。然而,藉由不斷持續努力,終究會有所前進。並且藉由不斷持續努力,能防止「自己失去了自己」。
現代人的禪式生活
為何需要確保「寂靜的時間」?
本章章名尚有「靜寂的時間」一詞,其實閱讀亦是一種「寂靜的時間」,此為現代確保寂靜時間的方法之一。
佛教修行當中,有坐禪、冥想等,但通常一般人難以做到。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即使想暫時遠離工作進行冥想,但終究會對工作在意,或者是掛心於人際關係等等事情,結果冥想的時候盡是想著這些事情,最後就只是浪費時間。
因此,做為現代人的方法,可以試著和有著重要價值的書籍「搏鬥」,在細細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該書的作者有著美好的人格,那麼就能與此人的心境相通。即便是已經過世的作者,如果是一位回到天上界良善之處的作者,那麼讀者在這本書的時候,即能度過與作者波長相通的時間。
各位的週遭應該不會有很多那般優秀的朋友吧!應該都是普通人士吧!此外,在人際關係當中也存在著往後能去天國的人和墮入地獄的人。然而,在被稱為「好書」的作者當中,有很多你現今難以遇見的人。藉由閱讀和這些人靜靜地對話,你即能經歷神秘體驗,並且那段閱讀時間,亦是你得能「靈性引導」的時刻。
畢竟,若無法確保「寂靜的時間」,則無法變得靈性,與天上界的交流亦無從開始。因此,在現代當中,騰出一些獨自一人的閱讀時間是很重要的,閱讀的內容也很重要。
然而,現今有非常多種類的書籍,資訊量也增加,每天也常常會忙得暈頭轉向,難以有心情去閱讀。
有一些沒有辦法在家中讀法律書籍的人,會到咖啡廳,一邊開著筆電,一邊讀著《六法全書》,準備司法考試。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所以能體會那般心情。那些在人多的地方讀書的人士,或許都是在家中讀不下書的人。
如果書籍當中所寫的,是讀了一個小時就想舉手投降的內容的話,在人多的地方讀,或許反而會讀得下去。有些人看書的時候,即便多少有些雜音,仍舊還是可以讀得下去。
就像這樣,不管是挑選何種場所,確保自身有著寂靜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再加上現在出了很多適合寂靜時間所聆聽的音樂,時而活用那些音樂,或許能加深境界。
如果精神統一被打擾中斷卻毫不在乎,那將十分危險
總之,即使是一個宗教修行之人,仍必須生活在現代的嘈雜環境中,所以有其困難之處。
我在單身的時候,曾經住在公寓。雖然這麼說有些失禮,但當時我實在被快遞搞得很頭疼。
常常門鈴會突然「叮咚」一聲,對於宗教修行之人來說,實在是一件困擾之事。當時,配送人員都是按照自己最方便的時間,沒預期地就上門送件了,那實在是一種打擾。現在則是有人會幫我收件,真是非常感謝。
在閱讀的時候、寫作的時候、冥想的時候、進行靈性交流的時候,若是門鈴「叮咚」響了或電話響了,這實在很傷腦筋。在與靈進行對話的時候,若是有電話打來,真的是很十分惱人。
現在的電話鈴聲不像以前刺耳,而且大家還可透過電子郵件聯繫,所以還沒那麼傷腦筋。但是以前的電話鈴聲,就好像是在催促人趕快去接一樣,那對心臟、頭腦實在不是很好。我真的是很討厭電話。
以前還在商社工作的時候,整個辦公室一天會有一百通或一百五十通的電話打來,並且打來的時候是不會管你方不方便接聽電話。
然而,進行宗教修行之人或是教導精神統一之人,對於被打擾一事漠不在意的話,那就十分危險了。如果對於「因為各種各樣的訊息出現,打亂了自己的工作、思維」一事無感的話,那是非常危險的。要知道若是對那些打擾都不在意、無所謂的話,那是極度危險的。
以提升每日「宗教生活」的質量為目標
一般來說,特別是在年輕時期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是自己感到棘手、討厭,並且即便被打擾也不得繼續做下去。
然而,當突破到某一程度之後,就會感覺到事物變得靜止不動,做起來得心應手,進而不是以「β波」,而是以「α波」的狀態遂行工作。
譬如,如果像是平日中午的餐廳,忙來忙去的話,想必那一定是處於「β波」狀態。然而,如果動作像是行雲流水一般的話,那就未必會是β波了。
所以,人還是有著修行的餘地的。並且,就算是上了年紀,也還是有需要修行的地方。如果認為自己已沒什麼好修行的話,那麼就會逐漸開始墮落,對此要多加注意。
此外,即便是每天的例行工作,每天理所當然地持續做好,那除了能維持自己的生活節奏,亦能夠防止失去自己工作的「目的性」。
而因為物質文明、機械文明的進化,各種公司發明了各種新的東西,並且希望人們能夠不斷地購買,但其中有些東西未必能對於精神層面有正面助益,必須要善加取捨。
在挑選讀物時,也必須妥善地挑選能提升自己知性、對自己工作有助益的書籍。在資訊的洪流中,如何從中自救,挑選出重要的內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過分地與世隔絕也有可能招致麻煩
如今是一個資訊過剩的時代,所以資訊的篩選、遮蔽、捨棄就變得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一味捨棄,又會導致自己對社會狀況茫然無知,所以也必須要拿捏妥當。
幸福科學當中常會進行與靈的對話,在宗務部門等單位,必須得與世間有所隔離。
然而,若是長久下來「聖默」過頭的話,就有可能量產出許多無法處理世俗事務的人,進而產生一些麻煩。屆時為了粉飾太平,保持安靜假裝什麼事都沒有,最後問題變得無法收拾時,跑來跟我說:「總裁先生,出了一個大問題!」這就會讓我很頭痛了。
那就感覺就好像在鬼屋當中受到了驚嚇,突然回過神來,趕緊找出以前在商社工作時所學到的知識、判斷力、決斷力,或者學生時代學到的法律方面知識,加以進行判斷。如此情形確實發生過,著實讓我冒出一身冷汗。
因此,世俗之事的處理是無法避免的,然而妥善地加以處理到位,不留後患亦是很重要的。
當然,當自己的地位變得越是崇高,自己就越是想要不管雜事,變得純粹透明。但是,你無法完全不管世俗之事,也不可能變得不需要修行。
在那看上去「煩雜的世俗事物」當中,事實上也存在著發光閃耀的小鑽石或金砂,請別忘了要努力將其篩出。
現今的學習事關「十年後自己的工作」
在某種意義上,我在本章所提及的內容是關於「現代的禪式生活」,即「若是將禪運用於現代當中,並且融於現代的宗教當中,會出現何種變化」。
這對於長久在幸福科學當中修行之人來說,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內容,然而有很多現代的年輕人尚不曉得箇中道理。 即便時代有所變遷,但亦不可忘記學習現代人應具備的觀點。
此外,在幸福科學的教義當中,不僅講述了如此「宗教修行」、「佛教修行」的內容,尚包括了「經營的覺悟」、「政治的洞察」等等。雖然這些是與世間的工作、煩雜事物有所交錯的部分,但在根本上仍須抱持著無所動搖的態度。
雖然有時候那些化為生靈之人或惡靈會前來干擾,然而不可忘記,若是能養成度過禪式生活的習慣,在自己的週遭即能形成一股「結界」,進而能隔離掉那些靈性存在。
人生雖然是一天一天的累積,但請妥善地處理其間發生的事情,不要把問題帶到翌日,努力度過一個溫潤平和的人生。
並且,請於「提升自身的宗教人格」、「深化宗教生活」。
現今我仍持續地學習,就我自己來說,我認為「現在學習到的東西,攸關我十年之後是否還能勝任工作」。六十歲學習的知識,決定了七十歲時能否從事工作,五十歲學習的知識,決定了我現在六十歲能否應付得了工作。因此,我想我會這樣一直學習下去。
到了我這般年紀的很多朋友、熟人,大概其職業生涯的已告尾聲。但在此時,若是其志向能持續高昂,持續精進的話,我想眼前還是會出現許多工作機會。對此,請各位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