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辛鬱在他的〈後話〉裡說這本詩集的「題材不廣」,此係自謙之語,事實上是很廣的,從文化、文學、文藝到社風、政治等,都在其中,我所介紹的這些,只是比較貼近生活,側重人倫,以及最容易感受和體會的部分。
最後我要說的是,在辛鬱走了三年的這個時刻,《文訊》促成這本詩集出版,讓它有緣落籍今日詩壇,至少具有下述意義:
其一,沒有讓這本詩稿失去生命,完成了辛鬱的心願。
二,讓愛詩的晚輩知道,詩的礦脈在生活裡蜿蜒處處,只要有意探測,認真開採,必有所獲。
三,它是我們詩壇上的新資產,讓我們現代詩的大倉巨廩中,多了一斗新糧。
辛鬱是一位成熟又成功的詩人,對詩創作的理論和技巧,早就臻至高段,因此,我就對這方面未加析評。有些作品看起來略嫌平淡,可是,詩質詩髓,仍在其中。
魯蛟
推薦序
讀他的日記、「輕裝詩」,處處感受他對文學對創作的熱情與想法,對家人對朋友的摯愛與眷念。〈關於我——聊作小傳〉,則清楚描寫出生成長、家族至親、求學從軍的種種,細述開始創作、參與文學藝術活動的心路歷程,文末更有對病體的警覺,以及計畫要完成的工作……。日記與小傳都透露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
辛鬱是文壇重要作家,又是《創世紀》大將。在熱鬧場合他並不多話,大家起鬨時,最多唱一兩首小曲小調。原本就與他熟識,和《文訊》比較密切往來,是2008年3月開始,我請他為一伙老友寫些文章,專欄名稱訂為「我們這一伙人」。整整兩年八個月,寫了30位,寫已過世的以及仍在文壇活躍的作家、詩人,這伙人和他都有半世紀以上的交情。我十分珍惜這種文人寫文人的方式,也因此獲得更多冰冷材料之外的真實,以及他們之間友情的溫暖。正如瘂弦說的,近代史上翻天覆地的大流亡、大動亂,為台灣造就出一批軍中作家、藝術家、學者。這一伙人,成為台灣文學藝術史上特殊的風景,形成了一股文化氣候,這是世界各地從來沒有過的。
封德屏
推薦序
就我觀察與閱讀後的體會,辛鬱在同輩「一伙人」中有三點堪稱出眾:第一,他曾先後加入「現代派」及「創世紀」兩個詩社組織,雖經歷過現代主義洗禮乃至超現實誘惑,但始終沒有放下過對現實的凝望、對生活的穿透、對人/我的思索。第二,他曾執編或主管《創世紀》、《科學月刊》、《人與社會》三份雜誌,允為同輩中唯一橫跨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領域者。1968年辛鬱還與羅行、丁文智等人合辦「十月出版社」,次年遇到葛樂里颱風導致倉庫水災,才徹底斷了他的文學出版人之路。第三,他是六〇年代「現代藝術季」重要催生者,也是有軍旅背景的現代詩人中,跟「東方畫會」、「五月畫會」藝術家們最能接軌的一位。辛鬱長於品評鑑賞卻不作畫,自云「生來不是一個寫作人」的他,其實早把文字當作唯一的戰場——這也是辛鬱和楚戈、商禽等人不同處。
我以為僅憑以上三點,便可判斷辛鬱在文藝界與同輩人中的重量。2015年4月29日詩人不幸在台北家中逝世,6月13日由文訊雜誌社主辦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2015台灣詩選》亦特別收錄〈辛鬱詩選〉及主編蕭蕭的專文。被友人稱為「冷公」的辛鬱,冷肅看人間,熱筆書萬象,從文訊編輯部〈辛鬱生平繫年〉可知,年過八十後他依然寫作不輟。比較遺憾的是,迄今仍未見台灣學術界的碩、博士生以辛鬱為研究對象,其人其作的精彩處及代表性顯然還有待深掘。
楊宗翰
序
後話幾句
去年尾,興念寫「每日一詩」,同時也寫日記,就跑到街口文具店買了幾冊記事本。元旦那天,毫無詩興,但看到記事本,就坐下來,挖空心思也要寫幾句。
這麼就開始了「每日一詩」(今定名為「輕裝詩」──不必解說,只一輕字便說明了一切)。原先是詩前、記事後,不到一個月,就改為先記事後寫詩;其中有些詩為配合記事而寫。
題材不廣,但得與生活有關連,所以並不難寫;寫得不好則是才氣、功力問題。總之,既然寫了,就讓它面世,似乎也無傷大雅。要說明的是,原本想寫一年365首,結果只寫到6月18日,得168首。未得往下寫的原因,是我病倒了;但每日記事,一天也未間斷。
病中,蒙朋友關懷、慰問,不勝感激。更感激的是您會讀這本小書。
辛鬱‧103年12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