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內容簡介
古代人想盡辦法透過圖象表達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個字的創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生活經驗。
人類的體能遠遠低於很多的動物,但卻能夠駕馭動物,改良植物,創造出輝煌的文化。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類有靈巧的雙手製造工具。工具使得人們能夠從事超越他們體能的工作,也改善了獲取原料的效果,從而在各方面提高生活的品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轉而又刺激改良工具的要求。結工具愈精良,生活愈見改善,文明的程度也跟著提高。
不過,單有生產和製作,如果沒有機制把產品推廣出去,生產再多的器物也只是浪費,能伴隨著商業的行為,生產規模才可以擴大,精益求精。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逐漸分工以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器物製造篇》內容包含:
工具發明 帶動文明躍升
農業生產 為國家組織奠基
百工興起 各類器物製造 (石器、骨角器、竹材、木材)
百業勃發 皮革業與紡織業、陶土業與金屬業
物資交流 貨幣和商業誕生
統一標準 建立通用度量衡
本系列特色
※ 每本附展開古文字形表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六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器物製造」及「人生信仰與歷程」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七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01 動物篇
02 戰爭與刑罰篇
03日常生活篇Ⅰ
04日常生活篇Ⅱ
05 器物製造篇
06 人生歷程與信仰(2018.03即將出版)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1 動物篇》榮獲
好書大家讀第72梯次好書推薦
第14屆金蝶獎入圍
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專家學者盛讚: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
——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得獎紀錄:★《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1 動物篇》榮獲
好書大家讀第72梯次好書推薦
第14屆金蝶獎入圍
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名人推薦: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
推薦序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產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出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臺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了一個面向:《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合,從「文字群」中架構出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合,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歎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合,讓文字學沾染出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湧出。但究其實,若不是「舊內容新編排」,就多是擠在《漢字王國》開通的路徑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另劈支線,《中國古代社會》則似乎未曾再見類似的作品。何以故?因為這本書跳脫了文字學,兼融人類學、考古學,再佐以文獻、器物和考古資料,取徑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繼其後的了。
這一次,許教授重新切換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為主角,化成《字字有來頭》系列,全新和讀者見面。這一套五本書藉由「一冊一主題」,帶領讀者進入「一字一世界」,看見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見文字背後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沒有留下說明書,後人「看字溯源」只能各憑本事。許老師勝過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後者是我最欽佩老師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鑽鑿形態來為卜辭斷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質來論斷商代已有牛耕,以氣候變遷來解釋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國絕跡的原因,認為「去」 的造字靈感是「出恭」,都讓人眼睛一亮。所以這套書便不會是陳規舊說,而是帶有「許氏特色」的文字書。
文字學不好懂,看甲骨文卻很有趣。人會長大,字也會長大。長大的字和小時候經常大不相同,例如「為」 原來是人牽著大象鼻子,有作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頭吧);「畜」 竟然是動物的腸子和胃(因為我們平常吃的內臟都來自畜養的動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裡(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種種,都讓人有「看見文字小時候」的驚喜與恍然大悟!
書裡,每一個字都羅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寫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著就好可愛!還有些字,楷書我們並不熟悉,甲骨文卻充滿趣味。例如「龏」幾乎沒人認得,它的金文卻魔幻極了──是「雙手捧著龍」啊!類似的字還不少,單是看著它們的甲骨文便是一種奇特的欣賞經驗。
這幾年,我也開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漢字介紹給小讀者。許教授的書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雖然有些訓詁知識對我是「有字天書」,但都不妨礙我從中看到造字的創意與文化的趣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套書恰好便是這句話的展演和示例。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產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出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臺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了一個面向:《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合,從「文字群」中架構出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合,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歎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合,讓文字學沾染出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