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時間
時間是快還是慢?
在生活中,對時間的感受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差異。例如,當我們在上一堂內容非常無聊枯燥的課時,會發現時間過得很慢。也許你以為已經過很長時間了,但一看錶,發現才過五分鐘;然而有時,我們卻感覺時光飛逝,特別是心情感到愉快的時候。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平時上班和上課的時候,一天的時間如此漫長。但到了週末,覺得還沒休息足夠,就不知不覺的天黑了,於是感嘆「快樂時光總是短暫的」。事實上,無論我們主觀感受如何,時間都不會變化。
也許我們經常會問:「什麼是時間?」有人說:「時間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麼這個資料是根據什麼得到的呢?毫無疑問,是鐘錶和日曆。假設,鐘錶忽然壞了,而日曆也不見,那麼每一天的時間會不會因此而變少呢?答案是:時間的多少並不會受其影響。那麼可以說,時間是不依賴於主觀意識而存在的,是物理學中的一個物理量。
絕對時間
一六八七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敘述:「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就其自身及其本質而言,是永遠均勻流動的,它不依賴於任何外界事物。」也就是說,假如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都在瞬間消失,但時間依然是勻速流動的,不會受外界的影響。這就是絕對時間。透過這個理論,也可以推出,絕對時間和空間是可以相互分離的,沒有空間,時間照樣存在。
牛頓建立的「經典力學」體系,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首先,從哥白尼開始,「地心說」遭到挑戰,後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日心說」的正確性,而經過伽利略和牛頓等人的努力,終於清楚解釋行星運動的前因後果。特別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可說對人們的宇宙觀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由於受到引力的影響,地球總是圍繞著太陽公轉,且地球還在不停地自轉,才會出現日夜交替的現象。甚至從絕對時間這個理念出發,我們還認識到宇宙的廣闊和時間的永恆。然而,「經典力學」在人們看來是正確的,但卻遇到不少問題。
乙太存在嗎?
奇妙的乙太
霍金在《時間簡史》裡這樣說:「但是牛頓理論已經擺脫絕對靜止的觀念,所以如果假定光是以固定的速度傳播,人們必須說清楚這個固定的速度是相對於何物來測量的。」
在當時人們的認識裡,光就像聲音一樣,是一種波,而聲波的傳播必須依賴空氣。如果在沒有空氣的外太空,哪怕人和人面對面說話,也會聽不見。那麼如果光的性
質也和聲波一樣,那麼就必然會依靠一種傳播的媒介。於是,「乙太」就誕生。如果太空中存在乙太,那麼光就有了傳播的介質,進而可以解釋很多物理現象,而且最重要的是,這證明「絕對空間」的存在。什麼是絕對空間呢?例如,一間房子裡原本有很多人在開舞會,舞會結束後,人們都離開,那麼這個房間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房間不會因為人們離開就消失。絕對空間就是這樣,不會受到外界變化的干擾而一直存在。
乙太的測量
既然乙太的概念有物理學上的必要性,那麼如何證明乙太的存在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根據一般的實驗,我們沒有辦法感知到乙太。它到底是什麼?如果說是像空氣一樣的物質,也應該可以檢測到,可惜的是,雖然乙太在物理學上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卻沒有人可以證明它的存在。
後來,邁克爾遜和莫雷這兩位科學家,進行一系列實驗,試圖證明絕對空間和乙太的存在。若說乙太是種存在於宇宙中的物質,那麼地球只要持續不停地自轉,就會產生乙太風。就像我們在奔跑的時候,感覺風吹過臉頰一般。聲波在傳播的時候,會受到介質的影響,若順風,會加速聲音的傳遞,而逆風則會使得聲波減速。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關鍵,就在於將光置於「乙太風」中,測量順風和逆風的情況下,光速產生的變化。然而結果讓人們大吃一驚,無論如何測量光速,它的速度始終保持不變。這就意味著,光速並不會受到「乙太風」的影響,是恆定不變的。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可說為科學界投下一顆震撼彈,因為此結果讓「乙太」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若乙太不存在,那麼這個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上帝要不要擲骰子?
不確定性原理
對波動性和粒子性的研究,為量子力學開拓了無數條道路,也為物理學帶來更大的挑戰,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不確定性原理」。
德國物理學家威納.海森堡得知威爾遜雲室的實驗以後,就開始研究粒子的運動。但他遇到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按照以往的經驗,當我們觀察一個粒子的時候,應該可以準確地預測它的速度和位置。但是海森堡根據自己的方程式,卻得出不同的答案。也就是說,如果要準確觀測粒子的速度,就沒有辦法得知它的位置,要觀察它的位置,就沒辦法得知它的速度。難道說是測量的方法或者是方程式有問題?
海森堡找到問題的關鍵,那就是觀測的手段。若我們觀察一隻大象,那麼需要光,否則我們就看不見牠。但是當光子撞擊到大象時,對牠產生的影響可說是微乎其微。
然而當觀測的物件變成一個微粒時,那麼光子就會撞擊它,對它產生影響!如此一來,觀測行為就會對觀測結果造成影響。
科學成為賭博?
不確定性原理誕生後,引起科學界的爭論,因為這預示著世界將變得無法預測!從牛頓以來的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科學應該具備一種普遍性和預見性,我們可憑藉科學定理去預知某些事情。例如,我們掌握了力學原理,那麼就應該可預測一個鐵球掉落在地上時,會往哪個方向滾動。然而不確定性原理則說:「鐵球往哪個方向滾動是隨機的機率事件,科學沒有辦法預測。」
「不確定」確實讓很多人無法理解,也大傷腦筋,很多人站出來表示反對,其中就包括提出光量子說,對量子研究作出過傑出貢獻的愛因斯坦,而他最著名的那句話「上帝不擲骰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出來的。愛因斯坦為什麼要反對?因為他始終堅信,科學具有可預見性,例如經典力學預言行星的運行狀態,而相對論也預言無數宇宙的現象,並且得到證實。
支持不確定性原理的科學家和反對派進行曠日持久的辯論,而其中還涉及到一位重量級人物薛定諤,他針對不確定性原理提出一個讓對手十分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著名的「薛定諤的貓」。
黑洞探祕
黑洞視界
一個比太陽質量大三倍的恆星,在內部燃料耗盡以後,就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逐漸縮小。當收縮到一定程度時,其內部的密度大到讓時空發生扭曲,而且連光也無法逃逸。這樣的區域就稱為黑洞。
在認識黑洞之前,我們可以先溫習逃逸速度。任何一個星球都有逃逸速度,即飛離該星球的最低速度。地球的逃逸速度是十一.二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飛船要保持這樣的速度才可飛離地球。而按照太陽質量和引力大小,飛離太陽的速度是十六.七公里/秒(第三宇宙速度)。按照這樣的規律可得知,當一顆恆星坍縮得越來越小,密度越來越大時,引力也越來越強,而存在這個區域,使得逃逸速度會大於三十萬公里/秒(光速),連光都無法逃出去。
此時,我們可想像,黑洞外有一層「膜」,物質和光一旦通過這層膜,就再也無法走出去,而外面的人也永遠看不到它。這層膜就是黑洞的邊界,也叫做黑洞視界。黑洞的邊界並不是實際存在的,而是一種假設,便於我們理解。
黑洞不黑
既然黑洞的引力大到連光都跑不掉,那麼我們自然也不可能看見它。如今科學家想要觀察黑洞,也不可能在望遠鏡裡一窺它的模樣,只能透過間接的觀測來證實它的存在。但是,黑洞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樣「一團漆黑」嗎?
按照經典力學中的熱力學第二定理,黑洞如果不斷吸收外界的物質,那麼它應該有溫度,而有溫度就必定會有輻射。這就好比一個燒紅的鐵塊,會有熱輻射,讓人覺得又紅又熱。實際上,溫度低的物體一樣有輻射,只是不容易被我們查覺到。
但是,如果說黑洞裡的物質沒有辦法逃逸,怎麼可能會有輻射呢?霍金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一個轟動世界的理論。根據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所謂「真空」,並非什麼都沒有。在真空中會產生很多的粒子和反粒子對(也稱為虛粒子),相遇後會瞬間湮滅,不會留下實在的物質。
但在黑洞附近,由於引力場強列,所以當粒子對產生時,有一個可能會闖入黑洞視界,而另一個沒有,進而變為一個實粒子。從外面看來,就像是黑洞釋放粒子一樣,此現象被稱為「黑洞輻射」,也叫做「霍金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