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藥山惟儼禪師 三
二○○九年十二月四日
師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甚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南師:這是打坐的道理,但是要自己體會,你不要以為文字懂了。
問: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師良久,曰: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祇宜汝於言下便見去,猶較些子,若更入思量,卻成吾罪過,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古道師:有人問藥山禪師:自己修行的事沒有明白,請師父給我指示。
藥山禪師緘默了良久,然後說:我今天給你講一句明白的話倒是不難,只要你在這一句中能夠當下承當去,這樣還有點意義;但如果你又去思量研究,那就成了我的罪過了,不如咱們各自閉口,都別講了,你也別問,我也不給你說,免得互相牽累。
師令供養主抄化。甘贄行者問:甚處來?曰:藥山來。甘曰:作麼?曰:教化。甘曰:將得藥來麼?曰:行者有甚麼病?甘便捨銀兩錠,意山中有人必不受此。主歸納疏。師問曰:子歸何速?主舉前話。
師曰:速送還他,子著賊了也。主遂送還。甘曰:由來有人。益金以施。
古道師:供養主去化緣,碰到一個甘贄居士,問:你從哪裡來的?供養主就回答:從藥山來的。甘贄又問:來幹什麼?供養主說:我是來化緣的。
甘贄問:那你帶什麼藥來沒有?供養主就反問他:你有什麼病嗎?甘贄就不講話了,拿出兩錠銀子給他,心想藥山那裡肯定不會收這個銀子。化緣的供養主回來,把錢交上去了,藥山禪師就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供養主把這一段對話說了,藥山就說:你趕快拿去還給他,你著了賊了。供養主就趕快把銀子還回去了。
A同學:甘贄之前想著山上如果有人懂得,一定會把錢送回來的,果然現在供養主又送回來了,就說山上真有高人啊,就又多供養一些。
古道師:這是什麼道理呢?為什麼說他著賊了?是不是嫌錢少?
南師:藥山是何等人啊?那時候他們都是在參究見道沒有?開悟沒有?
這個甘贄當然知道藥山禪師,他要看看這個化緣主有沒有見地,哪裡來的?藥山來的?那你帶什麼藥來?這個化緣主並不是沒有工夫見地,也有一套的。
D同學:甘贄是南泉普願的徒弟,還接引了雪峰義存呢。
南師:這些人都是在家參究開悟的,今天碰到對手了。
古道師:為什麼說他今天著了賊呢?
D同學:遇到對手了,碰到作家了。
南師:甘贄讚歎山上果然有高人,又加了些供養。
古道師:這個藥山和尚,嫌這二兩銀子還是少了點。
南師:不是銀子多少的問題。
古道師:供養主就是叢林裡負責化緣的和尚,化緣回來供養大眾,也叫緣頭。
D同學:他出去化緣,碰到甘贄,甘贄與他機鋒對答,他也是機鋒對答,反問甘贄:你有什麼病啊?甘贄也沒有回答,就拿了兩錠銀子給他,可見甘贄懂嘛。供養主拿了銀子回去,藥山當然責怪他了,那個居士可不是一般的施主,就還給他吧。
南師:也不是真還給他,都是機鋒,就是表示你的意思我們也知道。所以你將來住洞山,派人出去化緣碰到D同學,D同學說:哪裡來的啊?古道那裡來的。噢,古道?就給二十塊錢算了。不過你回去,恐怕山裡有人不接受。
古道師:D同學問那個人,古道還有力氣吃飯沒有?
師久不陞座。一日,院主白云:大眾久思和尚示誨。曰:打鐘著。
時大眾才集定,便下座歸方丈。院主隨後問云:和尚許為大眾說話,為甚麼一言不措?師曰:經有經師,律有律師,爭怪得老僧?
古道師:藥山和尚很久沒有上堂說法了,有一天當家的和尚就跟藥山禪師說:大家都很盼望你開示。藥山說:那你去敲鐘吧。鐘一敲,大家剛剛集合到一起來,結果老和尚就下座回方丈去了。當家和尚隨後跟著去問:你為什麼一句不講就回來了呢?藥山禪師說:有專門講經的法師,也有專門講戒律的律師,你怪我作什麼?老和尚偷懶,他博通經律,裝作不懂。
南師:禪堂不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大家真修持的見地是什麼?等於我已經講過了,無言可說,那個才是佛法,戒律都在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結果哪有那麼多文章思想?有什麼話可講?揚眉瞬目,天天都在開示啊,這就是禪宗。
古道師:與藥山禪師比起來,我們的老師是辛苦多了,一講好幾個小時。關鍵我們都不是藥山的這些徒弟,要是碰到藥山的那些徒弟,老師也是不用講了。
D同學:經師、律師都不肯上堂,所以老師就全講了。
問:學人擬歸鄉時如何?師曰:汝父母徧身紅爛,臥在荊棘林中,汝歸何所?曰:恁麼則不歸去也。師曰:汝卻須歸去。汝若歸鄉,示汝個休糧方子。曰:便請。師曰:二時上堂,不得齩破一粒米。
古道師:有個人問他,學生準備回家去。
南師:你注意,他這樣講不是要回俗家去。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回這個家去。藥山禪師說:你家裡的父母徧身都爛掉了,你雜念那麼多,還能回家穩坐嗎?那個和尚說:這樣我就不回家了。
古道師:藥山禪師回答:但是你應該回去。你如果回去,我告訴你一個斷糧的方法,就是辟穀的方法。他說:請師父告訴我。藥山禪師說:早上中午二時上堂吃飯,不要咬破一粒米。
南師:你看看天天吃飯,不咬破一粒米,你做得到嗎?
D同學:就是說二六時中,都不散亂。
南師:這是禪宗,一涉思量,就統統不是了。
古道師:如果登先生就可以回答:我本來就不吃,咬破什麼米?然後轉身就回去了,老和尚一看沒有辦法。
南師:趙州和尚說:老僧二六時中,除二時粥飯,無別用心處。勉強可以解釋,講實際工夫,隨時隨地都在定慧中。
師與雲巖遊山,腰間刀響。巖問:甚麼物作聲?師抽刀驀口作斫勢。
南師:唐宋時和尚都有戒刀。我們在八九十年前,當兵身上掛一把短劍,叫軍人劍,戰場上如果真打不下去,自己抽劍自殺。為什麼有三武一宗之難?有些壞和尚拿戒刀來搶劫殺人,後來就把戒刀收了,衣服上只留個帶子。
古道師:藥山、雲巖師徒二人吃了飯遊山經行,走路時戒刀發出聲音,雲巖就問藥山禪師:什麼東西在響?
南師:他們倆個都知道是戒刀在響,明知故問:這是什麼聲音啊?
古道師:結果師父把刀抽出來,迎面做一個砍人的姿勢。
南師:兩個人好像開一個玩笑,就是要斷了妄念。
上堂。祖師祇教保護,若貪嗔起來,切須防禦,莫教掁觸。是你欲知,枯木石頭,卻須擔荷,實無枝葉可得。雖然如此,更宜自看,不得絕卻言語。我今為汝說這個語,顯無語底,他那個本來,無耳目等貌。
古道師:藥山禪師上堂開示,祖師們只是讓我們好好保護自己的念頭,貪嗔癡這些念頭不是不起,但是要防護好,不要被這個貪嗔動搖了,是要防護,但是不要糾纏在一起。
南師:你想做到貪嗔癡慢都不起,心思死了,像一個枯木石頭,那是枯禪。你要做到一念不生,隨時任何善惡念都不起了,不但貪嗔癡慢,任何微細雜念都沒有,雖然如此,如果工夫做到這樣,這個裡頭還要看清楚,不要認為這個是悟道;你要會講話,會動作,此心一點都沒有亂過,定慧雙修。我現在跟你講這些話,那個無言語可說,無文字可談。
古道師:今天講這些言語,讓你明白的那個是沒有相貌的,非耳目之所到。
南師:他講到這裡,有個和尚就出來問了。
時有僧問:云何有六趣?師曰:我此要輪,雖在其中,元來不染。
問:不了身中煩惱時,如何?師曰:煩惱作何相狀?我且要你考看。更有一般底,只向紙背上記持言語,多被經論惑,我不曾看經論策子。汝只為迷事走失,自家不定,所以便有生死心。未學得一言半句,一經一論,便說甚麼菩提涅槃,世攝不攝,若如是解,即是生死。若不被此得失繫縛,便無生死。
南師:六道輪迴,我雖然在這個輪迴裡滾來滾去,但不會受染污,並不是斷除六道輪迴,就在這裡面滾,要你認得這個。這一段講得多好,多重要啊。多少修持的道理,統統講透了。
D同學:身體覺受、心中的煩惱了不了,怎麼辦?空不了,斷不了。藥山禪師就說,你的煩惱什麼樣子,拿來我看。現在一般學佛修道的人,就是拿一本書,背一點奇言妙語,被經論迷惑了。你應該超越這些,不要被迷惑,我不會整天尋經摘句,考據論證,玩弄思想。你自己搞不清楚,迷惑了,所以心地不定,因此就有生死輪迴了。還沒有學得怎麼樣,就像古道師碰到一些人,剛學一兩個月,或者三五年,就開始討論菩提涅槃,沒有好好用功,基礎很淺,好高騖遠,腳不點地。如果是這樣,還是困在生死輪迴中;如果超越了這些,不被得失是非困住,那就有點希望,可以超越生死。汝見律師,說甚麼尼薩耆突吉羅,最是生死本,雖然恁麼,窮生死且不可得。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盡有此長短、好惡、大小不同,若也不從外來,何處有閒漢掘地獄待你。你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煎煮者是。欲識餓鬼道,即今多虛少實、不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生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疎者是。豈須披毛戴角,斬割倒懸。欲識人天,即今清淨威儀,持瓶挈鉢者是。保任免隨諸趣,第一不得棄這個,這個不是易得。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此處行不易,方有少相應。如今出頭來,盡是多事人,覓個癡鈍人不可得。莫只記策子中言語,以為自己見知,見他不解者便生輕慢,此輩盡是闡提外道。此心直不中,切須審悉,恁麼道,猶是三界邊事。莫在衲衣下空過,到這裏更微細在,莫將謂等閒,須知珍重。
南師:你看藥山禪師批評了那麼多,現在更為嚴重,古今一樣,他講得很清楚,不是隨便罵人。
A同學:一般講戒律的人,動不動就說這樣犯了重罪了,藥山禪師說這就是生死的根本。
南師:一天到晚計較人我是非善惡,就困在戒律裡了。
A同學:雖然戒律守得好,想了脫生死,像這樣下去是不可能的。
南師:雖然把是非善惡分得很清楚,規規矩矩作人,但你想要了生死,是不可能的。
A同學:從諸佛到一切蠢動含靈,有長有短,有好有不好,有善有惡,有大有小,假如我們能從一念上,明白自心的這一念不離佛性,明了佛性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不著外面的現象。那這個地獄是誰挖的呢?哪有一個人那麼無聊去挖一個地獄等著你?天堂地獄都是自己造的。你想了解地獄道是什麼樣?我們有時候一念嗔心,或是害人的心,像在燒油鍋中翻滾,這一念已經是地獄了。餓鬼道,就是作人愛吹牛,不踏實,多虛少實。畜生道,是作人不管仁義,不管自己的父母師長,像這樣的人,哪裡需要等到來生,現在這些行為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南師:拿現在的話,起心動念,人的獸性發作,這就是現成的畜生道了。
A同學:「欲識人天」,就是外現威儀,內心清淨。「保任免隨諸趣,第一不得棄這個。」你要認得心就是佛,當下這一念心,時時清淨,能夠隨時保持這樣,「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南師:「高高山頂立」,一念不生,忘我忘人。「深深海底行」,極高明而道中庸,行為處處要小心,事無大小都是戒律。
A同學:必須這樣戒慎恐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這樣才有少許相應。現在投胎出世的人,都是多事之人,讓他閒著都閒不了,都是玩聰明,想要找一個踏踏實實、老實修行的人都很難。不要拿佛講的道理,當作自己的知見,以為自己懂了,生起傲慢心,背得一句兩句,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了,看到別人不了解這些道理,就看不起人家,「此輩盡是闡提外道」,這些都是善根不具的外道中人。
直心是道場,念念在空靈中,必須要仔細省察自己,這樣還沒有跳出三界。穿著出家衣服,不要空過時光,到了這種境界,更要仔細用功。
南師:最後藥山很客氣,不要馬馬虎虎聽過去啊,大家保重。
太和八年十一月六日。臨示寂,叫曰:法堂倒,法堂倒。眾皆持柱撐之。師舉手曰:子不會我意。乃告寂。弟子奉全身,塔於院東隅。
古道師:藥山要走了,大叫:法堂倒了,法堂倒了!結果大家都拿著木頭去撐法堂,藥山說你們不明白我的意思,算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