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隨著民眾對休閒旅遊需求的提升、遊憩體驗活動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休閒漁業與漁村旅遊活動已成為國民觀光旅遊的主題之一。而農政部門多年來透過農村再生與漁業資源永續管理等政策,整合漁村自然生態與資源、漁業生產、漁業經營活動、漁村文化、漁家生活體驗等面向,透過跨域整合,鏈結區域其他農業休閒資源等,規劃以漁村社區具生產、生活、生態體驗、漁村文化、漁村休閒等意涵之休閒漁業及漁村旅遊內容,提供給國內外遊客前來漁村體驗,同時提升漁村經濟活力。
在海洋世紀來臨的今日,海岸、海域及離島的生態休閒旅遊已是全球觀光休閒的主流,臺灣四面環海,擁有為數眾多的漁村與附屬離島,如何在觀光發展趨勢中,發掘具有臺灣漁村特色的觀光資源,並妥適規劃與運用,將有利於整體觀光事業永續發展及全民海洋教育的普及。我國甫完成「海洋基本法」及「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的立法與編纂,同時推動「向海致敬」政策,鼓勵民眾「知海」(知道海洋)、「近海」(親近海洋)與「進海」(進入海洋),並藉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多元利用海洋資源,來確保海洋永續發展,而休閒漁業與漁村旅遊的推動,正是落實向海致敬,讓更多民眾親近海洋、體驗漁村的契機。
最後,在政府積極推動觀光事務、農村再生,以及地方創生之際,許多大專院校也發揮其大學社會責任,協助政府與漁村利用多元的漁業資源,將第一級傳統漁業生產及第二級加工產業,轉型為第三級具有休閒價值服務業供應鏈之觀光生態旅遊,同時透過創新知識與科技技術的導入、跨域整合與串接區域資源,不但可改善國人對傳統漁業的刻版印象,吸引民眾體驗漁村特有的、多元的人文生活與生產環境,也能帶動整體漁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開闢一條康莊大道,實踐漁村的永續發展。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
推薦序二
臺灣早期漁業發展著重於生產面,主要以提高漁民所得並維持漁村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隨著環境變遷及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國人對養生休閒需求迅速增加,對自然嚮往趨勢之下,每逢假日紛紛走到戶外,上山下海形成風潮。因臺灣四面環海之特性,海洋、漁港及漁村具有豐富且特殊景緻、生活空間及文化底蘊,加上交通便利及鄰近國內知名觀光景點,使國人逐漸對漁業產生興趣。透過「利用漁業相關自然與人文資源,提供服務,讓參與民眾達到觀光、遊憩、休閒之目標」推展休閒漁業,增進國人對漁業認識及認同感,同時增加漁業產業附加價值,並活絡漁村經濟。
為此,漁業署持續以「漁港多元化利用,充實漁港休憩資源」、「發展漁村特色化旅遊,支持漁產業永續經營」、「發展娛樂漁業海上觀光遊憩,提供多元休閒服務」、「休閒漁業宣傳及形象形塑」面向,強化休閒漁業發展動能。
本書結合漁業署推動休閒漁業發展政策,從娛樂漁業漁船(海上觀光遊憩)、漁港、漁村、漁業青年、水產美食、產業文化、食魚教育等面向,盤點精選16條漁村旅遊路線,提供民眾多元化觀光休閒帶狀路線選擇,現在,就跟著書本的腳步,一同去漁村旅行,體驗發掘臺灣漁業之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