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滄海橫流:黃埔五期風雲錄》,第六期生影響大、人數多,部分學員後亦成為國共兩黨著名人物,在現代軍事歷史上留下不尋常之作用與影響。第六期生相較前五期在數量、品質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蔚為當時代中國抗戰軍人之魂,時至今日仍舊值得記述與弘揚。
創立於1924年6月16日的廣州黃埔軍校,至今已歷九十四年,它在過往歷史的風采與軼事,通過歷史資料展現和親歷者回憶,逐漸為世人所瞭解和認識,在現代中國軍事歷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黃埔軍校作為現代中國著名軍校,以其稱譽世界長存中國之軍事魅力,引發了廣大讀者與熱心史事的無盡話題。黃埔軍校曾經北伐抗戰風采奪目的真實面孔,這個回顧與再現非同小可,勢必成為國家記憶與傳頌。
過往歷史的黃埔軍校是什麼?它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就在於:它是大革命時期領導先驅與進步的同義詞,是國民革命與北伐成功的搖籃,是兩支先後為執政黨武裝力量的發源地,是那個年代的軍人魂、民族魂的精神體現。真實的史料可以告誡後人,面對外來侵略時,黃埔軍校師生曾是中華民族和國家意義的武裝力量及軍事棟梁,他們曾為中華民族及其國家興盛乃至救亡圖存生死攸關而「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曾是中華民族與國家軍事成長歷程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奠基者!要認清他們曾在辛亥革命、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其軍事、政治、外交、社會諸多方面留存各自不同的軌跡、印痕與風采。
黃埔軍校史跡其實還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學術富礦,在過去三十多年當中,筆者始終追尋著黃埔軍校歷期生的步伐與身影,回顧與記載他們行將遠去的背影與故事,藉檔案史料、圖書資訊、同學錄冊、職官年表、軍隊序列、傳主親歷、家屬來函及其相關背景史料基礎上,相繼推出黃埔軍校第一期至五期生研究專書,繼而順理成章推出第六期生研究,是黃埔軍校專題研究乃至學術史的又一部重磅力作。
作者簡介:
▎陳予歡 ▎
黃埔軍校暨近現代中國著名軍校研究專家,民國軍事史研究專家,軍事人物傳記作家,廣州社科院歷史學研究所研究員。致力於近現代中國軍事歷史人物傳記資料整理研究論著三十多年,已出版個人獨立署名五大叢書序列,20多種作品超過2500萬字。
▎作者個人獨立署名作品 ▎
《黃埔軍校將帥錄》(180萬字)、《保定軍校將帥錄》(264萬字)、《陸軍大學將帥錄》(280萬字)、《雲南講武堂將帥錄》(100萬字)、《中國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將帥錄》(133萬字)、《東北講武堂將帥錄》(401萬字)、《初露鋒芒:黃埔軍校第一期生研究》(45萬字)、《叱吒風雲:黃埔二期馳騁記》(40萬字)、《風雲際會:黃埔軍校第三期生研究》(38萬字)、《雄關漫道:黃埔軍校第四期生研究》(40萬字)、《大浪淘沙:黃埔軍校第五期生研究》(40萬字)、《嶺南文化名片-黃埔軍校》(10萬字)、《軍中驕子:黃埔一期縱橫論》(55萬字)、《黃埔軍校那些人:抗戰•軍人•民族魂》(60萬字)、《潮起潮落: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研究》(40萬字)、《巾幗英華:黃埔軍校女生隊研究》(30萬字)、《抗日烽火鑄軍魂:抗戰時期黃埔軍校教官研究》(40萬字)、《黃埔軍校第一期生全記錄》(上下冊80萬字)、《黃埔軍校第二期生全記錄》(50萬字)、《黃埔軍校第三期生全記錄》(上下冊90萬字)《黃埔軍校第四期生全記錄》(上下冊125萬字)等。
章節試閱
緣於時光僭越史事紛擾,有關黃埔軍校之傳頌與記載,海峽兩岸各有其表大相庭徑。縱觀海外與臺灣學者有關黃埔軍校之學術論述,寥若晨星屈指可數,內地敘述黃埔軍校之文章成百上千不枚勝舉,而以學術途徑論述者,亦少有專題著作,或為當今學術史罕有現狀。
筆者有幸成為黃埔軍校史實之傳播或記述者,近二十多年陸續出版有關黃埔軍校專題研究作品二十余部,似成黃埔軍校學術史之重磅力作流傳於世。時至今日黃埔軍校史事漸為歷史名詞,與世人記憶漸行漸遠。其實黃埔軍校實為現代中國軍事最為昭著的軍事教育與軍校傳授之典範,有待今人與後世述以總結與蓋棺論定。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曾說過:「近(現)代史繞不過黃埔軍校的影子」。民間素稱:「歷史是後來人寫的」,意即難免存有杜撰與誇張成分。史家認為,無論是那種形態記載,都是對前人所作事蹟之總結,當今傳承與記述的歷史事件及其人文活動,許多無疑是經過後人或今人修飾、渲染,失去原本意義與素描淡寫,失真失實與誇張虛擬成分比比皆是。其中更重要,也是備受後世關注的是,現世史家如何再現或複歸原本的歷史?也許這是擺在我們作史之人,當今最難於做好的,但卻是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的永恆目標。終究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複歸歷史本來面目,沉澱於檔案館藏的史料即當年史實之再現,就史家而言最早的直面認識,無疑是歷史檔案的發掘與展現。回顧歷史過往的黃埔軍校前六期生,時光跨越了94年,仍舊引發後世無盡思索與追尋。黃埔軍校前六期生是跨越兩個世紀的歷史名人,他們作為體現「黃埔精神」與「民族精神」的英雄群體或精英集團,勢將成為樹立於中華民族現代軍事歷史之永久豐碑,鐫刻於國共兩黨過往軍事史冊當中。
歷史學術之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追溯與複歸原始。史跡考究錙銖必較,面對人文軼事更是「小心求證」,未敢「大膽假設」。黃埔軍校作為歷史文化與軍事人文宏富資源,及該校師生對於現代中國社會之影響與作用,作為著名軍校、中華地域、軍事人文、文化蘊涵、歷史影響、社會效應、人文比較、公眾反響、史書記載、海外聲譽、建築地標、媒體傳播等項,黃埔軍校之名聲與影響,響徹中華大地,名震海內外,享譽世界著名軍校之一,是中華文化名片瑰寶與軍事歷史人文聖地。黃埔軍校之搖籃、傳奇、紐帶、情緣、品牌、財富的時代效應,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淵源,以及蘊涵厚重彰顯學術富礦的「黃埔軍校研究」,勢同時空僭越寥若晨星無可比擬。
內地學者立意高遠,決意將「黃埔軍校舊址」整體打造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申辦,以「申遺」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目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朝著廣闊領域深入層面拓展。文化名片瑰寶,是代表一個民族與國家最具特色度、知曉度、美譽度和持久度的整體形象、領域形象、特色形象、傳頌形象之標誌。中華軍事人文文化名片所標示的文化形成,是人類集體智慧結晶,黃埔軍校正是中華文化精華之縮影,彰顯獨特魅力,黃埔軍校反映在現代中國北伐抗戰救國復興之大時代,如今仍舊是聯結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之一,是海峽兩岸共同財富。筆者有理由認為:將黃埔軍校舊址打造成「中國著名軍校歷史文化傳承暨軍事人文教育主題公園」,也許是擦亮中華文化瑰寶,傳承「黃埔精神」最好途徑。
任何人文文化傳播與頌揚,終究離不開學者之專題研究與學術史記載,筆者樂此不疲勇往直前,甘願為學術史作些史料鋪陳。謹此後記。
誠將此書奉獻黃埔軍校建校94周年紀念。
——陳 予 歡 2018年7月28日於廣州
緣於時光僭越史事紛擾,有關黃埔軍校之傳頌與記載,海峽兩岸各有其表大相庭徑。縱觀海外與臺灣學者有關黃埔軍校之學術論述,寥若晨星屈指可數,內地敘述黃埔軍校之文章成百上千不枚勝舉,而以學術途徑論述者,亦少有專題著作,或為當今學術史罕有現狀。
筆者有幸成為黃埔軍校史實之傳播或記述者,近二十多年陸續出版有關黃埔軍校專題研究作品二十余部,似成黃埔軍校學術史之重磅力作流傳於世。時至今日黃埔軍校史事漸為歷史名詞,與世人記憶漸行漸遠。其實黃埔軍校實為現代中國軍事最為昭著的軍事教育與軍校傳授之典範,有待今人與後世述...
推薦序
▎蔣中正序:第六期同學錄序一 ▎
本校第六期學生,現在又屆畢業之期。本期學生,在訓練上,時間比從前各期為久,物質的供給,亦比較的充分,這完全是革命進展之賜。本人自受命北伐,對於校長職權,事實上常有不能兼顧之處。但是對於諸生畢業,是時刻所注意的。對於諸生的前途,也是抱有莫大希望的。
先總理當日,鑒於投機軍隊的不可靠,所以創設本校,造成革命軍骨幹,來完成國民革命,恢復中國的平等自由。我們的觀察,是遠到的。我們的使命,是艱巨的。以前各期畢業學生,本此使命,投袂奮起,與賣國軍閥,作殊死戰。經過重大犧牲,本黨勢力,自珠江流域,次第推展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最近則白山黑水間,亦已服膺本黨的主義。十七年來破碎支離的局面,總算暫告統一。這固然是本校光榮歷史的一頁,但是我們還有更重大的工作,在我們的面前。
軍閥的禍國,原是內部問題,其肅清摧滅,不過遲早間事。惟有猙獰暴恣的帝國主義者,才是我們的勁敵!此外還有一切反革命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連,自為刀俎,而以我同胞為魚肉。這都是國民革命進展莫大的障礙,軍閥未肅清,中國無由統一,帝國主義沒打倒,三民主義的新中國,仍然無從建設。這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所以征服一切反革命勢力打倒侵略的帝國主義者,乃是我們最大和最後的工作,也就是我們的試金石。
我們從事革命,是替人民謀利益的,所以我們第一要記得,黃埔的武力,就是民眾的武力。黃埔過去的光榮歷史,是用先烈的鮮血寫成的,是千百革命青年,斷脛折吭的代價。所以第二我們要注意保持黃埔的榮譽,同時還要繼續先烈未竟之志。高深的學問,乃是革命的基礎,諸生尤須本在校所受訓練,發揮光大,以求深造。最後,希望諸生以鐵的紀律,鋼的意志,與環境作不斷的奮鬥,於最短期內,完成國民革命,實現中國的平等自由。
現在第六期同學錄就要出版,我就將所想到的幾點,寫在上面,作為諸生臨別贈言。
——民國十七年十二月蔣中正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中山大學圖書館編: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黃埔軍校史料彙編》第一輯第十七冊第112頁記載。
▎蔣中正序:第六期同學錄序一 ▎
本校第六期學生,現在又屆畢業之期。本期學生,在訓練上,時間比從前各期為久,物質的供給,亦比較的充分,這完全是革命進展之賜。本人自受命北伐,對於校長職權,事實上常有不能兼顧之處。但是對於諸生畢業,是時刻所注意的。對於諸生的前途,也是抱有莫大希望的。
先總理當日,鑒於投機軍隊的不可靠,所以創設本校,造成革命軍骨幹,來完成國民革命,恢復中國的平等自由。我們的觀察,是遠到的。我們的使命,是艱巨的。以前各期畢業學生,本此使命,投袂奮起,與賣國軍閥,作殊死戰。經過重大犧牲,...
目錄
第八章 人文地理之分佈及綜述 005
第九章 第六期生與第一期生綜合情況的比較與分析 400
第十章 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及中國共產黨黨務活動綜述 409
第十一章 參與臺灣、港澳及海外活動情況 413
第十二章 第六期軍事將領群體作用影響及綜述 417
跋 420
第八章 人文地理之分佈及綜述 005
第九章 第六期生與第一期生綜合情況的比較與分析 400
第十章 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及中國共產黨黨務活動綜述 409
第十一章 參與臺灣、港澳及海外活動情況 413
第十二章 第六期軍事將領群體作用影響及綜述 417
跋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