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前時期,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不發達,其心理活動也多半停留在表相階段,他們信任幻想出來的世界的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本身對經驗世界的認同。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一切的山川草木、鳥獸魚蟲都具有靈魂,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祕的聯繫,並受到某種力量的操控與牽引,因此,史前時期的人類會自然而然賦予具象事物某種超現實的含義。
憑藉著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原始人類幻想著可以通過某種手段對大自然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企圖用模仿或製造類似特徵事物的方式,來達到征服自然或者其他的目的,例如:在洞穴岩壁上所表現的兇猛高大的野獸;或是誇張突出的性特徵,又例如:象徵多育的女體雕像。用現代人的角度來想像、推斷原始藝術的種種意義,其實並無法得知原始藝術的本質。
大量的考古成果和科學檢測顯示,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藝術遺跡,誕生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包括:洞窟壁畫、岩畫、雕塑與建築等,而且被發現的大多數的美術作品則大多集中在歐洲。
◎石器時代的歐洲藝術
就現在所能推斷的狀態,歐洲最早的藝術創作,出現在距今約三萬至兩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地球正處於玉木冰河期,原始人類為了避寒,都居住在洞穴中,並在這些洞穴裡留下了他們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而這些雕塑則被認為是人類最早創作的藝術品,其創作歷史比洞穴壁畫還要來得早。在地中海四周、大西洋沿岸到西伯利亞平原的整個歐亞大陸,都曾經發現過這類雕塑的遺跡。這些雕塑的主要創作題材是以裸體的女性為主,強調誇張的生殖器官,凸顯著女性豐滿的乳房、臀部、腹部與強壯的大腿,這些女性雕像是人類第一次觀看自己的身體所進行的再創造。而動物造型的雕塑,則多半是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品,當然也有單獨的動物雕像以及在石、骨、角片上的線刻。
狩獵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活動,原始人類會在陰暗的洞壁中,描繪或記錄這些與他們生產活動和生存行為密切相關的日常活動。現在最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畫包括有:阿爾塔米拉洞窟(Altamira)、拉斯科洞窟(Lascaux)、梵德高姆洞窟(Font de Gaume)、康巴里勒斯洞窟(Cabrespine)、尼奧洞窟(Niaux)和三兄弟洞窟(Les Trois Freres),這些洞窟曾經被法國考古學家布呂葉稱為史前藝術的六大洞窟。而這些洞窟壁畫的內容很少描繪小型的動物,大部分都是描繪體形高大的動物。此外,還有拓印的手痕洞窟壁畫。
在先後經歷了奧瑞納文化(Aurignacian)、佩里戈爾文化(Dordogne-Périgord)、梭魯特文化(Solutrean)、馬德林文化(Magdaleians)四個文化時期之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歐洲的舊石器時代正式進入了中石器時代。這個時期最重要的藝術表現是岩畫。由於地球的氣候逐漸溫暖、冰河逐漸消融,中石器時代的繪畫也由洞窟轉移到露天的岩壁上。隨著狩獵工具的進步,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慾望也逐漸增強起來,新的生產活動,例如種植業與畜牧業,開始出現。在繪畫創作的主題上動物的形象慢慢地淡出、減少,而人類的活動則開始成為主要的描繪對象。
◎石器時代的亞洲藝術
東方文明比西方文明的發展歷史悠遠得多,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氏族聚落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時,歐洲大陸還很少有原始人群活動的蹤影。在中石器時代,無論是在歐洲、美洲,還是大洋洲,普遍盛行製作幾何形細石器的情形,這些創作難得一致。而在亞洲地區則流行不規則的石片石器。
中國藝術
中國史前藝術的重要特色,集中展現在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和陶器上,其發源地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在淮河、遼河與珠江流域也有豐富的文化遺跡被發現。
1961年發現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遺存,遺址內挖掘出距今一百八十萬年前的石器。這些與人類化石同時出土的石器,是人類最早的生活工具,是在打製過程中逐步培養出來的造型技能。石器形式由不固定的形式轉為固定式;由不整齊轉為整齊;由非對稱的轉為對稱。中國很多史前玉器的形狀就沿襲了這些生產工具的形式,例如: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出土的玉鏟和玉斧。這些由生產工具脫胎而成的禮器,表現了生產工具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緊密聯繫。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玉文化中,以南方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北方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最引人注目。良渚文化的玉器種類較多,典型的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的玉項飾等,玉器以體型較大、厚重嚴謹、對稱均衡為其特徵,並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而紅山文化則多以動物形的玉器和圓形的玉器最具特色,典型的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此外,新石器時代的玉器除了祭天、祀地、陪葬等用途之外,還有辟邪、象徵權力、財富、分別貴賤等象徵作用。
中國是世上最早生產陶器的地區之一。在史前時代,陶器的形體與紋飾的演進,都是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不斷衍生出藝術的形式。陶器最初受到編織品的影響較大,在燒成的陶器上有些還留有編織品的痕跡,例如:像布紋、席紋和繩紋等簡單的裝飾。
而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等。其裝飾圖案,除了較為寫實的動植物紋樣之外,最普遍的就是幾何形圖案,主要由線的粗細、疏密、長短、橫豎、曲折、交叉和各種圓點、圈點等,以規則的形式排列組合而成。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造型豐富、紋飾多樣,都屬於生活中的實用器物,因此在器形的設計上會特別突出其實用功能,例如: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狀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雙耳。口小是為了不容易溢水;底尖是便於垂入水中汲水,也比較容易注滿水;雙耳除了有繫繩的功用外,還有平衡重心的作用。
日本藝術
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有代表性的文化,是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繩紋文化,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繩紋陶器,出現在大約在西元前一萬年至西元前三百年間,遍及日本全境,相當於新石器文化。繩紋是以繩索按壓在器物表面上所形成的圖案,有的陶器還以繩紋為底,再運用線刻、貼附、磨削等手法來增加其他的紋飾。紋樣多半呈現橫帶狀,有些則布滿整個器表,它們主要是以富有動感的直線和曲線結合而成的抽象紋樣。這種繩紋陶器的風格,由於年代和地域的不同而變化多樣,但卻是日本所獨有的。
日本陶器的雕塑性超過繪畫性,在繩紋時期盛行的捏泥燒製陶偶上尤為顯著。繩紋早期的人體狀陶偶是小而簡單的捲絲形和倒三角形的板狀體,頭部很小,形體上可識別出乳房與腹部。直至繩紋中期,頭部才逐漸增大,並且出現了手足,成為真正的人體。而繩紋後期的陶偶種類繁多,變形、誇張以及裝飾性的傾向更加顯著。此時還出現了類似陶偶的泥偶和石偶,並開始有少量像犬、豬等動物的陶偶出現。
19世紀後期以來,從日本東部的一些挖掘出來的墓塚中發掘了許多繩紋文化的遺物。除了繩紋陶器之外,還有用鹿角、野豬牙等動物的角、牙、骨雕製而成的垂飾品,與翡翠製的有孔垂飾品、勾玉等。一些陶偶、陶版、陶面具、石偶、石版,既是原始宗教的遺物,同時也是精緻的藝術品,從中還可以窺見當時的習俗和服飾等經濟文化生活的樣貌。
當時的人們會利用近山傍海的自然環境,從事狩獵和漁撈等活動,在鹿角製的鉤、錟類生產工具上,已經顯現其優秀的技藝。出土的樹脂塗料遺物,更說明樹脂塗料技術很早就從中國傳入日本。繩紋陶器是繩紋文化最典型的器物,類型包括有:深缽型、香爐型等,有的還施以彩繪,展現其精美的工藝技巧。
印度藝術
19世紀,在發現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前後,印度北部的米爾扎布爾地區也發現了史前岩畫。一個世紀後的1973年,德幹學院和烏賈因大學的考古團隊,在印度比姆貝特卡山區(Rock Shelters of Bhimbetka),發現號稱世上規模最大的史前岩畫群。原始岩畫是印度最初的藝術作品,最早出現在西元前五千五百年,集中分布於中印度博帕爾市周圍一百英里內的砂石遮蔽區域。這些表現狩獵或巫術場景的岩畫,主要內容是以描繪動物為主,單獨的動物或者包括人與動物的岩畫次之。
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是印度舊石器時代最普遍的工具,包括有:早期北部索安文化的砍斫器(打製砍伐器)和南部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細石器(亦稱中石器時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到了大約西元前六千年至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工具材料已經不限於石英石,也不僅只是為了切削打製而作,還有採用刻槽、磨光等的工具,形制多樣。大約西元前四千五百年,印度開始出現了陶器,大多為盆、碗和罐等,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而德幹南部和安德拉邦的巨石古墓,也具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普遍特徵。
◎石器時代的非洲藝術
撒哈拉沙漠中部的阿傑爾高原,被世界各國的學者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史前藝術博物館」。法國考古學家H.洛特在考察後感概地寫道:「作品豐富的想像力使我們萬分驚訝,這裡有數以百計的岩畫,成千上萬件人物和動物的圖像;有的是單一形象,而另一些則是完整的構圖,有時也可以看出描繪部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場景。」
而非洲南部的岩畫,則以辛巴威和納米比亞一帶最為豐富,這種描繪在洞窟和地穴壁上的彩色岩畫主要是由布希曼人(Bushmen)創作出來的。岩畫多為中石器時代所創作的,畫面普遍比較小,多半以描繪動物為主。南部非洲岩畫的主要創作特徵,是用一、二種顏色來勾勒形象,再用透視法來描繪。創作者還會運用濃淡的色彩來表現前後的空間感,在畫面中將一些人畫得較為細緻,而另一些人則相對比較粗略。最著名的南部非洲岩畫叫作《白婦人》,它是德國地質考察學家R.馬克,在納米比亞西部布蘭德山的一個洞窟裡偶然發現的。大大小小的羚羊與人物,襯托著畫面中央用白、黑、褐色繪成的「婦人」形象。
◎石器時代的大洋洲藝術
在史前最後一次冰川期,來自東南亞的原始人類抵達了澳大利亞。人類在大洋洲的生活史可以上溯至四萬年前。但在大約一萬年前冰川期結束的時候,因冰川融蝕而上升的海水將澳大利亞孤立在大海當中。由於長期無法與外界往來,其原始藝術自有其獨特的風貌。
當16世紀歐洲人發現大洋洲時,其居民基本上仍然處於狩獵、採集的原始經濟階段,他們還不會製造陶器,岩畫藝術是當地居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最古老的岩畫距今約兩萬多年前,在愛亞斯巨岩、卡卡杜公園、西澳的金伯利斯及昆州的約克角都有完好的岩畫被保留下來。
其中卡卡杜以原始森林、各種珍奇的野生動物,以及兩萬年前保存完好的原始壁畫享譽於世。壁畫裡的動物隨著繪畫的年代而不斷的變化著。最早的岩畫創作於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當時海平面比較低,卡卡杜荒原位於距海約三百公里的地方,壁畫中畫了許多現在已經絕跡的大型動物樣貌。
冰河時期結束之後,海平面上升,平原變成了海洋和港灣,這個時期的岩畫中表現的主要對象,則換成了巴拉蒙達魚和梭魚等魚類動物。同時,澳大利亞還有一種獨特的岩畫被稱為「X光透視式繪畫」,這種繪畫方式,在西元後幾個世紀的亞洲才出現。描繪的對象包括人物與動物,不但描繪了外在形象,而且對其內部器官與骨骼構造也都清晰且具體的描繪出來,也許這是想將物象的內在精神與力量充分地展示。
◎石器時代的美洲藝術
至今被人們發現的岩畫遍及世界五大洲,距今約三萬三千年前出現在非洲、亞洲和歐洲,兩萬年前出現在大洋洲,之後在大約一萬年前出現在南美洲大陸的最南端。「世界岩畫藝術檔案」的創建者埃馬努.阿納提認為: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史前岩畫有十分明顯的相通之處。例如:非洲、歐洲、亞洲、澳大利亞和美洲大陸的史前岩畫藝術都使用鮮豔的紅色。
洛斯馬諾斯岩畫(Cueva de las Manos)是南美洲早期人類社會文化的見證。這裡的洞窟岩壁藝術可以追溯到一萬到一千年以前。洛斯馬諾斯的意思是:「手洞」,取自洞中的人手岩畫。它由一系列的峽谷山洞所組成,洞穴的特徵是刻繪在牆壁上各式各樣的手,看上去彷彿是分布於一個多枝杈上的許多樹葉,此外還有許多當地常見的動物,例如:紅褐色美洲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