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日本本屋大賞得獎作家、暢銷書《永遠的0》作者——百田尚樹,熱銷古典散文集《至高の音樂》、《至高の音樂2》續作,讀者介紹古典音樂史上幾位廣為人知的音樂天才——貝多芬、巴赫、莫札特、布拉姆斯、蕭邦等人,精挑細選天才們不同人生階段中的25首傳世傑作,再次體會天才大師們永恆經典中的感動魅力。
天才成就,經典不滅!
《永遠の0》暢銷作者百田尚樹 人氣音樂散文集系列重磅完結!
古典音樂天才生涯傑作,25首精選推薦!
絕美聆賞.天才們畢生成就的旋律秘密
細細述說.音樂家的生涯經歷與創作軌跡
精篩細選.最經典不朽的名曲名演版本
★精選收錄
25首精華名曲,歌劇、交響曲、奏鳴曲等經典一次賞析
★邊看邊聽
MUZIK AIR免費線上歌單 精選書中曲目馬上聽
這些古典音樂天才的成就與傑作之美,令作者聆賞時不禁流淚
本屋大賞獲獎、暢銷書《永遠の0》作者百田尚樹,繼《至高の音樂》、《至高の音樂2》,再推熱銷古典音樂散文集續作,精彩完結篇!
感動揀選超過25首古典樂精華不朽的巔峰名作,細數名家生涯際遇醞釀的藝術成就。
本書精選前作提及古典音樂史上數位登峰造極的天才大師——貝多芬、巴赫、莫札特、布拉姆斯、蕭邦等人,聆賞他們的傑作金曲、漫談他們的傳奇人生軌跡,邀您一同探索這些古典音樂史上流傳千古的天才音樂家們奉獻一生刻劃出的藝術瑰寶,再次感受大師們永恆不滅的美妙創作中,動人心弦的深沉魅力。
作者簡介:
百田尚樹 Naoki Hyakuta
1956年出生於大阪。同志社大學中途退學後,成為人氣節目「偵探!夜間獨家」的主力編劇。
2006年以《永遠の0》正式步入文壇,由講談社文庫發行文庫本,銷量高達五百萬多本,2013年改編成電影。2013年以《名叫海賊的男人》榮獲本屋大賞。
自十九歲接觸古典音樂以來,四十幾年來幾乎每天都會聆賞古典音樂,收藏的唱片、CD數量超過二萬張。
著有《至高の音樂1》、《至高の音樂2》、《風中的瑪利亞》、《怪物》、《青蛙樂園》、《雜談力》、《戰爭與和平》、《逃跑的勇氣》等書。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喜愛古典音樂,深信音樂是工作的良伴。
譯作有《至高の音樂》、《至高の音樂2》、《蜜蜂與遠雷》、《節慶與預感》、《14歲,明日的課表》、《我要準時下班!》、《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等。
章節試閱
第一單元 天才們的青年期.壯年期
第一曲 蕭邦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隨著年紀漸長,才領悟到這首曲子的精妙之處
以鋼琴編綴而成的日記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一八一○~一八四九年)是眾所周知的鋼琴曲作曲家。他寫的曲子都有用到鋼琴這項樂器,而且幾乎都是鋼琴獨奏曲,沒有創作歌劇、管弦樂曲、弦樂四重奏等。就某種意思來說,蕭邦可說是十九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中的異類,相較於稍早之前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海頓(Joseph Haydn)等音樂家創作各種類型的音樂,他與同時期的李斯特(Franz Liszt)、舒曼(Robert Schumann)、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等,屬於同一類型的音樂家。
在海頓與莫札特身處的時代,作曲家也是一種音樂工匠,為了因應貴族要求,什麼樣的曲子都得寫。貝多芬稍稍有別於這兩位,為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音樂,拓展出各種領域;畢竟依樂器的不同,表現出來的音樂也不一樣。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們,或多或少都視貝多芬的音樂為創作標竿。
蕭邦卻志不在此,並不想成為像前輩那樣的作曲家,因為他對於當時最能讓作曲家贏得讚賞的交響曲、歌劇不太感興趣。
蕭邦終其一生最愛的就是鋼琴。雖然他以演奏家聞名於世,但綜觀其一生,其實他並不追求沐浴在音樂會中的如雷掌聲;或許是因為健康因素(蕭邦三十九歲那年因為肺結核病逝),他幾乎不太巡迴各地演出,也不喜歡在大型音樂廳演奏(有一說是因為他的琴聲比較小聲),偏好在自家或小型沙龍演奏給少數人聆賞,和小他一歲、同樣也是著名鋼琴家李斯特的行事風格截然不同(李斯特時常在歐洲各地大型音樂廳巡演,沐浴在觀眾的掌聲中)。
或許蕭邦不是為了別人演奏,而是為自己吧!因此,聆賞蕭邦的鋼琴曲時,總覺得彷彿他在耳邊呢喃細語,每一首鋼琴曲宛如用鋼琴編綴而成的日記。事實上,有別於他的《英雄》(Heroic)波蘭舞曲和練習曲等幾首極富演奏效果的曲子,基本上他的作品還是以沉靜內斂的曲子居多。
不過,這樣的蕭邦在十幾歲時,應該也曾立志成為名聲響亮的作曲家,才會於二十歲時創作兩首鋼琴協奏曲。這次為各位介紹的是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日子
其實我不是蕭邦的死忠粉。雖然我也很喜歡他的波蘭舞曲、詼諧曲(速度很快的三拍子詼諧曲)、奏鳴曲、練習曲等,但並非每一首都愛。還有像是華爾滋、馬厝卡(波蘭的舞曲)、夜曲、敘事曲等,喜歡的曲子也不多。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有好長一段時間也被我列為不太喜歡的名單,總覺得太甜膩,只是一首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曲子;但不可思議的是,隨著年紀漸長,我卻愈來愈喜愛這首曲子。
不僅音樂,文學亦然,隨著年歲漸增,喜好也會改變。年輕時深受感動的小說和電影,長大後重新回味時,卻覺得不怎麼樣的例子可說屢見不鮮。就某種意義來說,有覺得失望的那麼一瞬間,可能也很珍貴,這就是一種自我成長的證明;當然,可能純粹只是喜好改變,或是失去了年少時的敏銳感性也說不定。因此,基於上述原因,我一定會重溫年輕時看過的小說和電影,結果發現自己對於不少作品的評價降低了,也有不再那麼感動的作品;雖然這不是什麼好掛齒的事,但我在書櫃特地闢了一區,專門擺放那些稱為「殿堂等級」的作品(小說、非虛構作品、電影DVD等)。
其中也不乏那種年少時覺得不過爾爾,長大後卻深受感動的佳作。這番發現(應該可以這麼說吧)讓人覺得既刺激又興奮。對我而言,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便是一例。
如同前述,年輕時的我認為這首曲子「太甜膩,只是一首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曲子」,現在的我卻能聽到年少時聽不見的東西。畢竟聽的是同樣的曲子、同樣的樂音,這樣的說法有點奇怪,所以應該說「感受到年輕時感受不到的東西」。
聆賞這首曲子時,感受得到青春的悲傷與哀愁。那段遙遠過往的青春年華,一去不復返的日子——那些令人懷念、悲傷的青春回憶剎時湧上心頭。當然,純屬個人的主觀看法,沒有強迫讀者諸君也要接受的意思。
就像我一直強調的,如何接受這系列作品介紹的音樂是聽者的自由。文學是將作者的思維化為文字,但對沒有歌詞的器樂曲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聆賞音樂的樂趣就在於擴大對於抽象世界的想像,是吧?
再者,音樂並非理性,而是訴諸情感的東西,因為音樂而有所觸動的是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想法」。我想,這就是被音樂感動而滿懷的喜悅。
我感受到蕭邦就是抱持這樣的想法,譜寫這首曲子。他和同時期的舒曼、李斯特不一樣,不會給自己創作的曲子加上「標題」,就是這麼一位不會給音樂增添文學性的東西、也不想表現出影像般的感覺,純粹追求聲音世界的作曲家。
譜寫於戀情告吹後的曲子
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十分戲劇性,鋼琴沒有登場,只有交響樂團演奏。這在當時是十分典型的風格,足見後來作曲風格獨創的蕭邦二十幾歲時也是從善如流。雖說開頭部分只有樂團演奏,旋律還是蕭邦風格。第一主題是馬厝卡風格,第二主題則是波蘭舞曲風格。
這首曲子一直被批評樂團部分(管弦樂編曲)的編曲十分貧弱。相較於貝多芬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協奏曲,樂團部分的確很弱,但我認為蕭邦的這首曲子絲毫不遜於莫札特與海頓的協奏曲。
其實這首曲子幾乎沒留下蕭邦的親筆樂譜。根據近來的研究發現,樂團部分極有可能是出版社請好幾位編曲家譜寫而成;由蕭邦之後幾乎不創作交響曲一事來看,這樣的說法不無可能。然而,就算這首曲子是假他人之手完成,也絲毫不減其令人感動的魅力。
……
(第一章待續)
第二曲 貝多芬 第七號交響曲
喜歡搖滾樂的朋友,深深愛上此曲
爆發力更甚搖滾樂
這次我想介紹貝多芬(一七七○~一八二七年)的第七號交響曲。
三十初到四十歲出頭的貝多芬不斷創作出經典名曲。研究貝多芬的專家——文豪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他的代表作《約翰.克里斯朵夫》(Jean-Christophe)就是以貝多芬為藍本),以「傑作之森」形容貝多芬這時期的眾多作品。第七號交響曲是「傑作之森」時期的後期之作,但與其他作品的風格相當不同。雖然第五號交響曲、第二、三號鋼琴奏鳴曲等,每一首都是描寫「從苦惱中得到歡喜」這個主題的中期傑作,但也有不少能撫慰靈魂,風格迥異的作品。
不過,這首第七號交響曲並未在開頭就表現出這般精神性,反而感覺像是在直接描寫音樂的歡喜。甚至可以說,能藉由樂音追求美與快感,具有無與倫比的爆發力。
輕快的節奏貫穿通篇樂章是一大特色。畢竟以節奏為主的曲子以爵士和搖滾居多,所以這首曲子在十九世紀的古典樂壇算是十分獨特。當然,也有像是華爾滋、小步舞曲(三拍子舞曲)、詼諧曲(三拍子詼諧曲)、波蘭舞曲等,以節奏為主的曲子,但每一首都是舞曲,很少有龐大的交響曲以節奏為主,貝多芬也是初次嘗試譜寫這種作品。
那麼,他為何突然譜寫以節奏為主,如此現代風格的交響曲呢?就某種意義來說,第七號是非常前衛、現代風格的曲子,具有比搖滾樂更強大的爆發力。近年來,廣受歡迎的偶像劇《交響情人夢》、電視廣告等,頻頻使用這首曲子,也是讓非古典樂迷喜歡上的原因吧!
此外,這首曲子是以一樣的節奏反覆同樣的音型,能讓聽者享受微醺般的暢快感。記得學生時代,喜歡搖滾樂的朋友來我家玩時,我讓他聽好幾首交響曲。畢竟交響曲不是聽一次就能理解,所以友人覺得很無趣;但當他聽到第七號交響曲時,卻瞬間愛上,還大叫:「這根本就是搖滾樂嘛!」。
當初貝多芬發表這首曲子時,竟然深受聽眾喜愛,卻也飽受音樂家的嚴苛批評。像是以歌劇《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聞名的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和貝多芬同時代的知名音樂家)聽了這首曲子,竟然說:「貝多芬應該去住精神病院。」還有同時代的著名鋼琴家佛列德.維克(Friedrich Wieck,舒曼的妻子——知名女流鋼琴家克拉拉(Clara Josephine Wieck)的父親)也這麼批評:「貝多芬肯定是喝醉時寫了這首曲子。」
另一方面,也有音樂家給予極高評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華格納(Richard Wagner),他稱這首曲子是「舞蹈的神聖化」,也就是將舞曲提昇到某種境界。我認為華格納的代表作《女武神》(Die Walküre)第三幕〈女武神的飛行〉(Ride of the Valkyries)開頭音樂就是深受第七號交響曲終樂章的影響。
酒神巴克斯的饗宴
儘管這是一首前衛之作,形式上還是依循古典風格。
第一樂章是帶有序奏的奏鳴曲式。貝多芬創作第五和第六交響曲的漫長期間並沒有寫交響曲慣有的序奏,卻在第七號寫了如此磅礡的序奏;而且不愧是貝多芬,絕對不會讓它只是單純的序奏,曲折蜿蜒、猶如一波波海浪,整體音樂愈來愈激昂,成了不似序奏、充滿戲劇性的音樂。
「噹——噹噹、噹——噹噹」的主題登場,重複著擁有獨特節奏的旋律,像是跳舞似的歡愉曼妙,這是多麼奇妙的音樂啊!所有樂器反覆演奏這個貫穿通篇樂章的主題與節奏,初聽時覺得很單調,但是當呈示部進入發展部時,完全令人沉浸於這節奏的魅力,著實是一首不可思議的曲子。
第二樂章是稍快板(速度稍快)。這首曲子也是以「噹——噹噹、噹——噹噹」一定的節奏演奏主題旋律。初演時,這優美的旋律深深擄獲聽眾的心,第二樂章更是安可次數最多的樂章之一。華格納稱此樂章是「不朽的稍快板」,哀愁至極的旋律,擁有讓人一聽就難忘的魅力。
附帶一提,這個樂章以往的演奏版本不是稍快板,多是柔板(徐緩)或行板(走路似的速度)。一旦以柔板演奏,整體樂章聽起來就像送葬進行曲,這又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麗樂音,看來過往許多指揮家都從樂譜讀取到這樣的音色吧。然而,近年來崇尚正統,大多數指揮家還是依照作曲家的指示,以稍快板演奏這個樂章;雖然這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只是基於樂譜上是這麼寫的理由,千篇一律以稍快板演奏,似乎乏味了點。畢竟節奏是一種感覺,希望指揮家能更大膽地表現。題外話,貝多芬的速度指示往往會讓整體速度過快,尤其很多情形是根本無法按照作曲家指示的速度記號來演奏。
第三樂章是詼諧曲。交響曲的詼諧曲樂章本來是為了改變整體氛圍而譜寫類似舞曲的曲子,但因為第七交響曲活脫脫就是首舞曲,所以這個樂章反而讓整首曲子的曲風更為統一、完整。
第四樂章是這首曲子最出類拔萃的部分。
「噹——噹噹噹、噹——噹噹噹」以如此輕快的節奏、速度演奏。這個節奏是弱起拍(小節從第一拍以外開始的部分),也就是將重點放在第二拍,這與現代的搖滾、流行歌曲的鼓聲拍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無怪乎這首曲子深受搖滾樂迷喜愛。
從呈示部到發展部,進入再現部,音樂顯得越來越熱情,用「狂熱」一詞形容也不為過;後半段可說盡顯瘋狂之氣,結尾更是展現這首曲子驚人的爆發力。
如此激昂樂風在當時被譽為「巴克斯(Bacchus)的饗宴」,巴克斯是羅馬神話中的「酒神」,亦即對於當時的聽眾來說,他們是在「酒神」的領導下,接受這個讓人想載歌載舞的瘋狂樂章。前述提及佛列德.維克批評「貝多芬肯定是喝醉時寫了這首曲子」,就是在評價這首曲子的本質吧!
……
(第二章待續)
第一單元 天才們的青年期.壯年期
第一曲 蕭邦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隨著年紀漸長,才領悟到這首曲子的精妙之處
以鋼琴編綴而成的日記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一八一○~一八四九年)是眾所周知的鋼琴曲作曲家。他寫的曲子都有用到鋼琴這項樂器,而且幾乎都是鋼琴獨奏曲,沒有創作歌劇、管弦樂曲、弦樂四重奏等。就某種意思來說,蕭邦可說是十九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中的異類,相較於稍早之前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海頓(Joseph Haydn)等音樂家創...
作者序
對我來說,古典音樂,是一種毒品。
準備迎向二字頭的那年,我被它的魅力俘虜,從此沉醉其中超過四十載。該說是聽不厭嗎?愈聽愈深陷於它的妖豔魅力,直至今日。
這本書就是結集讓我深深著迷的古典樂名曲的散文集。書名《古典樂天才的登峰造極》,意指本書第二單元介紹的作品,亦即天才作曲家們即將告別人世的最後創作;第一單元則介紹偉大作曲家們從年輕到壯年期的作品,也就是說,只要全部讀過一遍,便能了解「藝術家的軌跡」吧!
偉大的藝術家絕對不會在原地打轉,而是與時俱進,不斷蛻變。此外,藝術家不像上班族有退休年限,也不像運動選手遲早會引退,一生奉獻給音樂、青史留名的大作曲家們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依舊創作不輟。
不少作曲家年輕時擅用感傷的旋律譜出優美曲子、華麗曲子,有時也會寫出熱情洋溢的激昂曲子;邁入壯年期,則是創作磅礡大曲、氣勢非凡的曲子;但不可思議的是,步入晚年,創作出來的多是較為沉潛、吟味淡泊趣意,曲風沉穩的曲子。
淡泊這詞或許讓讀者聯想到「平淡無味」、沒有活力的感覺,其實絕非如此,反而多的是音樂活力更為爆發的曲子。看起來平靜的崇山峻嶺,其實內部流動著熾熱溶岩,不知這樣的譬喻是否能傳達我想說的意思呢?
雖然我很喜歡音樂家們青春期與壯年期的作品,但晚年的作品更深得我心,從年輕時就是如此。起初覺得艱澀難懂的曲子,只要反覆聆賞,便能逐漸為其含意深遠的內容深深著迷,因為這些作品如實呈現了作曲家的心境與情感。
怎麼說呢?他們的最晚年之作不是為聽眾譜寫,而是為自己創作,所以不再拘泥於音樂會要求的效果與氣勢,因為寫給自己聽的音樂不必講求這些元素。
本書是繼《至高の音樂》、《至高の音樂2》,我的古典音樂散文集的完結篇,描述前兩本拙作介紹的天才們最後到達的世界。
本書一樣也附上匯集各首名曲最精彩之處的CD。倘若一邊閱讀,一邊聆賞CD,能讓您對這首曲子感興趣的話,建議買張CD,聆賞全曲;最近也可以上YouTube聆賞。
我相信古典音樂名曲一定能豐富您的人生。
註:CD為日文版原書所附,台灣中文版為提供免費線上串聯音樂歌單。
對我來說,古典音樂,是一種毒品。
準備迎向二字頭的那年,我被它的魅力俘虜,從此沉醉其中超過四十載。該說是聽不厭嗎?愈聽愈深陷於它的妖豔魅力,直至今日。
這本書就是結集讓我深深著迷的古典樂名曲的散文集。書名《古典樂天才的登峰造極》,意指本書第二單元介紹的作品,亦即天才作曲家們即將告別人世的最後創作;第一單元則介紹偉大作曲家們從年輕到壯年期的作品,也就是說,只要全部讀過一遍,便能了解「藝術家的軌跡」吧!
偉大的藝術家絕對不會在原地打轉,而是與時俱進,不斷蛻變。此外,藝術家不像上班族有退休年限,也不像...
目錄
前言
第一單元 天才們的青年期.壯年期
第一曲 蕭邦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隨著年紀漸長,才領悟到這首曲子的精妙之處
第二曲 貝多芬 第七號交響曲
喜歡搖滾樂的朋友,深深愛上此曲
第三曲 莫札特 《費加洛婚禮》
以女性貞操為題,最有莫札特風格的作品
第四曲 理查.史特勞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將哲學著作化為音樂的男人
第五曲 孟德爾頌 小提琴協奏曲
唯有小提琴才能表現的世界
第六曲 德弗札克 《來自新世界》
蘊含各種情感,令人騷然不安的曲子
第七曲 小約翰.史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
為了反抗父親而創作,小約翰.史特勞斯的代表作
〈間奏曲〉
漫談馬勒
第八曲 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只用一把大提琴,描繪廣闊世界
第九曲 普契尼 《波希米亞人》
描寫世間年輕男女的新時代歌劇
第十曲 史特拉汶斯基 《春之祭》
才華爆發,年輕天才的至高傑作
第十一曲 佛瑞 《安魂曲》
一首曲風開朗到有點不可思議的曲子
第十二曲 貝多芬 第八號交響曲
無比明快的至高之作
第十三曲 理查.史特勞斯 《莎樂美》
用音樂表現為愛瘋狂的女人心
第十四曲 貝多芬 鋼琴協奏曲《皇帝》
做著擊潰拿破崙軍隊的美夢而譜寫的曲子
第二單元 古典樂天才的登峰造極
〈前奏曲〉
音樂巨匠們的「生死觀」
第十五曲 莫札特 三大交響曲
堪稱莫札特「遺書」的三首交響曲
第十六曲 貝多芬 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曲子
第十七曲 布拉姆斯 單簧管五重奏
拋開貝多芬陰影,展現本色的曲子
第十八曲 史麥塔納 《莫爾道河》
失聰後,催生出捷克的另一首國歌
第十九曲 莫札特 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
掙脫現世悲苦的曲子
第二十曲 貝多芬 《狄亞貝里變奏曲》
雄渾莊嚴的鉅作
第二十一曲 舒伯特 第十九~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遺作)
作曲家描述自己即將告別人世的心境
第二十二曲 莫札特 《安魂曲》
充滿謎團的天才最後之作
第二十三曲 貝多芬 後期弦樂四重奏
步入遲暮之年的「無重力」音樂
第二十四曲 巴赫 《賦格的藝術》
訴說巴赫之死的「突然沉默」
第二十五曲 理查.史特勞斯 《最後四首歌》
古典音樂的最後一道光芒
後記
前言
第一單元 天才們的青年期.壯年期
第一曲 蕭邦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隨著年紀漸長,才領悟到這首曲子的精妙之處
第二曲 貝多芬 第七號交響曲
喜歡搖滾樂的朋友,深深愛上此曲
第三曲 莫札特 《費加洛婚禮》
以女性貞操為題,最有莫札特風格的作品
第四曲 理查.史特勞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將哲學著作化為音樂的男人
第五曲 孟德爾頌 小提琴協奏曲
唯有小提琴才能表現的世界
第六曲 德弗札克 《來自新世界》
蘊含各種情感,令人騷然不安的曲子
第七曲 小約翰.史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