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帝國之父
彼得大帝
Peter I the Great
他是帶領俄國步入帝國時代,並且躋身歐洲強國的改革家、政治家,同時又是木匠、鐵匠、泥瓦匠、炮手、水手、船長和海軍少將;他是不惜以令人戰慄的手段將俄國牢牢控制在手中的獨裁者,卻簡衣素食,勵精圖治,視自己為普通臣民,甚至將膽敢冒犯國家利益的兒子處以死刑;他是用大炮、戰艦為俄國打開通往西歐的出海口的軍事家,卻又殘酷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他是矛盾的:他在戰爭中冷靜地尋求反敗為勝的策略,卻於改革路上急於求成;他對屬下的工作吹毛求疵,卻又和他們稱兄道弟;他對保守勢力暴戾無情,卻對俄國的發展殫精竭慮。他,就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彼得大帝。
遊戲謀政的少年沙皇
1672年5月30日,莫斯科宮廷內響起了新生兒清脆的啼哭聲,瞬間,莫斯科以聖母升天大教堂(Dormition Cathedral)為首的各教堂,以及修道院內的數百大鐘齊鳴。鐘聲不絕於耳,正在酣睡的莫斯科人睜開惺忪的睡眼,馬上意識到他們的沙皇陛下又喜得皇子。
此時的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Alexei Mikhailovich)急切地盼望見到新皇子,他扭頭看了一下身旁的另外兩個兒子:長子費鐸爾(Feodor)年僅10歲,卻病魔纏身;次子伊凡(Ivan)愚鈍不堪,智力較其他6歲兒童相差甚遠。
這就是前皇后瑪莉亞‧米洛斯拉夫斯基(Maria Ilyinichna Miloslavskaya)為他留下的子嗣。沙皇不禁一聲長嘆,又想及早年夭亡的三個兒子更是心下淒涼。
不過,他很快眼放光芒,因為抱到他面前的這個新生兒看起來非常健康,就像他的母親、沙皇現在的皇后娜塔莉亞‧納雷什金(Natalia Kirillovna Naryshkina)一樣,神采奕奕。
1676年,彼得將近4歲時,老沙皇阿列克謝溘然長逝。費鐸爾在領主們的擁護下登基,但旋即於1682年4月撒手人世,身後無子。於是,伊凡和彼得兩位皇子背後立刻聚集起兩大陣營: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伊凡的同胞姐姐索菲婭(Tsarevna Sofia Alexeevna)公主支持伊凡;納雷什金家族的人則擁立彼得繼承沙皇之位。對比兩派勢力,很明顯,前者在朝中根基又深又穩,而且索菲婭公主一向有很強的權力欲,她對沙皇之位垂涎已久。兩位繼承人一個呆頭呆腦,一個幼不經事,索菲婭公主及其母后家族故意製造納雷什金家族與射擊軍(當時的禁衛軍)之間的矛盾。結果,納雷什金家族陣營中的多數人死於射擊軍之手,納雷什金家族於是提出「伊凡和彼得同為沙皇,但由索菲婭公主來治理國家大事」的協議。
少年彼得在皇宮形同傀儡,但在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Preobrazhenskoye)的皇村卻如魚得水。鐵匠、木匠的工作聽起來與沙皇相去甚遠,但彼得卻做得不亦樂乎。他備齊了各種工具,並虛心向老工匠求教。很快,他就熟練掌握了多種手工藝。
彼得不只投身於手工藝事業,軍事遊戲同樣令他癡迷不已。只要他一聲呼喚,那些匠人、家奴的兒子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從軍事遊戲開始,彼得只是其中一兵,衝鋒陷陣,勇不可擋,他也不介意被別人指揮。時光荏苒,遊戲軍團裡的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的兵器也從木製玩具變成真槍真炮。當年的遊戲軍團儼然已成為一支正規化軍隊,而彼得也於不經意間擁有了日後親政的軍事支柱。
彼得漸漸長大,娜塔莉亞覺得應該為他娶一個妻子了。她認為,一旦兒子成親,他勢必變得成熟起來,再也不會不務正業了。再則,根據俄國風俗,男孩娶妻說明他已成年,所以彼得自然再不用姐姐來庇佑,他完全可以擔起沙皇重任了,這
樣,彼得母子便可離開皇村成為克里姆林宮(Kremlin)的主人。於是,未滿17歲的彼得與美麗的葉芙多基婭‧洛普西娜(Eudoxia Lopukhina)結婚了。可是,新婚僅一月有餘,彼得便又開始忙他的航海事業去了,把妻子一個人丟在家中。事實證明,他們夫妻的關係一直到離婚都很冷淡,雖然葉芙多基婭於1690年產下兒子小阿列克謝(Alexei Petrovich),但仍沒能挽回彼得的心。
皇村這邊,娜塔莉亞為彼得入主克里姆林宮著急;而皇宮那邊,索菲婭也在積極籌備政變事宜,她欲將彼得及其隨從一網打盡,從而加冕稱帝。1689年8月初,索菲婭召集射擊軍頭目密謀政變。8月7日,就在她發動政變前幾個小時,幾名擁護彼得的射擊軍士兵將索菲婭欲發動政變的消息透露給了彼得。彼得聞訊逃往聖三一修道院(Trinity Lavra of St. Sergius),8月9日,他的母親和妻子在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軍團和部分射擊軍軍官的保護下,也來到修道院。得知政變計畫已經洩露的索菲婭不得已向彼得伸出橄欖枝,但是知道事情真相的莫斯科軍隊內部卻開始鬆動,大部分軍人倒向彼得一邊。就連被索菲婭派往聖三一修道院尋求和解的大主教也臨陣倒戈,留在彼得身邊。
眼看莫斯科軍方勢力幾乎一邊倒地擁護自己,彼得趁勢寫信給伊得,因7年類似流放的生活歷練,已成長為一個性格堅定、遇事冷靜、智慧與冷酷並存的帝王。至於伊凡,他並未廢黜這位形同虛設的「第一沙皇」,而是向國人宣稱他將視皇兄如父親。
1694年1月,娜塔莉亞去世,彼得傷心欲絕。他一個人來到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的皇村,在那裡,他一邊沉痛緬懷自己的母親,一邊向過往的軍事遊戲生活道別。從此,彼得將真正撐起俄國興國大業。
開拓海路,遊學西歐
彼得沙皇清醒地意識到俄國必須向西歐發達國家看齊,不只要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文化,還要從地域上消除彼此的隔閡。若要消除這隔閡,最便捷的方式便是打通海路。
俄國雖然在東部、北部與太平洋、北冰洋(Arctic Ocean)相依,但尚貧瘠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大地根本不可能作為經濟中心來與他國開展貿易;遼闊的海岸線上僅開通了阿耳汗格爾斯克海港,它與國內的經濟中心及西歐國家距離遙遠,更何況每年9個月的冰凍期讓它難撐大任。這種形勢讓彼得深深感到俄國若不及時向西面的海洋發展,那麼建設世界強國純屬美夢。彼得立即想到北面的波羅的海和南面的黑海,這兩個海岸一直是俄國對西歐國家貿易往來的瓶頸。其中,黑海海岸被土耳其和韃靼汗國(Tatarstan)控制,這兩個國家一直騷擾俄國南部邊境,並且封鎖了俄國在南部的貿易線。於是,彼得決定對土耳其宣戰,用炮火打開通向黑海的大門。
1695年3月,彼得率3萬大軍向土耳其進發。5月末,俄軍兵分三路,由戈羅文(Avtonom Golovin)、戈登(Patrick Gordon)和列福爾特(Franz Lefort)指揮,直撲南方要塞亞速(Azov)。本來此次出擊為秘密行動,結果俄軍內部出現奸細,以致土耳其那邊早早做好了迎戰準備。俄軍突襲未果,將亞速包圍時卻因己方沒有海軍而無力阻擋土耳其艦隊運來的大批增援部隊。9月末,俄軍又向亞速發動進攻,雖然以彼得這個「第一炮手」為首的俄軍作戰英勇,但他發射的炮彈不但對敵方的城牆毫無損傷,反而炸響在己方的戰陣中。這樣,在軍事裝備上俄軍已遜色於土耳其人。而在軍隊的指揮上,俄軍各軍團也表現出極不統一的弊端。11月,彼得懷著第一次遠征失利的心情率軍回到莫斯科。
失敗的情緒並未影響彼得進取的決心,他迅速投入到調整軍隊指揮系統的工作中。他任命阿列克謝‧舍英(Aleksei Shein)為陸軍最高統帥,而將尚未建立起來的海軍交給列福爾特管理。1696年2月,彼得親往沃羅涅什(Voronezh)造船廠部署造船工作,他要創建俄國海軍。由於對此寄予了厚望,心急的彼得甚至拿起工具與工匠們一起工作。到5月份時,沃羅涅什便聚集起一支由26個艦隊組成的俄國軍隊。彼得立即再度兵發亞速城。這次,彼得的海軍在亞速海上成功攔截了欲進城的土耳其增援部隊,最終,被俄軍圍困的亞速守軍因孤立無援投降。
亞速大捷,彼得深知這距掌控整個黑海制海權還相差甚遠,他決定暫時回師首都。1696年8月,彼得親自策劃了凱旋儀式。9月,當遠征軍來到彼得預定地點時,那裡早已按彼得的意思矗立起了一道凱旋門。
安靜下來的彼得,又開始思忖怎樣守住南方的戰果,他立刻透過杜馬會議(Duma,即下議院)向亞速遷移了3000名射擊軍官兵及其家屬。接下來,彼得全身心投入到建設海軍的事業上。為了培養專業造船專家和訓練有素的海軍隊伍,彼得果斷下達諭旨:組團訪問西歐以考察先進的海軍模式,派遣留學生前往西歐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當然,在動身前,這一目的又被大大擴充,彼得意在學習借鑑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先進模式,並且,遊說各國與俄國組建一個反土耳其聯盟。1697年3月2日,由外交官和留學生組成的俄國代表團一行二百餘人自首都北上,向瑞典的里加(Riga,現於拉脫維亞境內)前進。
在里加,初出國門的彼得對一切都很好奇,他十分留意這裡的軍事設施,經常趁對方不注意偷偷觀測瑞典軍隊的軍事及市政建設設施。
1697年7月,彼得一行自德意志邦國的庫爾蘭公國(Courland)來到另一邦國布蘭登堡(Brandenburg),在那裡,他與布蘭登堡的選帝侯──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秘密會晤。在彼得的促成下,俄國代表團與腓特烈三世進行了外交談判,結果達成的卻是反對瑞典的聯盟協定。8月,俄國代表團來到此行的目的地荷蘭。彼得從荷蘭造船業的中心城市薩爾丹趕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薩爾丹城,他已經先行領教了荷蘭造船業的發達。從8月末直到9月初,彼得和留學生們潛心學習造船技術。除了荷蘭首都,彼得還來到海牙,學習荷蘭海軍建制模式之外,他還四處遊覽名勝古蹟,或者到劇院欣賞芭蕾舞劇,到醫生的解剖室裡學習人體解剖等醫學知識。
1698年1月11日,彼得率領16名留學生乘船來到英國倫敦。一踏上英國土地,彼得便走火入魔似的不放過任何提升他造船水準的學習機會。於是,人們常常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人,有時打扮成工人,出現在造船廠,潛心學藝;有時又混在水手群中,細心觀看英國皇家海軍的軍事演習。彼得唯恐浪費分秒時間而虛了此行,所以,除了研究造船業,他還到英國皇家學會、格林威治天文台、牛津大學等地參觀。這時,他以學者自居,竟與當時的著名科學家牛頓和數學家弗哈森結交,更有甚者,他使弗哈森同意移居俄國,將其數學理論應用於航海學校的教學上。此外,彼得也接觸到英國宗教界人士,從他們那裡,他了解到英國政府如何處理政權與宗教間的關係。這時的他對俄國宗教改革方案已成竹在胸。
1698年7月15日,當彼得即將率團奔赴威尼斯時,他收到被派往亞速的射擊軍發動叛亂的消息。沙皇馬不停蹄地趕往莫斯科,中途被告知射擊軍叛亂已平定,所以他決定順道訪問波蘭。正是這次未列入計畫的拜訪,使彼得沙皇與薩克森(Saxony)的選帝侯──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締結了反對瑞典的軍事同盟,雖為兩國首腦口頭承諾,但為後來結成「北方同盟」打下了堅實基礎。鑑於西歐之行未能與任何國家建立反土耳其聯盟,彼得決定更改他的外交政策,轉而尋求與其結成反瑞典聯盟的同盟者。這樣,他決定暫時停止奪取南方出海口,而將矛頭對準了控制波羅的海海岸的瑞典。
1698年8月25日,滿載而歸的俄國代表團回到莫斯科。當中增加了許多新面孔,那是彼得不惜重金聘請來的各領域專家,他們為俄國的改革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此外,代表團還帶回大量的先進武器及科學儀器。如果說這些是有形的成果,那麼,彼得此行增長的見識則可謂最大收穫。見識了西歐資本主義如火如荼的發展情勢,彼得已燃起了對俄國大加改革的烈火,這烈火因他意識到的俄國與西歐強國的差距之大而越燒越旺,他甚至迫不及待了。但俄國的封閉守舊畢竟積習已久,新舊觀念相觸,急於求成的彼得在改革之初,便不惜採取激烈甚至是野蠻的措施,來清除擋在改革道路上的舊習與守舊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