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春雷乍響,萬物甦醒,在此春暖花開的季節,欣聞客籍畫家余秀雄先生的畫作即將集結出版,他憑藉著自幼對繪畫的興趣,於中年事業有成後,無師自通,開始從事創作,題材多半來自於對客庄農村生活的紀錄,不僅將鄉土景物刻劃得維妙維肖,更將客家人勤奮打拼的精神表露無遺,實令人感佩。
本畫作收錄了余先生自1995年到2017年間的作品,並由文化大學莊麗華教授,以藝術觀點述說每一幅作品的內涵及時代意義,深刻描繪出先民渡海來臺、辛勤捕魚耕作、築屋、嫁娶、過節及各種生活點點滴滴的經過,除了可作為愛好臺灣藝術文化者學習的典範,也提供了社會大眾看到臺灣早期社會的常民文化圖像。
余先生的作品不但呈現濃厚的鄉土氣息,也畫出客家人的硬頸與堅毅精神,如果人人都能有余先生憨直的勁道,並將身邊的人、事、物記錄下來,相信處處有客家的身影;同時亦可透過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以多元方式行銷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愛上客家,才能使客家文化永續傳承與發展。
值此畫作付梓之際,藉勉勵優秀的客籍藝術家余秀雄先生,特為之序。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永得
推薦序
今天大家大多數人之所以能夠悠遊自在地過著民主自由而不虞匱乏的生活,都是靠著前人努力奮鬥流血流汗而來。我們除了應珍惜這種得來不易的果實外,更應該延續這股努力不懈的精神,並為這種精神發揚光大。余秀雄先生正是致力於此種延續和發揚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結識余秀雄先生是在民國八十七年的一次台北畫展上。當時我深為他的頗具鄉土意涵與精神的畫作所吸引。不久,我就到新竹竹東他的工作室去拜訪。對於這位自學而成的鄉土畫家之獻身畫藝、努力刻畫客家族群傳統生活及客家族群的打拚和貢獻的作為、表現和成就,深感敬佩,也留下極深刻的印象。自此與余先生成了時常連繫的好朋友。也經常應他之邀觀賞他的畫展。
欣悉秀雄先生即將出版一《先民過台灣─鄉土風情畫》畫冊,將多年來相關的畫作,集成專冊,付梓問世,誠為愛好鄉土畫作及對客家風土人情有興趣者之一大福音。細閱余秀雄先生的畫作說明,可以看到這本畫冊充滿了人性的喜怒哀樂,智慧與巧思,極具教育意義與啟發性。
繪畫能夠讓人美化生活、安定情緒,因此建議,對繪畫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以余秀雄先生為榜樣,走出室外,到處走走看看,體驗各種風土人情,回到家後就執起畫筆將所見到的生活中的人與事畫出來,相信一定會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實。
我恭喜此一畫冊的出版,也向大家鄭重推荐此一非常有內涵的畫冊。
前台灣省主席趙守博
作者序
歷史的腳步、環境的改變猶如流星穿月,既快速又令人扼腕不已,客家文化的推廣傳承無法靠小眾的力量而獲得成效,需要大家的珍惜傳承,為後生保留前人生活的奮鬥生命過程,讓淵遠流長的客家精神永垂不朽。我在2011年因為策畫了「客家的礱榖與舂米記憶」的特展與出版而認識了余秀雄畫家,走進他的畫室映入眼簾的每一幅畫讓我猶如走進懷舊的時光長廊,令我好奇著每一幅畫所描繪的故事。
有別於現代畫家的抽象畫風,余秀雄的畫筆下,揮灑的盡是臺灣目前幾乎是消逝的景象,他憑藉著自身的經歷與腦海的記憶,一筆一筆的「寫實」下來,許多的長者目睹此畫風,更加心有戚戚焉,畫風裡的人、事、物,正是喚醒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生活的困苦、忙碌的農村生活、滿山飛鳥、清澈河流滿佈魚蝦的點滴記憶,而如今,這些光景卻不復在,難怪有人說余秀雄先生是用「畫作」在寫「歷史」,「畫」的是「記憶」,「寫」的是「感觸」。
從小就喜歡繪畫的他,因家境貧窮,所以無法聘得好師尊,讓出生在苗栗苑裡的他,從此隨著父親從事廟宇及四合院的建築工作,溪田的鄉村景致,隨著外出工作日復一日的映入眼簾,那涔涔的流水,呼應著天空上翱翔天際的飛鳥,鳥媽媽忙著為嗷嗷待哺的幼鳥而覓食,田裡的牛隻,也因太陽的升起拖動那沉甸甸的牛軛,這一幕幕的光景,造就了他五十二歲開始作畫的題材。
憑著兒時記憶,他將頭擺的懷舊情景描繪在畫布上,採訪中他說起當初與家人到三義火炎山下,撿拾木材生火煮飯、割草餵牛,以及火炎山的猴群,所以早期的余秀雄大部分的畫都是三義火炎山,像「菜花田」、「採收」、「慶豐收」、「牛拉水車」都屬此類,他的畫風純真自然,用色濃烈明亮,彷彿在畫裡,慢慢的在透露他對往日鄉村生活的濃郁情感,尋找自己的心靈寄託。
現年七十八歲的余秀雄仍然滿腔熱血持續創作,累積畫作已有上千幅,每一幅的景象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鄉土伯畫家余秀雄致力於歷史還原的寫實畫作,讓後人感觸客家族群的精神,再現先民的智慧,見證過往今來的河川橋樑、稻作農耕、生活文化,的確是部淵遠流長的臺灣開墾紀錄。本書並非一嚴謹的學術論著,也非藝術家的個人畫冊,旨在用通俗的行文簡述先民的過往智慧與消失的文化,讓我們一起走過懷古時光隧道,熱愛這片美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