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序
中國研究與東南亞研究是當今社會科學學術界中的顯學,無論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研究,以及社會科學相關次領域,包含: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經濟、區域經貿研究等,都與中國研究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自1990年代冷戰結束以後,中國研究已經取代獨領風騷一個世紀之久的歐洲與美國研究,這個研究趨勢的變革,與「中國崛起」(the Rise of China)這一新的國際政治現象有密切關係。繼中國研究之後,東南亞研究也隨著東南亞區域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性而不容忽視。本書選擇中國研究與東南亞研究的交集點,旨在探討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戰略,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戰略回應,尤其,本書採布林代數研究途徑(Boolean Algebra Approach),將布林代數運用於亞太區域政治研究,可謂創新性研究,布林代數研究途徑特別適合運用在國際關係中的個案研究,這也是本書方法論上的新突破。
本研究將中國「大國戰略思維體系」與東南亞諸國「小國策略因應模式」連結探討,對於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外交戰略關係與定位,提供一實證且有著創新理論分析。東南亞在面對中美兩大國戰略的較勁下,東南亞區域個別國家要如何因應?是採取「抗衡」(Balancing)策略?或是「扈從」(Bandwagoning)策略?又或者是既非「抗衡」也非「扈從」的另類路線,例如「避險」(Hedging)策略?區域內各國基於歷史、認知、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以及地緣政治等外交戰略選擇不一,然而無論哪一種策略選項,都是在確保自身利益。
本研究要探討東協國家如何運用中、美兩強競逐東南亞地區的需求軸線,東協國家洞悉美國的需求是南海的既得利益以及圍堵中國的戰略需求,也深知中國要提高對東南亞國家地區的利益與外交影響力以及突破美國的戰略圍堵,因此,在該需求軸線上,東協國家運用動態平衡的策略,適時調整與中、美兩強的戰略距離,而非真正做出「靠邊站」的抉擇。顯然,東協國家的「動態式外交」戰略,企圖遊走於中、美兩強,以獲取利益極大化的戰略空間。
本研究就是站在「中國崛起」的新形勢下,探討中國、東南亞與美國的三角關係,事實上,無論是東北亞、東南亞或是整個亞洲區域的國際政治戲碼演出,都是中、美兩大國在主導,而決定這個主導勢力的卻是「中國崛起」這把golden key。就亞洲區域政治而言,無論中國與日本關係、中國與朝鮮半島、中國與東南亞等,中國崛起就是一個關鍵變數。當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面臨中國崛起的挑戰,美國在南中國海的惶恐不安現象,美國對臺灣重新詮釋新的戰略意義等,其實這些都是美國的一種政治不適應、不習慣現象,也一種不接受「中國崛起」這個新形勢的一種心理反應,可見「中國崛起」已經宣起中美在亞洲區域政治角逐的千層浪。西方國際政治的學術理論,也隨著「中國崛起「而有新的理論創新,我們稱為「中國崛起學」(The Discipline of Rise of China)興起,這一門新興的research frontier,已經是21世紀社會科學中顯學中的顯學了,「中國崛起學」的內涵很豐富,包含一帶一路、亞投行設立、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國際消費能力、中國快速航母興建、中美貿易戰…等,這些要素形成新的國際政治新能量,中國崛起更直接刺激了美國要去主導太平洋-印度洋聯盟,更刺激了美國國會通過一連串針對中國崛起的新法律等,試問,亞洲的政治、經濟、社會哪一個議題與「中國崛起」無關?我們稱「中國崛起學」將成為21世紀的新力量,值得我們深思!
廖坤榮 謹誌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