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亞馬遜4.5顆星評價
【無涉道德、不講感情、惟國家利益至上】
從可敬的對手的眼光中看自己——季辛吉
這是將世界視為大棋盤的美國外交教父季辛吉最受爭議、也是一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他以自己的闡述方式,綜觀外交歷史以及他曾協商過的國際領袖,揭露外交藝術之道,告訴讀者,均勢是如何造就我們的世界。季辛吉直言不諱,認定美國人由於國大勢強,國土獨霸一方,在理想主義和誤解世局的情況下,執行特異的外交政策,要世界按照美國人的意思運轉。
季辛吉在本書中細膩地描述了當代的世界領袖,包括戴高樂、尼克森、周恩來、毛澤東、雷根,以及戈巴契夫。這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帶給讀者一種罕有的視野,看見高峰層級的外交手腕,以及對祕密協商、重大事件和政治藝術的詳盡第一手觀察。前述種種形成數十年問的人類生存世局,而季辛吉本人當時正處於核心地位 。
季辛吉分析國家外交風格的差異,揭示不同社會所產生外交政策的特殊執行方式,而美國人打從一開始就秉持其理想主義,想找出一種特殊的外交方針。季辛吉以他的洞察力闡述自己的觀點,以自己親身經歷舉例說明,他甚至首度披露自己在擔任尼克森外交政策夥伴時是如何突破現況,取得外交政策主導權。
憑恃豐富的歷史知識、智慧、諷喻手法以及對國際合縱連橫的獨特理解,季辛吉的《大外交》可以讓所有關心國家地位的人,因本書而終身受用。
在當代美國政壇上,季辛吉是壽命最長,其影響力之大超過了所有卸任國務卿及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甚至超過大部分卸任總統。政權交接期間與川普三度私下商議,2018/7/28 季辛吉建議川普「聯俄制中」。
作者簡介:
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前美國國務卿 、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哈佛大學畢業,本名海因茨‧阿佛列‧季辛爾,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裔外交官,與越南政治家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擔任尼克森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
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季辛吉在1969年到1977年之間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在這段時期內,他倡導緩和政策,使美蘇之間緊張的關係得到緩解,並在1972年和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會談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國的開放和新的戰略性的反蘇中美聯盟的形成。
季辛吉被公認為是國際政治學均勢理論大師,其理論重點關注在美蘇兩極對抗的國際環境下如何運用國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聯盟,對抗蘇聯一極的壓力;即在美國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聯合各種力量遏制蘇聯的強勢狀態,從而達到兩極力量的相對的平衡。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臺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級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目前擔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現客居美國,主持天林媒體投資集團。
顧淑馨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從事翻譯20年,譯作數十冊。近年主要作品有《競爭大未來》。
章節試閱
冷戰開始
史達林占盡便宜,但已玩得過火
羅斯福總統就像先知摩西,雖見到了樂土卻可望而不可及;勝利在望,卻懷志以歿。當他亡故時,盟軍已揮師深人德國境內,盟軍進攻日本本土的前奏「沖繩島戰役」也剛開始。
羅斯福死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 ,惡耗傳出,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元月間 ,他的醫生就發現總統血壓極不穩定,已經斷定除非他能避兔一切繁瑣、緊張,否則難以活命,但是以總統職務日理萬機的壓力而言,醫師此一評斷無異於宣判他的死刑。在這段瘋狂時刻,已被圍困在柏林的希特勒和戈培爾一度自欺欺人地認為,他們即將目睹德國歷史書上所謂「布蘭登堡王朝奇蹟」(the miracle of the house of Brandenburg)重演。「布蘭登堡王朝奇蹟」是指七年戰爭期間,俄羅斯軍隊兵臨柏林城下,當時情勢岌岌可危,俄皇突然亡故,繼位的沙皇向來對德友善,腓德烈大帝因而免於覆亡的故事。當然,歷史並未重演。納粹罪行令人髮指,盟國同仇敵愾,決心一定要剷除納粹毒孽。
納粹德國瓦解,權力真空極待填補,導致戰時盟國夥伴關係崩潰。盟國的目標太過分歧,其中邱吉爾極欲阻止蘇聯宰制東歐;史達林則因蘇軍戰勝、俄國人民英勇犧牲,希望在領土上能有所得以為報償;杜魯門初接任,有心努力維持羅斯福的做法,並保持盟國合作關係,然而到他的第一任任期屆滿前,戰時和諧相處的任何跡象俱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美、蘇兩大強國在歐洲事務上已經互別苗頭。
杜魯門總統的出身背景與偉大的前任總統羅斯福,可謂南轅北轍迥然不同。羅斯福是美國東北部世家子弟,杜魯門則來自中西部農村中產階級家庭;羅斯福受教於第一流的中學和大學馴杜魯門一輩子的最高學歷只是高中畢業(雖然艾奇遜〔Dean Acheson〕曾敬佩地讚譽他學力不遜於耶魯畢業生)。羅斯福自幼即被培養要出人頭地、做元首,杜魯門則是堪薩斯城政治機器運作所捧出來的人物。
羅斯福原本屬意以貝爾納斯(James Byrnes)為他的副總統,卻因工會反對不得不作罷,改以杜魯門為副手。杜魯門脫穎而出之前的政治經歷,實在沒有跡象顯示他會是個不尋常的總統。杜魯門缺乏實質的外交政策經歷,羅斯福亦未充分讓他與聞涉外事務 ,杜魯門承繼的任務不可謂不艱鉅,「德黑蘭會議」和「雅爾達會談」的協議已經行將瓦解,他卻得肩負起結束這場大戰,並且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任務。
史實顯示,杜魯門在其任期內目睹冷戰開始,並且發展出圍堵政策,日後亦以此贏得冷戰。 他引領美國成立第一個和平的軍事結盟關係,在他的指導下,羅斯福的「四大警察」理念被前所未有的一套同盟關係取代,而這套關係是日後四十年裡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杜魯門奉行美國價值觀並視其為世界性的信念,這位出身中西部的老實人,鼓勵戰敗的敵人重新加入民主國家的陣營。他支持「馬歇爾計畫」和「四點計畫」,以美國的資源與技術協助其他國家復甦與開發。
我只見過杜魯門一次,時為一九六一年初,當時我還是哈佛大學新出道的教授 ,由於被邀請到堪薩斯城演講,我藉機到鄰近的密蘇里州獨立城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去拜訪這位前任總統。歲月流逝,並未使他飛揚的意興稍挫。帶領我參觀圖書館後,杜魯門邀我進人仿照他白宮時代橢圓形辦公室布置的書房,聽說我偶爾為甘迺迪總統提供顧問意見,他詢問我是否學到什麼。我以華府社交圈學來的標準應酬話答覆說:依我之見,官僚體系運作有如政府的第四權,嚴重限制了總統的行動自由。杜魯門不耐煩這套「書生之見」,制止我說下去,反而對我談起他對總統角色的看法,他認為:「如果總統知道要什麼,任何官僚都不可能制止他的作為。身為總統,必須知道何時停止接納忠告而乾綱獨斷。」
回到我比較熟悉的學術領域後,我請教杜魯門:哪一項外交政策決定,是他最希望為後人承認不忘?他毫不猶豫,立刻答說:「我們徹底擊潰敵人,逼得他們投降,又幫助他們復甦,成為民主國家,加人國際社會。只有美國會這麼做!」稍後,他和我一道散步,穿過獨立城的街道, 到他居住的簡樸房子去見他太太貝絲。
我重述這段話是因為它透徹地表露出杜魯門典型美國人的特質:他對總統職務的崇敬以及總統職責的看法;他對美國的實力自豪;以及他深信美國的最大天職,是做全體人類自由與進步之泉源。
羅斯福謝世以前的聲望已經崇隆到近乎神人的地步,杜魯門必須在羅斯福的影子下走出來,建立他的施政風格。杜魯門真心崇拜羅斯福,但是卻必須與每位新任總統一樣,以自己的經驗與價值觀,來型塑他的職位。
杜魯門甫上台,對盟國團結一致的承諾就遠比羅斯福輕微得多。對這位孤立主義的中西部弟子而言,盟國團結一致是種實際的選擇,感情或道義的需求意味少得多,杜魯門也不曾經歷戰時美蘇同盟的那份意興飛揚情境,何況他一向對蘇聯持謹慎態度。當希特勒揮師進攻蘇聯時,擔任參議員的杜魯門視這兩個獨裁政權在道德上蛇鼠一窩,因此建議美國應該鼓勵他們自相殘殺,同歸於盡。他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佔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大拼個夠。不過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他們都不是守信諾的人。」
儘管羅斯福健康情形日益惡化,在杜魯門任職副總統的三個月期閒,杜魯門卻未曾被邀參與任何重大的外交政策決定,甚至從未被告知既定的開發計畫!
杜魯門用人不當
杜魯門面對的國際大環境,其分界線仍未確定,端視束、西雙方軍隊前進至何位置而定。經盟國軍隊解放後的各國,其政治命運仍未解決,傳統大國大部分需重新調適已經變化的新角色。 法國國勢已衰,英國雖然戰勝卻已疲弱;一八七一年以來其勢力一向令歐洲惴惴不安,目前卻因敗戰無力使歐洲有再陷人素亂局勢之虞的德國則遭瓜分為四塊佔領區。史達林藉西歐衰弱、美軍計畫撒退的真空狀態,揮師西向,把蘇聯國境向西推進六百英里,直達易北河畔。
杜魯門的第一個直覺是與史達林交好,尤其是美軍參謀首長依然熱切盼望蘇聯能參與對日作戰。 …
冷戰開始
史達林占盡便宜,但已玩得過火
羅斯福總統就像先知摩西,雖見到了樂土卻可望而不可及;勝利在望,卻懷志以歿。當他亡故時,盟軍已揮師深人德國境內,盟軍進攻日本本土的前奏「沖繩島戰役」也剛開始。
羅斯福死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 ,惡耗傳出,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元月間 ,他的醫生就發現總統血壓極不穩定,已經斷定除非他能避兔一切繁瑣、緊張,否則難以活命,但是以總統職務日理萬機的壓力而言,醫師此一評斷無異於宣判他的死刑。在這段瘋狂時刻,已被圍困在柏林的希特勒和戈培爾一度自欺欺人地認為,他們即將目睹德國歷...
目錄
17 冷戰的開始
18 圍堵政策
19 韓戰
20 與共產黨交涉
21 蘇伊士危機
22 匈牙利的動亂
23 柏林危機
24 西方統合
25 通往越南泥沼
26 絕望越南
27 北越大勝利
28 地緣政治縱橫術
29 以和解破敵
30 冷戰的結束
31 重新考量世界新秩序
17 冷戰的開始
18 圍堵政策
19 韓戰
20 與共產黨交涉
21 蘇伊士危機
22 匈牙利的動亂
23 柏林危機
24 西方統合
25 通往越南泥沼
26 絕望越南
27 北越大勝利
28 地緣政治縱橫術
29 以和解破敵
30 冷戰的結束
31 重新考量世界新秩序